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傑克·尼克遜 Jack Nicholson
-
美國著名男演員、電影導演、製片人和編劇
維基百科: (英語:Jack Nicholson,1937年4月22日—),本名約翰·約瑟夫·尼科爾森(John Joseph Nicholson),是一位美國著名 男演員、 電影導演、 制片人和 編劇,被普遍認為是 電影史上最優秀的男演員之一。在他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的演藝生涯中,傑克扮演過許許多多極具挑戰性的角色,其中包括大量偏執甚至神經質之類有精神類病症的正/反面角色。例如蝙蝠俠的反叛角色小醜,他至今已經12次獲得 學院獎(俗稱 奧斯卡獎)提名,是史上獲提名最多的男演員,2013年9月4日,傳出退休消息。 傑克曾兩次獲
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分别是因1975年的《 飛越瘋人院》獲 第48屆學院獎男主角獎和因1997年的《 盡善盡美》獲 第70屆學院獎男主角獎。他還因為1983年的電影《 愛的協議》獲 第56屆學院獎 男配角獎。由此他與 丹尼爾·戴-劉易斯和 沃爾特·布倫南一起,成為史上僅有的三位3次獲學院獎肯定的男演員,這其中,丹尼爾是三次獲男主角獎,沃爾特是三次獲男配角獎,隻有傑克是在兩個獎項中都有獲獎。傑克以扮演反面角色而聞名,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 蝙蝠俠》中的 小醜、《 閃靈》中的傑克·托蘭斯以及《 無間行者》中的弗蘭克·科斯特羅。 傑克·尼科爾森至今已多達6次獲
金球獎,并于2001年獲得 肯尼迪中心榮譽獎,他與另一位著名男演員 邁克爾·凱恩,是曆史上僅有的兩位在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直至今日,在每一個年代(每十年為一個年代)均有獲得學院獎提名的男演員。1994年,他成為曆史上最年輕的獲得 美國影藝協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簡稱AFI)終身成就獎的男演員。他主演的電影中比較著名的有:《 唐人街》、《 五支歌 》、《閃靈》、《 飛越瘋人院》、《 蝙蝠俠》、《 愛的協議》、《 赤色分子》、《 盡善盡美》、《 最后的細節 》、《職業:記者 》、《狼人》、《 好人寥寥》、《 誓死追緝令 》、《無間行者》、《 關于施密特》和《 愛是妥協》。 早期生活[
編輯] Jack于1937年4月22日出生于
新澤西州的 内普頓市 [2] ,他的母親June Frances Nicholson(藝名叫June Nilson)是一位舞女[3] [4] ,在Jack出生6個月前,她于1936年10月16日在馬裏蘭州的 埃爾克頓與 意大利裔美國藝人Donald Furcillo(藝名Donald Rose)結婚 [5] ,然而Donald之前已經結婚了,雖然根據報導他願意照料這個孩子,但Jack的外婆還是堅持由自己來把Jack養大。部分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女兒可以繼續其舞蹈生涯。盡管Donald聲稱自己是Jack的生父,并且與June結婚還犯了 重婚罪,傳記作家Patrick McGilligan仍在"Jack's Life"中斷定,June的經紀人, 拉脫維亞籍的Eddie King(原名Edgar A. Kirschfeld) [6] 才是Jack真正的生父,而其他的一些文章則認為可能June也不能肯定孩子的父親究竟是誰[3] 。June擁有
愛爾蘭、 英國以及 德裔賓夕法尼亞人血統 [7] [8] ,不過根據報道,Jack及其家人均認為自己是愛爾蘭人的后裔[9] [10] 。Jack被帶到
新澤西州他的外祖父母John Joseph Nicholson和Ethel May身邊。直到1974年一位《 時代周刊》的記者告知后,他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父母”其實是自己的外祖父母,而自己的“姐姐”其實是媽媽 [11] 。而這時,他的母親(1963年)和外祖母(1970年)都已經去世了。Jack表示自己一直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并說“隻有Ethel和June知道,而她們沒有告訴其他任何人”[11] ,并且他自己也選擇不通過做DNA測試來尋找答案。 Jack在
新澤西州的内普頓市長大 [12] ,他的媽媽是一位天主教徒并以其标準來撫養Jack [7] [9] 。在他上高中前,全家搬到了Spring Lake的一間公寓[13] [14] 。事業[
編輯] 早期工作[
編輯] Jack在1960年的電影《 恐怖小店 》中扮演Wilbur Force一角初至
好萊塢的Jack Nicholson在 米高梅公司的動畫工作室給人打雜,工作勤快的他受到了 威廉·漢納和 約瑟夫·巴伯拉的賞識,并提供給他一份初級動畫藝術家的工作。不過,由于一心想要做一個演員,Jack拒絕了 [15] 。在最初長達十余年的時間裏,Jack的演藝事業并沒有什麼起色,1958年的低成本影片《
呐喊小殺手 》是他首度擔任主演,之后他多次與羅傑·科曼合作,出演了《 恐怖小店 (1960年電影) 》、《魔鴉 》、《恐怖古堡 》以及《情人節大屠殺》,但始終未能引起足夠的注意而默默無名,為了生存,Jack還接下了許多小成本制作影片及 電視電影中的龍套角色。 成名[
編輯] 由于演藝生涯久無起色,Jack Nicholson似乎開始做起了編劇和導演的工作而轉戰幕后。他在編劇領域的首獲成功是1967年的電影《
迷途 》,該片由Roger Corman執導,彼得·方達和 丹尼斯·霍珀主演。然后Jack又與Bob Rafelson一起為1968年的電影《 頭 》編劇,他還是本片的制片人。此外,他還負責了該片原聲帶曲目的編排工作。不過,1969年推出,丹尼斯·霍珀自導自演的經典 公路片《 逍遙騎士》給Jack的演員生涯帶來了第一個重大突破。他在片中扮演一位酗酒成性的律師George Hanson,精彩表演為他赢得了第42屆 學院獎最佳男配角獎提名,拯救了長期埋沒的Jack。僥幸的是,這個角色本是編劇 特裏·索澤恩 為其好友雷普·湯恩準備的,但雷普在一次與丹尼斯的不愉快争執,甚至差點大打出手后退出了這個角色 [16] 。在一次采訪中,Jack這樣描述當時被選中出演《逍遙騎士》對他的重要性:“在《逍遙騎士》以前,我能在自己出演過的電影中看到的,隻是一個竭力想要擺脫困境最終成名的年青演員。”[17] 一年后,Jack因主演《
五支歌 》獲第43屆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1973主演 哈爾·阿什貝 執導的《最后的細節 》,成功摘得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的桂冠,并且與他主演的另一部電影, 羅曼·波蘭斯基1974年推出的懸疑 驚悚片《 唐人街》,兩者均為其赢得了 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的提名(第46和第47屆)。早在拍攝《唐人街》很多年以前,Jack與導演羅曼就成為好友,1969年8月9日,羅曼的妻子,年僅26歲的著名 女演員 莎朗·塔特被 曼森家族的人殘忍殺害,Jack這之后一直陪在羅曼的身邊支持着他 [18] [19] ,并開始在自己的睡覺的枕頭下放一把鐵錘[19] ,并且在之后曼森家族的案件開庭后到場旁聽[20] 。這之后,Jack又于1975年出演了《巨星湯美 》和《職業:記者 》兩部影片。1990年3月26日,傑克(右)與 丹尼斯·霍珀在 第62屆學院獎頒獎典禮上 米洛斯·福爾曼執導,根據Ken Kesey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 飛越瘋人院》為Jack赢得了第一座學院獎: 第48屆學院獎男主角獎。他在該片中扮演男主角Randle P. McMurphy。此后,他開始出演更多不同尋常的角色。比如在 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 最后大亨》中扮演一個戲份很少的小角色,在 亞瑟·佩恩 執導的西部片《 大俠谷 》中與著名男演員 馬龍·白蘭度合作,扮演一個缺乏同情心的人物。然后,他執導了自己的第二部電影,西部 喜劇片《 飛越溫柔窩 》。1980年,著名導演
斯坦利·庫布裏克推出了根據 斯蒂芬·金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 閃靈》,Jack Nicholson在片中扮演男主角Jack Torrance。雖然沒能獲得任何一個獎項的提名,但卻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具影響力的角色之一。片尾他手執利斧在旅館中追殺妻子和兒子的鏡頭,也讓該片成為20世紀最經典的恐怖片之一。 接下來的1981年,Jack馬不停蹄,出演了《
郵差總按兩遍鈴 》和《赤色分子》,并在《 爵士年代 》中出演了一個未列名的小角色。其中《赤色分子》為他赢得了第54屆學院獎和第39屆 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的提名。1983年,Jack出演由 詹姆斯·L·布魯克斯執導的影片《 愛的協議》,成功拿下他的第2座 小金人:第56屆 學院獎最佳男配角獎。這之后,他又分别主演了《 普裏茲家族的榮譽》、《 心火 》、《東鎮女巫 》、《紫苑草》以及《 收播新聞》,其中《普裏茲家族的榮譽》和《紫苑草》均為他獲得了學院獎提名。 蒂姆·波頓執導,1989年上映的 超級英雄主題電影《 蝙蝠俠》給Jack的演藝事業帶來了又一個高峰,他在影片中扮演大反派,蝙蝠俠的對手小醜。影片在全世界範圍内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按照影片上映前Jack與制片商所談好利潤提成,他因這部影片入賬高達6千萬美元 [21] 。1992年,他與羅伯·萊納再次合作,在涉及美國駐外海軍陸戰隊的一場 謀殺案的 法庭片《 好人寥寥》中扮演Nathan R. Jessup上校,再次獲 學院獎 男配角獎提名。 2001年6月27日,Jack Nicholson與 俄羅斯總統 弗拉基米爾·普京在一起 1996年,Jack再次與蒂姆·波頓合作,出演了惡搞科幻喜劇片《
火星人大侵襲》,在片中同時扮演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 美國總統James Dale以及 拉斯維加斯山谷 房地産開發商Art Land。起初, 華納兄弟公司對劇本中安排會“殺死”Jack扮演的角色這一想法感到不滿,因此蒂姆就為之準備了兩個角色,并且全部“殺死”……不過,Jack的表演也并非總是獲得肯定,他在1992年出演的兩部電影,《 男人的麻煩 》和《最后巨人 》都導緻他被提名金酸莓獎最差男演員獎。奇怪的是,《最后巨人》同樣為Jack赢得了第50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獎(正劇類)的提名。 接下來,Jack再次與
詹姆斯·L·布魯克斯合作,在愛情喜劇片《 盡善盡美》中扮演一位有嚴重 潔癖 強迫症的 言情小說 作家Melvin Udall,并最終愛上了 海倫·亨特。本片為Jack赢得了 第70屆學院獎男主角獎肯定,這已經是他的第3座小金人了。 2001年的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新增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獎 ,Jack Nicholson成為該獎項的首位得主。2002年至今[
編輯] Jack Nicholson在2002年 戛納電影節上 在2002年的電影《
