-
李安
-
臺灣導演。曾獲得多個主要國際電影獎項
維基百科: (英語: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台灣 屏東縣 潮州鎮人 [1] ,臺灣 導演。曾獲得多個主要國際電影獎項,包括兩屆 奧斯卡金像獎、兩屆 金球獎、兩屆 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 金獅獎以及兩屆 柏林影展最佳影片 金熊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終身成就獎。 [2] [3] 李安在1999年執導的《
臥虎藏龍》獲得第73屆奧斯卡 最佳外語片獎及三個技術獎項。2006年和2013年則分別以《 斷背山》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獲得 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與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 亞洲導演,也是至今唯一兩度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 為表彰他對電影的貢獻,
小行星64291以他的名字命名 [4] ,獲頒贈中華民國 一等、二等景星勳章 [5] [6] 、法國 文化藝術騎士勳章 [7] [8] 與總統文化獎 [9] 。李安是目前柏林影展歷史上唯一獲得過兩次最佳影片的導演。李安亦是歷史首位曾於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典禮上都獲得最佳導演獎項的華人導演
[10] 。個人生活[
編輯] 1954年10月23日,李安出生於
臺灣 屏東縣的 潮州鎮 [11] [12] [13] :18,為李昇與楊思莊夫婦的孩子 [14] :14。李安有兩個姐姐[14] :16李文與李人[15] ,以及一個弟弟李崗 [14] :39。李安之父李昇是一名教育家[16] :14,於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 遷臺,擔任 文官。李安從小學習 中華文化和 藝術 [17] ,如書法與中國經典 [16] :16。李安在一次採訪中對記者自述:“爸爸給我取名‘李安’,源自爸爸來臺灣時搭乘的輪船就叫‘永安號’”。李安的家庭相當注重教育[18] 。1956年,李安2歲時,全家因父親轉任
花蓮師範學校校長而搬到了花蓮居住 [14] :24。李安在花蓮曾就讀於兩所小學,分別為花蓮明禮國民小學及花蓮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現為 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13] :22。後來李昇調任到臺南的臺南二中,於是李安跟隨父親來到臺南,先後又就讀兩所小學 [13] :19-23。李安後來曾表示他住在花蓮的那八年的時光,是他北上就讀臺灣藝專前最快樂的一段歲月[19] 。李安高中原就讀於
臺南二中,後來轉學考進 臺南一中(父親李昇曾先後擔任過這兩校的校長) [20] 。李安對於讀書毫無興趣,一心隻想著當導演[13] :28[14] :57-59。1973年,李安在大學考試落榜兩次後,才通過三年制專科考試,進入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影劇科就讀 [13] :29-30[14] :60-67[16] :16。李安在藝專裡演了超過15齣戲,並曾自編自導了多齣獨幕劇[13] :34-35。1974年,李安獲得大專話劇比賽的最佳男主角[13] :34-35。1975年,李安畢業於藝專
[20] 。在就讀藝專期間,李安受到了電影《處女之泉》(1960年, 英格瑪·伯格曼執導)、《 畢業生》(1967年, 麥克·尼可斯執導)、《 單車失竊記》(1948年, 維多裏奧·狄西嘉執導)及《 慾海含羞花 》(1962年,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執導)的深遠影響 [13] :36-38[21] ,並對戲劇和藝術產生興趣[13] :34-35。1979年,李安在
海軍服完 兵役之後 [20] ,依照父親原有的計劃,前往美國就讀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戲劇系,並在1980年順利取得藝術學士學位 [13] :42-43。1981年,李安繼續至
紐約大學 帝勢藝術學院 就讀電影製作研究所,於1984年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 [13] :45-48。李安在就讀紐約大學期間於完成了短片《蔭涼湖畔》(1982年),該片榮獲臺灣金穗獎最佳劇情短片獎 [13] :48。1983年,李安與
林惠嘉結婚。林惠嘉與李安育有二子,分別是長子李涵(1984年)與次子 李淳(1990年) [16] :20[22] [23] [24] [25] 。李安的妻子
林惠嘉是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生物學 博士,現任紐約 醫學院 病理學 研究員。兩人同為臺灣留學生,因同為 世界青少棒大賽加油而認識 [26] 。1984年,李安拍出了他的畢業作品《分界線》
[13] :48,獲得紐約大學影展的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影片獎[13] :51。2001年,李安獲得母校美國
紐約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27] 。2005年,李安因拍出了《斷背山》,在美國贏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2010年,李安獲得母校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28] 。2013年,李安因拍出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美國二次贏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事業[
編輯] 早期[
編輯] 李安在1984年完成的紐約大學畢業作品引起
威廉·莫裏斯奮進經紀公司的注意 [13] :51。李安也因經紀人的說詞而選擇留在美國,順便陪伴幼子及還未拿到學位的妻子[13] :51。儘管如此,李安仍未有工作上門,失業長達六年。期間,李安寫下多部劇本,並不斷找片商碰運氣 [13] :51-66。1991年至2000年[
編輯] 李安在1990年創作了兩份劇本,分別是《
推手》和《 囍宴》,並在中華民國 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的比賽中獲得優良電視劇本首獎及二獎的肯定。李安的獲獎劇本引起當時擔任 中央電影公司副總經理 徐立功的注意。徐立功邀請李安拍攝《推手》(1991年),這是徐立功首次擔任 製作人。從此之後,李安正式開啓了導演生涯。李安處女作《 推手》(1992年)在臺灣獲得票房上的成功,也受到評論家的讚賞。《推手》在 金馬獎獲得8項提名,也獲得 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的肯定。李安在這部電影首次與臺灣演員 郎雄合作,而郎雄也獲得第28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李安在《推手》首次與 詹姆士·夏姆斯合作,後來他們的合作關係仍然一直持續下去 [29] 。在這次成功的鼓舞之下,李安緊接著拍攝第2部電影《囍宴》(1993年),並首度贏得 柏林電影節 金熊獎、金馬獎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獎,也入圍 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促使李安成為臺灣電影界的後起之秀。 李安前兩部電影背景是
華裔美國人的故事,所以都遠赴美國出外景。徐立功在1994年與李安再次合作《 飲食男女》,背景則設定臺灣,劇情描繪臺北一個家庭中存在的傳統價值觀、現代 都市人的互動及成員之間的矛盾。這部電影再次獲得票房上的成功,並廣受好評。李安的電影連續兩年同時在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獲得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同時也首次入圍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飲食男女》在臺灣和國際上總共奪得五個獎項,包括 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獎。 好萊塢片商也購買這部電影的版權,然後翻拍成《 玉米粉圓餅湯 》(2001年)。《推手》、《囍宴》與《飲食男女》因為深刻描寫父親的傳統形象(皆由郎雄飾演)所以也被稱為父親三部曲或家庭三部曲。李安前三部電影作品的成功替他打開美國
好萊塢的大門。李安於是在1995年執導 哥倫比亞影業與 三星影業製作的 英國古典電影《 理性與感性》。李安在《理性與感性》中與著名英國 演員 休·葛蘭、 艾倫·瑞克曼及 凱特·溫斯蕾與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 愛瑪·湯普森合作。從臺灣電影到英國電影之間的改變並沒有阻礙李安的工作,李安也憑藉《 理性與感性》在柏林電影節第2次獲得金熊獎。《理性與感性》在奧斯卡獎獲得7項提名,愛瑪·湯普森也榮獲 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理性與感性》也在金球獎與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分別入獲得5項與3項大獎,最終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片獎與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在此之後,李安繼續執導兩部好萊塢電影:《
冰風暴》(1997年)及《 與魔鬼共騎》(1999年)。《冰風暴》劇情以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郊區為背景,而《與魔鬼共騎》則是一部美國 南北戰爭電影。雖然一些電影評論者仍然給予這兩部電影高度評價,但是他們的票房並不令人滿意,並一度讓李安自執導第一部劇情長片以來一貫受一般觀眾和 藝術電影愛好者歡迎的情形中斷。然而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冰風暴》已具有較佳的 VHS和 DVD銷售及出租數量, 有線電視反復的放映也增加電影的知名度。詹姆士·夏姆斯也以《冰風暴》獲得 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 在1999年,李安的老搭檔
徐立功邀請他拍 中國傳統的 武俠電影。李安高興能有機會實現他兒時的夢想,於是組成一個來自 中國大陸、臺灣和 香港的團隊來拍攝《 臥虎藏龍》(2000年)。這部電影是改編自 中國 小說家 王度廬所撰寫的 武俠小說《 臥虎藏龍》,並在全世界獲得令人驚訝的成功。華語對話配合英文字幕的這部電影在許多國家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外國電影,包括美國和英國在內,並獲得奧斯卡獎10項入圍(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外語片獎與最佳導演獎),成為史上入圍奧斯卡獎最多獎項的外國電影。《臥虎藏龍》最終獲得最佳外語片獎及三個技術獎項。《臥虎藏龍》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語片(收入為1.28億 美元),並成為全球華語片收入最多的電影。《臥虎藏龍》的成功證明李安的電影藝術具有普遍性的吸引力,並為西方觀眾拓展華人武俠電影的魅力。 2001年至2010年[
編輯] 李安與 艾米爾·賀許參加 2009年的坎城影展 李安在2003年回到好萊塢拍攝《
綠巨人浩克》(改編自 漫畫人物 浩克),這也是他第一部大成本的電影作品。這部影片得到的評價相當兩極,成為一部不是很成功的電影,票房收入隻有2.45億美元。在遭遇這次挫折之後,李安考慮提前退休,但是他的父親則鼓勵他繼續拍攝電影,於是李安最終打消退休的念頭 [30] :14-15。自《推手》起即與李安合作的詹姆斯‧夏穆斯亦為本片的製作人,他認為雖然有人視該片為李安電影生涯中的唯一敗筆,但就算是他最糟作品,卻還能在影評統計網站「爛番茄」上,擁有62%的好評度。 在拍攝完《
