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爾 Alexander Graham Bell
-
蘇格蘭出身的企業家。獲得世界上第一台可用電話機的專利權
維基百科: (英語: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年3月3日—1922年8月2日)是一位蘇格蘭出身的企業家。他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 電話機的 專利權(發明者有爭議),創建了 貝爾電話公司( AT&T公司的前身)。同時也是 國家地理學會的創辦人之一與第二任主席 簡曆[
編輯] 1847年3月3日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出生於
蘇格蘭 愛丁堡。 1870年貝爾移民到
加拿大,一年后到 美國。1882年他加入美國國籍。 貝爾本人是一個聲學生理學家和
聾啞人語的教師。貝爾的父親、祖父、兄弟的工作都與演說術和發聲法有關,他的母親和妻子是聾人,這一切都深刻影響着貝爾一生的工作。他對聽力和語言的研究,進一步引導他發明實驗聽力設備,此設備最終使貝爾在1876年被授予第一個針對電話的 美國專利。在他之前, 德國人 菲利普·雷斯曾發明過一台電話機,但其傳聲效果極差,實際上無法使用。1876年3月10日貝爾與他的同事試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電話機。 貝爾認為他最有名的發明會打擾他的科學工作,因此拒絕在他的工作室中裝電話。此外貝爾還發明了一台測量
聽力的儀器,一台可用來發現人體内 金屬的儀器以及其它一些發明創造。 貝爾擁有電話的發明專利,但是有人也指出,從
意大利移民到美國的 安東尼奧·穆齊才是電話的發明者。 美國國會2002年6月15日269號決議確認安東尼奧·穆齊為電話的發明人。但 加拿大國會于2002年6月21日通過決議,重申貝爾是電話的發明者。 除了發明電話,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還發明了載人的巨型風箏,為加拿大海軍發明了用于在二戰時與德國
U型潛艇抗衡的 水翼船,改良了 留聲機。許多其他的發明在貝爾晚年生活中留下記号,包括在光通信、水翼船及航空等方面的開創性工作。 1922年8月2日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逝世於
加拿大 巴德克。 商業[
編輯] 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與他在金融界的兩位朋友一起于1877年7月9日創建
貝爾電話公司。并且于1881年被 AT&T公司收購,為負責其公司長途通信。 在大眾文化的貝爾[
編輯] 在2007年,
香港寬頻為宣傳其 光纖 寬頻上網服務,其中一輯 電視 廣告中,貝爾教訓兩個仍使用電話線上網( ADSL)的 牛頭馬面。 貝爾的聲音重現[
編輯] 貝爾在1885年錄下的聲音 貝爾在1885年4月15日,在一次實驗中把自己說話的聲音錄在一張紙音盤上,成為人類史上的第一張用聲音簽名的音盤。此紙音盤長時間被保存在
史密森博物館(Smithsonian Museum),直到科學家以最新的資訊科技,在無需破壞脆弱音盤下而重現錄音。2013年4月,在跨越了130年後,外界終於可以聽到貝爾的原音,在公布的錄音中可以聽到貝爾以濃重 蘇格蘭 腔調數著連串數字,並在最後以:「聽聽我的聲音。──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結束了這段傳奇錄音。 [2] [3] 參考資料[
編輯] ^ Gray, Charlotte.Reluctant Genius: The Passionate Life and Inventive Mind of Alexander Graham Bell. New York: Arcade. 2006: 419. ISBN 1-55970-809-3. ^ YouTube上的首次聽見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的聲音 ^ YouTube上的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的聲音,大約在1885年所錄製
http://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Alexander-Graham-Bell(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鍊接[
編輯] 維基語錄上的 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語錄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英文維基文庫中的《 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書》條目: Bell, Alexander Graham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
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Alexander Graham Bell Institute at Cape Breton University Bell Telephone Memorial(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Brantford, Ontario Bell Homestead National Historic 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Brantford, Ontario Alexander Graham Bell 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Baddeck, Nova Scotia Alexander Graham Bell Family Papers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Biography at the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Science.ca profile: Alexander Graham Bell(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 在
Find a Grave上的 Alexander Graham Bell Alexander Graham Bell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Alexander Graham Bell's notebooks at the Internet Archive
專利[
編輯] U.S. patent images in TIFF format
美國專利第161,739号 Improvement in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for Electric Telegraphs, filed March 1875, issued April 1875 (multiplexing signals on a single wire)美國專利第174,465号 Improvement in Telegraphy, filed February 14, 1876, issued March 7, 1876 (Bell's first telephone patent)美國專利第178,399号 Improvement in Telephonic Telegraph Receivers, filed April 1876, issued June 1876美國專利第181,553号 Improvement in Generating Electric Currents (using rotating permanent magnets), filed August 1876, issued August 1876美國專利第186,787号 Electric Telegraphy (permanent magnet receiver), filed January 15, 1877, issued January 30, 1877美國專利第235,199号 Apparatus for Signalling and Communicating, called Photophone, filed August 1880, issued December 1880美國專利第757,012号 Aerial Vehicle, filed June 1903, issued April 1904
多媒體[
編輯] Alexander Graham Bell(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at The Biography Channel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 The Story of Alexander Graham Bell(1939)》的資料(英文) - Alexander Graham Bell portrayed by John Bach. The Sound and the Silence (Television production). Canada, New Zealand, Ireland: Atlantis Films. 1992.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 The Animated Hero Classics: Alexander Graham Bell(1995)》的資料(英文) - Gray, Charlotte.