關于施密特》中,Jack Nicholson扮演一位生活在 内布拉斯加州 奧馬哈市的 退休 精算師,随着自己妻子的去世而開始對自己的人生産生疑問。在片中,Jack一反常态,給出了其之前在任何一部影片中都沒有過的沉穩内斂的表演,也謂是他演技上的又一個突破。為此他又一次獲金球獎肯定,并獲 第75屆學院獎提名。而在2003年的 喜劇片《 以怒攻怒》中,他與新生代 喜劇演員 亞當·桑德勒演起了對手戲,扮演一個脾氣暴躁得令人難以忍受的治療師。同年,他又主演了女導演 南茜·邁耶斯執導的愛情 喜劇《 愛是妥協》,在片中扮演一位風流成性,且專找可以做自己孫女的年輕辣妹的音樂制作人Harry Sanborn,結果卻陰差陽錯地愛上了女友的母親 黛安·基頓。到了2006年,Jack又一次回歸了他演壞人的本色,在著名導演 馬丁·西科塞斯執導,根據 香港導演 劉偉強執導的影片《 無間道》翻拍的《 無間行者》中出演愛爾蘭黑幫頭目Frank Costello。 2006年11月,Jack再次與
羅伯·萊納合作,與另一位著名男演員 摩根·弗裏曼一起主演《 遺願清單》,影片講述的是兩個命不長久的老人計劃去完成所有自己希望能在有生之年達成的事情。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剃光了自己的頭發,并且親自到 洛杉矶當地的醫院中了解 癌症病人是怎樣對抗病魔的。影片于2007年 聖誕節起進行小範圍試映,并于2008年1月11日開始全面上映。Jack出演的最近一部上映的電影則是再次與 詹姆斯·L·布魯克斯合作的愛情 喜劇片《 你怎麼知道 》,他在片中飾演男主角保羅·路德的父親。 2013年9月4日,傳出退休消息。美國網路媒體雷達網(Radar Online)報導,傑克·尼可遜因為體力衰退,記不住台詞,決定退休。
個人生活[
編輯] 家庭關系[
編輯] Jack Nicholson隻結過一次婚,并且持續的時間也并不長,他與Sandra Knight于1962-1968年是夫妻,兩人有一個出生于1963年,取名叫Jennifer的女兒。女演員Susan Anspach堅持聲稱她的兒子Caleb Goddard(出生于1970年)的父親就是Jack,不過他對此并不信服
[22] [23] 。Jack與
丹麥女演員Winnie Hollman有過一個出生于1981年的女兒Honey Hollman,并與女演員 瑞貝卡·布羅薩德 有過兩個孩子,分别是1990年出生的女兒Lorraine Nicholson和1992年出生的兒子Raymond Nicholson。2012年5月28日,Lorraine Nicholson在布朗大學畢業,Jack出席了女兒的畢業典禮,并住在附近的一家旅館 [24] 。除此以外,Jack還與多位女演員和
模特兒有過浪漫情史,包括 米雪·菲利普斯 、碧比·布爾 、簡妮斯·迪金森、 雷切爾·沃德 以及勞拉·弗林·鮑爾 等。他還與著名女演員安吉莉卡·休斯頓保持過長時間的關系 [25] 。蓄意破壞罪起訴[
編輯] 1994年2月8日,Robert Blank向法院起訴了Jack Nicholson。他聲稱一次将自己的
奔馳驕車停在北好萊塢的一處紅燈前時,當時56歲的Jack先是指責另外一個人妨礙了他的交通,然后舉起他的 高爾夫球棍打爛自己轎車的擋風玻璃和車頂。另外一位證人也證實了這一過程,不過在Jack道歉后,兩人通過協商達成了賠償協議,根據報道,這位賠償協議中包括一張50萬美元的支票,之后Robert撤回了起訴 [26] 。之后在接受“US”周刊采訪時,表示了對自己行為的懊悔,稱這是“我生命中一次令人羞恥的事件”。他解釋到當時自己一位很好的朋友去世不久,并且當時正在拍攝的電影《72小時生死線 》(又譯《72小時魔鬼追殺令》)給了他精神上很大的壓力。根據他自己的說法,當他被堵在路上時,他真心爆發了,從自己后車廂裏抽出一根高爾夫球杆就亂揮。另外,不同的新聞報道中對Jack當時所用的高爾夫球杆沒有達成一緻,有的說是3号杆,有些則說是5号杆,而Jack之后則在2007年接受雜志采訪時表示:當時他雖然在盛怒之中,但仍然是有意識的,因為自己從后車廂中抽出的,正是自己在球場上幾乎從來不使用的2号杆。而早在1990年自導自演《唐人街》一片的續集《 兩個傑克 》時,就曾為影片認真地接受過專業的高爾夫球訓練[27] 。2008年的Jack Nicholson Jack因為自己的暴躁脾氣而上新聞,並非一次球桿事件而已,作為
洛杉矶湖人隊的一位傳奇粉絲,他曾多次直接從他長期包下的場邊位置上與比賽裁判發生激烈争執甚至威脅對方。根據BBC新聞報道,在2003年5月的一場湖人對戰聖安東尼奧馬刺隊的一場季后賽上,Jack幾乎是從座位上一沖而起,并大聲地與判湖人隊著名球星 奧尼爾第3次犯規的裁判進行争吵 [28] 。而且諷刺的是,這一事件正好發生在Jack主演的《憤怒控制》上映后不久 [29] 。與社會名流的交情[
編輯] Jack住在
貝弗利山的 穆赫蘭大道上時曾與另一位著名男演員 馬龍·白蘭度做了幾年的 鄰居,當時 華倫·比提也住在附近,這條路也因此有了一個叫“壞小子大道”的昵稱。2004年馬龍去世后,他花了610萬 美元将他鄰居的洋房買下并打算将之拆除,他表示這是出于對馬龍的尊重,因為将這幢被遺棄的房子重新翻新已經變得過于昂貴了 [30] 。Jack與作家/記者
亨特·斯托克頓·湯普森是多年的好友,亨特曾在其 自傳《 恐懼的王朝 》中寫道,兩人會交換一切“很古怪”的禮物,比如說在Jack一個生日的晚上,亨特來到他家門口,開始通過音量放大器播放一卷全部由槍炮聲、動物的慘叫聲等組成的磁帶來把Jack吓醒,然后将一個被切下不久,還新鮮得血淋淋的麋鹿的心髒放在門口并離開……[31] 2005年2月20日亨特去世后,Jack與另外幾位著名男演員,包括約翰尼·德普、 約翰·庫薩克以及 肖恩·潘等一起出席了在 科羅拉多州舉行的一個小型的私人緬懷儀式 [32] 。愛好[
編輯] Jack Nicholson坐在他位于 斯台普斯中心的場邊位置上 Jack Nicholson是
紐約洋基隊和 洛杉矶湖人隊的粉絲,從1970年開始,他就一直擁有湖人隊的季票,并且在過去長達25年的時間裏,他一直擁有着 加利福尼亞州 英格爾伍德的The Forum體育館和 斯台普斯中心的場邊位置的季票,而且很少錯過其比賽。 Jack還曾有幾次從場邊直接與場上的裁判或是與對方的球員發生争執,甚至從位置上站起來走進了場中
[33] ,而他參與拍攝的電影片場則在傳言說電影的拍攝計劃還需要圍繞湖人隊主場的比賽時間表來進行安排[33] [34] ,不過在2008年接受BBC廣播的一次采訪時,他否認了這一說法[35] 。Jack也是一位20世紀及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家,包括
亨利·馬蒂斯、 塔瑪拉·德·藍碧嘉 [36] 、安迪·沃荷以及 傑克·維特裏安諾 的作品[37] 。1995年,畫家愛德華·魯斯查 表示:“Jack Nicholson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收藏品。”[38] ,這些收藏品總價值超過1億美元[36] 。榮譽[
編輯] Jack Nicholson在 中國戲院外的手掌印和腳印 - 197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第48屆)《飛越杜鵑窩》
- 1983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第56屆)《親密關係》
- 1994年獲頒
AFI終身成就獎。 - 1997年第二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第70屆)《愛在心裡口難開》
- 1999年獲頒
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 2001年獲頒
甘迺迪中心榮譽獎。 - 2008年5月28日,前
加利福尼亞州州長 阿諾德·施瓦辛格及夫人 瑪麗娅·施瑞弗爾宣布Jack Nicholson入選位于 加利福尼亞州博物館 (前加利福尼亞州曆史、女性及藝術博物館)的加利福尼亞州名人堂 ,正式的儀式于2008年12月15日舉行,同時入選的還有另外11位加利福尼亞州的傳奇人物[39] [40] 。 - 2010年,傑克入選
新澤西州名人堂 [41] 。
- 2011年,
布朗大學在其第243屆畢業典禮上授予Jack Nicholson 美術榮譽 博士學位。在典禮上,校長Ruth Simmons稱Jack為“我們一生所見演技最為精湛的演員” [42] 。
學院獎曆史[
編輯] Jack Nicholson至今已經12次獲
學院獎提名,其中8次為 男主角獎,4次為 男配角獎,是曆史上獲提名次數最多的男演員。隻有他和另一位著名男演員 邁克爾·凱恩在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至2000年代,每一個年代均有獲得學院獎表演類獎項的提名。至今已經3次獲獎的他也與 丹尼爾·戴-劉易斯和 沃爾特·布倫南一起,成為史上僅有的三位3次獲學院獎表演類獎項肯定的男演員,這其中,丹尼爾是三次獲男主角獎,沃爾特是三次獲男配角獎,隻有Jack在兩個獎項中都有獲獎。 在
第79屆學院獎頒獎典禮上,Jack為了出演《 遺願清單》而剃光了自己的頭發;2013年3月24日,他與 美國第一夫人 米歇爾·奧巴馬一起頒發了 第85屆學院獎 最佳影片獎,這已經是他第8次頒發這個獎項。Jack也是 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一位擁有投票權的成員,在最近十余年中,他無論是否得到提名均出席了幾乎每一屆頒獎典禮,并且總是戴着他那标志性的太陽鏡坐在最前排。 電影作品[
編輯] 年份 片名 角色名 附注 1958 《 呐喊小殺手 》Jimmy Wallace 1960 Too Soon to Love Buddy 1960 The Wild Ride Johnny Varron 1960 《恐怖小店》 Wilbur Force 1960 《 斯塔茲·朗尼根 》Weary Reilly 1962 The Broken Land Will Brocious 1963 《 魔鴉 》Rexford Bedlo 1963 《 恐怖古堡 》Andre Duvalier Jack也是影片的導演之一(未列名) 1964 Flight to Fury Jay Wickham Jack也是本片的編劇 1964 《 通向地獄的后門 》Burnett 1964 Ensign Pulver Dolan 1965 《 旋風騎士 》Wes 電視電影,Jack也是影片的編劇/制片人 1966 《 射擊 》Billy Spear 電視電影,Jack也是其制片人 1967 《 情人節大屠殺》 Gino(殺手) 未列名 1967 Hells Angels on Wheels 詩人 1967 《 迷途 》Jack也是影片的編劇 1968 《 精神錯亂 》Stoney 1968 《 頭 》自己 Jack也是影片的編劇/制片人 1969 《 逍遙騎士》 George Hanson - 堪薩斯市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 評論家選擇獎最佳男配角
桂冠獎最佳男配角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 第42屆
學院獎最佳男配角獎(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獎(提名) - 第27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配角(提名)
1970 《 姻緣訂三生 》Tad Pringle 1970 《 驚醒者的反叛 》Bunny 1970 《五支歌》 Robert Eroica Dupea - Fotogramas de Plata最佳外國電影表演獎
- 第43屆
學院獎男主角獎(提名) - 第28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獎(正劇類)(提名) 桂冠獎最佳電影男主角
1971 《 獵愛的人 》(又譯《愛畢欲生》/《肉欲知識》)Jonathan Fuerst Sant Jordi獎最佳外國男演員獎