綠巨人浩克》之後,身心疲乏的李安謝絕所有片約,休養了好一段時間 [31] [32] 。之後,他決定拍攝一部低成本與低姿態獨立電影,劇本根據美國 小說家 安妮·普露入圍 普利茲小說獎的短篇故事《 斷背山》所改編。美國《 芝加哥論壇報》影評作家 羅伯特·艾爾德 在2005年的文章中引述李安的說法:“我對懷俄明州的 同性戀農場工人知道些什麼?”。就算忽略故事的主題,《 斷背山》也顯露出李安探索 人類 心靈深處的能力。2005年這部關於懷俄明州禁忌愛情故事的電影立即引起了公眾的注意,並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引發許多激烈的辯論,獲得票房上的成功。 這部電影在大型國際電影節廣受好評並在世界各地榮獲許多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斷背山》是2005年最受讚譽的影片,總共贏得71個獎項,另外還有52個提名。它在紐約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金球獎、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獨立精神獎和美國製片人協會等組織獲得最佳影片獎,並在2005年的 威尼斯電影節獲得 金獅獎。李安在 美國導演工會還第二次獲得最佳導演獎。《 斷背山》在奧斯卡獎獲得8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獎),是入圍最多獎項的電影。但是《 斷背山》最終在最佳影片獎敗給《 衝擊效應》,這部電影是關於一個 洛杉磯 種族衝突與歧視關係的故事。許多人普遍猜測,《斷背山》的同性戀主題是落敗的因素之一。李安則說他很失望,他的電影並沒有贏得最佳影片獎 [33] ,但是很榮幸能夠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 亞洲人,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 黃種人。 經過《斷背山》的成功之後,李安電影的主題又回到了東方。他的下一部電影《
色,戒》,劇情改編自中國著名作家 張愛玲的一部短篇 小說。這個故事完成於1950年,劇情發生在1939年至1940年之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是遭到 日本佔領的 上海。跟《斷背山》一樣,李安這次也根據相對簡單的故事改編成電影。 《
色,戒》由 焦點影業來製作發行特點,並於2007年夏季和初秋於國際電影節上首映。這部電影在美國被 美國電影協會分類為NC-17級(17歲及以下的觀眾無法進場),主要是劇情出現一些強烈而且直接的性愛場面。這對於電影的發行是一個挑戰,因為很多美國連鎖 電影院拒絕放映NC-17級的電影。而導演李安及電影製片廠最終放棄上訴的決定。為了可以讓《色,戒》在中國公開放映,李安將電影內容刪除9分鐘以符合當局的 可允許未成年人觀賞的審查標準 [34] 。《色,戒》在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中獲得金獅獎,這也是李安第2度獲得該獎項,也是3年內第2次獲獎。而《色,戒》在第44屆金馬獎上也大放異彩,獲得七項大獎成為當屆最大贏家。但是美國的電影評論家對於這部作品的評價並非都是正面的。《色,戒》在臺灣則是以原本的版本上映,並且非常受到歡迎,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色,戒》也在金馬獎獲得最佳影片獎與最佳導演獎。李安在臺灣宣傳電影並渡過
中秋節時,他說他發現他的工作受到國人的廣泛讚譽,並且承認這部電影他對美國的觀眾並無高度的期待,「因為這部電影擁有節奏與它的電影語言都是非常的中國式的」 [35] 。李安後來被選為200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舉行時間從2009年9月2日至9月12日)的評審團主席[36] 。李安在2009年完成電影《
胡士托風波》,劇情描述美國 紐約州在1969年舉辦 音樂表演活動 胡士托音樂節。《胡士托風波》入圍 第62屆坎城影展競賽單元,雖然最終並未獲獎。 2011年至今[
編輯]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編自 加拿大作家 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由 伊凡·卡漢(Irrfan Khan)與 蘇拉·沙瑪演出,並於 印度與臺灣進行拍攝工作。《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李安首次拍攝 3D電影。 此部電影在台灣及印度拍攝,為李安的返鄉之作,電影中許多場景都是在台灣台中的水湳片場(原
水湳機場)完成,甚至還搭造了一個長75公尺、寬30公尺、深3公尺的造浪池,耗資1億5千萬元新台幣,能製造數百種浪形。在電影上映後,此造浪池也被台中市政府保存下來,供民眾參觀。 [37] 2012年11月26日(
法國當地時間),此片的歐洲首映在法國 巴黎 香榭大道上的 高蒙電影公司戲院上演,包括臺灣駐法代表 呂慶龍、曾與李安合作 臥虎藏龍的 楊紫瓊皆到場參加。 [38] 據印亞新聞社11月26日報導,此片首映當天在全印開出亮麗成績,第一個周末(23至25日)票房即達1億9500萬盧比(約350萬美元)。 [39] 而影片在中國大陸的票房也打敗了同期上映的馮小剛新片《 一九四二》,創造了李安個人作品在中國的票房記錄,并且超越了本片的北美票房。 [40] 第70屆金球獎中,《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入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配樂三奬項。最後奪下最佳電影配樂,《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曲家麥可·丹諾在上台緻詞時,特別表示要把這個獎與導演李安分享。 2013年2月24日(
美國當地時間),《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挾著入圍奧斯卡獎11個獎項的氣勢(僅次於《 林肯傳》),一舉奪下 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 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 奧斯卡最佳攝影與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李安並因此片再次獲得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的 最佳導演獎殊榮,《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最佳影片敗給了 班·艾佛列克的《 亞果出任務》。 2016年4月6日,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BAFTA)宣布將把大不列顛獎傑出導演獎頒給李安,10月28日在加州 比佛利山的希爾頓飯店舉行頒獎典禮。 2017年11月26日,
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 張艾嘉隨後宣布,由國際名導李安將接任下屆金馬執委會主席。 [41] 2021年4月6日,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宣布李安獲得 英國電影學院獎終身成就獎。 [3] 2021年9月10日,中華文化總會宣布李安獲得第11屆總統文化獎「文化耕耘獎」。
[42] 2022年11月30日,據報導,李安繼《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2016年)和《 雙子殺手》(2019年)之後的新作將是 李小龍的傳記片《Bruce Lee》,由兒子 李淳飾演李小龍 [43] 。影響與推薦[
編輯] 2010年4月29日李安為臺灣平民慈善家
陳樹菊女士撰寫 時代雜誌2010年百大英雄獎簡介。 [44] 李安也在同一年10月30日重返母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並獲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時任校長黃光男頒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榮譽博士 學位 [45] 。2012年11月9日全球五大視覺特效公司之一的
節奏特效工作室(Rhythm & Hues Studios)在李安的牽線下,於 臺灣 高雄市 駁二藝術特區掛牌,分公司正式成立,成為R&H在 馬來西亞、 印度及 加拿大之外的另一個海外據點。 [46] 同樣為3D電影樹立典範的《
阿凡達》導演 占士·金馬倫,在看過電影後也讚不絕口,並在深具影響力的美國《 洛杉磯時報》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超越3D電影刻闆印象,創下新旅程碑!」 [47] 逸事[
編輯] - 曾經在1998年上映、由
李巨源、 馮光遠編導的偽紀錄片式電影《為人民服務》中,客串男主角徐玖經的朋友一角。 - 被誤傳寫過卡通《
叮噹貓》、《 淘氣阿丹》、《 莎拉公主》與特攝片《 金獅王》的主題曲,但其實是同名同姓的音樂人作品。 [48] [49] 透過助理李良山表示:“沒有這回事。”[50] [51]
主要作品[
編輯] 電影[
編輯] 年 片名 出品公司 預算 票房 製片人 演員 1991年 推手 中央電影公司 13,500,000元新臺幣 臺灣:7,972,580元新臺幣 香港:342,130元港元 徐立功 郎雄 王萊 1993年 囍宴 中央電影公司 21,000,000元新臺幣 臺灣:47,439,670元新臺幣 徐立功
李安詹姆士·夏姆斯 郎雄 歸亞蕾 趙文瑄 金素梅 1994年 飲食男女 中央電影公司 38,000,000元新臺幣 臺灣:17,544,730元新臺幣 香港:8,070,007元港元 徐立功 郎雄
歸亞蕾吳倩蓮 楊貴媚 王渝文 趙文瑄 陳昭榮 1995年 理性與感性 哥倫比亞影業 16,000,000元美金 134,993,774元美金 Lindsay Doran 艾瑪·湯普遜 休·葛蘭 凱特·溫斯蕾 艾倫·瑞克曼 1997年 冰風暴 福斯探照燈影業 18,000,000元美金 8,038,061元美金 Ted Hope
李安
詹姆士·夏姆斯凱文·克萊 瓊·愛倫 雪歌妮·薇佛 亨利茲尼 陶比·麥奎爾 克莉絲汀娜·蕾西 伊利亞·伍德 亞當·哈恩-博德 1999年 與魔鬼共騎 環球影業 38,000,000元美金 635,096元美金 Robert F. Colesberry
Ted Hope
詹姆士·夏姆斯Tobey Maguire
Skeet Ulrich
Jewel Kilcher2000年 臥虎藏龍 哥倫比亞影業 17,000,000元美金 213,525,736元美金 徐立功 江志強
李安周潤發 楊紫瓊 章子怡 張震 2003年 綠巨人浩克 環球影業 120,000,000元美金 245,300,000元美金 Avi Arad
Gale Anne Hurd
Larry J. Franco艾瑞克·巴納 珍妮佛·康納莉 山姆·埃利奧特 2005年 斷背山 焦點影業 14,000,000元美金 178,100,000元美金 黛安娜·歐莎娜
詹姆士·夏慕斯希斯·萊傑 傑克·吉倫哈爾 安妮·海瑟薇 蜜雪兒·威廉絲 2007年 色,戒 海上影業 焦點影業 15,000,000元美金 67,091,915元美金 李安
江志強
詹姆士·夏姆斯梁朝偉
湯唯 王力宏 陳沖 2009年 胡士托風波 焦點影業 30,000,000元美金 10,000,000元美金 李安
詹姆士·夏姆斯狄米崔·馬丁 強納森·葛夫 尤金·李維 艾米爾·賀許 李佛·薛伯 傑佛利·迪恩·摩根 2012年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二十世紀福斯 120,000,000元美金 609,016,565元美金 李安
吉爾·內特
戴維·沃馬克蘇拉·沙瑪 塔布 伊凡·卡漢 2016年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三星影業 40,000,000元美金 30,930,984元美金 賽門·康威爾
史蒂芬·康威爾
馬克·普拉特
湯姆·羅斯曼
摩洛蒂·湯瑪士喬·艾文 克莉絲汀·史都華 蓋瑞特·荷德倫 史提夫·馬丁
Barney Harris2019年 雙子殺手 派拉蒙影業 138,000,000元美金 173,200,000元美金 傑瑞·布洛克海默 大衛·艾利森 威爾·史密斯 克萊夫·歐文 瑪麗·伊莉莎白·文斯蒂德 黃凱旋 未定 Bruce Lee Lawrence Grey 李香凝
李安
Ben Everard
Brian Bell李淳 榮譽[
編輯] 中華民國勳章獎章[
編輯] 二等景星勳章(2006年5月2日于 中華民國 總統府頒授 [52] )一等景星勳章(2013年5月10日于 中華民國 總統府頒授 [53] )
參考資料[