We Had No Idea What Alexander Graham Bell Sounded Like. Until Now. Smithsonian Magazine. May 2013 [2017-01-2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12-28). Shaping The Future, from the Heritage Minutes and Radio Minutes collection at HistoricaCanada.ca (1:31 audio drama, Adobe Flash required)
非營利組織職務 前任者: 加德納·格林·赫巴德 國家地理學會主席
1897–1904繼任者: 威廉·若望·密可吉 休斯獎章獲得者 1900年代 - 1902年:
約瑟夫·湯姆孫 - 1903年:
約翰·威廉·希托夫 - 1904年:
約瑟夫·斯萬 - 1905年:
奧古斯托·裏吉 - 1906年:
赫莎·艾爾頓 - 1907年:
歐内斯特·霍華德·格裏菲斯 - 1908年:
歐根·戈爾德斯坦 - 1909年:
理查德·格萊茲布魯克
1910年代 - 1910年:
約翰·弗萊明 - 1911年:
查爾斯·湯姆森·裏斯·威爾遜 - 1912年:
威廉·達德爾 - 1913年:
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 1914年:
約翰·西利·湯森 - 1915年:
保羅·朗之萬 - 1916年:
伊萊休·湯姆森 - 1917年:
查爾斯·巴克拉 - 1918年:
歐文·朗繆爾 - 1919年:
查爾斯·克利
1920年代 - 1920年:
歐文·理查森 - 1921年:
尼爾斯·玻爾 -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頓 - 1923年:
羅伯特·密立根 - 1924年:未頒發
- 1925年:
弗蘭克·愛德華·史密斯 - 1926年:
亨利·傑克遜 - 1927年:
威廉·柯立芝 - 1928年:
德布羅意 - 1929年:
漢斯·蓋革
1930年代 - 1930年:
錢德拉塞卡拉·拉曼 - 1931年: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 1932年:
詹姆斯·查德威克 - 1933年:
愛德華·阿普爾頓 - 1934年:
曼内·西格巴恩 - 1935年:
克林頓·戴維孫 - 1936年:
瓦爾特·朔特基 - 1937年:
歐内斯特·勞倫斯 - 1938年:
約翰·科克羅夫特 歐内斯特·沃爾頓 - 1939年:
喬治·湯姆孫
1940年代 - 1940年:
阿瑟·康普頓 - 1941年:
内維爾·莫特 - 1942年:
恩裏科·費米 - 1943年:
馬庫斯·奧利芬特 - 1944年:
喬治·芬奇 - 1945年:
巴西爾·舍恩蘭 - 1946年:
約翰·蘭德爾 - 1947年:
弗雷德裏克·約裏奧-居裏 - 1948年:
羅伯特·沃森-瓦特 - 1949年:
塞西爾·鮑威爾
1950年代 - 1950年:
馬克斯·玻恩 - 1951年:
漢斯·克喇末 - 1952年:
菲利普·迪 - 1953年:
愛德華·布拉德 - 1954年:
馬丁·賴爾 - 1955年:
哈裏·馬西 - 1956年:
弗雷德裏克·林德曼 - 1957年:
約瑟夫·普勞德曼 - 1958年:
愛德華·安德拉德 - 1959年:
布賴恩·皮帕德
1960年代 - 1960年:
約瑟夫·波西 - 1961年:
阿蘭·科特雷爾 - 1962年:
布雷比斯·布利尼 - 1963年:
弗雷德裏克·威廉姆斯 - 1964年:
阿蔔杜勒·薩拉姆 - 1965年:
丹尼斯·威爾金森 - 1966年:
尼古拉斯·克默爾 - 1967年:
庫爾特·門德爾松 - 1968年:
弗裏曼·戴森 - 1969年:
尼古拉斯·屈爾蒂
1970年代 - 1970年:
戴維·貝茨 - 1971年:
羅伯特·漢伯裏·布朗 - 1972年:
布賴恩·約瑟夫森 - 1973年:
彼得·B·赫希 - 1974年:
彼得·福勒 - 1975年:
理查德·達利茲 - 1976年:
史蒂芬·霍金 - 1977年:
安東尼·休伊什 - 1978年:
威廉·科克倫 - 1979年:
羅伯特·威廉姆斯
1980年代 - 1980年:
弗朗西斯·法利 - 1981年:
彼得·希格斯 和 湯姆·基博爾 - 1982年:
德拉蒙德·馬修斯 弗雷德裏克·瓦因 - 1983年:
約翰·沃德 - 1984年:
羅伊·克爾 - 1985年:
托尼·斯克姆 - 1986年:
邁克爾·沃爾夫森 - 1987年:
邁克爾·佩珀 - 1988年:
阿奇博爾德·豪伊 M·J·惠蘭 - 1989年:
約翰·貝爾
1990年代 - 1990年:
托馬斯·喬治·考林 - 1991年:
菲利普·穆恩 - 1992年:
M·J·錫頓 - 1993年:
喬治·伊薩克 - 1994年:
羅伯特·G·錢伯斯 - 1995年:
大衛·休恩伯格 - 1996年:
阿米安·白金漢 - 1997年:
安德魯·理查德·朗 - 1998年:
雷蒙德·海德 - 1999年:
亞曆山大·博克森伯格
2000年代 - 2000年:
欽塔馬尼·拉奧 - 2001年:
約翰·佩西卡 - 2002年:
亞曆山大·達爾加諾 - 2003年:
彼得·愛德華茲 - 2004年:
約翰·克拉克 (物理學家) - 2005年:
基思·莫法特 - 2006年:
邁克爾·約瑟夫·凱利 - 2007年:
阿圖爾·埃克特 - 2008年:
米歇爾·多爾蒂 - 2009年:未頒發
2010年代 - 2010年:
安德烈·海姆 - 2011年:
馬修·羅塞因斯基 - 2013年:
亨甯·西林豪斯 - 2015年:
喬治·埃夫斯塔希歐 - 2017年:
彼得·布魯斯 - 2019年:
詹姆斯·羅伯特·杜蘭特
2020年代 - 2020年:
克萊爾·格瑞 - 2021年:
約翰·歐文 - 2022年:
賽福·伊斯蘭
Category:休斯獎章獲得者 IEEE愛迪生獎章獲得者 1909–1925 伊萊休·湯姆森 (1909)法蘭克·J·史伯格 (1910) 喬治·威斯汀豪斯 (1911) 威廉·史坦雷 (1912) 查理·布拉什 (1913)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1914) 尼古拉·特斯拉 (1916) 約翰·卡蒂 (1917) 本傑明·拉米 (1918)威廉·勒羅伊·埃米特 (1919)米海洛·蔔平 (1920) 卡明斯·切斯尼 (1921)羅伯特·密立根 (1922) 約翰·利布 (1923)約翰·懷特·豪厄爾 (1924)哈裏斯·賴安 (1925)
完整名單 1909–1925 1926–1950 1951–1975 1976–2000 2001年至今
美國偉人名人堂 約翰·亞當斯 約翰·昆西·亞當斯 珍·亞當斯 路易·阿加西 蘇珊·安東尼 約翰·詹姆斯·奧杜邦 喬治·班克羅夫特 克拉拉·巴頓 亨利·沃德·比徹 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丹尼爾·布恩 埃德溫·布斯 路易斯·布蘭迪斯 菲利普斯·布魯克斯 威廉·庫倫·布萊恩特 路德·伯班克 安德魯·卡内基 喬治·華盛頓·卡弗 威廉·埃勒裏·錢甯 魯弗斯·喬特 亨利·克萊 格羅弗·克利夫蘭 詹姆斯·菲尼莫爾·庫珀 彼德·庫珀 夏洛特·庫什曼 詹姆斯·伊茲 托馬斯·愛迪生 喬納森·愛德華茲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戴維·法拉格特 史蒂芬·福斯特 本傑明·富蘭克林 羅伯特·富爾頓 喬賽亞·威拉德·吉布斯 威廉·戈爾加斯 尤利西斯·格蘭特 亞薩·格雷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 納撒尼爾·霍桑 約瑟·亨利 帕特裏克·亨利 老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 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 馬克·霍普金斯 埃利亞斯·豪 華盛頓·歐文 安德魯·傑克遜 湯瑪斯·傑克森 托馬斯·傑斐遜 約翰·保羅·瓊斯 詹姆斯·肯特 西德尼·拉尼爾 