第29屆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獎(正劇類)(提名) 1971 《 避風港 》Mitch 1971 《 開車,他說 》Jack是本片的制片人/編劇/導演 提名Palme d'Or 1972 《 美人遲暮 》(又譯《馬文花園的帝王》)David Staebler 1973 《最后的細節》 Billy Bad Ass Buddusky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第46屆學院獎 男主角獎(提名) - 第31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獎(正劇類)(提名)
1974 《唐人街》 J.J. 'Jake' Gittes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 第32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獎(正劇類) - Fotogramas de Plata獎最佳外國電影演員
- 堪薩斯市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第47屆學院獎 男主角獎(提名)
1975 《 職業:記者 》(又譯《過客》)David Locke 1975 《 财富 》Oscar Sullivan(又名Oscar Dix) 1975 《 飛越瘋人院》 Randle McMurphy 第48屆學院獎 男主角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 - 第33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獎(正劇類) - 影評人選擇獎最佳男演員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 Sant Jordi獎最佳外國演員
1975 《 巨星湯美 》(又譯《沖破黑暗谷》)專家 1976 《 大俠谷 》(又譯《原野雙雄》/《密蘇裏河分嶺》)Tom Logan 1976 《 最后大亨》 Brimmer 1978 《 飛越溫柔窩 》Henry Lloyd Moon Jack也是本片的導演 1980 《 鬼店》(又譯《幻覺》/《閃靈》) Jack Torrance 1981 《 郵差總按兩次鈴 》(又譯《欲火焚身》)Frank Chambers 1981 《 爵士年代 》(又譯《拉格泰姆舞曲》)沙灘邊的海盜 未列名 1981 《 赤色分子》 Eugene O'Neill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堪薩斯市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男配角 第54屆學院獎 男配角(提名) - 第39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配角(提名)
1982 《 飛越封鎖線 》(又譯《強渡魔鬼關》)Charlie Smith 1983 《 愛的協議》 Garrett Breedlove 第56屆學院獎 男配角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 第41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配角 堪薩斯市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洛杉矶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男配角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1985 《 普裏茲家族的榮譽》(又譯《現代教父》/《龍鳳俏冤家》) Charley Partanna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 第43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音樂劇/喜劇類)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第58屆學院獎 男主角
1986 《 心火 》(又譯《情已逝》/《我心欲焚》)Mark Forman 1987 《 東鎮女巫 》(又譯《冤鬼捉伊人》/《紫屋魔戀》)Daryl Van Horne 洛杉矶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土星獎最佳男演員
1987 《 收播新聞》(又譯《富貴浮雲》) Bill Rorich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1987 《 紫苑草》(又譯《離離原上草》) Francis Phelan 洛杉矶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 第60屆
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 第45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獎(正劇類)(提名)
1989 《 蝙蝠俠》 Jack Napier(小醜) 美國喜劇獎 最搞笑電影男演員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 第47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音樂劇/喜劇類)(提名) 土星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90 《 兩個傑克 》(又譯《重返唐人街》/《唐人街續集》)J.J. 'Jake' Gittes Jack也是電影的導演和未列名的制片人 1992 《 男人的麻煩 》(又譯《情逢敵手》)Eugene Earl Axline(又名Harry Bliss) 提名 金酸莓獎最佳男演員 1992 《 軍官與魔鬼》 Nathan R. Jessep上校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男配角 東南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第65屆學院獎 男配角(提名) - 第50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配角(提名) MTV電影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MTV電影獎最佳銀幕惡棍(提名)
1992 《 最后巨人 》James R. 'Jimmy' Hoffa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正劇類)(提名) 金酸莓獎最差男演員(提名) 1994 《 狼人》(又譯《妖之戀》) Will Randall 提名 土星獎最佳男演員 1995 《 72小時生死線 》(又譯《72小時魔鬼追殺令》)Freddy Gale 1996 《 血與酒 》Alex Gates 1996 《 晚間之星 》(又譯《親密關系1997》/《常在我心間延續篇:動人季節》)Garrett Breedlove 1996 《 火星人大侵襲》(又譯《火星人玩轉地球》/《星戰毀滅者》) James Dale總統和Art Land 提名 衛星獎最佳電影男主角(音樂劇/喜劇類) 1997 《 愛在心裡口難開》 Melvin Udall 第70屆學院獎 男主角 美國喜劇獎 最搞笑電影男演員評論家選擇獎最佳男演員 - 第55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演員(音樂劇/喜劇類) 倫敦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男演員 在線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聖地亞哥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衛星獎最佳電影男主角(音樂劇/喜劇類) 演員工會獎傑出表現男主角
2001 《 誓死追緝令 》Jerry Black 2002 《關于施密特》 Warren R. Schmidt - 評論家選擇獎最佳男演員與主演《
紐約黑幫》的 丹尼爾·戴-劉易斯并列 - 達拉斯 - 沃斯堡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正劇類) 洛杉矶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與主演《 紐約黑幫》的 丹尼爾·戴-劉易斯并列 華盛頓特區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 第76屆學院獎 男主角獎(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提名) - 倫敦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提名)
- 在線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提名)
-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提名)
衛星獎最佳電影男演員(正劇類)(提名) 演員工會獎傑出表演男主角(提名)
2003 《 憤怒管理》(又譯《抓狂管訓班》/《我愛發脾四》/《氣味相投》) Buddy Rydell醫生 青少年選擇獎最差表演(提名) 2003 《 愛是妥協》(又譯《愛你在心眼難開》/《玩轉男人心》) Harry Sanborn 提名第61屆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音樂劇/喜劇類) 2006 《 無間行者》(又譯《美版無間道》/《無間道風雲》) Francis "Frank" Costello - 奧斯汀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 佛羅裏達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MTV電影獎最佳銀幕惡棍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整體演出 -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 評論家選擇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獎(提名) 金球獎最佳電影男配角(提名) - 在線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提名)
人民選擇獎最佳銀幕組合(提名)(與 馬特·達蒙和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一起獲提名) - 衛星獎最佳電影男配角(提名)
演員工會獎電影傑出集體演出(提名)
2007 《 遺願清單》(又譯《一路玩到挂》/《玩轉身前事》) Edward Cole 2010 《 你怎麼知道 》(又譯《愛的可能》)Charles Madison 參考資料[
編輯] ^ Jack Nicholson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INTERVIEW / Great film, Jack, now let's talk about you: Jack Nicholson. [2013-03-1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5-09-25). - ^