編輯] ^ 歷屆傑出成就獎校友傑出成就獎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 華人導演李安再獲奧斯卡最佳導演 互聯網檔案館的 存檔,存檔日期2013-02-28.,亞太日報,2013年3月22日 - ^
3.0 3.1 獲「英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李安心繫花蓮受難者:大家保重. 新頭殼. 2021-04-07 [2021-04-1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11-09) (中文(臺灣)). ^ Chamberlin, Alan.HORIZONS System. ssd.jpl.nasa.gov. [2010-09-1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07-30). ^ 陳總統接見李安先生,並頒授二等景星勳章表揚他為國爭光 互聯網檔案館的 存檔,存檔日期2015-05-18. ^ 總統令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稿 ^ 記者蔡筱穎巴黎27日專電.李安獲頒騎士勳章 法部長推崇. (台灣)中央通訊社. 2012年11月28日 [2012-12-0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12-03). ^ 顏士凱.李安(4)兩次為片返台@press & imagination|PChome新聞台. [2015-11-2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5-12-08). ^ 總統文化獎公布 李安、陳榮基、陳柏均獲獎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中央通訊社,2021/9/10 ^ 【影展系列】《喜宴》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國立政治大學藝文活動中心 ^ Ang Lee (I). IMDb. [2017-10-2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10-03). ^ Yi, Ho.Family and friends praise Ang Lee's quiet dedication. Taipei Times. 2006-03-07 [2017-10-2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09-22). - ^
13.00 張靚蓓著. 《十年一覺電影夢》. 臺灣: 時報文化. 2002-11-11.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ISBN 978-957-133-803-3. - ^
14.0 譚立安著. 《堅持夢想的大導演:李安》. 臺灣: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4-03-25.14.1 14.2 14.3 14.4 14.5 ISBN 978-986-320-406-0. ^ 懷念李昇校長.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2017-11-22].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9-01-26). - ^
16.0 柯瑋妮著; 黃煜文譯. 《看懂李安:第一本從西方觀點剖析李安專書》. 臺灣: 時周文化. 2009-10.16.1 16.2 16.3 ISBN 978-986-7586-91-9. ^ Talk Movie (2015年4月). Talk Movie. 2015-04-01 [2017-11-2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12-01). ^ Lipworth, Elaine.Ang Lee: My family values. The Guardian. 2013-04-26 [2016-10-01].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10-22). ^ 藍祖蔚.《星期專訪》李安︰我的個性是委曲求全,卻又不甘心的人. 自由時報. 2009-10-12 [2013-01-1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10-22). - ^
20.0 20.1 20.2 台灣之光李安 締造電影新視界. 開眼電影網. 2012-11-22 [2017-11-2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11-22). ^ Interview from Studio 360. Studio360. 2008-08-08 [2017-10-22].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8-08-11). ^ Frey, Jennifer.A Chicken Coop, but No Tigers.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1-25 [2010-04-25].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10-16). ^ Ang Lee 'very satisfied' new film shown in entirety. The China Post. 2007-09-25 [2017-11-1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6-04-16). ^ Frater, Patrick.Taiwan breaking the arthouse mold. Variety. 2007-10-04 [2017-11-1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6-05-03). ^ Abramowitz, Rachel.Ang Lee, hippie?. Los Angeles Times. 2009-08-27 [2017-11-1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6-08-03). ^ 看棒球賽 覓長期飯票 老婆獨自入產房 被當棄婦. 蘋果日報. 2006-03-06 [2017-11-0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11-06). ^ 紐約大學授予李安榮譽博士學位. 北方網. 2001-05-11 [2001-05-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10-22). ^ 組圖:李安回母校台灣藝術大學 獲頒榮譽博士. 騰訊網. 2010-10-30 [2010-10-3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10-22). ^ Lee, Schamus Discuss Film Collaborations 互聯網檔案館的 存檔,存檔日期2009-03-27. ^ 李達翰著. 《一山走過又一山——李安·色戒·斷背山》. 臺灣: 如果出版社. 2007-09.ISBN 978-986-83313-8-9 (中文(臺灣)). ^ 王建宇. 李安 天天睡到自然醒 陪綠巨人走透透 體力透支 謝絕片約在家休養 兒子最樂. 民生報. 2003-08-08: 第C1版 (中文(臺灣)).^ 王建宇; 蘇秀慧. 李安上馬期待見淩波 返台參加盛會 不贊成停辦金馬獎 宣布開拍‘斷臂 山’ 將再度挑戰同性戀題材. 民生報. 2003-12-11: 第C6版 (中文(臺灣)).^ AP.Lee Disappointed Over 'Brokeback' Loss. CBSNews. 2006-03-08 [2011-03-1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8-12-04). ^ AFP.Ang Lee bows to China and self-censors award-winning film. Yahoo! News. 2007-09-11 [2011-03-1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7-09-17). ^ Min Lee, Associated Press.Ang Lee: Don't expect much from 'Lust, Caution'. USA Today. 2007-09-23 [2011-03-1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01-27). ^ Ang Lee to head Venice festival. BBC News. 2009-02-27 [2009-02-2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02-27). ^ 造價1.5億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造浪池 開放. [2012-11-2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12-02). ^ 少年Pi 歐洲首映巴黎登場[ 永久失效連結] ^ 少年PI 印度票房破400萬. [2012-11-2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2-12-07). ^ 《少年派》打破馮小剛不敗身 中國超美國票房– Mtime時光網. news.mtime.com. [2012-12-12].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2-12-14). ^ 金馬主席張艾嘉交棒 李安接任感到光榮 發稿時間:2017/11/26 00:30最新更新:2017/11/26 00:34 中央通訊社. [2017-11-2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11-25). ^ 第11屆總統文化獎今揭曉 李安獲「文化耕耘獎」. 自由時報. 2021-04-07 [2021-09-1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11-09) (中文(臺灣)). ^ Jr, Mike Fleming; Jr, Mike Fleming.Ang Lee Taps Son Mason Lee To Play Martial Arts Legend Bruce Lee In Epic At Sony’s 3000 Pictures. Deadline. 2022-11-30 [2022-12-0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3-05-11) (美國英語). ^ 《時代》讚嘆 陳樹菊平凡行善. [2010-10-3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0-11-27). ^ 李安回母校獲頒"榮譽博士"學位 自稱沒學夠. [2010-10-3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11-27). ^ R&H進駐高雄 李安掛牌. [2012-11-21].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3-10-16). ^ 新聞專區. www.elta.tv. [失效連結] ^ 「淘氣阿丹」、「莎拉公主」與「金獅王」的主題曲是大導演李安寫的. [2015-11-1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5-11-17) (中文(中國大陸)). ^ 李安創作卡通歌? 烏龍一場!. 自由時報. 2013-02-27 [2015-12-0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5-12-08). ^ 李安返台與馬英九吃飯叙舊 再奔台南探母(圖). E網庫資源網. 2016-04-06 [2016-04-06].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4-19). ^ 李安返台先跟馬英九餐叙 急奔台南探望母親(圖)_網易女人. 網易. 2016-04-06 [2016-04-06].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4-19). ^ 總統頒授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李安「二等景星」勳章.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6-05-02 [2021-08-2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11-09). ^ 總統主持贈勳典禮-頒贈國際知名導演李安「一等景星勳章」.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3-05-10 [2021-08-2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11-09).
