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古德 Jane Goodall
-
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人類學家和著名動物保育人士
維基百科: 女爵士(英語:Dame Jane Goodall,1934年4月3日—),出生名為瓦萊麗·珍·莫裏斯-古道爾(英語:Valerie Jane Morris-Goodall),是英國 生物學家、 動物行為學家、 人類學家和著名動物保育人士。珍·古道爾長期緻力于 黑猩猩的野外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她的工作糾正了學術界對黑猩猩這一物種長期以來的許多錯誤認識,揭示了黑猩猩社群中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除了對黑猩猩的研究,珍·古道爾還熱心投身于環境教育和公益事業,由她創建并管理的
珍·古道爾研究會( 國際珍古德協會)是著名民間動物保育機構,在促進黑猩猩保育、推廣 動物福利、推進環境和 人道主義教育等領域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由珍·古道爾研究會創立的 根與芽是目前全球最活躍的面向 青年的環境教育計劃之一。 由于珍·古道爾在
黑猩猩研究和環境教育等領域的傑出貢獻,她在1995年獲 英國女王 伊莉莎白二世榮封為皇家女爵士,曾榮獲 大英帝國勳章中的 爵級司令勳章( DBE),在2002年獲頒 聯合國和平使者,於2020年獲 唐獎永續發展獎,在2021年獲得 鄧普頓獎。 生平[
編輯] 1934年4月3日珍·古道爾生于英國
倫敦,幼年的古道爾對 自然、 動物和 動物行為有着濃厚的興趣。她的學生生涯中止于1952年,在從學校畢業后,珍·古道爾嘗試過許多工作,例如 秘書、 電影 制片助理等。 1957年,古道爾為了完成進行動物研究的夙願來到東非的肯尼亞,在那裏遇到了當時名氣很大的人類學家
路易斯·李奇,李奇給了古道爾一份旨在揭示原始人類行為模式的 靈長類動物研究計劃。1960年,26歲的古道爾在接受了李奇博士對她進行的野外技能考察后,在母親的陪同下啟程來到 坦桑尼亞 坦噶尼喀湖畔的 貢貝溪國家公園進行黑猩猩的研究計劃。最初珍·古道爾的研究并不被看好,質疑者指出她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科學訓練,認為一個成長在都市的年輕女子無法應對非洲叢林的嚴酷環境,他們聲稱古道爾的研究不會堅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珍·古道爾不僅在非洲叢林深入下來,而且取得驚人的發現。她在坦噶尼喀湖所做的野外研究顯示黑猩猩能夠選擇和加工工具,用以從蟻巢中釣取
螞蟻,這一發現打破了長久以來“隻有人類才會制造工具”的觀點,為人類學和動物行為學的研究引入了全新的資料。由于古道爾在這一領域的發現,1965年她獲得 劍橋大學頒發的動物行為學 博士 學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古道爾并沒有留在舒适的城市和實驗室,而是回到貢貝溪國家公園,利用獲得的捐助建立了貢貝研究中心,專門進行黑猩猩的研究。這家研究機構也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對黑猩猩連續進行近50年野外觀察的研究所。 古道爾發現,黑猩猩并非此前人們所認為的是一種溫馴的食草動物,他們有時會結成群體有組織地對其他小型哺乳動物進行狩獵,在不同群體的黑猩猩之間還會發生戰争,有些黑猩猩甚至有襲擊和殘殺同類的行為,這種行為有時甚至僅僅為了取樂,而此前學術界一直認為戰争和同類相殘隻是人類獨有的行為;古道爾還發現,在黑猩猩的社會中有着森嚴的等級制度,每隻黑猩猩都有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而他們為争取社會地位而進行的明争暗鬥絲毫不遜于人類;雌性黑猩猩會像人類一樣哺育和教養幼崽,一些個體還會出現溺愛幼崽的行為。由于之前沒有受到專門的科學訓練,古道爾的研究并沒有遵循人類學研究的一般模式。她深入黑猩猩的社群,為每一隻黑猩猩取名,作為黑猩猩社群的一員去觀察他們的日常活動。由于古道爾的研究,“白胡子大衛”、“菲洛”、“菲菲”成為公衆所熟悉的名字,以往神秘的野外研究成為普通人可以了解和關注的事務,一些普通公衆也因為她的研究而關注黑猩猩的保育事業。
1977年珍·古道爾建立了
珍·古道爾研究會緻力于推進全世界範圍的野生動物保育和環境教育計劃,研究會資助了貢貝河研究中心、動物庇護所、黑猩猩動物園等動物保育項目,并于1991年啟動了 根與芽環境教育項目,該項目是目前最具影響的面向青少年的環境教育項目之一。 Jane Goodall與Silver Donald Cameron的對話,2014年 1984年,珍·古道爾又主持成立了動物庇護所和黑猩猩
動物園,前者用于收養那些由政府沒收的被 走私的幼年黑猩猩,后者則主要收留那些遭到非法捕獵的黑猩猩,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 類人猿研究基地。 近年來珍·古道爾将她的全部時間用于宣講黑猩猩的行為和
環境保護,巡回于世界各地進行演講。 2019年,珍古德協會(香港)與當地商場K11 MUSEA室內自然博物館合作推出導賞團
[2] 。所獲榮譽[
編輯] - 1963~1964年:由于其對自然科學的貢獻獲得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弗蘭克裏伯爾獎 - 1970年:獲得
劍橋大學頒發的斯陶特科學獎 - 1974年:獲得聖地亞哥動物學會頒發動物保育金質獎章
- 1974年:獲得紐約動物動物學會女子部頒發動物保育獎
- 1974年:獲得波士頓科學館頒發Brad Washburn獎
- 1980年:獲得金方舟勳章
- 1980年:世界野生動物保育獎
- 1984年:J. Paul Getty野生動物保育獎
- 1985年:獲
世界婦女聯盟Living Legacy獎 - 1987年:獲得動物福利研究會頒發阿爾波特施瓦茨獎
- 1987年:National Alliance for Animals Award
- 1987年:E. Mendel Medaille from the Deutsche Akademie der Naturforscher Leopoldina
- 1987年:獲
美國學術成就學會頒發的金盤子獎 - 1988年:獲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百年紀念獎 - 1988年:獲美國人類學會約瑟夫克虜奇獎
- 1988年:獲美國防止虐待動物學會傑出人道獎
- 1989年:因她在傳播對人類有益的知識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獲頒大英百科全書獎