3.0 3.1 Marx, Arthur. On His Own Terms. Cigar Aficionado. 1995.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0-03-31). ^ Douglas, Edward.Jack: The Great Seducer – The Life and Many Loves of Jack Nicholson. 紐約: Harper Collins. 2004: 14. ISBN 0-06-052047-7. ^ Berliner, Eve.Marriage certificate of June Nilson and Donald Furcillo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Young Jack Nicholson: Auspicious Beginnings. Evesmag.com. 2001. ^ McDougal, Dennis.Five Easy Decades: How Jack Nicholson Became the Biggest Movie Star in Modern Times. Wiley. October 2007: 8, 278 [2013-03-17]. ISBN 0-471-72246-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05-25). - ^
7.0 7.1 The Religious Affiliation of Jack Nicholson. Adherents.com. 2009年8月23日 [2013年3月18日].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5年10月9日). ^ Finding their roots – top Hollywood Irish and their heritage. [2013-03-1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12-07). - ^
9.0 9.1 'I Wasn't Inhibited by Anything'. Parade Magazine. 2007年12月4日 [2013年3月17日].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8年3月1日). ^ 羅傑·艾伯特. Interview with Jack Nicholson. 《芝加哥太陽報》. 1983年11月27日 [2021年12月29日].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2年10月10日). - ^
11.0 Collins, Nancy.11.1 The Great Seducer: Jack Nicholson. Rolling Stone magazine, 1984年3月29日 (Retrieved from scanned copy at Jack Nicholson.org, at the Internet Archive Wayback Machin) ^ McDougal, Dennis.Five Easy Decades: How Jack Nicholson Became the Biggest Movie Star in Modern Times. Wiley. October 2007: 7 [2013-03-17]. ISBN 0-471-72246-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05-25). ^ McDougal, Dennis.Five Easy Decades: How Jack Nicholson Became the Biggest Movie Star in Modern Times. Wiley. October 2007: 16 [2013-03-18]. "When Jack was ready for high school, the family moved once more-this time two miles (3 km) farther south to old-money Spring Lake, Jersey's so called Irish Riviera, where Ethel May set up her beauty parlor in a rambling duplex at 505 Mercer Avenue."ISBN 0-471-72246-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05-25). ^ Nicholson, Jack."No Getting Away From NJ: Hollywood legend Jack Nicholson attempts to elucidate the definitive quality of New Jersey."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New Jersey Monthly", 2010年11月15日. "I grew up on the Shore...in Neptune, Neptune City, Manasquan, and Spring Lake. Graduated from Manasquan [High School]. No offense to Atlantic City, but, where we grew up, we called it 'The Shore.'" ^ McGilligan, P. "Jack's Life". W.W. Norton & Company, 1994.^ Hill, Lee. A Grand Guy: The Life and Art of Terry Southern. Bloomsbury, 2001.^ Easy rider: The Jack Nicholson interview. Irish Independent. 2008年2月27日 [2013年3月17日].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年11月2日). ^ Dunne, Dominick. Murder Most Unforgettable. Vanity Fair. 2001年4月.- ^
19.0 McDougal, Dennis.19.1 Five easy decades: how Jack Nicholson became the biggest movie star in modern times. John Wiley and Sons. 2007: 109–110 [2013-03-17]. ISBN 0-471-72246-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05-11). ^ McGilligan, Patrick.Jack's Life: A Biography of Jack Nichols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6: 219 [2013-03-17]. ISBN 0-393-31378-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1-07-22). ^ Jack Nicholson Net Worth. Celebrity Networth. [2013-03-1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0-11-27). ^ Von Strunckel, Shelley. What the Stars say about them – Jack Nicholson and Susan Anspach. The Sunday Times (UK). 2006年6月23日: 36. ^ I yearn for honesty in life. I'd tell anybody any living thing about me.. [2013-03-1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08-27). ^ Jack Nicholson Online. [2021-11-1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01-07). ^ Jack Nicholson: The complete hookup history. [2013-03-1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4-08-16). ^ The Religious Affiliation of Jack Nicholson great American actor. [2013-03-1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5-10-09). ^ Jack Nicholson smashes windshield in episode of road rage. [2013-03-1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0-12-10). ^ Jack Nicholson yells at referee.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3-02-16). ^ Refs debate giving movie star the boot for heckling. May 10, 2003 [2013-03-1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09-28). ^ Harlow, John.Jack Nicholson to demolish his friend Brando's house. The Sunday Times (London). 6 [2013-03-1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8-09-18). ^ Anglesey, Steve.Hunter S Thompson: 10 Gonzo tales of Fear and Loathing about the man who inspired new film. Mirror. 2008年12月22日.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1年2月5日). ^ Bane, Vickie. Jack Nicholson Draws Hunter S. Thompson. People. 2005年3月9日.- ^
33.0 33.1 Nicholson gets court rage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BBC News. 2003年5月11日 ^ Scorsese Gets Jacked By Nicholson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Rotten Tomatoes.com. 2005年7月25日 ^ Jack Nicholson BBC Radio 2 interview. The Bucket List. 2008年12月17日 [2013年3月18日].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0年7月9日). - ^