<d-nones>
标簽中name屬性為“新浪網-祖籍地、名字由來”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20.堅持夢想的大導演-李安 台幣$280(書籍)(2014年出版)
- 2013年,《李安的電影世界》(譯自 The Philosophy of Ang Lee)作者:勞勃‧艾普/主編 Robert Arp 主編;譯者:李政賢。(台北市:五南)。
ISBN 9789571173436 - 2009年,《看懂李安:第一本從西方觀點剖析李安專書》(譯自The Cinema of Ang Lee: The Other Side of the Screen) 作者:柯瑋妮 (Whitney Crothers Dilley);譯者:黃煜文。(台北市:時周文化)。
ISBN 9789867586919 - 2002年,《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作者:張靚蓓。(台北市:時報文化)。
ISBN 9789571338033 "Ang Lee's movie has a backstory of pure serendipity" by Dan Bloom, Taipei Times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October 11, 2008 - Cheshire, Ellen. Ang Lee. London: Pocket Essentials, 2001.
紐約現場獨家專訪/李安:電影一直告訴我,它要變了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語錄上的 李安語錄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李安 李安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李安在香港影庫上的簡介 李安在時光網上的簡介(簡體中文) 李安在豆瓣電影上的簡介 (簡體中文)李安在台灣電影網上的資料(繁體中文) 中文電影資料庫:李安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華文影史庫 李安 簡介
李安 1990年代 - 《
推手》(1991) - 《
囍宴》(1993) - 《
飲食男女》(1994) - 《
理智與情感》(1995 · 榮譽) - 《
冰風暴》(1997) - 《
與魔鬼共騎》(1999)
2000年代 - 《
臥虎藏龍》(2000) - 《
浩克》(2003) - 《
斷背山》(2005) - 《
色,戒》(2007) - 《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2009)
2010年代 -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2012) -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2016) - 《
雙子殺手》(2019)
相關 獲獎與提名 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1935–1968年 朱塞佩·沃爾庇(1935) 朱塞佩·沃爾庇(1936) 朱塞佩·沃爾庇(1937) 朱塞佩·沃爾庇(1938) 朱塞佩·沃爾庇(1939) 維尼西奧·馬裏努奇 (1947)路易吉·基亞裏尼 (1948)馬裏奧·格羅莫 (1949)馬裏奧·格羅莫 (1950)馬裏奧·格羅莫 (1951)馬裏奧·格羅莫 (1952)埃烏傑尼奧·蒙塔萊(1953) 伊格納西奧·西隆(1954) 馬裏奧·格羅莫 (1955)約翰·格裏森 (1956)雷内·克萊爾(1957) 讓·格裏米倫 (1958)路易吉·基亞裏尼 (1959)馬塞爾·阿查德 (1960)菲利波·薩基 (1961)路易吉·基亞裏尼 (1962)阿圖羅·蘭諾西塔 (1963)馬裏奧·索爾達蒂 (1964)卡洛·博 (1965)喬治·巴薩尼 (1966)阿爾貝托·莫拉維亞(1967) 吉多·皮奧文 (1968)
1980–2000年 蘇索·切奇·達米科 (1980)伊塔羅·卡爾維諾(1981) 馬賽爾·卡爾内(1982) 貝納多·貝托魯奇(1983)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84) 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1985)阿蘭·羅伯-格裏耶(1986) 艾琳·帕帕斯(1987) 塞吉歐·李昂尼(1988) 安德烈·斯米爾諾夫 (1989)戈爾·維達爾(1990) 吉安·路易吉·朗迪 (1991)丹尼斯·霍珀 / 伊利·曼佐(1992) 彼得·威爾(1993) 大衛·林奇(1994) 豪爾赫·森普倫(1995) 羅曼·波蘭斯基(1996) 珍·康萍(1997) 埃托爾·斯科拉 (1998)艾米爾·庫斯圖裏察(1999) 米洛斯·福曼(2000)
2001年–至今 南尼·莫萊蒂(2001) 鞏俐(2002) 馬裏奧·莫尼切利(2003) 約翰·鮑曼(2004) 丹特·法拉提(2005) 凱撒琳·丹尼芙(2006) 張藝謀(2007) 溫·韋德斯(2008) 李安(2009) 昆汀·塔倫蒂諾(2010)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2011) 麥可·曼恩(2012) 貝納多·貝托魯奇(2013) 亞曆山大·德斯普拉(2014) 艾方索·柯朗(2015) 山姆·曼德斯(2016) 安妮特·班寧(2017) 吉勒摩·戴托羅(2018) 露柯希亞·馬泰(2019) 凱特·布蘭切特(2020) 奉俊昊(2021) 茱莉安·摩爾(2022) 達米恩·查澤雷(2023)
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獎 科恩兄弟/ 馬丁·斯科塞斯 - 1985
奧利華·史東 - 1986
約翰·休斯頓 - 1987
拉蒙·梅納德茲 - 1988
史蒂文·索德伯格 - 1989
查爾斯·伯内特 - 1990
馬莎·庫利奇 - 1991
卡爾·富蘭克林 - 1992
勞勃·阿特曼 - 1993
昆汀·塔倫蒂諾 - 1994
邁克·菲吉斯 - 1995
科恩兄弟 - 1996
勞勃·杜瓦 - 1997
魏斯·安德森 - 1998
亞曆山大·佩恩 - 1999
李安 - 2000
克裏斯托弗·諾蘭 - 2001
陶德·海恩斯 - 2002
蘇菲亞·柯波拉 - 2003
亞曆山大·佩恩 - 2004
李安 - 2005
喬納森·戴頓與維萊莉·法瑞斯 - 2006
朱利安·許納貝 - 2007
湯瑪士·麥卡錫 - 2008
李·丹尼爾斯 - 2009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 - 2010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 2011
大衛·歐·拉塞爾 - 2012
史蒂夫·麥奎因 - 2013
理查德·林克萊特 - 2014
湯瑪士·麥卡錫 - 2015
巴裏·傑金斯 - 2016
喬登·皮爾 - 2017
巴裏·傑金斯 - 2018
薩夫迪兄弟 - 2019
趙婷 - 2020
瑪姬·吉倫荷 - 2021
關家永、丹尼爾·舒奈特 - 2022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導演 讓·雷諾阿 (1945) 威廉·惠勒 (1946) 伊利亞·卡贊 (1947) 羅伯托·羅塞裏尼 (1948) 維多裏奧·狄西嘉 (1949) 約翰·休斯頓 (1950) 黑澤明 (1951) 大衛·利恩 (1952) 喬治·史蒂文斯 (1953) 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1954)威廉·惠勒 (1955) 約翰·休斯頓 (1956) 大衛·利恩 (1957) 約翰·福特 (1958) 弗雷德·金尼曼 (1959) 傑克·卡迪夫 (1960)傑克·克萊頓 (1961)大衛·利恩 (1962) 托尼·理查德森 (1963) 德斯蒙德·戴維斯 (1964)約翰·施萊辛格 (1965)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李察·布魯克斯 (1967)法蘭高·齊費裏尼 (1968) 亞弗列·希治閣 (1969) 法蘭索瓦·杜魯福 (1970) 肯·羅素 (1971) 鮑勃·福斯 (1972) 英格瑪·伯格曼 (1973)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4) 勞勃·阿特曼 / 斯坦利·庫布裏克 (1975) 艾倫·帕庫拉 (1976) 路易斯·布努埃爾 (1977) 英格瑪·伯格曼 (1978) 約翰·施萊辛格 (1979) 勞勃·瑞福 (1980) 沃倫·比蒂 (1981) 薛尼·盧梅 (1982) 詹姆斯·L·布魯克斯 (1983) 大衛·利恩 (1984) 黑澤明 (1985) 伍迪·艾倫 (1986)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87) 亞倫·帕克 (1988) 簡尼夫·班納 (1989) 凱文·科斯特納 (1990) 強納森·德米 (1991) 詹姆士·艾佛利 (1992) 馬丁·斯科塞斯 (1993) 昆汀·塔倫蒂諾 (1994) 李安 (1995) 科恩兄弟 (1996) 柯蒂斯·漢森 (1997) 夏克哈·卡帕 (1998)安東尼·明格拉 (1999) 史蒂文·索德伯格 (2000) 陶德·菲爾德 (2001) 菲利普·諾斯 (2002) 愛德華·茲維克 (2003) 麥可·曼恩 (2004) 李安 (2005) 馬丁·斯科塞斯 (2006) 蒂姆·伯頓 (2007) 大衛·芬奇 (2008) 克林·伊斯威特 (2009) 大衛·芬奇 (2010) 馬丁·斯科塞斯 (2011) 凱瑟琳·畢格羅 (2012) 斯派克·瓊斯 (2013) 克林·伊斯威特 (2014) 雷利·史考特 (2015) 巴裏·傑金斯 (2016) 葛莉塔·葛薇 (2017) 布萊德利·庫柏 (2018) 昆汀·塔倫蒂諾 (2019) 史派克·李 (2020)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2021)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2022)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約翰·福特 (1935) 魯賓·馬莫利安 (1936) 格雷戈裏·拉·卡瓦 (1937)亞弗列·希治閣 (1938) 約翰·福特 (1939) 約翰·福特 (1940) 約翰·福特 (1941) 約翰·法羅 (1942)喬治·史蒂文斯 (1943) 李歐·麥卡瑞 (1944) 比利·懷德 (1945) 威廉·惠勒 (1946) 伊利亞·卡贊 (1947) 約翰·休斯頓 (1948) 卡洛·李 (1949) 約瑟夫·曼凱維奇 (1950) 伊利亞·卡贊 (1951) 弗雷德·金尼曼 (1952) 弗雷德·金尼曼 (1953) 伊利亞·卡贊 (1954) 大衛·利恩 (1955) 約翰·休斯頓 (1956) 大衛·利恩 (1957) 斯坦利·克雷默 (1958) 弗雷德·金尼曼 (1959) 傑克·卡迪夫 /比利·懷德 (1960) 羅伯特·羅森 (1961) - 無 (1962)