- 1989年:獲人類學年度獎
- 1990年:獲美國人類學家協會頒發的AMES獎
- 1990年:獲得
大陸石油公司鶴鳴保育獎 - 1990年:獲美國女地理家學會金質獎章
- 1990年:獲日本稻盛财團獎
- 1990年:Washoe Award
- 1990年:獲京都基礎科學獎
- 1991年:獲愛丁堡獎章
- 1993年:獲雨林聯盟冠軍獎
- 1994年:獲切斯特動物園75周年大赦獎
- 1995年:獲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發
大英帝國勳章 - 1995年:因其在科學考察與研究方面傑出的聲譽獲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頒發的Hubbard獎章
- 1995年:因為保護動物而獲得終身成就獎
- 1995年:獲得姆迪加登環境獎
- 1995年:獲得
烏幹達 國家公園榮譽守護人稱号 - 1996年:獲得倫敦動物學會銀質獎章
- 1996年:獲得坦桑尼亞乞力馬扎羅獎章
- 1996年:獲英國靈長動物學會保育獎
- 1996年:獲得人道研究會獎
- 1996年:獲得北極熊獎
- 1996年:獲得威廉姆波科特科學成就獎
- 1997年:獲得約翰艾麗思泰勒環境成就獎
- 1997年:David S. Ingells, Jr. Award for Excellence
- 1997年:獲得公衆服務的公共财富獎Common Wealth Award for Public Service
- 1997年:菲爾德博物館貢獻獎
- 1997年:泰勒環境貢獻獎
- 1997年:獲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歐洲探索頻道聯合頒發的終身發現獎
- 1998年:獲得迪士尼動物王國CEO英雄獎
- 1998年:獲得國家科學會議公共服務獎
- 1997年:獲得奧芮恩協會頒發的約翰海獎
- 1999年:獲國際和平獎
- 1999年:獲田納西州植物研究學會保育貢獻獎
- 2000年:Reorganized Church of the Latter Day Saints International Peace Award
- 2001年:獲得格雷厄姆諾頓促進公共責任獎
- 2001年:獲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和藝術博物館頒發的Rungius獎, USA
- 2001年:獲得哈佛自然曆史博物館頒發的羅傑泰勒彼得森榮譽獎章
- 2001年:獲得和平大師獎
- 2001年:獲得非暴力運動頒發的Gandhi/King獎
- 2002年:獲得大不列颠及愛爾蘭皇家人類學會頒發的賀胥黎榮譽獎章
- 2002年:獲得
聯合國授予的 和平大使稱号 - 2003年:獲得生命科學本傑明弗蘭克林獎章
- 2003年:獲得
哈佛大學醫學院授予的全球環境與健康中心獎 - 2003年:獲得阿斯圖裏亞斯王子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 2003年:由英王儲查爾斯王子授予女爵士(Dame of the British Empire)爵位
- 2003年:獲得芝加哥科學學院榮譽環境領袖獎
- 2004年:獲得尼倫伯格科學與公衆利益獎
- 2004年:獲得
國際扶輪維爾羅傑斯紀念館頒發的維爾羅傑斯精神獎 - 2004年:獲得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 2006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0週年特別勳章
- 2012年:11月9日獲
國立清華大學榮譽博士 - 2018年 : 12月15日獲
馬德裏康普頓斯大學榮譽博士 - 2020年 : 獲
唐獎永續發展獎 - 2021年 : 獲
鄧普頓獎
參考文獻[
編輯] ^ Dame Jane Goodall. Woman's Hour. 2010-01-26 [2014-01-18]. BBC Radio 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6-07-09). ^ K11 MUSEA自然博物館 導賞團參觀180種植物. 晴報. [2020-10-1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11-04) (中文(香港)).
外部鍊接[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珍·古道爾 珍·古道爾研究會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國際珍古德 (中國香港) 協會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台灣國際珍古德協會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珍·古道爾研究會 (中國大陸)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聯合國和平使者:Jane Goodall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珍·古道爾的bilibili個人空間
參見[
編輯] 珍·古道爾研究會 根與芽
非人類人科動物語言人類傳授給
非人類人科動物的語言美國手語 耶基斯語
被傳授簡單人類語言的
非人類人科動物個體倭黑猩猩 坎茲 Nyota Panbanisha
黑猩猩 Lana Loulis Lucy 寧姆 Sarah Viki 華秀
大猩猩 可可 Michael Ndume
紅毛猩猩 Azy Chantek
知名研究者 Francine Patterson Sue Savage-Rumbaugh Maurice K. Temerlin Roger Fouts 松澤哲郎 William M. Fields
代表研究機構 Chimpanzee and Human Communication Institute Elgin Center Iowa Primate Learning Sanctuary The Gorilla Foundation
代表傳媒作品 Koko: A Talking Gorilla (1978年紀錄片)The Mind of an Ape (1983年書籍)Next of Kin (1997年書籍)Project Nim (2011年紀錄片)
相關 動物語言 動物溝通 非人類靈長目動物認知研究 動物認知 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溝通 類人猿人格