36.0 Louise Gannon (2011年1月31日),36.1 'I used to feel irresistible to women. Not any more': The melancholy confessions of Jack Nicholson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每日郵報》. ^ Braid, Mary.Jack Nicholson loves him. The public adores him. His erotic art has made him millions and his posters outsell Van Gogh and Star Wars. So why is Jack Vettriano so bitter?. The Independent (UK) (倫敦: Independent News & media plc). 1999年7月23日 [2013年3月18日].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年4月30日). ^ Bob Colacello (1995年4月),The Art of the Deal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名利場》 ^ Nicholson And Fonda Join California Hall Of Fame. 2008年12月3日 [2013年3月17日].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4年11月5日). ^ The California Museum's California Hall of Fame Fact Sheet. [2013-03-1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9-12-22). ^ The Newark Star Ledger. 缺少或|title=
為空 (幫助) ^ "Some Wisdom from Jack... and Binder!"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BlogDailyHerald. 2011年6月3
外部鍊接[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傑克·尼科爾森 傑克·尼科爾森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傑克·尼科爾森 在雅虎電影的頁面 Rolling Stone Interview with Jack Nicholson Jack Nicholson slideshow at AMCtv.com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Literature on Jack Nicholson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http://www.jack-nicholson.info/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傑克·尼科爾森 在雅虎電影的頁面 《滾石雜誌》專訪傑克‧尼克遜 傑克‧尼克遜影迷網站 傑克·尼科爾森 在 雅虎電影的演藝人員頁面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1928-1940 埃米爾·傑寧斯(1928) 沃納·巴克斯特(1929) 喬治·亞利斯(1930) 賴尼爾·巴利摩(1931) 弗雷德裏克·馬區/ 華理士·勃利(1932) 查爾斯·勞頓(1933) 克拉克·蓋博(1934) 維多·麥克勞倫(1935) 保羅·穆尼(1936) 史賓塞·屈賽(1937) 史賓塞·屈賽(1938) 羅伯特·多納特(1939) 詹姆斯·史都華(1940)
1941-1960 賈利·古柏(1941) 詹姆斯·卡格尼(1942) 保羅·盧卡斯(1943) 冰·哥羅士比(1944) 雷·米倫(1945) 弗雷德裏克·馬區(1946) 羅納·考爾門(1947) 勞倫斯·奧利維爾(1948) 布羅德裏克·克勞福德(1949) 何塞·費勒(1950) 亨弗萊·鮑嘉(1951) 賈利·古柏(1952) 威廉·荷頓(1953) 馬龍·白蘭度(1954) 喧尼斯·鮑寧(1955) 尤·伯連納(1956) 亞曆克·吉尼斯(1957) 大衛·尼文(1958) 查爾頓·赫斯頓(1959) 伯特·蘭卡斯特(1960)
1961-1980 馬克西米利安·謝爾(1961) 格裏高利·派克(1962) 西德尼·波蒂埃(1963) 雷克斯·哈裏遜(1964) 李·馬榮(1965) 保羅·史高菲(1966) 洛·史泰格(1967) 克裏夫·羅勃遜(1968) 約翰·韋恩(1969) 喬治·坎貝爾·斯科特(1970) 金·哈克曼(1971) 馬龍·白蘭度(1972) 傑克·萊蒙(1973) 亞特·卡尼(1974) 傑克·尼科爾森(1975) 彼得·芬奇(1976) 李察·德雷福斯(1977) 強·沃特(1978) 德斯汀·荷夫曼(1979) 羅伯特·德尼羅(1980)
1981-2000 亨利·方達(1981) 本·金斯利(1982) 勞勃·杜瓦(1983) F·莫瑞·亞伯拉罕(1984) 威廉·赫特(1985) 保羅·紐曼(1986) 邁克爾·道格拉斯(1987) 德斯汀·荷夫曼(1988) 丹尼爾·戴-劉易斯(1989) 傑瑞米·艾恩斯(1990) 安東尼·霍普金斯(1991) 艾爾·帕西諾(1992) 湯姆·漢克斯(1993) 湯姆·漢克斯(1994) 尼古拉斯·凱奇(1995) 傑弗裏·拉什(1996) 傑克·尼科爾森(1997) 羅貝托·貝尼尼(1998) 凱文·斯貝西(1999) 羅素·高爾(2000)
2001-2020 丹澤爾·華盛頓(2001) 安卓·布洛迪(2002) 西恩·潘(2003) 傑米·福克斯(2004) 菲臘·西摩·荷夫曼(2005) 科力士·韋德加(2006) 丹尼爾·戴-劉易斯(2007) 西恩·潘(2008) 傑夫·布裏吉(2009) 哥連·費夫(2010) 尚·杜賈爾登(2011) 丹尼爾·戴-劉易斯(2012) 馬修·麥康納(2013) 艾迪·瑞德曼(2014)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2015) 卡西·阿弗萊克(2016) 加裏·奧德曼(2017) 雷米·馬利克(2018) 瓦昆·菲尼克斯(2019) 安東尼·霍普金斯(2020)
2021至今 威爾·史密斯(2021) 布蘭登·費雪(2022)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動畫長片 最佳動畫短片 最佳紀錄長片 最佳紀錄短片 最佳國際影片 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原創歌曲 最佳實景短片 最佳音響 最佳音效剪輯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攝影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視覺效果
塞西爾·B·德米爾獎 1950年代 塞西爾·B·戴米爾(1952) 沃爾特·迪斯尼(1953) 達裏爾·F·扎納克(1954) 讓·赫肖爾特(1955) 傑克·華納(1956) 茂文·勒魯瓦(1957) 巴迪·阿德勒(1958) 莫裏斯·舍瓦利耶(1959)
1960年代 平·克勞斯貝(1960) 弗雷德·阿斯泰爾(1961) 朱迪·加蘭(1962) 鮑勃·霍普(1963) 約瑟夫·E·萊文(1964) 詹姆斯·斯圖爾特(1965) 約翰·韋恩(1966) 查爾登·海斯頓(1967) 柯克·道格拉斯(1968) 格裏高利·派克(1969)
1970年代 瓊·克勞馥(1970) 弗蘭克·辛納特拉(1971)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1972) 塞缪爾·戈爾德溫(1973) 貝蒂·戴維斯(1974) 哈爾·B·瓦利斯(1975) 沃爾特·米裏施(1977) 雷德·斯克爾頓(1978) 露西爾·鮑爾(1979)
1980年代 亨利·方達(1980) 吉恩·凱利(1981) 西德尼·波蒂埃(1982) 勞倫斯·奧利弗(1983) 保羅·紐曼(1984) 伊麗莎白·泰勒(1985) 芭芭拉·斯坦威克(1986) 安東尼·奎恩(1987)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88) 多麗絲·黛(1989)
1990年代 奧黛麗·赫本(1990) 傑克·萊蒙(1991) 羅伯特·米徹姆(1992) 勞倫·白考爾(1993) 羅伯特·雷德福(1994) 索非娅·羅蘭(1995) 肖恩·康納利(1996) 德斯汀·荷夫曼(1997) 雪莉·麥克雷恩(1998) 傑克·尼科爾森(1999)
2000年代 芭芭拉·史翠珊(2000) 艾爾·帕西諾(2001) 哈裏森·福特(2002) 吉恩·哈克曼(2003) 邁克爾·道格拉斯(2004) 羅賓·威廉姆斯(2005) 安東尼·霍普金斯(2006) 沃倫·比蒂(2007)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2009)
2010年代 馬丁·斯科塞斯(2010) 羅伯特·德尼羅(2011) 摩根·弗裏曼(2012) 朱迪·福斯特(2013) 伍迪·艾倫(2014) 喬治·克隆尼(2015) 丹佐·華盛頓(2016) 梅莉·史翠普(2017) 歐普拉·溫芙蕾(2018) 傑夫·布裏吉(2019)
2020年代 湯姆·漢克斯(2020) 珍·芳達(2021) - 空缺(2022)
艾迪·墨菲(2023)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1936–1940 沃爾特·布倫南 (1936) 約瑟夫·斯柴德克勞特 (1937) 沃爾特·布倫南 (1938) 托馬斯·米切爾 (1939) 沃爾特·布倫南 (1940)
1941–1960 唐納德·克裏斯普 (1941) 凡·赫夫林 (1942) 查爾斯·科伯恩 (1943) 巴裏·菲茨傑拉德 (1944) 詹姆斯·杜恩 (1945) 哈羅德·拉塞爾 (1946) 埃德蒙·戈溫 (1947) 沃爾特·休斯頓 (1948) 迪恩·賈格爾 (1949) 喬治·桑德斯 (1950) 卡爾·莫爾登 (1951) 安東尼·奎恩 (1952) 法蘭·仙納杜拉 (1953) 艾德蒙·奧布萊恩 (1954) 傑克·萊蒙 (1955) 安東尼·奎恩 (1956) 列·畢頓 (1957) 伯爾·艾弗斯 (1958) 休·格裏夫斯 (1959) 皮特·烏斯蒂諾夫 (1960)
1961–1980 喬治·查金思 (1961) 埃德·貝格利 (1962) 茂文·道格拉斯 (1963) 皮特·烏斯蒂諾夫 (1964) 馬丁·鮑爾薩姆 (1965) 華爾特·馬修 (1966) 喬治·肯尼迪 (1967) 傑克·艾伯森 (1968) 吉格·揚 (1969) 約翰·米爾斯 (1970) 班·約翰森 (1971) 喬爾·格雷 (1972) 約翰·豪斯曼 (1973) 羅伯特·德尼羅 (1974) 喬治·伯恩斯 (1975) 賈森·羅巴茲 (1976) 賈森·羅巴茲 (1977) 克裏斯托弗·沃肯 (1978) 茂文·道格拉斯 (1979) 提摩西·荷頓 (1980)
1981–2000 約翰·吉爾古德 (1981) 小路易斯·格塞特 (1982) 傑克·尼科爾森 (1983) 吳漢潤 (1984) 唐·阿米契 (1985) 米高·肯恩 (1986) 肖恩·康納利 (1987) 奇雲·格連 (1988) 丹澤爾·華盛頓 (1989) 喬·佩西 (1990) 傑克·帕蘭斯 (1991) 金·哈克曼 (1992) 湯米·李·瓊斯 (1993) 馬丁·蘭道 (1994) 凱文·斯貝西 (1995) 小庫珀·古丁 (1996) 羅賓·威廉斯 (1997) 詹姆士·柯本 (1998) 米高·肯恩 (1999) 班尼西歐·狄奧·托羅 (2000)