羅伯特·李 亞伯拉罕·林肯 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 詹姆斯·羅素·洛厄爾 瑪麗·梅森·萊昂 愛德華·麥克道威爾 詹姆斯·麥迪遜 賀拉斯·曼 約翰·馬歇爾 馬修·方丹·莫裏 阿爾伯特·邁克耳孫 瑪麗亞·米切爾 詹姆斯·門羅 薩缪爾·摩爾斯 威廉·莫頓 約翰·莫特利 西蒙·紐康 托馬斯·潘恩 愛麗絲·弗裏曼·帕爾默 弗朗西斯·帕克曼 喬治·皮博迪 威廉·佩恩 愛倫·坡 華特·裏德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西奧多·羅斯福 奧古斯都·聖高登斯 威廉·特庫姆塞·舍曼 約翰·菲利普·蘇沙 約瑟夫·斯多利 哈裏特·伊麗莎白·比徹·斯托 吉爾伯特·斯圖爾特 西爾瓦努斯·塞耶 亨利·戴維·梭羅 馬克·吐溫 莉蓮·沃德 布克·華盛頓 喬治·華盛頓 丹尼爾·韋伯斯特 喬治·威斯汀豪斯 詹姆斯·惠斯勒 沃爾特·惠特曼 伊萊·惠特尼 約翰·格林裏夫·惠蒂埃 艾瑪·威拉德 法蘭西斯·威拉德 羅傑·威廉姆斯 伍德羅·威爾遜 奧維爾·萊特 威爾伯·萊特
電信 電信曆史 信标 廣播 電纜保護系統 有線電視 通信衛星 計算機網絡 數據壓縮 音頻 DCT 圖像 視頻
數字媒體 互聯網視頻 在線視頻平台 社交媒體 流媒體
鼓 埃德霍姆定律 電報 傳真 回光信号器 液壓電報機 信息時代 信息革命 互聯網 大衆傳媒 手機 智能手機
光通訊 光電報 尋呼機 光音機 預付費手機 電台 無線電話 衛星通訊 旗語 半導體 器件 MOSEFT 晶體管
烽火 電信 電報傳真機 電傳 - 電傳打字機
電話 電話案 電視 數字電視 網絡電視
海底電纜 視頻電話 口哨語 無線革命
先驅人物 納西爾·阿赫梅德 埃德溫·霍華德·阿姆斯特朗 默罕穆德·阿特拉 約翰·羅傑·貝爾德 保羅·巴蘭 約翰·巴丁 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蒂姆·伯納斯-李 賈格迪什·錢德拉·博斯 沃爾特·布拉頓 文頓·瑟夫 克勞德·查普 猶根·達蘭 唐納德·戴維斯 李·德富雷斯特 費羅·法恩斯沃斯 範信達 以利沙·格雷 奧利弗·黑維塞 埃爾納·施耐德·胡佛 哈羅德·霍普金斯 互聯網先驅列表 羅伯特·卡恩 姜大元 高錕 納林德·辛格·卡帕尼 海蒂·拉瑪 因諾琴佐·曼澤缇 古列爾莫·馬可尼 羅伯特·梅特卡夫 安東尼奧·穆齊 西澤潤一 拉迪亞·佩爾曼 亞曆山大·波波夫 約翰·菲利普·雷斯 克勞德·香農 亨利·薩頓 尼古拉·特斯拉 卡米耶·天梭 阿爾弗萊德·維爾 查爾斯·惠斯通 弗拉基米爾·佐利金
傳輸介質 同軸電纜 光纖通信 光纖
自由空間光通信 分子通信 無線電波 無線通信
傳輸線 數據線路 電信線路
網絡拓撲
與交換帶寬 通信鏈路 節點 終端 交換器 電路交換 分組交換
電信交換
多路複用 空分多址 頻分多路複用 時分多路複用 偏振分多路複用 軌道角動量多路複用 碼分多址
電信網絡 ARPANET BITNET 蜂窩網絡 計算機網絡 CYCLADES 以太網 FidoNet 互聯網 二代互聯網 ISDN 局域網 移動通訊 下一代網絡 NPL網絡 公共交換電話網 電台網 通信設備 電視網 電傳機 廣域網 無線網絡 萬維網
分類 · 概述 ·主題 · 資源 規範控制 -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0168840 BNC: 000481041 BNE: XX851713 BNF: cb13746617f (data) CiNii: DA09993894 FAST: 43571 GND: 119408643 ISNI: 0000 0000 8138 6064 J9U: 987007274818805171 LAC: 0040F2103 LCCN: n79113947 MusicBrainz: 9dd93d09-24b4-41f1-a48b-ef48b07499c3 NARA: 10583213 NDL: 00620343 NKC: jn20000700146 NLA: 48221036 NLK: KAC199602067 NLP: a0000001209145 NNL: 000423450 NTA: 070261121 ICCU: PUVV240900 Scopus: 56290543300 SNAC: w68h98qm SUDOC: 066924146 ULAN: 500002470 VIAF: 59263727