生物學史 領域和學科 自然曆史 農業史 農學史 植物學史 醫學史 解剖學史 動物學史 (1859年之前) 動物學史 (1859年之后) 植物分類學史 古生物學史 地質學史 演化思想史 生态學史 模式生物史 藻類學史 遺傳學史 生物化學的曆史 分子生物學史 RNA生物學史 分子演化學史 免疫學史 生物技術史
機構 洛桑實驗站 巴斯德研究院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冷泉港實驗室 索克研究所 安東·多恩動物園 海洋生物學實驗室 洛克菲勒大學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實驗 格裏菲斯實驗 米勒-尤裏實驗 盧瑞亞-德爾布呂克實驗 埃弗裏-麥克勞德-麥卡蒂實驗 赫雪-蔡司實驗 梅塞爾森-斯塔爾實驗 克裏克與布倫納等人的實驗 尼倫伯格-馬特伊實驗 尼倫伯格和裏德的實驗
理論和概念 自然發生說 自然階梯 拉馬克學說 達爾文學說 疾病的生源說 一基因一酶假說 原初生命體 序列假說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RNA世界學說
曆史 古典時代 亞裏士多德 - 《
論産生和毀滅》 - 《
動物志》
- 《
泰奧弗拉斯托斯 - 《
植物史》
- 《
迪奧斯科裏德斯 - 《
藥物論 》
- 《
文藝複興, 近代早期 安德烈亞斯·維薩留斯 - 《
人體的構造》
- 《
威廉·哈維 - 《
心血運動論》
- 《
馬爾切洛·馬爾皮吉 羅伯特·胡克 - 《
顯微圖譜》
- 《
列文虎克 弗朗切斯科·雷迪
18世紀,
19世紀卡爾·林奈 - 《
自然系統》
- 《
布豐伯爵 讓-巴蒂斯特·拉馬克 - 《
動物哲學》
- 《
喬治·居維葉 - 《
動物界 》
- 《
亞曆山大·馮·洪堡 查爾斯·萊爾 - 《
地質學原理》
- 《
- 《
創造的痕迹 》 查爾斯·達爾文 - 《
物種起源》 - 《
人類的由來》
- 《
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 約瑟夫·潘契奇 亨利·沃爾特·貝茲 孟德爾 植物雜交試驗
路易·巴斯德 羅伯特·科赫 恩斯特·海克爾 巴甫洛夫 謝爾蓋·維諾格拉茨基 雅克·洛布 胡戈·德弗裏斯 埃德蒙·比徹·威爾遜
20世紀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亞曆山大·奧巴林 亞曆山大·弗萊明 羅伯特·裏奇韋 J·B·S·霍爾丹 賴特 羅納德·費雪 - 《
孟德爾遺傳假定下的親戚之間的相關性 》 - 《
生命是什麼?》 康拉德·洛倫茲 巴巴拉·麥克林托克 費奧多西·多布然斯基 - 《
遺傳學與物種起源 》
- 《
恩斯特·瓦爾特·邁爾 喬治·韋爾斯·比德爾 西摩·本澤 羅莎琳·富蘭克林 詹姆斯·沃森 與 弗朗西斯·克裏克 核酸分子結構
- 《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一種分子疾病 》 弗雷德裏克·桑格 馬克斯·佩魯茨 約翰·肯德魯 西德尼·布倫納 喬舒亞·萊德伯格 沃特·吉爾伯特 凱利·穆利斯 史蒂芬·傑伊·古爾德 琳·馬古利斯 卡爾·烏斯 珍·古道爾 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 珍妮弗·道德納
相關主題 科學史 醫學史 傳染病歷史
生物學哲學 生物學和有機化學的時間軸 自然哲學 自然神學 洪堡科學 宗教與科學的關系 優生學 人類基因組計劃 神創論史 神創論與演化論的争議史
分類
京都獎獲得者 基礎科學部門1980年代- 1985年:
克勞德·香農 - 1986年:
喬治·伊夫林·哈欽森 - 1987年:
揚·奧爾特 - 1988年:
諾姆·喬姆斯基 - 1989年:
伊斯拉埃爾·蓋爾範德
1990年代- 1990年:
珍·古道爾 - 1991年:
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 1992年:
西塚泰美 - 1993年:
威廉·唐納·漢彌爾頓 - 1994年:
安德烈·韋伊 - 1995年:
林忠四郎 - 1996年:
馬裏奧·卡佩奇 - 1997年:
丹尼爾·簡真 - 1998年:
伊藤清 - 1999年:
沃爾特·芒克
2000年代- 2000年:
沃爾特·雅各布·格林 - 2001年:
約翰·梅納德·史密斯 - 2002年:
米哈伊爾·格羅莫夫 - 2003年:
尤金·派克 - 2004年:
艾爾弗雷德·克努森 - 2005年:
西蒙·A·萊文 - 2006年:
赤池弘次 - 2007年:
金森博雄 - 2008年:
安東尼·鮑森 - 2009年:
彼得·雷蒙德·格蘭特 羅斯瑪麗·格蘭特
2010年代- 2010年:
拉斯洛 羅瓦斯 - 2011年:
拉希德·蘇尼亞耶夫 - 2012年:
大隅良典 - 2013年:
根井正利 - 2014年:
愛德華·威滕 - 2015年:
米歇爾·麥耶 - 2016年:
本庶佑 - 2017年:
格雷厄姆·法誇爾 - 2018年:
柏原正樹 - 2019年:
詹姆斯·岡恩
2020年代- 2021年:
羅伯特·羅德
尖端科技部門1980年代- 1985年:
魯道夫·卡爾曼 - 1986年:
尼科爾·瑪莎·勒·杜阿蘭 - 1987年:
莫裏斯·科昂 (科學家) - 1988年:
約翰·麥卡錫 - 1989年:
小阿莫斯·E·喬爾
1990年代- 1990年:
西德尼·布倫納 - 1991年:
邁克爾·茲瓦克 - 1992年:
莫裏斯·威爾克斯 - 1993年:
傑克·基爾比 - 1994年:
保羅·勞特伯 - 1995年:
喬治·威廉·格雷 - 1996年:
高德納 - 1997年:
佛德裏克·法金 馬爾西安·霍夫 斯坦利·馬孫爾 嶋正利 - 1998年:
庫爾特·維特裏希 - 1999年:
威廉·大衛· 金格裏
2000年代- 2000年:
東尼·霍爾 - 2001年:
若列斯·阿爾費羅夫 林嚴雄 莫頓·B·帕尼什 - 2002年:
勒羅伊·胡德 - 2003年:
喬治·懷特塞茲 - 2004年:
艾倫·凱 - 2005年:
喬治·哈利·海爾邁耶 - 2006年:
萊昂納德·阿瑟·赫岑伯格 - 2007年:
井口洋夫 - 2008年:
理查德·卡普 - 2009年:
赤崎勇
2010年代- 2010年:
山中伸彌 - 2011年:
約翰·沃納·卡恩 - 2012年:
伊凡·蘇澤蘭 - 2013年:
羅伯特·丹納德 - 2014年:
羅伯特·蘭格 - 2015年:
國武豐喜 - 2016年:
金出武雄 - 2017年:
三村高志 - 2018年:
卡爾·代塞爾羅思 - 2019年:
鄧青雲
2020年代- 2021年:
姚期智
思想·藝術部門1980年代- 1985年:
奧利維埃·梅西安 - 1986年:
野口勇 - 1987年:
安德烈·華依達 - 1988年:
保羅·蒂姆 - 1989年:
約翰·凱吉
1990年代- 1990年:
倫佐·皮亞諾 - 1991年:
彼得·布魯克 - 1992年:
卡爾·波普爾 - 1993年:
維托爾德·盧托斯瓦夫斯基 - 1994年:
黑澤明 - 1995年:
羅伊·利希滕斯坦 - 1996年:
威拉德·範·奧曼·蒯因 - 1997年:
伊阿尼斯·澤納基斯 - 1998年:
白南準 - 1999年:
莫裏斯·貝嘉
2000年代- 2000年:
保羅·利科 - 2001年:
利蓋蒂·捷爾吉 - 2002年:
安藤忠雄 - 2003年:
吉田玉男 - 2004年:
尤爾根·哈貝馬斯 - 2005年:
尼古勞斯·哈農庫特 - 2006年:
三宅一生 - 2007年:
碧娜·鮑許 - 2008年:
查爾斯·泰勒 - 2009年:
皮埃爾·布萊茲
2010年代- 2010年:
威廉·肯特裏奇 - 2011年:
坂東玉三郎 (五代目) - 2012年:
賈亞特裏·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 - 2013年:
塞西爾·泰勒 - 2014年:
志村福美 - 2015年:
約翰·紐邁耶 - 2016年:
瑪莎·努斯鮑姆 - 2017年:
理查德·塔魯斯金 - 2018年:
霍安·霍納斯 - 2019年:
亞莉安·莫虛金
2020年代- 2021年:
布魯諾·拉圖爾
Category:京都獎獲得者 阿斯圖裏亞斯親王獎獲得者 藝術1980年代- 1981年:
赫蘇斯·洛佩斯-科沃斯 - 1982年:
巴勃羅·塞拉諾 - 1983年:
歐塞維奧·森佩雷 - 1984年:
Orfeón Donostiarra - 1985年:
安東尼奧·洛佩斯·加西亞 - 1986年:
路易斯·加西亞·貝爾蘭加 - 1987年:
愛德華多·奇利達 - 1988年:
豪爾赫·奧泰薩 - 1989年:
奧斯卡·尼邁耶
1990年代- 1990年:
安東尼·塔皮埃斯 - 1991年:
維多利亞·德·洛斯·安赫萊斯 特蕾莎·布幹薩 蒙特賽拉特·卡芭葉 何塞·卡雷拉斯 普拉西多·多明哥 阿爾弗雷多·克勞斯 Pilar Lorengar - 1992年:
Roberto Matta - 1993年:
薩恩斯·德·奧伊薩 - 1994年:
Alicia de Larrocha - 1995年:
費爾南多·費爾南·戈麥斯 - 1996年:
霍亞金·羅德利果 - 1997年:
Vittorio Gassman - 1998年:
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 - 1999年:
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
2000年代- 2000年:
Barbara Hendricks - 2001年:
克裏斯托弗·潘德列茨基 - 2002年:
伍迪·艾倫 - 2003年:
米格爾·巴塞洛 - 2004年:
帕科·德盧西亞 - 2005年:
瑪雅·普利謝茨卡婭 Tamara Rojo - 2006年: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爾 - 2007年:
鮑勃·迪倫 - 2008年:
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 - 2009年:
諾曼·福斯特
2010年代- 2010年:
裏查·塞拉 - 2011年:
裏卡多·穆蒂 - 2012年:
拉斐爾·莫内歐 - 2013年:
邁克爾·哈内克 - 2014年:
弗蘭克·蓋裏 - 2015年:
弗朗西斯·科波拉 - 2016年:
Núria Espert - 2017年:
William Kentridge - 2018年:
馬丁·斯科塞斯 - 2019年:
彼得·布魯克
2020年代- 2020年:
恩尼奧·莫裏科内 約翰·威廉斯 - 2021年: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 2022年:
卡門·利納雷斯 瑪麗亞·帕赫斯
文學1980年代- 1981年:
José Hierro - 1982年:
Gonzalo Torrente Ballester 米格爾·戴利貝斯 - 1983年:
胡安·魯爾福 - 1984年:
Pablo García Baena - 1985年:
Ángel González - 1986年:
馬裏奧·巴爾加斯·略薩 Rafael Lapesa - 1987年:
卡米洛·何塞·塞拉 - 1988年:
Carmen Martín Gaite José Ángel Valente - 1989年:
裏卡多·紀廉
1990年代- 1990年:
Arturo Uslar Pietri - 1991年:
波多黎各人民 - 1992年:
Francisco Nieva - 1993年:
Claudio Rodríguez - 1994年:
卡洛斯·富恩特斯 - 1995年:
Carlos Bousoño - 1996年:
Francisco Umbral - 1997年:
阿爾瓦羅·穆蒂斯 - 1998年:
Francisco Ayala - 1999年:
君特·格拉斯
2000年代- 2000年:
Augusto Monterroso - 2001年:
多麗絲·萊辛 - 2002年:
亞瑟·米勒 - 2003年:
Fatima Mernissi 蘇珊·桑塔格 - 2004年:
克勞迪奧·馬格裏斯 - 2005年:
Nélida Piñón - 2006年:
保羅·奧斯特 - 2007年:
阿摩司·奧茲 - 2008年:
瑪格麗特·愛特伍 - 2009年:
伊斯梅爾·卡達萊
2010年代- 2010年:
阿敏·馬盧夫 - 2011年:
裏奧納德·科恩 - 2012年:
菲利普·羅斯 - 2013年:
Antonio Muñoz Molina - 2014年:
約翰·班維爾 - 2015年:
萊昂納多·帕杜拉 - 2016年:
理查德·福特 - 2017年:
亞當·扎加耶夫斯基 - 2018年:
弗雷德·瓦格斯 - 2019年:
希莉·哈斯特維特
2020年代- 2020年:
安妮·卡森 - 2021年:
埃馬紐埃爾·卡雷爾 - 2022年:
胡安·馬約爾加
社會科學1980年代- 1981年:
Román Perpiñá Grau - 1982年:
Antonio Domínguez Ortiz - 1983年:
Julio Caro Baroja - 1984年:
Eduardo García de Enterría - 1985年:
Ramón Carande - 1986年:
José Luis Pinillos - 1987年:
胡安·林茲 - 1988年:
Luis Díez del Corral Luis Sánchez Agesta - 1989年:
Enrique Fuentes Quintana
1990年代- 1990年:
Rodrigo Uría González - 1991年:
米格爾·阿托拉·加列戈 - 1992年:
胡安·貝拉爾德 - 1993年:
Silvio Zavala - 1994年:
Aurelio Menéndez - 1995年:
Joaquim Veríssimo Serrão Miquel Batllori - 1996年:
John Elliott - 1997年:
Martí de Riquer i Morera - 1998年:
皮埃爾·維爾納 雅克·桑特 - 1999年:
Raymond Carr
2000年代- 2000年:
Carlo Maria Martini - 2001年:
Juan Iglesias Santos 墨西哥學院 - 2002年:
安東尼·紀登斯 - 2003年:
尤爾根·哈貝馬斯 - 2004年:
保羅·克魯格曼 - 2005年:
喬萬尼·薩托利 - 2006年:
瑪麗·羅賓遜 - 2007年:
拉爾夫·達倫多夫 - 2008年:
茨維坦·托多洛夫 - 2009年:
戴維·阿滕伯勒
2010年代- 2010年:
秦始皇兵馬俑考古團隊 - 2011年:
霍華德·加德納 - 2012年:
Martha Nussbaum - 2013年:
薩斯基雅·薩森 - 2014年:
Joseph Pérez - 2015年:
艾絲特·杜芙若 - 2016年:
Mary Beard - 2017年:
Karen Armstrong - 2018年:
邁克爾·桑德爾 - 2019年:亞曆杭德羅·波爾特斯
2020年代- 2020年:
丹尼·羅德裏克 - 2021年:
阿馬蒂亞·森 - 2022年:
愛德華多·馬托斯·莫克特蘇馬
科學技術1980年代- 1981年:
Alberto Sols - 1982年:
曼努埃爾·巴列斯特爾 - 1983年:
Luis Santaló - 1984年:
安東尼奧·加西亞-貝利多 - 1985年:
David Vázquez Martínez Emilio Rosenblueth - 1986年:
Antonio González y González - 1987年:
巴勃羅·魯多明 Jacinto Convit - 1988年:
Manuel Cardona Castro Marcos Moshinsky - 1989年:
Guido Münch
1990年代- 1990年:
薩爾瓦多·蒙卡達 Santiago Grisolía - 1991年:
Francisco Gonzalo Bolívar Zapata - 1992年:
Federico García Moliner - 1993年:
阿馬夫萊·利念 - 1994年:
Manuel Elkin Patarroyo - 1995年:
Instituto Nacional de Biodiversidad 曼努埃爾·洛薩達·比利亞桑特 - 1996年:
巴倫廷·富斯特 - 1997年:
阿塔普埃爾卡山研究團隊 - 1998年:
佩德羅·米格爾·埃切尼克 埃米略·門德斯·佩雷斯 - 1999年:
裏卡多·米萊迪 恩裏克·莫雷諾·岡薩雷斯
2000年代- 2000年:
呂克·蒙塔尼耶 羅伯特·查爾斯·加洛 - 2001年:
讓·魏森巴赫 克萊格·凡特 約翰·E·蘇爾斯頓 法蘭西斯·柯林斯 漢彌爾頓·史密斯 - 2002年:
勞倫斯·羅伯茨 羅伯特·卡恩 文頓·瑟夫 蒂姆·伯納斯-李 - 2003年:
珍·古道爾 - 2004年:
猶大·福克曼 安東尼·R·亨特 喬安·馬薩格 伯特·沃格爾斯坦 羅伯特·溫伯格 - 2005年: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 安娜·達馬西奧 - 2006年:
胡安·伊格納西奧·西拉克·薩斯圖賴因 - 2007年:
希内斯·莫拉塔 彼得·勞倫斯 - 2008年:
飯島澄男 中村修二 喬治·懷特塞茲 羅伯特·蘭格 托賓·馬克斯 - 2009年:
雷·湯姆林森 馬丁·庫珀
2010年代- 2010年:
戴維·朱利葉斯 琳達·沃特金斯 巴魯赫·明凱 - 2011年:
約瑟夫·奧爾特曼 阿圖羅·阿爾瓦雷斯-布伊亞 賈科莫·裏佐拉蒂 - 2012年:
格雷格·溫特 理查德·勒納 - 2013年:
彼得·希格斯 弗朗索瓦·恩格勒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 2014年:
阿瓦利諾·考瑪 馬克·E·戴維斯 蓋倫·斯塔基 - 2015年:
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 珍妮弗·道德納 - 2016年:
休·赫爾 - 2017年:
萊納·魏斯 基普·索恩 巴裏·巴裏什 LIGO科學合作組織 - 2018年:
斯萬特·佩博 - 2019年:
喬安·佐利 Sandra Díaz
2020年代- 2020年:
伊夫·梅耶爾 英格麗·多貝西 陶哲軒 Emmanuel Candès - 2021年:
考裏科·卡塔林 德魯·韋斯曼 Philip Felgner 烏爾·薩欣 厄茲勒姆·圖雷西 德裏克·羅西 莎拉·吉爾伯特 - 2022年:
傑弗裏·辛頓 楊立昆 約書亞·本希奧 傑米斯·哈薩比斯
交流與人文1980年代- 1981年:
María Zambrano - 1982年:
Mario Bunge - 1983年:《
國家報》 - 1984年:
Claudio Sánchez-Albornoz - 1985年:
José Ferrater Mora - 1986年:《
O Globo 報》 - 1987年:《
時代報》 - 《
觀察家報 》 - 1988年:
Horacio Sáenz Guerrero - 1989年:
Pedro Laín Entralgo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出版社
1990年代- 1990年:
中美洲大學 - 1991年:
Luis María Anson - 1992年:
Emilio García Gómez - 1993年:《
Vuelta 》雜誌(創辦人奧克塔維奧·帕斯) - 1994年:在
盧安達及 蒲隆地的西班牙差會 - 1995年:
埃菲通訊社 José Luis López Aranguren - 1996年:
Indro Montanelli Julián Marías - 1997年:
CNN 瓦茨拉夫·哈維爾 - 1998年:
Reinhard Mohn - 1999年:
Instituto Caro y Cuervo 研究所
2000年代- 2000年:
翁貝托·埃科 - 2001年:
喬治·史坦納 - 2002年:
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爾 - 2003年:
雷沙德·卡普欽斯基 古斯塔沃·古鐵雷斯 - 2004年:
Jean Daniel - 2005年:
歌德學院 塞萬提斯學院 卡蒙斯學院 法語聯盟 但丁協會 英國文化協會 - 2006年:
國家地理學會 - 2007年:《
自然》期刊
2010年代- 2010年:
齊格蒙特·鮑曼 阿蘭·圖雷納 - 2011年:
皇家學會 - 2012年:
宮本茂 - 2013年:
安妮·萊柏維茲 - 2014年:
季諾 - 2015年:
埃米略·列多 - 2016年:
詹姆斯·納赫特韋 - 2017年:
Les Luthiers - 2018年:Alma Guillermoprieto
- 2019年:
普拉多博物館
2020年代- 2020年:
瓜達拉哈拉國際書展 海伊文學節 - 2021年:
格洛麗亞·斯泰納姆 - 2022年:
亞當·米奇尼克
國際合作1980年代- 1981年:
何塞·洛佩斯·波蒂略 - 1982年:
Enrique V. Iglesias - 1983年:
貝利薩裏奧·貝坦庫爾·誇爾塔斯 - 1984年:
Contadora Group
1990年代- 1990年:
漢斯-迪特裏希·根舍 - 1991年:
聯合國難民署 - 1992年:
納爾遜·曼德拉 弗雷德裏克·威廉·戴克拉克 - 1993年:在前
南斯拉夫的 聯合國維和部隊 - 1994年:
伊扎克·拉賓 亞西爾·阿拉法特 - 1995年:
馬裏奧·蘇亞雷斯 - 1996年:
赫爾穆特·科爾 - 1997年:
危地馬拉政府 危地馬拉全國革命聯盟 - 1998年:
Fatiha Boudiaf 裏戈韋塔·門楚 Fatana Ishaq Gailani Somaly Mam 愛瑪·博尼諾 格拉薩·馬謝爾 Olayinka Koso-Thomas - 1999年:
佩德羅·杜克 約翰·格倫 向井千秋 瓦列裏·波利亞科夫
2000年代- 2000年:
費爾南多·恩裏克·卡多佐 - 2001年:
國際空間站
2010年代- 2010年:
Organización Nacional de Trasplantes The Transplantation Society - 2011年:
Bill Drayton - 2012年:
紅十字會 - 2013年: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 2014年:
福布萊特計劃 - 2015年:
維基百科 - 2016年: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巴黎協議 - 2017年:Hispanic Society of America
- 2018年:Amref Health Africa
- 2019年:
薩爾曼·可汗 可汗學院
2020年代- 2020年:
全球疫苗免疫聯盟 - 2021年:
女性教育活動組織 - 2022年:
艾倫·麥克阿瑟
體育1980年代- 1987年:
塞巴斯蒂安·柯伊 - 1988年:
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 - 1989年:
塞維·巴列斯特羅斯
1990年代- 1990年:
西托·龐斯 - 1991年:
謝爾蓋·布卡 - 1992年:
米格爾·安杜蘭 - 1993年:
哈維爾·索托馬約爾 - 1994年: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 - 1995年:
哈西芭·布梅爾卡 - 1996年:
卡爾·劉易斯 - 1997年:
西班牙國家馬拉松隊 - 1998年:
阿蘭查·桑切斯·維卡裏奧 - 1999年:
施特菲·格拉夫
2000年代- 2000年:
蘭斯·阿姆斯特朗 - 2001年:
馬内爾·埃斯蒂亞特 - 2002年:
巴西國家足球隊 - 2003年:
環法自行車賽 - 2004年:
希沙姆·格魯傑 - 2005年:
費爾南多·阿隆索 - 2006年:
西班牙國家男子籃球隊 - 2007年:
邁克爾·舒馬赫 - 2008年:
拉斐爾·拿度 - 2009年:
葉蓮娜·伊辛巴耶娃
2010年代- 2010年:
西班牙國家足球隊 - 2011年:
海勒·格布雷西拉西耶 - 2012年:
伊克爾·卡西利亞斯 哈維爾·埃爾南德斯·克雷烏斯 - 2013年:
何塞·馬裏亞·奧拉薩瓦爾 - 2014年:
紐約馬拉松 - 2015年:
馬克·蓋索 保羅·加索爾 - 2016年:
哈維爾·戈麥斯·諾亞 - 2017年:
紐西蘭國家橄欖球隊 - 2018年:
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 克日什托夫·維利茨基 - 2019年:
林賽·沃恩
2020年代- 2020年:
卡洛斯·塞恩斯 - 2021年:
特蕾莎·佩拉萊斯 - 2022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難民代表團
和平1980年代- 1986年:
Vicaría de la Solidaridad - 1987年:
Distrito de Villa El Salvador - 1988年: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世界自然基金會 - 1989年:
史蒂芬·霍金
1990年代- 1990年:
塞法迪猶太人 - 1991年:
無國界醫生 Medicus Mundi International - 1992年:
amfAR - 1993年:
Gesto por la Paz de Euskal Herria - 1994年:
Mensajeros de la Paz Movimiento Nacional de Meninos e Meninas de Rua 救助兒童會 - 1995年:
侯賽因·本·塔拉勒國王 - 1996年:
阿道弗·蘇亞雷斯 - 1997年:
耶胡迪·梅紐因 姆斯蒂斯拉夫·列奧波爾多維奇·羅斯特羅波維奇 - 1998年:
尼古拉斯·卡斯特利亞諾斯 Vicente Ferrer Moncho 華金·桑斯·加德亞 穆罕默德·尤納斯 - 1999年:
Cáritas Española
2000年代- 2000年:
西班牙皇家學院 西班牙語文學院協會 - 2001年:
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 2002年: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 愛德華·薩義德 - 2003年:
J·K·羅琳 - 2004年:
聖雅各之路 - 2005年:
仁愛修女會 - 2006年: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 2007年: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 2008年:
英格麗德·貝當古 - 2009年:
柏林市
2010年代- 2010年:
Manos Unidas - 2011年:
福島50死士 - 2012年:
Federación Española de Bancos de Alimentos - 2013年:
Organización Nacional de Ciegos Españoles - 2014年:
Caddy Adzuba - 2015年:
聖若望醫院兄弟會 - 2016年:
SOS兒童村 - 2017年:
歐盟 - 2018年:
席薇亞·厄爾 - 2019年:
格但斯克
2020年代- 2020年:全西班牙一線防疫工作者
- 2021年:
何塞·安德烈斯 世界中央廚房 - 2022年:
坂茂
富蘭克林研究所 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獲得者 1990年代 1998年崔琦 霍斯特·施特默 艾哈邁德·澤韋爾 史坦利·布魯希納 大衛·佩恩 Emmanuel Desurvire
1999年諾姆·喬姆斯基 約翰·馬瑟、 外村彰 Richard W. Shorthill Victor Vali 沃爾特·卡明斯基 巴裏·馬歇爾 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
2000年代 2000年沃爾夫岡·克特勒 羅伯特·格拉布 埃裏克·康奈爾 卡爾·威曼 詹姆斯·R·鮑威爾 Eville Gorham Gordon Danby
2001年阿蘭·古斯 巴裏·夏普萊斯 馬文·闵斯基 Rob Van der Voo 猶大·福克曼 Bernard Widrow
2002年中村修二 飯島澄男 Norman Allinger Mary-Dell Chilton Alexandra Navrotsky Lucy Suchman
2003年小柴昌俊 雷蒙德·戴維斯 約翰·巴考爾 約翰·麥卡錫 珍·古道爾 Bishnu S. Atal Robin M. Hochstrasser Joseph Smagorinsky Norman A. Phillips
2004年哈裏·格雷 理查德·卡普 羅傑·培根 (物理學家) Robert B. Meyer Robert E. Newnham
2005年南部陽一郎 安德魯·維特比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Peter Vail Aravind Joshi
2006年塞缪爾·丹尼謝夫斯基 Ray William Clough Luna Leopold 唐·諾曼 Fernando Nottebohm Jan Peter Toennies Giacinto Scoles M. Gordon Wolman
2007年戶塚洋二 阿瑟·麥克唐納 Merton C. Flemings Nancy Wexler Klaus Biemann 羅伯特·丹納德 Steve Squyres
2008年黛博拉·金 朱迪亞·珀爾 加裏·魯夫昆 維克托·安布羅斯 戴維·鮑爾庫姆 阿爾伯特·艾申莫瑟 Wallace Smith Broecker Arun G. Phadke James Thorp
2009年斯蒂芬·J·本科維奇 喬治·懷特塞茲 J. Frederick Grassle Richard J. Robbins 盧特菲·澤德 露勳娜·巴伊奇
2010年代 2010年胡安·伊格納西奧·西拉克·薩斯圖賴因 莎菲·戈德瓦塞爾 Gerhard M. Sessler Brian Spalding 喬安妮·史特布比 彼得·佐勒 彼得·諾威爾 James Edward Maceo West 戴維·瓦恩蘭
2011年約翰·羅伯特·安德森 尼古拉·卡比博 K·C·尼古勞 狄恩·卡門 Jillian Banfield 英格麗·多貝西
2012年拉希德·蘇尼亞耶夫 弗拉基米爾·瓦普尼克 Lonnie Thompson Ellen Stone Mosley-Thompson 肖恩·B·卡羅爾 傑裏·尼爾森 Zvi Hashin
2013年亞歷山大·達爾加諾 魯道夫·耶尼施 Subra Suresh Robert Berner Jerrold Meinwald William Labov
2014年丹尼爾·克萊普納 Mark H. Kryder Lisa Tauxe 岩崎俊一 Christopher T. Walsh 約阿希姆·弗蘭克 Ali H. Nayfeh
2015年斯蒂芬·利帕德 Elissa L. Newport Roger Harrington 科妮莉亞·巴格曼 張首晟 查爾斯·康恩 尤金·米爾 真鍋淑郎 Jon Huntsman Sr.
2016年錢煦 納德裏安·西曼 羅伯特·蘭格 所羅門·格倫布 Brian Atwater Yale Patt
2017年克日什托夫·馬蒂亞謝夫斯基 澤本光男 Michael Posner 尼克·何倫亞克 Douglas C. Wallace 米爾德裏德·德雷斯爾豪斯 Marvin L. Cohen
2018年Manijeh Razeghi Susan Trumbore Adrian Bejan 海倫·奎恩 約翰·B·古迪納夫 羅伯特·卡恩 文頓·瑟夫
2019年約翰·霍普菲爾德 約翰·A·羅傑斯 詹姆士·艾立遜 埃利·雅布羅諾維奇 傑納·E·利肯斯 瑪西婭·K·約翰遜
2020年代 2021年羅伯托·卡爾 米歇爾·帕裏内洛 亨利·卡普廷 瑪格麗特·穆爾南 傑瑞米·内森 C.丹尼爾·莫特 莫妮卡·特納 芭芭拉·帕蒂
2022年沙利·W·西斯霍姆 謝爾頓·溫鮑姆 卡羅爾·羅賓遜 羅素·杜普伊 P·丹尼爾·達普庫斯 考裏科·卡塔林 德魯·韋斯曼 愛德華·C·斯通
2023年R·勞倫斯·愛德華茲 納德·恩格塔 伊萊恩·富克斯 金必立 芭芭拉·利斯科夫 莫妮卡·施萊爾·史密斯 理查德·扎爾
Category:富蘭克林研究所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獲得者 唐獎得主 永續發展獎 - 2014年:
布倫特蘭 - 2016年:
羅森費爾德 - 2018年:
漢森、 拉馬納森 - 2020年:
珍·古德 - 2022年:
薩克斯
生技醫藥獎 - 2014年:
艾利森、 本庶佑 - 2016年:
沙爾龐捷、 道德納、 張鋒 - 2018年:
杭特、 德魯克爾、 曼德森 - 2020年:
迪納雷羅、 費爾德曼、 岸本忠三 - 2022年:
魏斯曼、 卡裏科、 庫利斯
漢學獎 - 2014年:
余英時 - 2016年:
狄培理 - 2018年:
宇文所安、 斯波義信 - 2020年:
王赓武 - 2022年:
羅森
法治獎 - 2014年:
薩克思 - 2016年:
艾伯 - 2018年:
拉茲 - 2020年:
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 、實現正義: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 、法律實踐進程組織 - 2022年:
頌德絲
鄧普頓獎獲得者 1970年代 - 1973年:
加爾各答德肋撒修女 - 1974年:
羅哲修士 - 1975年:
薩瓦帕利·拉達克裏希南 - 1976年:
孫能士 - 1977年:
盧嘉勒 - 1978年:
湯瑪斯·福賽斯·托倫斯 - 1979年:
庭野日敬
1980年代 - 1980年:
拉爾夫·溫德爾·伯霍 - 1981年:
西西裏·桑德斯 - 1982年:
葛培理 - 1983年:
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 - 1984年:
邁克爾·布爾多 - 1985年:
阿利斯特·哈代 - 1986年:
詹姆士·麥考德 - 1987年:
斯坦利·亞基 - 1988年:
伊納穆拉·可汗 - 1989年:
卡爾·馮·魏茨澤克 喬治·麥克勞
1990年代 - 1990年:
巴巴·安特 貝奇 - 1991年:
伊曼紐爾·雅各博維奇 - 1992年:
韓景職 - 1993年:
查爾斯·科爾森 - 1994年:
邁克爾·諾瓦克 - 1995年:
保羅·戴維斯 - 1996年:
白立德 - 1997年:
潘杜朗·夏斯特裡·阿薩瓦勒 - 1998年:
西格蒙德·斯滕伯格 - 1999年:
伊恩·巴伯
2000年代 - 2000年:
弗裏曼·戴森 - 2001年:
阿瑟·皮科克 - 2002年:
約翰·波金霍爾 - 2003年:
霍姆斯·羅爾斯頓三世 - 2004年:
艾裏斯 - 2005年:
查爾斯·湯斯 - 2006年:
約翰·巴羅 - 2007年:
查爾斯·泰勒 - 2008年:
米哈烏·赫勒 - 2009年:
伯納德·戴斯帕納
2010年代 - 2010年:
艾亞拉 - 2011年:
馬丁·裏斯 - 2012年:
丹增嘉措 - 2013年:
德斯蒙德·圖圖 - 2014年:
湯馬斯·哈力克 - 2015年:
讓·瓦尼埃 - 2016年:
喬納森·薩克斯 - 2017年:
阿爾文·普蘭丁格 - 2018年:
阿蔔杜拉二世 - 2019年:
馬塞洛·格萊澤
2020年代 - 2020年:
法蘭西斯·柯林斯 - 2021年:
珍·古道爾
規範控制 -
WorldCat Identities AAT: 300016780 BIBSYS: 90217340 BNE: XX961777 BNF: cb11927603n (data) CiNii: DA00656625 CONOR: 15221859 FAST: 13605 GND: 119004453 ISNI: 0000 0001 2146 9834 J9U: 987007261954605171 LCCN: n50039798 LNB: 000161772 MusicBrainz: ba2c5b59-d300-492f-90be-49af20dffb29 NDL: 00467331 NKC: jn19990002776 NLA: 35710792 NLK: KAC200100173 NNL: 000055085 NSK: 000254974 NTA: 072350075 SNAC: w6tj99pw SUDOC: 027176355 VIAF: 108443470
- 1963~1964年:由于其對自然科學的貢獻獲得
圖騰 15: 藍鷹 Blue Eagle
白世界橋 波符 13 天的第 10 天
內在女神力: KIN.213 超頻的紅天行者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 KIN.155 水晶的藍鷹
這天的星系印記是 KIN.75, 名號是 【行星的藍鷹】 、 【白世界橋波符 之 行星藍鷹】 也可以是 【行星藍鷹.白世界橋波符】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稱號呢?
白世界橋是20個波符中的第6個;死亡並不可怕,很多人對於生命的理解著重在這一世,然而這一生的所知、所聞、所體會、所感動,都透過阿賴耶識的傳遞,紀錄在我們的共同基因資料庫中,所有的體會,在我們回歸那一剎那,都將清晰的感受並理解,啊!原來,這就是一切的體會、一切的感受,這其中,有你、有我、有他、有世界、有佛陀,我們都是全然的一體,無須悲傷更無須害怕,白世界橋引導連結的並不只是生命的生與死,而是所有一切存在的感受與感動。
KIN.75 位於 白世界橋波符 13 天中的第 10 天,銀河音階為調性 10
調性 10 的名稱是行星,具有兩倍的顯化能量,能夠將之前儲備的經驗與積累,如實的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白世界橋波符 13 天中,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的靜心中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是白世界橋波符的第 10 天,我的問題是:我在人世間的顯化是什麼?。藍鷹,能使我完成人世間的顯化。
今天的星際原型圖騰為藍鷹,我們稱之為主印記, 藍鷹有著不凡的格局以及視野,突破眼高手低的窠臼,規劃出中長程以及短程計畫,並逐步執行,將可創造出無限可能。
每個主印記都蘊藏著五大神諭,除了中央的主印記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圖騰,分別為右邊的【支持】圖騰、上方的【引導】圖騰、左邊的【挑戰擴展】圖騰及下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藍鷹與黃種子相互為對方的支持圖騰, 黃種子支持著藍鷹,讓藍鷹的高遠目標不再只是空嘴白舌、舌燦蓮花,因為具象的黃種子能讓唱衰的人不再碎念,看到充滿希望的實物,讓眾人沉浸在希望的理想中也是一種美。
藍鷹的引導依據KIN的調性不同會有五種可能性,KIN.75的引導圖騰是藍夜 , 在藍夜的引導下,我們體會到,所有豐盛不是天馬行空、空中樓閣,而是在許下心願的當下,就已能量俱足,我們不用擔心願望是否實現,我們所需要的只是相信。
藍鷹與紅蛇相互為對方的挑戰擴展圖騰, 紅蛇是藍鷹的挑戰擴展,藍鷹習慣用高人一等的視角俯瞰世界,相較於紅蛇總是辛勤的在地方上奔波辛勞,翱翔於天際貌似更加輕鬆愉悅,當藍鷹能夠接受並理解,所有高遠的計畫都必須透過一步一步積沙成塔的完成時,將心悅誠服於紅蛇的行動力及執行力。
藍鷹與白世界橋相互為對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藍鷹在高處俯瞰世間,白世界橋讓藍鷹得以翱翔於不同情境與環境,成為能夠推動藍鷹看得更多更遠的資源提供者。
當我們能將五大神諭力量啟動合一時,將可發揮出 KIN.213 超頻的紅天行者 的內在能量。
每年 4 月 3 日的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皆為 KIN.155 水晶的藍鷹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是我們圖騰調性中,另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也是另一個我們值得學習及體會的課題。
行星藍鷹的 KIN260 肯定句是:【我能夠清晰地擘劃無界限的夢想並連結使之顯化】
另外就彩虹數字來說 1934 年 4 月 3 日 有著 陽性密碼 24/6(2級)、陰性密碼 21/3(7級)的數字能量。
每一個圖騰印記都有著值得探討的深意,每一個數字更有著特殊的能量與意義,更多資訊我們將持續更新,歡迎多多分享本站內容,也邀請您來本站 粉絲專頁 按個讚,感謝您。
祝福你,祝福我.你是我,我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