2001–2020 吉姆·布洛班特 (2001) 克裏斯·庫柏 (2002) 蒂姆·羅賓斯 (2003) 摩根·弗裏曼 (2004) 佐治·古尼 (2005) 亞倫·阿金 (2006) 哈維爾·巴登 (2007) 希斯·萊傑 (2008) 克裏斯托弗·瓦爾茲 (2009) 克裏斯汀·貝爾 (2010) 克裏斯托弗·普盧默 (2011) 克裏斯托弗·瓦爾茲 (2012) 傑瑞德·萊托 (2013) J·K·西蒙斯(2014) 馬克·裏朗斯(2015) 馬赫夏拉·阿裏(2016) 山姆·洛克威爾(2017) 馬赫夏拉·阿裏(2018) 布萊德·彼特(2019) 丹尼爾·卡盧亞(2020)
2021–至今 特洛伊·科特蘇爾(2021) 關繼威(2022)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動畫長片 最佳動畫短片 最佳紀錄長片 最佳紀錄短片 最佳國際影片 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原創歌曲 最佳實景短片 最佳音響 最佳音效剪輯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攝影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視覺效果
金球獎 劇情類電影最佳男主角 1943–1960 1943保羅·盧卡斯 · 1944亞歷山大·諾克斯 · 1945雷·米倫 · 1946葛雷哥萊·畢克 · 1947羅納·考爾門 · 1948勞倫斯·奧立佛 · 1949布羅德裏克·克勞福德 · 1950何塞·費勒 · 1951弗雷德裏克·馬區 · 1952賈利·古柏 · 1953史賓塞·屈賽 · 1954馬龍·白蘭度 · 1955歐尼斯·鮑寧 · 1956寇克·道格拉斯 · 1957亞歷·堅尼斯 · 1958大衛·尼文 · 1959安東尼·弗朗西奧沙 · 1960畢·蘭卡斯特 1961–1980 1961麥斯米倫·雪爾 · 1962葛雷哥萊·畢克 · 1963西德尼·波蒂埃 · 1964彼得·奧圖 · 1965奧瑪·雪瑞夫 · 1966保羅·史考菲 · 1967洛·史泰格 · 1968彼得·奧圖 · 1969約翰·韋恩 · 1970喬治·坎貝爾·斯科特 · 1971金·哈克曼 · 1972馬龍·白蘭度 · 1973艾爾·帕西諾 · 1974傑克·尼克遜 · 1975傑克·尼克遜 · 1976彼得·芬奇 · 1977李察·波頓 · 1978強·沃特 · 1979達斯汀·霍夫曼 · 1980勞勃·狄尼洛 1981–2000 1981亨利·方達 · 1982班·金斯利 · 1983勞勃·杜瓦、 1984湯姆·寇特內 · F·莫瑞·亞伯拉罕 · 1985強·沃特 · 1986鮑伯·霍金斯 · 1987麥克·道格拉斯 · 1988達斯汀·霍夫曼 · 1989湯姆·克魯斯 · 1990傑瑞米·艾朗 · 1991尼克·諾特 · 1992艾爾·帕西諾 · 1993湯姆·漢克斯 · 1994湯姆·漢克斯 · 1995尼可拉斯·凱吉 · 1996傑佛瑞·羅許 · 1997彼得·方達 · 1998金·凱瑞 · 1999丹佐·華盛頓 · 2000湯姆·漢克斯 2001–2020 2001羅素·克洛 · 2002傑克·尼克遜 · 2003西恩·潘 · 2004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 2005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 2006佛瑞斯·惠特克 · 2007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08米基·洛克 · 2009傑夫·布裏吉 · 2010柯林·佛斯 · 2011喬治·克隆尼 · 2012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13馬修·麥康納 · 2014艾迪·瑞德曼 · 2015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 2016凱西·艾佛列克 · 2017蓋瑞·歐德曼 · 2018雷米·馬利克 · 2019華堅·馮力士 · 2020查德維克·博斯曼 2021–2040 2021威爾·史密斯 · 2022奧斯汀·巴特勒 註:1943年至1950年不區分「戲劇類」與「音樂及喜劇類」。1951年起,獨立出此兩種獎項,分開頒獎。金球獎 最佳電影男配角 1943–1960 1943艾金·塔米路夫 · 1944巴裏·菲茨傑拉德 · 1945卡洛·耐許 · 1946克利夫頓·韋伯 · 1947埃德蒙·戈溫 · 1948沃爾特·休斯頓 · 1949詹姆斯·威特摩爾 · 1950埃德蒙·戈溫 · 1951彼得·尤斯汀諾夫 · 1952米拉德·米切爾 · 1953法蘭克·辛納屈 · 1954艾德蒙·奧布萊恩 · 1955亞瑟·甘迺迪 · 1956厄爾·霍利曼 · 1957列·畢頓 · 1958伯爾·艾弗斯 · 1959史蒂芬·鮑伊 · 1960薩爾·米涅奧 1961–1980 1961喬治·查金思 · 1962奧瑪·雪瑞夫 · 1963約翰·休斯頓 · 1964艾德蒙·奧布萊恩 · 1965奧斯卡·華納 · 1966李察·艾登堡祿 · 1967李察·艾登堡祿 · 1968丹尼爾·梅西 · 1969吉格·揚 · 1970約翰·米爾斯 · 1971班·約翰森 · 1972喬爾·格雷 · 1973約翰·豪斯曼 · 1974佛雷·亞斯坦 · 1975理查·班傑明 · 1976勞倫斯·奧立佛 · 1977彼得·佛斯 · 1978約翰·赫特 · 1979茂文·道格拉斯、 1980勞勃·杜瓦 · 提摩西·赫頓 1981–2000 1981約翰·吉爾古德 · 1982小路易斯·葛塞特 · 1983傑克·尼克遜 · 1984吳漢潤 · 1985克勞斯·馬利亞·布藍道 · 1986湯姆·貝林傑 · 1987史恩·康納萊 · 1988馬丁·蘭道 · 1989丹佐·華盛頓 · 1990布魯斯·戴維森 · 1991傑克·帕蘭斯 · 1992金·哈克曼 · 1993湯米·李·瓊斯 · 1994馬丁·蘭道 · 1995布萊德·彼特 · 1996艾德華·諾頓 · 1997畢·雷諾斯 · 1998艾德·哈裏斯 · 1999湯姆·克魯斯 · 2000班尼西奧·狄·托羅 2001–2020 2001吉姆·布洛班特 · 2002克裏斯·庫柏 · 2003提姆·羅賓斯 · 2004克裏夫·歐文 · 2005喬治·克隆尼 · 2006艾迪·墨菲 · 2007哈維爾·巴登 · 2008希斯·萊傑 · 2009克裏斯多夫·華茲 · 2010克裏斯汀·貝爾 · 2011克裏斯多夫·柏麥 · 2012克裏斯多夫·華茲 · 2013傑瑞德·雷托 · 2014J·K·西蒙斯 · 2015席維斯·史特龍 · 2016亞倫·強森 · 2017山姆·洛克威爾 · 2018馬赫夏拉·阿裏 · 2019畢·彼特 · 2020丹尼爾·卡盧亞 2021–2040 2021寇帝·史密-麥菲 · 2022關繼威 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男主角 1950年代 - 1950
弗雷德·阿斯泰爾 - 1951
丹尼·凱耶 - 1952
唐納德·奧康納 - 1953
大衛·尼文 - 1954
詹姆士·梅遜 - 1955
湯姆·尤厄爾 - 1956
坎丁弗拉斯 - 1957
法蘭·仙納杜拉 - 1958
丹尼·凱耶 - 1959
傑克·萊蒙
1960年代 - 1960
傑克·萊蒙 - 1961
格倫·福特 - 1962
馬切洛·馬斯楚安尼 - 1963
阿爾貝托·索爾迪 - 1964
雷克斯·哈裏遜 - 1965
李·馬榮 - 1966
亞倫·阿金 - 1967
李察·哈裏斯 - 1968
朗·穆迪 - 1969
彼得·奧圖
1970年代 - 1970
亞伯特·芬尼 - 1971
托波爾 - 1972
傑克·萊蒙 - 1973
喬治·席格 - 1974
亞特·卡尼 - 1975
喬治·伯恩斯/ 華爾特·馬修 - 1976
克裏斯·克裏斯托佛森 - 1977
李察·德雷福斯 - 1978
沃倫·比蒂 - 1979
彼得·塞勒斯
1980年代 - 1980
雷·夏基 - 1981
達德利·摩爾 - 1982
德斯汀·荷夫曼 - 1983
米高·肯恩 - 1984
達德利·摩爾 - 1985
傑克·尼科爾森 - 1986
保羅·霍根 - 1987
羅賓·威廉斯 - 1988
湯姆·漢克斯 - 1989
摩根·弗裏曼
1990年代 - 1990
傑哈·德巴狄厄 - 1991
羅賓·威廉斯 - 1992
蒂姆·羅賓斯 - 1993
羅賓·威廉斯 - 1994
休·格蘭特 - 1995
約翰·特拉沃爾塔 - 1996
湯姆·克魯斯 - 1997
傑克·尼科爾森 - 1998
米高·肯恩 - 1999
占·基利
2000年代 - 2000
佐治·古尼 - 2001
金·哈克曼 - 2002
李察·基爾 - 2003
比爾·莫瑞 - 2004
傑米·福克斯 - 2005
華堅·馮力士 - 2006
沙查·巴隆·科恩 - 2007
強尼·戴普 - 2008
科林·法雷爾 - 2009
小勞勃·道尼
2010年代 - 2010
保羅·吉亞瑪提 - 2011
讓·杜雅爾丹 - 2012
休·傑克曼 - 2013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 - 2014
米高·基頓 - 2015
馬特·戴蒙 - 2016
瑞恩·高斯林 - 2017
詹姆斯·法蘭科 - 2018
克裏斯汀·貝爾 - 2019
泰隆·艾奇頓
2020年代 - 2020
沙查·巴隆·科恩 - 2021
安德魯·加菲爾德 - 2022
科林·法雷爾
美國演員工會獎 最佳男主角 1990年代 1994湯姆·漢克斯 · 1995尼可拉斯·凱吉 · 1996傑佛瑞·羅許 · 1997傑克·尼克森 · 1998羅貝托·貝尼尼 · 1999凱文·史貝西 2000年代 2000本尼西奧·德爾·托羅 · 2001羅素·克洛 · 2002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03強尼·戴普 · 2004傑米·福克斯 · 2005菲臘·西摩·荷夫曼 · 2006福裏斯特·惠特克 · 2007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08西恩·潘 · 2009傑夫·布裏吉 2010年代 2010柯林·佛斯 · 2011尚·杜賈爾登 · 2012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13馬修·麥康納 · 2014艾迪·瑞德曼 · 2015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 2016丹佐·華盛頓 · 2017蓋瑞·歐德曼 · 2018雷米·馬利克 · 2019瓦昆·菲尼克斯 2020年代 2020查德維克·博斯曼 · 2021威爾·史密斯 · 2022布蘭登·費雪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最佳男主角 1995–2000 1995凱文·貝肯 · 1996傑佛瑞·羅許 · 1997傑克·尼克遜 · 1998伊恩·麥克連 · 1999羅素·克洛 · 2000羅素·克洛 2001–2020 2001羅素·克洛 · 2002傑克·尼克遜/ 2003丹尼爾·戴-路易斯 · 西恩·潘 · 2004傑米·福克斯 · 2005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 2006佛瑞斯·惠特克 · 2007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08西恩·潘 · 2009傑夫·布裏吉 · 2010柯林·佛斯 · 2011喬治·克隆尼 · 2012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13馬修·麥康納 · 2014麥可·基頓 · 2015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 2016凱西·艾佛列克 · 2017蓋瑞·歐德曼 · 2018克裏斯汀·貝爾 · 2019瓦昆·菲尼克斯 · 2020查德維克·博斯曼 2021–2040 2021威爾·史密斯 · 2022布蘭登·費雪 · 註:2001年開始才採用提名制度,2012年-2018年區分出「最佳男主角」與「最佳喜劇男主角」此兩種獎項,2019年起合併此兩種頒獎。