托尼·理查德森 (1963) 斯坦利·庫布裏克 (1964) 約翰·施萊辛格 (1965)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邁克·尼科爾斯 (1967) 保羅·紐曼 (1968) 科斯塔·加夫拉斯 (1969) 鮑勃·拉菲爾森 (1970)斯坦利·庫布裏克 (1971) 英格瑪·伯格曼 (1972) 法蘭索瓦·杜魯福 (1973) 費德裏柯·費裏尼 (1974) 勞勃·阿特曼 (1975) 艾倫·帕庫拉 (1976) 伍迪·艾倫 (1977) 泰倫斯·馬利克 (1978) 伍迪·艾倫 (1979) 強納森·德米 (1980) 薛尼·盧梅 (1981) 薛尼·波勒 (1982) 英格瑪·伯格曼 (1983) 大衛·利恩 (1984) 約翰·休斯頓 (1985) 伍迪·艾倫 (1986) 詹姆斯·L·布魯克斯 (1987) 克裏斯·門傑斯 (1988)保羅·馬佐斯基 (1989)馬丁·斯科塞斯 (1990) 強納森·德米 (1991) 勞勃·阿特曼 (1992) 珍·康萍 (1993) 昆汀·塔倫蒂諾 (1994) 李安 (1995) 拉斯·馮·提爾 (1996) 柯蒂斯·漢森 (1997) 泰倫斯·馬利克 (1998) 麥克·李 (1999) 史蒂文·索德伯格 (2000) 勞勃·阿特曼 (2001) 陶德·海恩斯 (2002) 蘇菲亞·柯波拉 (2003) 克林·伊斯威特 (2004) 李安 (2005) 馬丁·斯科塞斯 (2006) 科恩兄弟 (2007) 麥克·李 (2008) 凱瑟琳·畢格羅 (2009) 大衛·芬奇 (2010)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2011) 凱瑟琳·畢格羅 (2012) 史蒂夫·麥奎因 (2013) 理查德·林克萊特 (2014) 陶德·海恩斯 (2015) 巴裏·傑金斯 (2016) 西恩·貝克 (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薩夫迪兄弟 (2019)趙婷 (2020) 珍·康萍 (2021)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薛尼·盧梅 (1975) 薛尼·盧梅 (1976) 赫伯特·羅斯 (1977)邁克爾·西米諾 (1978) 羅伯特·本頓 (1979) 羅曼·波蘭斯基 (1980) 沃倫·比蒂 (1981)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82) 詹姆斯·L·布魯克斯 (1983) 米洛斯·福曼 (1984) 特裏·吉列姆 (1985) 大衛·林奇 (1986) 約翰·鮑曼 (1987) 大衛·柯能堡 (1988) 史派克·李 (1989) 馬丁·斯科塞斯 (1990) 巴瑞·李文森 (1991)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珍·康萍 (1993) 昆汀·塔倫蒂諾 (1994) 邁克·菲吉斯 (1995)麥克·李 (1996) 柯蒂斯·漢森 (1997)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8) 山姆·曼德斯 (1999) 史蒂文·索德伯格 (2000) 大衛·林奇 (2001)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爾 (2002) 彼得·傑克遜 (2003) 亞曆山大·佩恩 (2004) 李安 (2005) 保羅·葛林葛瑞斯 (2006)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2007) 丹尼·鮑伊 (2008) 凱瑟琳·畢格羅 (2009)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 大衛·芬奇 (2010) 泰倫斯·馬利克 (2011)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2012) 艾方索·柯朗 (2013) 理查德·林克萊特 (2014) 喬治·米勒 (2015) 巴裏·傑金斯 (2016) 吉勒摩·戴托羅 / 盧卡·格達戈尼諾 (2017) 黛布拉·格蘭尼克 (2018)奉俊昊 (2019)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1980-1999 羅曼·波蘭斯基 (1980) 史蒂芬·史匹柏 (1981) 史蒂芬·史匹柏 (1982) 塔維亞尼兄弟 (1983) 貝特朗·塔維涅 (1984) 約翰·休斯頓 (1985) 大衛·林區 / 奧利佛·史東 (1986) 史丹利·庫柏力克 (1987) 史蒂芬·佛瑞爾斯 (1988) 伍迪·艾倫 (1989) 馬丁·史柯西斯 (1990) 強納森·德米 (1991) 勞勃·阿特曼 (1992) 史蒂芬·史匹柏 (1993) 昆汀·塔倫提諾 (1994) 李安 (1995) 麥克·李 (1996) 柯提斯·韓森 (1997) 約翰·鮑曼 (1998) 大衛·歐·羅素 (1999)
2000-2019 卡麥隆·克羅 (2000) 大衛·林區 (2001) 羅曼·波蘭斯基 (2002) 蘇菲亞·柯波拉 (2003) 張藝謀 (2004) 李安 (2005) 馬丁·史柯西斯 (2006) 朱利安·許納貝 (2007) 葛斯·範桑 (2008) 凱瑟琳·畢格羅 (2009) 大衛·芬奇 (2010) 馬丁·史柯西斯 (2011) 凱瑟琳·畢格羅 (2012) 史提夫·麥昆 (2013) 李察·林克雷特 (2014) 陶德·海恩斯 (2015) 達米恩·查澤雷 (2016)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2017) 琳恩·倫賽 (2018) 奉俊昊 (2019)
2020-至今 趙婷 (2020) 濱口龍介 (2021) 陶德·菲爾德 (2022)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27–1950 弗蘭克·鮑沙其(1927) 劉易斯·邁爾斯通(1928) 弗蘭克·洛伊德(1929) 劉易斯·邁爾斯通(1930) 諾曼·陶羅格(1931) 弗蘭克·鮑沙其(1932) 弗蘭克·洛伊德(1933) 法蘭克·卡普拉(1934) 約翰·福特(1935) 法蘭克·卡普拉(1936) 李歐·麥卡瑞(1937) 法蘭克·卡普拉(1938) 維克托·弗萊明(1939) 約翰·福特(1940) 約翰·福特(1941) 威廉·惠勒(1942) 麥可·寇蒂斯(1943) 李歐·麥卡瑞(1944) 比利·懷德(1945) 威廉·惠勒(1946) 伊利亞·卡贊(1947) 約翰·休斯頓(1948) 約瑟夫·曼凱維奇(1949) 約瑟夫·曼凱維奇(1950)
1951–1975 喬治·史蒂文斯(1951) 約翰·福特(1952) 弗雷德·金尼曼(1953) 伊利亞·卡贊(1954) 德爾伯特·曼(1955) 喬治·史蒂文斯(1956) 大衛·利恩(1957) 文生·明裏尼(1958) 威廉·惠勒(1959) 比利·懷德(1960) 傑羅姆·羅賓斯和 羅伯特·懷斯(1961) 大衛·利恩(1962) 托尼·理查德森(1963) 喬治·丘克(1964) 羅伯特·懷斯(1965) 弗雷德·金尼曼(1966) 邁克·尼科爾斯(1967) 卡洛·李(1968) 約翰·施萊辛格(1969) 富蘭克林·沙夫納(1970) 威廉·弗萊德金(1971) 鮑勃·福斯(1972) 喬治·羅伊·希爾(1973) 弗朗西斯·科波拉(1974) 米洛斯·福曼(1975)
1976–2000 約翰·艾維森(1976) 伍迪·艾倫(1977) 邁克爾·西米諾(1978) 羅伯特·本頓(1979) 勞勃·瑞福(1980) 沃倫·比蒂(1981) 李察·艾登堡祿(1982) 詹姆斯·L·布魯克斯(1983) 米洛斯·福曼(1984) 薛尼·波勒(1985) 奧利華·史東(1986) 貝納多·貝托魯奇(1987) 巴瑞·李文森(1988) 奧利華·史東(1989) 凱文·科斯特納(1990) 強納森·德米(1991) 克林·伊斯威特(1992)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1993) 羅拔·湛米基斯(1994) 梅爾·吉布森(1995) 安東尼·明格拉(1996) 詹姆斯·卡梅隆(1997)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1998) 山姆·曼德斯(1999) 史蒂文·索德伯格(2000)
2001–至今 朗·侯活(2001) 羅曼·波蘭斯基(2002) 彼得·傑克遜(2003) 克林·伊斯威特(2004) 李安(2005) 馬丁·斯科塞斯(2006) 科恩兄弟(2007) 丹尼·鮑伊(2008) 凱瑟琳·畢格羅(2009) 湯姆·霍伯(2010)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2011) 李安(2012) 艾方索·柯朗(2013)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2014)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2015) 達米恩·查澤雷(2016) 吉勒摩·戴托羅(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奉俊昊 (2019) 趙婷 (2020) 珍·康萍 (2021) 關家永、丹尼爾·施奈特 (2022)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動畫長片 最佳動畫短片 最佳紀錄長片 最佳紀錄短片 最佳國際影片 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原創歌曲 最佳實景短片 最佳音響 最佳音效剪輯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攝影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視覺效果
奧斯卡 最佳外語片 (1981–2000) - 1981:
摩菲斯特 伊斯特凡·沙寶 - 1982:
重新開始 荷西·路易斯·加裏西 - 1983:
芬妮和亞曆山大 英格瑪·伯格曼 - 1984:
危險行動 裏夏爾·登博 - 1985:
官方說法 路易斯·普恩佐 - 1986:
戰火葬童年 馮斯·羅德麥克斯 - 1987:
巴貝特之宴 蓋布裏爾·亞斯裏 - 1988:
比利小英雄 比利·奧古斯特 - 1989:
天堂電影院 朱賽貝·托納多雷 - 1990
希望之旅 薩維耶·柯勒 - 1991:
地中海 加布裏埃萊·薩爾瓦托雷斯 - 1992
印度支那 雷吉斯·瓦格涅 - 1993:
四千金的情人 佛南多·楚巴 - 1994:
毒太陽 尼基塔·米亥科夫 - 1995:
安東尼娅家族 瑪琳·格裏斯 - 1996:
給我一個爸 揚·斯維拉克 - 1997:
角色 麥克·馮戴姆 - 1998:
美麗人生 羅貝托·貝尼尼 - 1999:
關于我母親的一切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爾 - 2000:
臥虎藏龍 李安
完整列表 提交情況 - (
1947–1960) - (
1961–1980) - (
1981–2000) - (
2001–2020) - (
2021–至今)
奧斯卡 最佳國際影片獎得獎者 1947–1955
(榮譽獎) - 1947:
擦鞋童 維多裏奧·狄西嘉 - 1948:
文森特先生 莫裏斯·克勞 - 1949:
偷自行車的人 維多裏奧·狄西嘉 - 1950:
瑪拉巴加之牆 雷奈·克萊門特 - 1951:
羅生門 黑澤明 - 1952:
禁忌遊戲 雷奈·克萊門特 - 1954:
地獄門 衣笠貞之助 - 1955:
宮本武藏 稻垣浩
1956–1960 - 1956:
大路 費德裏柯·費裏尼 - 1957:
卡比利亞之夜 費德裏柯·費裏尼 - 1958:
我的舅舅 賈克·大地 - 1959:
黑色奧菲斯 馬賽爾·加謬 - 1960:
處女泉 英格瑪·伯格曼
1961–1980 - 1961:
猶在鏡中 英格瑪·伯格曼 - 1962:
花落莺啼春 塞基·鮑格農 - 1963:
八部半 費德裏柯·費裏尼 - 1964:
昨日、今日、明日 維多裏奧·狄西嘉 - 1965:
大街上的商店 楊·卡達爾 ,艾爾瑪·克洛斯 - 1966: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克勞德·雷路許 - 1967:
嚴密監視的列車 伊利·曼佐 - 1968:
戰争與和平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 1969:
焦點新聞 科斯塔·加夫拉斯 - 1970:
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 埃裏奧·貝多利 - 1971:
費尼茲花園 維多裏奧·狄西嘉 - 1972:
資産階級的審慎魅力 路易斯·布努埃爾 - 1973:
日以作夜 法蘭索瓦·杜魯福 - 1974:
阿瑪柯德 費德裏柯·費裏尼 - 1975:
德爾蘇·烏扎拉 黑澤明 - 1976:
黑人為白人作戰 讓-雅克·阿諾 - 1977:
羅莎夫人 莫什·米扎西 - 1978:
掏出你的手帕 貝特朗·布裏葉 - 1979:
鐵皮鼓 沃克·施隆多夫 - 1980: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弗拉基米爾·緬紹夫
1981–2000 - 1981:
摩菲斯特 伊斯特凡·沙寶 - 1982:
重新開始 荷西·路易斯·加裏西 - 1983:
芬妮和亞曆山大 英格瑪·伯格曼 - 1984:
危險行動 裏夏爾·登博 - 1985:
官方說法 路易斯·普恩佐 - 1986:
戰火葬童年 馮斯·羅德麥克斯 - 1987:
巴貝特之宴 蓋布裏爾·亞斯裏 - 1988:
比利小英雄 比利·奧古斯特 - 1989:
天堂電影院 朱賽貝·托納多雷 - 1990
希望之旅 薩維耶·柯勒 - 1991:
地中海 加布裏埃萊·薩爾瓦托雷斯 - 1992
印度支那 雷吉斯·瓦格涅 - 1993:
四千金的情人 佛南多·楚巴 - 1994:
毒太陽 尼基塔·米亥科夫 - 1995:
安東尼娅家族 瑪琳·格裏斯 - 1996:
給我一個爸 揚·斯維拉克 - 1997:
角色 麥克·馮戴姆 - 1998:
美麗人生 羅貝托·貝尼尼 - 1999:
關于我母親的一切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爾 - 2000:
臥虎藏龍 李安
2001–2020 - 2001:
三不管地帶 丹尼斯·塔諾維奇 - 2002:
何處是我家 卡洛琳·林克 - 2003:
野蠻人的入侵 丹尼斯·阿坎德 - 2004:
深海長眠 亞曆杭德羅·阿梅納瓦爾 - 2005:
黑幫暴徒 加文·胡德 - 2006:
竊聽風暴 弗洛裏安·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 - 2007:
僞鈔制造者 斯戴芬·盧佐維茨基 - 2008:
入殓師 瀧田洋二郎 - 2009:
謎一樣的雙眼 胡安·J·坎帕内拉 - 2010:
更好的世界 蘇珊娜·比爾 - 2011:
一次别離 阿斯哈·法哈蒂 - 2012:
愛 邁克爾·哈内克 - 2013:
絕美之城 保羅·索倫蒂諾 - 2014:
修女伊達 帕貝爾·帕夫利柯夫斯基 - 2015:
索爾之子 内梅什·拉斯洛 - 2016:
推銷員 阿斯哈·法哈蒂 - 2017:
普通女人 賽巴斯蒂安·雷裏奧 - 2018:
羅馬 阿方索·卡隆 - 2019:
寄生蟲 奉俊昊 - 2020:
酒精計劃 湯瑪斯·凡提柏格
2021–2040 - 2021:
駕駛我的車 濱口龍介 - 2022:
西線無戰事 愛德華·貝爾格
完整列表 提交情況 - (
1947–1960) - (
1961–1980) - (
1981–2000) - (
2001–2020) - (
2021–至今)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動畫長片 最佳動畫短片 最佳紀錄長片 最佳紀錄短片 最佳國際影片 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原創歌曲 最佳實景短片 最佳音響 最佳音效剪輯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攝影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視覺效果
金球獎最佳導演 亨利·金 (1943)李歐·麥卡瑞 (1944) 比利·懷德 (1945) 法蘭克·卡普拉 (1946) 伊利亞·卡贊 (1947) 約翰·休斯頓 (1948) 羅伯特·羅森 (1949) 比利·懷德 (1950) 拉斯羅·本尼迪克 (1951)塞西爾·德米爾 (1952) 弗雷德·金尼曼 (1953) 伊利亞·卡贊 (1954) 喬舒亞·洛根 (1955)伊利亞·卡贊 (1956) 大衛·利恩 (1957) 文生·明裏尼 (1958) 威廉·惠勒 (1959) 傑克·卡迪夫 (1960)斯坦利·克雷默 (1961) 大衛·利恩 (1962) 伊利亞·卡贊 (1963) 喬治·丘克 (1964) 大衛·利恩 (1965)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邁克·尼科爾斯 (1967) 保羅·紐曼 (1968) 查爾斯·賈洛特 (1969)亞瑟·希勒 (1970)威廉·弗萊德金 (1971)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2) 威廉·弗萊德金 (1973) 羅曼·波蘭斯基 (1974) 米洛斯·福曼 (1975) 希德尼·魯邁特 (1976) 赫伯特·羅斯 (1977)邁克爾·西米諾 (1978)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9) 羅伯特·雷德福 (1980) 沃倫·比蒂 (1981) 理查德·阿滕伯勒 (1982) 芭芭拉·斯特賴桑德 (1983) 米洛斯·福曼 (1984) 約翰·休斯頓 (1985) 奧利弗·斯通 (1986) 貝納多·貝托魯奇 (1987) 克林·伊斯威特 (1988) 奧利弗·斯通 (1989) 凱文·科斯特納 (1990) 奧利弗·斯通 (1991)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3) 羅伯特·澤米吉斯 (1994) 梅爾·吉布森 (1995) 米洛斯·福曼 (1996) 詹姆斯·卡麥隆 (1997)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8) 山姆·曼德斯 (1999) 李安 (2000) 勞勃·阿特曼 (2001) 馬丁·史柯西斯 (2002) 彼得·傑克森 (2003) 克林·伊斯威特 (2004) 李安 (2005) 馬丁·史柯西斯 (2006) 朱利安·許納貝 (2007) 丹尼·波爾 (2008) 詹姆斯·卡麥隆 (2009) 大衛·芬奇 (2010) 馬丁·史柯西斯 (2011) 本·阿弗萊克 (2012) 艾方索·柯朗 (2013) 理查德·林克萊特 (2014) 亞曆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裏圖 (2015) 達米恩·查澤雷 (2016) 吉勒摩·戴托羅 (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山姆·曼德斯 (2019) 趙婷 (2020) 珍·康萍 (2021)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2022)
大不列颠獎 傑出電影人獎 艾伯特·布洛克裏 (1989) 米高·肯恩 (1990) 皮特·烏斯蒂諾夫 (1992) 馬丁·斯科塞斯 (1993) 安東尼·霍普金斯 (1995) 鮑伯·溫斯坦 和哈維·溫斯坦 (1996) 德斯汀·荷夫曼 (1997) 約翰·特拉沃爾塔 (1998) 斯坦利·庫布裏克 (1999)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2000) 喬治·盧卡斯 (2002) 休·格蘭特 (2003) 湯姆·漢克斯 (2004) 湯姆·克魯斯 (2005) 克林·伊斯威特 (2006) 丹澤爾·華盛頓 (2007) 西恩·潘 (2008) 羅伯特·德尼羅 (2009) 傑夫·布裏吉 (2010) 沃倫·比蒂 (2011) 丹尼爾·戴-劉易斯 (2012) 佐治·古尼 (2013) 小勞勃·道尼 (2014) 梅麗·史翠普 (2015) 茱迪·科士打 (2016) 馬特·戴蒙 (2017) 凱特·布蘭切特 (2018) 珍·芳達 (2019)
傑出導演獎 彼得·威爾 (2003) 吉姆·謝裏丹 (2004) 邁克·紐維爾 (2005) 安東尼·明格拉 (2006) 馬丁·坎貝爾 (2007) 斯蒂芬·弗裏爾斯 (2008) 丹尼·鮑伊 (2009) 克裏斯托弗·諾蘭 (2010) 大衛·葉茨 (2011) 昆汀·塔倫蒂諾 (2012) 凱瑟琳·畢格羅 (2013) 麥克·李 (2014) 山姆·曼德斯 (2015) 李安 (2016) 阿娃·杜威内 (2017) 史蒂夫·麥奎因 (2018) 喬登·皮爾 (2019)
環球娛樂貢獻獎 霍華德·斯金格 (2003) 柯克·道格拉斯 (2009) 雷利·史考特和 托尼·斯科特 (2010) 約翰·拉塞特 (2011) 威爾·萊特 (2012) 本·金斯利 (2013) 茱蒂·丹契 (2014) 哈裏森·福特 (2015) 森姆·積遜 (2016) 簡尼夫·班納 (2017) 凱文·費吉 (2018) 成龍 (2019)
年度英國藝人獎 麗素·慧絲 (2006) 凱特·溫斯蕾 (2007) 蒂達·史雲頓 (2008) 艾米莉·布朗特 (2009) 米高·辛 (2010) 海倫娜·博納姆·卡特 (2011) 丹尼爾·克雷格 (2012)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2013) 艾瑪·沃森 (2014) 詹姆斯·柯登 (2015) 菲麗希缇·瓊斯 (2016) 克萊兒·芙伊 (2017) 艾美莉·克拉克 (2018) 菲比·沃勒-布裏奇 (2019)
傑出喜劇表現獎 貝蒂·懷特 (2010) 班·史提勒 (2011) 特雷·帕克和 馬特·斯通 (2012) 沙查·巴隆·科恩 (2013) 茱莉亞·路易斯-德瑞弗斯 (2014) 艾米·舒默 (2015) 瑞吉·葛文 (2016) 阿茲·安薩裏 (2017) 占·基利 (2018) 史提夫·庫根 (2019)
傑出電視人獎 艾倫·斯班林 (1999) HBO原創節目 (2002) 迪克·凡·戴克 (2017)達米安·路易斯 (2018) 諾曼·利爾 (2019)
人道主義獎 李察·寇蒂斯 (2007) 唐·錢德爾 (2008) 哥連·費夫 (2009) 伊德瑞斯·艾爾巴 (2013) 馬克·魯法洛 (2014) 奧蘭多·布魯姆 (2015) 伊萬·邁克格雷戈 (2016)
已取消獎項 英國廣播公司 (1999) 塔西姆·辛 (1999) 安吉拉·蘭斯伯裏 (2003) 海倫·美蘭 (2004) 伊麗莎白·泰勒 (2005) 羅納德·内梅 (2005)西德尼·波蒂埃 (2006) 羅伯特·沙耶 和邁克爾·林恩 (2007)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 邁克·尼科爾斯 (1968) 約翰·施萊辛格 (1969) 喬治·羅伊·希爾 (1970) 約翰·施萊辛格 (1971) 鮑勃·福斯 (1972) 法蘭索瓦·杜魯福 (1973) 羅曼·波蘭斯基 (1974) 斯坦利·庫布裏克 (1975) 米洛斯·福曼 (1976) 伍迪·艾倫 (1977) 亞倫·帕克 (1978)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9) 黑澤明 (1980) 路易·馬盧 (1981) 理查德·阿滕伯勒 (1982) 比爾·福賽斯 (1983)溫·韋德斯 (1984) 伍迪·艾倫 (1986) 奧利弗·斯通 (1987) 路易·馬盧 (1988) 肯尼斯·布萊納 (1989) 馬丁·斯科塞斯 (1990) 亞倫·帕克 (1991) 勞勃·阿特曼 (1992)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3) 邁克·紐維爾 (1994) 邁克爾·雷德福 (1995)喬爾·科恩 (1996) 巴茲·魯爾曼 (1997) 彼得·威爾 (1998)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爾 (1999) 李安 (2000) 彼得·傑克遜 (2001) 羅曼·波蘭斯基 (2002) 彼得·威爾 (2003) 麥克·李 (2004) 李安 (2005) 保羅·葛林葛瑞斯 (2006) 科恩兄弟 (2007) 丹尼·博伊爾 (2008) 凱瑟琳·畢格羅 (2009) 大衛·芬奇 (2010)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2011) 本·阿弗萊克 (2012) 艾方索·柯朗 (2013) 理查德·林克萊特 (2014)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2015) 達米恩·查澤雷 (2016) 吉勒摩·戴托羅 (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山姆·曼德斯(2019) 趙婷(2020) 珍·康萍(2021) 愛德華·貝爾格(2022)
英國電影學院獎 終身成就獎 1971–2000 亞弗列·希治閣 (1971) 法瑞迪·楊 (1972)格雷絲·溫德姆·戈爾迪 (1973)大衛·利恩 (1974) 雅克-伊夫·庫斯托 (1975) 查理·卓别林 (1976) 勞倫斯·奧利維爾 (1976) 丹尼斯·福曼 (1977)弗雷德·金尼曼 (1978) 盧·格瑞德 (1979)休·威爾頓 (1979)戴維·阿滕伯勒 (1980) 約翰·休斯頓 (1980) 阿貝爾·岡斯 (1981) 麥可·鮑爾和 艾默利·普萊斯柏格 (1981) 安德烈·華依達 (1982) 李察·艾登堡祿 (1983) 修·格林 (1984)山姆·史匹格 (1984) 傑裏米·艾薩克斯 (1985)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86) 費德裏柯·費裏尼 (1987) 英格瑪·伯格曼 (1988) 亞曆克·吉尼斯 (1989) 保羅·福克斯 (1990)路易·馬盧 (1991) 約翰·吉爾古德 (1992) 戴維·普洛賴特 (1992)西德尼·薩缪爾森 (1993)科林·揚 (1993)邁克爾·格雷德 (1994)比利·懷德 (1995) 珍妮·摩露 (1996) 羅納德·内梅 (1996)約翰·施萊辛格 (1996) 瑪姬·史密芙 (1996) 伍迪·艾倫 (1997) 史蒂文·布奇科 (1997)茱莉·姬絲蒂 (1997) 奧斯瓦爾德·莫裏斯 (1997) 哈羅德·品特 (1997) 戴維·羅斯 (1997)肖恩·康納利 (1998) 比爾·科頓 (1998)埃裏克·莫雷坎貝 和厄爾尼·懷斯 (1999)伊麗莎白·泰勒 (1999) 米高·肯恩 (2000) 斯坦利·庫布裏克 (2000) 彼得·巴澤爾傑特 (2000)