這天的星系印記是 KIN.9, 名號是 【太陽的紅月】 、 【紅龍波符 之 太陽紅月】 也可以是 【太陽紅月.紅龍波符】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稱號呢?
紅龍象徵著創造,是從無到有的能量轉化者,能夠一切的空無中,孕育出一股新生的能量嘎然而生,並成就了繽紛的世界,紅龍波符是260天循環的第一個13天,這段期間我們可以深入自己的內心,去了解體會,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又將往哪去?
KIN.9 位於 紅龍波符 13 天中的第 9 天,銀河音階為調性 9
調性 9 的名稱是太陽,能夠將穩定的能量進一步擴及他人,讓目標在規劃於執行中逐步實現。
在紅龍波符 13 天中,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的靜心中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是紅龍波符的第 9 天,我的問題是:我該如何完成我的人生目的?。紅月,能使我完成我的人生目的。
今天的星際原型圖騰為紅月,我們稱之為主印記, 紅月的主題為淨化,透過情緒的流動與引導,能夠清理釋放自己或他人內在情感,是天生的療癒者。
每個主印記都蘊藏著五大神諭,除了中央的主印記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圖騰,分別為右邊的【支持】圖騰、上方的【引導】圖騰、左邊的【挑戰擴展】圖騰及下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紅月與白狗相互為對方的支持圖騰, 白狗支持著紅月使其在能量流動中有著愛的流動,不是僅僅單純的能量抒發,而是承載著豐沛的喜悅與祝福,充滿愛。
紅月的引導依據KIN的調性不同會有五種可能性,KIN.9的引導圖騰是紅蛇 , 在紅蛇的引導下,我們理解到,生命可以透過一層一層的蛻變,走向一個更美好的境界,沒有人是局外人,因為我們都在這個具象的能量場中遊走徜徉。
紅月與藍風暴相互為對方的挑戰擴展圖騰, 藍風暴是紅月的挑戰擴展,紅月重視情感流動,相較於藍風暴的決斷清理模式,貌似相當不同,然而為了新一輪的能量更新,清除老舊的能量思想為必要之惡,能夠在新舊交接間取得平衡與並使用更加適切的手法,能夠讓紅月在能量流動中獲得更深的體會。
紅月與黃人相互為對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紅月的流動停滯時,一定有其外部原因,靈性的流動是不會止息的,只有腦意識的流動會阻塞,黃人為這樣的蔽塞提供解方。
當我們能將五大神諭力量啟動合一時,將可發揮出 KIN.15 月亮的藍鷹 的內在能量。
每年 3 月 3 日的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皆為 KIN.168 水晶的黃星星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是我們圖騰調性中,另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也是另一個我們值得學習及體會的課題。
太陽紅月的 KIN260 肯定句是:【我能夠覺察情緒流動並讓目標在規劃中逐步實現】
另外就彩虹數字來說 1847 年 3 月 3 日 有著 陽性密碼 26/8(4級)、陰性密碼 29/11/2(2級)的數字能量。
每一個圖騰印記都有著值得探討的深意,每一個數字更有著特殊的能量與意義,更多資訊我們將持續更新,歡迎多多分享本站內容,也邀請您來本站 粉絲專頁 按個讚,感謝您。
祝福你,祝福我.你是我,我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