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男主角 1968–1980 1968史賓塞·屈賽 · 1969達斯汀·霍夫曼 · 1970勞勃·瑞福 · 1971彼得·芬奇 · 1972金·哈克曼 · 1973華特·馬舒 · 1974傑克·尼柯遜 · 1975艾爾·帕西諾 · 1976傑克·尼柯遜 · 1977彼得·芬奇 · 1978李察·德雷福斯 · 1979傑克·萊蒙 · 1980約翰·赫特 1981–2000 1981畢·蘭卡斯特 · 1982本·金斯利 · 1983米高·肯恩、 1984達斯汀·霍夫曼 · 吳漢潤 · 1985威廉·赫特 · 1986鮑伯·霍金斯 · 1987史恩·康納萊 · 1988約翰·克裏斯 · 1989丹尼爾·戴-路易斯 · 1990菲利普·諾雷 · 1991安東尼·霍普金斯 · 1992小勞勃·道尼 · 1993安東尼·霍普金斯 · 1994休·葛蘭 · 1995奈傑爾·霍桑 · 1996傑佛瑞·洛許 · 1997羅勃·卡萊爾 · 1998羅貝托·貝尼尼 · 1999凱文·史貝西 · 2000傑米·貝爾 2001–2020 2001羅素·克洛 · 2002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03比爾·莫瑞 · 2004傑米·福克斯 · 2005菲力普·西摩·霍夫曼 · 2006佛瑞斯·惠特克 · 2007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08米基·洛克 · 2009柯林·佛斯 · 2010柯林·佛斯 · 2011尚·杜賈爾登 · 2012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13切瓦特·埃加福特 · 2014艾迪·瑞德曼 · 2015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 2016凱西·艾佛列克 · 2017蓋瑞·歐德曼 · 2018雷米·馬利克 · 2019華堅·馮力士 · 2020安東尼·霍普金斯 2021–2040 2021威爾·史密斯 · 2022奧斯汀·巴特勒 註:1952年-1967年分為「最佳英國男演員」與「最佳外國男演員」,1968年-1984年合併為「最佳男演員」,1985年改稱為「最佳男主角」。
坎城影展 最佳男演員獎 1946年–1959年 雷·米蘭(1946年) 愛德華·羅賓遜(1949年) 邁克爾·雷德格雷夫(1951年) 馬龍·白蘭度(1952年) 夏勒·瓦奈 (1953年)史賓塞·屈賽 / 《大家庭》全體演員(1955年) 約翰·克茲米勒 (1957年)保羅·紐曼(1958年) 布雷福德·迪曼 /狄恩·史達威爾 / 奧森·威爾斯(1959年)
1960年–1979年 安東尼·柏金斯(1961年) 狄恩·史達威爾 / 傑森·羅伯茲 / 羅夫·理查森 /莫瑞·梅爾文 (1962年)李察·哈裏斯(1963年) 安塔·帕傑爾 /薩羅·烏爾濟 (1964年)泰倫·史坦普 (1965年)帕爾·奧斯卡森 (1966年)奧戴德·科特雷 (1967年)讓-路易·特蘭蒂尼昂(1969年) 馬切洛·馬斯楚安尼(1970年) 裏卡多·庫喬拉 (1971年)尚·揚安 (1972年)吉安卡羅·吉安尼尼 (1973年)傑克·尼克遜(1974年) 維托裏奧·加斯曼(1975年) 荷西·路易斯·高梅茲 (1976年)費南多·雷伊 (1977年)強·沃特(1978年) 傑克·李蒙(1979年)
1980年–1999年 米歇爾·皮可利 (1980年)烏戈·托格內吉 (1981年)傑克·李蒙(1982年) 吉昂·馬利亞·沃隆特 (1983年)阿佛雷多·蘭達 /佛朗西斯科·拉霸 (1984年)威廉·赫特(1985年) 米歇爾·布朗 /鮑伯·霍金斯(1986年) 馬切洛·馬斯楚安尼(1987年) 佛瑞斯特·惠塔克(1988年) 詹姆斯·史班德(1989年) 傑哈·德巴狄厄(1990年) 約翰·特托羅(1991年) 提姆·羅賓斯(1992年) 大衛·休裏斯(1993年) 葛優(1994年) 喬納森·普雷斯 (1995年)帕斯卡·杜奎奈 /丹尼爾·奧圖(1996年) 西恩·潘(1997年) 彼得·穆蘭(1998年) 艾曼鈕·斯高提 (1999年)
2000年–2019年 梁朝偉(2000年) 班諾·馬吉梅 (2001年)奧利維耶·古賀梅(2002年) 穆薩法·歐茲德米 /馬莫·阿敏·托普拉(2003年) 柳樂優彌(2004年) 湯米·李·瓊斯(2005年) 賈梅·德布茲 / 沙米·納西利 / 洛契迪·森姆 / 山米·布亞拉 /伯納德·布蘭卡恩 (2006年)康斯坦丁·拉朗尼柯(2007年) 班尼西歐·狄奧·托羅(2008年) 克裏斯多夫·華茲(2009年) 哈維爾·巴登 / 艾利歐·傑曼諾(2010年) 尚·杜賈丹(2011年) 麥茲·米克森(2012年) 布魯斯·鄧恩(2013年) 提摩西·司伯(2014年) 萬桑·藍東(2015年) 沙哈布·侯賽尼(2016年) 瓦昆·菲尼克斯(2017年) 馬切洛·馮提 (2018年)安東尼奧·班德拉斯(2019年)
2020年至今 - 因
COVID-19疫情停辦(2020年) 卡賴伯·蘭裏·瓊斯(2021年) 宋康昊(2022年) 役所廣司(2023年)
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男配角 1968–1980 1968伊恩·荷姆 · 1969勞倫斯·奧利維爾 · 1970柯林·威爾藍 · 1971艾德華·福克斯 · 1972班·強森 · 1973亞瑟·羅維 · 1974約翰·吉爾古德 · 1975弗雷德·阿斯泰爾 · 1976布萊德·杜瑞夫 · 1977艾德華·福克斯 · 1978約翰·赫特 · 1979勞勃·杜瓦 1980 未頒 1981–2000 1981伊恩·荷姆 · 1982傑克·尼克遜 · 1983丹荷·艾略 · 1984丹荷·艾略 · 1985丹荷·艾略 · 1986雷麥·卡那利 · 1987丹尼爾·奧圖 · 1988麥克·佩林 · 1989雷麥·卡那利 · 1990薩瓦特利·卡西歐 · 1991艾倫·瑞克曼 · 1992金·哈克曼 · 1993雷夫·範恩斯 · 1994山繆·傑克森 · 1995提姆·羅斯 · 1996保羅·史考菲 · 1997湯姆·威金森 · 1998傑佛瑞·洛許 · 1999裘德·洛 · 2000班尼西歐·狄奧·托羅 2001–2020 2001吉姆·布洛班特 · 2002克裏斯多夫·華肯 · 2003比爾·奈伊 · 2004克裏夫·歐文 · 2005傑克·葛倫霍 · 2006亞倫·阿金 · 2007哈維爾·巴登 · 2008希斯·萊傑 · 2009克裏斯多夫·華茲 · 2010傑佛瑞·洛許 · 2011克裏斯多夫·柏麥 · 2012克裏斯多夫·華茲 · 2013巴克哈·阿布迪 · 2014J·K·西蒙斯 · 2015馬克·裏朗斯 · 2016戴夫·帕特爾 · 2017山姆·洛克威爾 · 2018馬赫夏拉·阿裏 · 2019布萊德·彼特 · 2020丹尼爾·卡盧亞 2021–2040 2021特洛伊·科特蘇爾 · 2022貝瑞·柯根 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男主角 米高·肯恩 (1966) 洛·史泰格 (1967) 帕爾·奧斯卡森 (1968)強·沃特 (1969) 喬治·坎貝爾·史考特 (1970) 彼得·芬奇 (1971) 艾爾·帕西諾 (1972) 馬龍·白蘭度 (1973) 傑克·尼克遜 (1974) 傑克·尼克遜 (1975) 勞勃·狄尼洛 (1976) 亞特·卡尼 (1977) 蓋瑞·布塞 (1978) 達斯汀·霍夫曼 (1979) 彼得·奧圖 (1980) 畢·蘭卡斯特 (1981) 達斯汀·霍夫曼 (1982) 傑哈·德巴狄厄 (1983) 史提夫·馬丁 (1984) 傑克·尼克遜 (1985) 鮑勃·霍斯金斯 (1986) 史提夫·馬丁 (1987) 麥可·基頓 (1988)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89) 傑瑞米·艾恩斯 (1990) 瑞凡·費尼克斯 (1991) 史蒂芬·瑞 (1992)大衛·休裏斯 (1993) 保羅·紐曼 (1994) 尼可拉斯·凱吉 (1995) 艾迪·墨菲 (1996) 勞勃·杜瓦 (1997) 尼克·諾特 (1998) 羅素·克洛 (1999) 哈維爾·巴登 (2000) 金·哈克曼 (2001) 安卓·布洛迪 (2002) 比爾·莫瑞 (2003) 傑米·福克斯 (2004) 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2005) 佛瑞斯·惠特克 (2006)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07) 西恩·潘 (2008) 傑瑞米·雷納 (2009) 傑西·艾森柏格 (2010) 布萊德·彼特 (2011)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12) 奧斯卡·伊薩克 (2013) 蒂莫西·斯波 (2014) 麥可·B·喬丹 (2015) 凱西·艾佛列克 (2016) 丹尼爾·卡盧亞 (2017) 伊森·霍克 (2018)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2019) 戴洛依·林多 (2020) 西島秀俊 (2021) 科林·法雷爾 (2022)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 1935–1950 查爾斯·勞頓 (1935) 華特·休士頓 (1936)保羅·穆尼 (1937) 詹姆斯·卡格尼 (1938) 詹姆斯·史都華 (1939) 查理·卓别林 (1940) 賈利·古柏 (1941) 詹姆斯·卡格尼 (1942) 保羅·盧卡斯 (1943) 巴瑞·費茲傑羅 (1944)雷·米倫 (1945) 勞倫斯·奧立佛 (1946) 威廉·鮑威爾 (1947) 勞倫斯·奧立佛 (1948) 布羅德裏克·克勞福德 (1949) 葛雷哥萊·畢克 (1950)
1951–1975 亞瑟·甘迺迪 (1951)羅夫·理查森 (1952)畢·蘭卡斯特 (1953) 馬龍·白蘭度 (1954) 歐尼斯·鮑寧 (1955) 寇克·道格拉斯 (1956) 亞歷·堅尼斯 (1957) 大衛·尼文 (1958) 詹姆斯·史都華 (1959) 畢·蘭卡斯特 (1960) 麥斯米倫·雪爾 (1961) 亞伯特·芬尼 (1963) 雷克斯·哈裏遜 (1964) 奧斯卡·韋納 (1965)保羅·史考菲 (1966) 洛·史泰格 (1967) 亞倫·阿金 (1968) 強·沃特 (1969) 喬治·坎貝爾·史考特 (1970) 金·哈克曼 (1971) 勞倫斯·奧立佛 (1972) 馬龍·白蘭度 (1973) 傑克·尼克遜 (1974) 傑克·尼克遜 (1975)
1976–2000 勞勃·狄尼洛 (1976) 約翰·吉爾古德 (1977) 強·沃特 (1978) 達斯汀·霍夫曼 (1979) 勞勃·狄尼洛 (1980) 畢·蘭卡斯特 (1981) 班·金斯利 (1982) 勞勃·杜瓦 (1983) 史提夫·馬丁 (1984) 傑克·尼克遜 (1985) 鮑勃·霍斯金斯 (1986) 傑克·尼克遜 (1987) 傑瑞米·艾恩斯 (1988)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89) 勞勃·狄尼洛 (1990) 安東尼·霍普金斯 (1991) 丹佐·華盛頓 (1992) 大衛·修裏斯 (1993) 保羅·紐曼 (1994) 尼可拉斯·凱吉 (1995) 傑佛瑞·羅許 (1996) 彼得·方達 (1997) 尼克·諾特 (1998) 理查·法恩斯沃斯 (1999)湯姆·漢克斯 (2000)