2001年至今 亞伯特·芬尼 (2001) 約翰·肖 (2001)茱蒂·丹契 (2001) 沃倫·比蒂 (2002) 墨臣艾禾裏製片 (2002) 安德魯·戴維斯 (2002) 約翰·米爾斯 (2002) 索爾·扎恩茲 (2003) 戴維·傑森 (2003)約翰·鮑曼 (2004) 羅傑·格雷夫 (2004)約翰·巴瑞 (2005) 大衛·弗羅斯特 (2005) 大衛·普特南 (2006)肯·洛區 (2006) 安妮·沃斯·科茨 (2007)李察·寇蒂斯 (2007) 威爾·萊特 (2007) 安東尼·霍普金斯 (2008) 布魯斯·佛西斯 (2008)唐·弗蘭奇和 珍妮弗·桑德斯 (2009) 特裏·吉列姆 (2009) 諾蘭·布什内爾 (2009) 凡妮莎·蕾格烈芙 (2010) 宮本茂 (2010) 梅爾文·布萊格 (2010)克裏斯多福·李 (2011) 彼得·莫利紐茲 (2011) 特雷弗·麥克唐納 (2011) 馬丁·斯科塞斯 (2012) (2012)羅爾夫·哈裏斯 亞倫·帕克 (2013) 加布·紐維爾 (2013) 邁克爾·帕林 (2013) 海倫·美蘭 (2014) Rockstar Games (2014) 茱莉·華特絲 (2014) 麥克·李 (2015) 戴維·布拉本 (2015) 榮·斯諾 (2015) 西德尼·波蒂埃 (2016) 約翰·卡馬克 (2016) 雷·高爾頓 和阿蘭·辛普森 (2016)梅爾·布魯克斯 (2017) 喬安娜·拉姆利 (2017) 雷利·史考特 (2018) 提姆·謝弗 (2018) 凱特·阿迪 (2018)塞爾瑪·斯昆梅克 (2019)貝克維爾 (2019)凱斯琳·甘迺迪 (2020) 小島秀夫 (2020) 李安 (2021) 西奧班·雷迪 (2021)比利·康諾利(2022)
金馬獎 最佳導演 第1屆-第10屆 - 1962
陶秦 - 1963
李翰祥 - 1965
李行 - 1966
李翰祥 - 1967
李嘉 - 1968
白景瑞 - 1969
白景瑞 - 1970
張曾澤 - 1971
丁善璽 - 1972
李行
第11屆-第20屆 - 1973
程剛 - 1975
劉藝 - 1976
張佩成 - 1977
張曾澤 - 1978
李行 - 1979
胡金銓 - 1980
王菊金 - 1981
徐克 - 1982
章國明 - 1983
陳坤厚
第21屆-第30屆 - 1984
麥當雄 - 1985
張毅 - 1986
吳宇森 - 1987
王童 - 1988
羅啟銳 - 1989
侯孝賢 - 1990
嚴浩 - 1991
王家衛 - 1992
王童 - 1993
李安
第31屆-第40屆 - 1994
蔡明亮 - 1995
侯孝賢 - 1996
姜文 - 1997
陳果 - 1998
陳沖 - 1999
許鞍華 - 2000
杜琪峯 - 2001
關錦鵬 - 2002
陳果 - 2003
劉偉強、 麥兆輝
第41屆-第50屆 - 2004
杜琪峯 - 2005
周星馳 - 2006
陳可辛 - 2007
李安 - 2008
陳可辛 - 2009
戴立忍 - 2010
鍾孟宏 - 2011
許鞍華 - 2012
杜琪峯 - 2013
蔡明亮
第51屆-第60屆 - 2014
許鞍華 - 2015
侯孝賢 - 2016
馮小剛 - 2017
文晏 - 2018
張藝謀 - 2019
鍾孟宏 - 2020
陳玉勳 - 2021
羅卓瑤 - 2022
陳潔瑤 - 2023
蕭雅全
最佳新導演 最佳原著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劇情片 最佳紀錄片 最佳創作短片 最佳動畫長片 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終身成就獎
金馬獎 最佳原著劇本 第1屆-第10屆 - 1962
秦亦孚《 星星月亮太陽》 - 1963
葛瑞芬《 為誰辛苦為誰忙》 - 1965
汪榴照《 諜海四壯士》 - 1966
胡金銓《 大地兒女》 - 1967
秦亦孚《 蘇小妹》 - 1968
胡金銓《 龍門客棧》 - 1969
吳桓《 小鎮春回》 - 1970
魯稚子《 歌聲魅影》 - 1971
李翰祥《 緹縈》 - 1972
張永祥《 還君明珠雙淚垂》
第11屆-第20屆 - 1973
鳳鳴編劇小組《 忍》 - 1975
張永祥《 吾土吾民》 - 1976
鄧育昆《 梅花》 - 1977
何曉鐘《 筧橋英烈傳》 - 1978
張永祥《 汪洋中的一條船》 - 1979
張永祥《 小城故事》 - 1980
宋項如《 候鳥之愛》 - 1981
吳念真《 同班同學》 - 1982
張鍵《 邊緣人》 - 1983
蔡繼光╱ 許默《 男與女》
第21屆-第30屆 - 1984
吳念真《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 1985
朱天文╱ 侯孝賢《 童年往事》 - 1986
小野《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 1987
王小棣╱ 宋紘《 稻草人》 - 1988
羅啟銳╱ 張婉婷《 七小福》 - 1989
邱戴安平《 三個女人的故事》 * 1990 吳念真《 客途秋恨》 - 1991
楊德昌╱ 閻鴻亞╱ 楊順清╱ 賴銘堂《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1992
吳念真《 無言的山丘》 - 1993
馮光遠╱ 李安《 囍宴》
第31屆-第40屆 - 1994
楊德昌《 獨立時代》 - 1995
陳玉勳《 熱帶魚》 - 1996
張澤鳴《 月滿英倫》 - 1997
陳果《 香港製造》 - 1998
張婉婷╱ 羅啟銳《 玻璃之城》 - 1999
張作驥《 黑暗之光》 - 2000
陳果《 細路祥》 - 2001
陳果《 榴槤飄飄》 - 2002
岸西《 男人四十》 - 2003
遊乃海╱ 歐健兒《 PTU》
第41屆-第50屆 - 2004
遊乃海╱ 葉天成╱ 歐健兒《 柔道龍虎榜》 - 2005
遊乃海╱ 葉天成《 黑社會》 - 2006
寧浩《 瘋狂的石頭》 - 2007
托尼·艾雷斯 《意》 - 2008
蔡宗翰╱ 林書宇《 九降風》 - 2009
戴立忍╱ 陳文彬《 不能沒有你》 - 2010
高山╱ 劉傑《 透析》 - 2011
楊南倩╱ 葛文喆╱ 鄧勇星╱ 席然╱ 秦海璐《 到阜陽六百裏》 - 2012
銀河創作組╱ 歐健兒╱ 黃勁輝 《 奪命金》 - 2013
陳哲藝《 爸媽不在家》
第51屆-第60屆 - 2014
易智言《 行動代號:孫中山》 - 2015
賈樟柯《 山河故人》 - 2016
龍文康╱ 伍奇偉╱ 麥天樞《 樹大招風》 - 2017
周子陽《 老獸》 - 2018
韓家女╱ 鍾偉╱ 文牧野《 我不是藥神》 - 2019
楊修華《 幻土》 - 2020
陳玉勳《 消失的情人節》 - 2021
鍾孟宏╱ 張耀升《 瀑布》 - 2022
劉國瑞《 白日青春》 - 2023
孫傑 《 大山來了》
- 註:1962年至1978年頒予最佳編劇,1979年起分為最佳原著劇本與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攝影 最佳剪輯 最佳音效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劇情片 最佳創作短片 最佳紀錄片 最佳動畫長片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新導演
金馬獎 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第34屆-第40屆 - 1997
何平 - 1998
劉若英 - 1999
黃明川 - 2000
張志勇 - 2001
蔡明亮 - 2002
廖慶松 - 2003
廖本榕
第41屆-第50屆 - 2004
陳博文 - 2005
侯孝賢 - 2006
郭禮杞 - 2007
李安 - 2008
魏德聖 - 2009
李龍禹 - 2010
李烈 - 2011
王偉六 - 2012
黃裕翔 - 2013
葉如芬
第51屆-第60屆 - 2014
黃志明 - 2015
侯孝賢 - 2016
趙德胤 - 2017
胡定一 - 2018
劉三郎 - 2019
湯湘竹 - 2020
彭仁孟 - 2021
陳新發 - 2022
陳銘澤 - 2023
林仕肯
最佳導演 最佳新導演 最佳原著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劇情片 最佳紀錄片 最佳創作短片 最佳動畫長片 終身成就獎
導演協會獎最佳導演 1948–1975 約瑟夫·曼凱維奇 (1948) 羅伯特·羅森 (1949) 約瑟夫·曼凱維奇 (1950) 喬治·史蒂文斯 (1951) 約翰·福特 (1952) 弗雷德·金尼曼 (1953) 伊利亞·卡贊 (1954) 德爾伯特·曼 (1955) 喬治·史蒂文斯 (1956) 大衛·利恩 (1957) 文森特·明内利 (1958) 威廉·惠勒 (1959) 比利·懷德 (1960) 傑羅姆·羅賓斯和 羅伯特·懷斯 (1961) 大衛·利恩 (1962) 托尼·理查德森 (1963) 喬治·丘克 (1964) 羅伯特·懷斯 (1965)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邁克·尼科爾斯 (1967) 安東尼·哈維 (1968)約翰·施萊辛格 (1969) 富蘭克林·沙夫納 (1970) 威廉·弗萊德金 (1971)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2) 喬治·羅伊·希爾 (1973)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4) 米洛斯·福曼 (1975)
1976–2000 約翰·艾維森 (1976) 伍迪·艾倫 (1977) 邁克爾·西米諾 (1978) 羅伯特·本頓 (1979) 勞勃·瑞福 (1980) 沃倫·比蒂 (1981) 李察·艾登堡祿 (1982) 詹姆斯·L·布魯克斯 (1983) 米洛斯·福曼 (1984)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85) 奧利華·史東 (1986) 貝納多·貝托魯奇 (1987) 巴瑞·李文森 (1988) 奧利華·史東 (1989) 凱文·科斯特納 (1990) 強納森·德米 (1991)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3) 羅拔·湛米基斯 (1994) 朗·侯活 (1995) 安東尼·明格拉 (1996) 詹姆斯·卡梅隆 (1997)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8) 山姆·曼德斯 (1999) 李安 (2000)
2001年至今 朗·侯活 (2001) 羅伯·馬歇爾 (2002) 彼得·傑克遜 (2003) 克林·伊斯威特 (2004) 李安 (2005) 馬丁·斯科塞斯 (2006) 科恩兄弟 (2007) 丹尼·鮑伊 (2008) 凱瑟琳·畢格羅 (2009) 湯姆·霍伯 (2010)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2011) 本·阿弗萊克 (2012) 艾方索·柯朗 (2013)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2014)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2015) 達米恩·查澤雷 (2016) 吉勒摩·戴托羅 (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山姆·曼德斯 (2019) 趙婷 (2020) 簡·坎皮恩 (2021)
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年度導演 尼古拉斯·羅伊格 (1980)安德烈·華依達(1981) 科斯塔·加夫拉斯(1982) 安德烈·華依達(1983) 尼爾·喬丹(1984) 羅蘭·約菲 (1985)黑澤明(1986) 斯坦利·庫布裏克(1987) 約翰·休斯頓(1988) 特倫斯·戴維斯(1989) 伍迪·艾倫(1990) 雷利·史考特(1991) 勞勃·阿特曼(1992) 詹姆士·艾佛利(1993)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1994) 彼得·傑克遜(1995) 科恩兄弟(1996) 柯蒂斯·漢森(1997) 彼得·威爾(1998) 山姆·曼德斯(1999) 斯派克·瓊斯(2000)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2001) 菲利普·諾斯(2002) 克林·伊斯威特(2003) 馬丁·斯科塞斯(2004) 李安(2005) 保羅·葛林葛瑞斯(2006)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2007) 大衛·芬奇(2008) 凱瑟琳·畢格羅(2009) 大衛·芬奇(2010)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2011) 李安(2012) 艾方索·柯朗(2013) 理查德·林克萊特(2014) 喬治·米勒(2015) 内梅什·拉斯洛(2016) 西恩·貝克(2017) 艾方索·柯朗(2018) 奉俊昊(2019) 史蒂夫·麥奎因(2020) 珍·康萍(2021) 陶德·菲爾德(2022)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導演 1980年代 1982:方育平( 父子情) · 1983: 許鞍華( 投奔怒海) · 1984: 方育平( 半邊人) · 1985: 嚴浩( 似水流年) · 1986: 張婉婷( 非法移民) · 1987: 方育平( 美國心) · 1988: 林嶺東( 龍虎風雲) · 1989: 關錦鵬( 胭脂扣) 1990年代 1990:吳宇森( 喋血雙雄) · 1991: 王家衛( 阿飛正傳) · 1992: 徐克( 黃飛鴻) · 1993: 張之亮( 籠民) · 1994: 爾冬陞( 新不了情) · 1995: 王家衛( 重慶森林) · 1996: 許鞍華( 女人四十) · 1997: 陳可辛( 甜蜜蜜) · 1998: 陳果( 香港製造) · 1999: 陳嘉上、 林超賢( 野獸刑警) 2000年代 2000:杜琪峯( 鎗火) · 2001: 李安( 臥虎藏龍) · 2002: 周星馳( 少林足球) · 2003: 劉偉強、 麥兆輝( 無間道) · 2004: 杜琪峯( PTU) · 2005: 爾冬陞( 旺角黑夜) · 2006: 杜琪峯( 黑社會) · 2007: 譚家明( 父子) · 2008: 陳可辛( 投名狀) · 2009: 許鞍華( 天水圍的日與夜) 2010年代 2010:陳德森( 十月圍城) · 2011: 徐克(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 2012: 許鞍華( 桃姐) · 2013: 梁樂民、 陸劍青( 寒戰) · 2014: 王家衛( 一代宗師) · 2015: 許鞍華( 黃金時代) · 2016: 徐克( 智取威虎山) · 2017: 許學文、 歐文傑、 黃偉傑( 樹大招風) · 2018: 許鞍華( 明月幾時有) · 2019: 莊文強( 無雙) 2020年代 2020:曾國祥( 少年的你) · 2022: 陳木勝( 怒火) · 2023: 韋家輝( 神探大戰) 最佳電影 · 最佳導演 · 最佳編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攝影 · 最佳剪接 · 最佳美術指導 · 最佳動作設計 · 最佳新演員 ·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 最佳音響效果 · 最佳視覺效果 · 新晉導演 · 最佳亞洲華語電影 · 專業精神獎 · 終身成就獎
已取消獎項:最佳亞洲電影 · 最佳兩岸華語電影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最佳導演 1995–2000 1995梅爾·吉勃遜 · 1996 安東尼·明格拉 · 1997詹姆斯·卡麥隆 · 1998史蒂芬·史匹柏 · 1999山姆·曼德斯 · 2000史蒂芬·索德柏 2001–2020 2001朗·霍華/ 巴茲·魯曼 · 2002 史蒂芬·史匹柏 · 2003彼得·傑克森 · 2004馬丁·史柯西斯 · 2005李安 · 2006馬丁·史柯西斯 · 2007柯安兄弟 · 2008丹尼·鮑伊 · 2009凱薩琳·畢格羅 · 2010大衛·芬奇 · 2011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 2012班·艾佛列克 · 2013艾方索·柯朗 · 2014李察·林克雷特 · 2015喬治·米勒 · 2016達米恩·查澤雷 · 2017吉勒摩·戴托羅 · 2018艾方索·柯朗 · 2019山姆·曼德斯/ 2020奉俊昊 · 趙婷 2021–2040 2021珍·康萍 · 2022 關家永、丹尼爾·舒奈特 註:2001年開始才採用提名制度。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導演 1996
許鞍華
2002周星馳 1997
陳可辛
2003劉偉強、 麥兆輝 1998
陳果
2004杜琪峯 1999
陳嘉上、 林超賢
2005爾冬陞 2000
杜琪峯
2006陳可辛 2001
李安
2007杜琪峯 註:2007年(第十二屆),香港影評人協會宣佈暫停舉辦金紫荊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 2001
李安
2007甯浩
2013高群書
2019章明 2002
楊德昌、 甯瀛
2008許鞍華
2014杜琪峯 2003
張作骥、 田壯壯
2009許鞍華
2015婁烨 2004
杜琪峯、 路學長
2010戴立忍
2016侯孝賢 2005
田壯壯
2011姜文
2017萬瑪才旦 2006
顧長衛
2012杜琪峯
2018陳凱歌 註:2002年-2004年分為港台、内地兩個類别。2017年改為年度專業推薦。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新演員 · 最佳編劇 · 最佳導演 · 最佳電影 · 年度緻敬電影人 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票選「 五十大華語導演」(統計至2010年8月) 1-10 01侯孝賢 · 02 楊德昌 · 03 王家衛 · 04 李 安 · 05 胡金銓 · 06 張藝謀 · 07 蔡明亮 · 08 李 行 · 09 許鞍華 · 10 陳凱歌 11-20 11關錦鵬 · 12 李翰祥 · 13 費 穆 · 14 徐 克 · 15 賈樟柯 · 16 陳可辛 · 17 宋存壽 · 18 姜 文 · 19 吳宇森 · 20 周星馳 21-30 21萬 仁 · 22 杜琪峰 · 23 王 童 · 24 劉偉強 · 25 張作驥 · 26 麥兆輝 · 27 袁牧之 · 28 張 毅 · 29 蔡楚生 · 30 吳永剛 31-40 31孫 瑜 · 32 田壯壯 · 33 曾壯祥 · 34 程小東 · 35 陳 果 · 36 許冠文 · 37 羅 維 · 38 鄭君裏 · 39 白景瑞 · 40 魏德聖 41-50 41唐書璇 · 42 謝 晉 · 43 婁 燁 · 44 張 徹 · 45 陶 秦 · 46 馮小剛 · 47 莊益增 · 48 顏蘭權 · 49 易 文 · 50 陸 川 規範控制 -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8031513 BNE: XX1363585 BNF: cb14029737k (data) CiNii: DA11914110 CONOR: 36638819 CYT: AC000215384 FAST: 347951 GND: 119317079 HKCAN: 9811107659103406 ISNI: 0000 0001 1069 3224 J9U: 987007450132105171 LCCN: no94038345 LNB: 000268451 MusicBrainz: d5d8a662-4da1-4750-ab1a-e436ee324dde NDL: 00514529 NKC: pna2005262030 NLA: 36677240 NLK: KAC201102489 NLP: a0000002781076 NNL: 002301085 NSK: 000331564 NTA: 124543901 SELIBR: 275994 SNAC: w6z17w99 SUDOC: 060150610 ULAN: 500334116 VIAF: 69129224
- 曾經在1998年上映、由
圖騰 18: 白鏡 White Mirror
藍手 波符 13 天的第 12 天
內在女神力: KIN.180 光譜的黃太陽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 KIN.51 水晶的藍猴
這天的星系印記是 KIN.38, 名號是 【水晶的白鏡】 、 【藍手波符 之 水晶白鏡】 也可以是 【水晶白鏡.藍手波符】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稱號呢?
藍手是20個波符中的第3個;曾經有一段時期,人們透過人造的巨大工程,妄想著可以創造奇蹟、撼動天地,而事實上,所有的奇蹟其實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沒有必要去追尋更高、更遠或更巨大,所有的渺小其實一點都不渺小,每一層的思念與每一層的情懷,透過用心的傳遞,我們都有著無限寬廣的能量傳遞,讓所有接收到這份禮物的人都能感受到慈悲、無限的祝福以及愛。
KIN.38 位於 藍手波符 13 天中的第 12 天,銀河音階為調性 12
調性 12 的名稱是水晶,是超脫物質界卻又與現實緊緊相連的共榮境界,將之前累積的經驗與智慧相互連結後用嶄新的面貌顯現在世人面前。
在藍手波符 13 天中,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的靜心中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是藍手波符的第 12 天,我的問題是:我該如何將自己奉獻給所有生命?。白鏡,能使我將自己奉獻給所有生命。
今天的星際原型圖騰為白鏡,我們稱之為主印記, 白鏡的主題是反射,白鏡能夠理解人性,也可以印照出對方的外在以及內在能量,對於完美一詞有著獨特的標準,試著學習黑白共存讓白鏡有機會體驗到圓滿境界。
每個主印記都蘊藏著五大神諭,除了中央的主印記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圖騰,分別為右邊的【支持】圖騰、上方的【引導】圖騰、左邊的【挑戰擴展】圖騰及下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白鏡與紅龍相互為對方的支持圖騰, 紅龍支持著白鏡並給予勇氣,我們不見得敢面對全然的自己,紅龍的無懼精神讓我們知道其實還有更難的事物存在這世界上,然而面對全然的自己,僅僅是所有一切困難中,其中一個需要跨越的歷程而已。
白鏡的引導依據KIN的調性不同會有五種可能性,KIN.38的引導圖騰是白狗 , 沒有白狗的引導,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具象的愛,真實的能量流動,需要伴隨著具象的行為模式,白狗的愛相當的純粹、自然且生動現實,我們可以全然的接受,那發自內心毫無一絲污漬的潔淨純白。
白鏡與黃星星相互為對方的挑戰擴展圖騰, 黃星星是白鏡的挑戰擴展,對於擅長反映出對方特質的才華來說,白鏡似乎讓人有一種,變化多端卻無自身特色的感受,相較於黃星星能夠特立獨行的行走於世間,兩者貌似無法和諧,然而當白鏡能夠理解接受變化多端,其實是一種無法仿效的獨特時,將展現出別具生面的風貌。
白鏡與藍夜相互為對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白鏡在生命的歷程中,看透太多事間的不美好,追尋一個夢想或是作夢會是其動力來源。
當我們能將五大神諭力量啟動合一時,將可發揮出 KIN.180 光譜的黃太陽 的內在能量。
每年 10 月 23 日的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皆為 KIN.51 水晶的藍猴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是我們圖騰調性中,另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也是另一個我們值得學習及體會的課題。
水晶白鏡的 KIN260 肯定句是:【我能夠透過自我反思映照出對方的內在真實】
另外就彩虹數字來說 1954 年 10 月 23 日 有著 陽性密碼 25/7(3級)、陰性密碼 37/10/1(5級)的數字能量。
每一個圖騰印記都有著值得探討的深意,每一個數字更有著特殊的能量與意義,更多資訊我們將持續更新,歡迎多多分享本站內容,也邀請您來本站 粉絲專頁 按個讚,感謝您。
祝福你,祝福我.你是我,我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