2001–2020 湯姆·威爾金森 (2001)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02) 比爾·莫瑞 (2003) 保羅·吉馬蒂 (2004) 希斯·萊傑 (2005) 佛瑞斯·惠特克 (2006)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07) 西恩·潘 (2008) 喬治·克隆尼 (2009) 柯林·佛斯 (2010) 布萊德·彼特 (2011)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12) 勞勃·瑞福 (2013) 蒂莫西·斯波 (2014) 麥可·基頓 (2015) 凱西·艾佛列克 (2016) 提摩西·夏勒梅 (2017) 伊森·霍克 (2018)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2019) 戴洛·林多 (2020)
2021–現今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2021) 科林·法雷爾 (2022)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 艾爾·帕西諾 (1975) 勞勃·狄尼洛 (1976) 李察·德雷福斯 (1977) 強·沃特 (1978) 達斯汀·霍夫曼 (1979) 勞勃·狄尼洛 (1980) 畢·蘭卡斯特 (1981) 班·金斯利 (1982) 勞勃·杜瓦 (1983) F·莫瑞·亞伯拉罕 / 亞伯特·芬尼 (1984) 威廉·赫特 (1985) 鮑勃·霍斯金斯 (1986) 傑克·尼克遜 / 史提夫·馬丁 (1987) 湯姆·漢克斯 (1988)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89) 傑瑞米·艾恩斯 (1990) 尼克·諾特 (1991)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安東尼·霍普金斯 (1993) 約翰·屈伏塔 (1994) 尼可拉斯·凱吉 (1995) 傑佛瑞·羅許 (1996) 勞勃·杜瓦 (1997) 伊恩·麥克連 (1998) 羅素·克洛 (1999) 麥克·道格拉斯 (2000) 丹佐·華盛頓 (2001) 丹尼爾·戴-路易斯 / 傑克·尼克遜 (2002) 比爾·莫瑞 (2003) 連恩·尼遜 (2004) 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2005) 薩夏·拜倫·柯恩 / 佛瑞斯·惠特克 (2006)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07) 西恩·潘 (2008) 傑夫·布裏吉 (2009) 柯林·佛斯 (2010) 麥可·法斯賓達 (2011) 瓦昆·菲尼克斯 (2012) 布魯斯·鄧恩 (2013) 湯姆·哈迪 (2014) 麥可·法斯賓達 (2015) 亞當·崔佛 (2016) 提摩西·夏勒梅 (2017) 伊森·霍克 (2018)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2019) 查德維克·博斯曼 (2020) 賽門·雷克斯 (2021)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 1980-1999 勞勃·狄尼洛 (1980) 畢·蘭卡斯特 (1981) 達斯汀·霍夫曼 (1982) 艾力克·羅勃茲 (1983) 吳漢潤 (1984) 傑克·尼克遜 (1985) 鮑勃·霍斯金斯 (1986) 艾伯特·布魯克斯 (1987)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88)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89) 傑瑞米·艾恩斯 (1990) 尼克·諾特 (1991) 丹佐·華盛頓 (1992)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93) 亞伯特·芬尼 (1994) 尼可拉斯·凱吉 (1995) 傑佛瑞·洛許 (1996) 艾爾·帕西諾 (1997) 布蘭頓·葛利森 (1998) 金·凱瑞 (1999)
2000-2019 柯林·法洛 (2000) 布萊恩·考克斯 / 丹佐·華盛頓 (2001) 安卓·布洛迪 (2002) 比爾·莫瑞 (2003) 傑米·福克斯 (2004) 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2005) 佛瑞斯·惠特克 (2006) 法蘭克·蘭吉拉 (2007) 西恩·潘 / 米基·洛克 (2008) 傑瑞米·雷納 (2009) 傑西·艾森柏格 (2010) 布萊德·彼特 (2011)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12) 奇維托·艾吉佛 (2013) 麥可·基頓 (2014) 保羅·迪諾 /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2015) 凱西·艾佛列克 (2016) 丹尼爾·卡盧亞 (2017) 約翰·C·萊利 (2018) 亞當·山德勒 (2019)
2020-至今 安東尼·霍普金斯 (2020) 西島秀俊 (2021) 科林·法雷爾 (2022)
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年度男主角 菲利普·諾瓦雷(1990) 傑哈·德巴狄厄(1991) 小勞勃·道尼(1992) 安東尼·霍普金斯(1993) 約翰·屈伏塔(1994) 強尼·戴普(1995) 摩根·費裏曼(1996) 傑佛瑞·洛許(1997) 傑克·尼克遜(1998) 凱文·史貝西(1999) 羅素·克洛(2000) 比利·鮑伯·松頓(2001) 米高·肯恩(2002) 西恩·潘(2003) 傑米·福克斯(2004) 布魯諾·岡茨(2005) 佛瑞斯·惠特克(2006) 丹尼爾·戴-路易斯(2007) 米基·洛克(2008) 克裏斯多夫·華茲(2009) 柯林·佛斯(2010) 尚·杜賈爾登(2011) 瓦昆·菲尼克斯(2012) 奇維托·艾吉佛(2013) 麥可·基頓(2014) 湯姆·寇特內(2015) 凱西·艾佛列克(2016) 提摩西·夏勒梅(2017) 伊森·霍克(2018) 瓦昆·菲尼克斯(2019) 查德維克·博斯曼(2020)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2021) 科林·法雷爾(2022)
肯尼迪中心榮譽獎獲獎人(2000年代) 2000 米哈伊爾·巴裏什尼科夫 查克·貝裏 普拉西多·多明哥 克林·伊斯威特 安吉拉·蘭斯伯裏
2001 茱莉·安德絲 範·克萊本 昆西·瓊斯 傑克·尼科爾森 魯契亞諾·帕瓦羅蒂
2002 詹姆斯·厄爾·瓊斯 詹姆斯·萊文 奇塔·裏韋拉 保羅·西蒙 伊麗莎白·泰勒
2003 詹姆士·布朗 卡蘿爾·伯内特 洛蕾塔·林恩 邁克·尼科爾斯 伊扎克·帕爾曼
2004 沃倫·比蒂 奧塞·戴維斯和 魯比·迪伊 艾爾頓·強 瓊·蘇瑟蘭 約翰·威廉斯
2005 托尼·本內特 蘇珊娜·法瑞爾 朱莉·哈裏斯 勞勃·瑞福 蒂娜·特納
2006 祖賓·梅塔 桃莉·巴頓 史摩基·羅賓森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
2007 萊昂·弗萊舍 史提夫·馬丁 戴安娜·羅斯 馬丁·斯科塞斯 布賴恩·威爾遜
2008 摩根·弗裏曼 喬治·瓊斯 芭芭拉·史翠珊 特懷拉·薩普 皮特·湯申德和 羅傑·多特裏
2009 梅爾·布魯克斯 戴夫·布魯貝克 格蕾絲·邦布裏 羅伯特·德尼羅 布魯斯·斯普林斯汀
完整列表 20世紀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1世紀00年代 10年代 20年代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 金·哈克曼 (1967) 西摩·卡塞爾 (1968)傑克·尼科爾森 (1969) 契夫·丹·喬治 (1970)布魯斯·鄧恩 (1971) 埃迪·艾伯特 /喬厄爾·格雷 (1972)羅伯特·德尼羅 (1973) 霍爾格·勒韋納德勒 (1974)亨利·吉布森 (1975)賈森·羅巴茲 (1976) 愛德華·福克斯 (1977) 理查德·法恩斯沃斯 /羅伯特·莫利 (1978)弗雷德裏克·福瑞斯特 (1979)喬·佩西 (1980) 羅伯特·普雷斯頓 (1981)米基·洛克 (1982) 傑克·尼科爾森 (1983) 約翰·馬克維奇 (1984) 約翰·吉爾古德 (1985) 丹尼斯·霍珀 (1986) 摩根·弗裏曼 (1987) 狄恩·史達威爾 (1988) 博·布裏奇斯 (1989) 布魯斯·戴維森 (1990)哈維·凱特爾 (1991) 金·哈克曼 (1992) 雷夫·範恩斯 (1993) 馬丁·蘭道 (1994) 唐·錢德爾 (1995) 馬丁·多諾萬 / 托尼·舍盧蔔 (1996) 畢·雷諾斯 (1997) 比爾·莫瑞 (1998) 克裏斯托弗·普盧默 (1999) 班尼西歐·狄奧·托羅 (2000) 史蒂夫·布西密 (2001) 克裏斯托弗·沃肯 (2002) 彼得·賽斯嘉 (2003) 托馬斯·哈登·丘奇 (2004) 艾德·哈裏斯 (2005) 馬克·華伯格 (2006) 卡西·阿弗萊克 (2007) 埃迪·馬森 (2008) 保羅·施耐德 /克裏斯托弗·瓦爾茲 (2009) 傑弗裏·拉什 (2010) 艾伯特·布魯克斯 (2011) 馬修·麥康納 (2012) 詹姆斯·法蘭科 (2013) J·K·西蒙斯 (2014) 馬克·裏朗斯 (2015) 馬赫夏拉·阿裏 (2016) 威廉·達佛 (2017) 史蒂文·連 (2018) 畢·彼特 (2019) 保羅·拉西 (2020)
AFI終身成就獎 約翰·福特 (1973) 詹姆斯·卡格尼 (1974) 奧森·威爾斯 (1975) 威廉·惠勒 (1976) 貝蒂·戴維斯 (1977) 亨利·方達 (1978) 亞弗列·希治閣 (1979) 詹姆斯·史都華 (1980) 弗雷德·阿斯泰爾 (1981) 法蘭克·卡普拉 (1982) 約翰·休斯頓 (1983) 莉蓮·吉許 (1984) 金·凱利 (1985) 比利·懷德 (1986) 芭芭拉·斯坦威克 (1987) 傑克·萊蒙 (1988) 格裏高利·派克 (1989) 大衛·利恩 (1990) 柯克·道格拉斯 (1991) 西德尼·波蒂埃 (1992) 伊麗莎白·泰勒 (1993) 傑克·尼科爾森 (1994)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5) 克林·伊斯威特 (1996) 馬丁·斯科塞斯 (1997) 羅伯特·懷斯 (1998) 德斯汀·荷夫曼 (1999) 哈裏森·福特 (2000) 芭芭拉·斯特賴桑德 (2001) 湯姆·漢克斯 (2002) 羅伯特·德尼羅 (2003) 梅麗·史翠普 (2004) 喬治·盧卡斯 (2005) 肖恩·康納利 (2006) 艾爾·帕西諾 (2007) 沃倫·比蒂 (2008) 邁克爾·道格拉斯 (2009) 邁克·尼科爾斯 (2010) 摩根·弗裏曼 (2011) 莎莉·麥克琳 (2012) 梅爾·布魯克斯 (2013) 珍·芳達 (2014) 史提夫·馬丁 (2015) 約翰·威廉斯 (2016) 黛安·基頓 (2017) 佐治·古尼 (2018) 丹澤爾·華盛頓 (2019) 茱莉·安德絲 (2020)
MTV影視大獎最佳反派 1990年代 瑞貝卡·德·莫妮 (1992) 珍妮佛·傑森·李 (1993) 艾莉西亞·席薇史東 (1994) 丹尼斯·霍珀 (1995) 凱文·斯貝西 (1996) 占·基利 (1997) 麥克·邁爾斯 (1998) 麥·迪倫 / 斯蒂芬·多爾夫 (1999)†
2000年代 麥克·邁爾斯 (2000) 占·基利 (2001) 丹澤爾·華盛頓 (2002) 黛薇·雀絲 (2003)劉玉玲 (2004) 班·史提勒 (2005) 海登·克裏斯滕森 (2006) 傑克·尼科爾森 (2007) 強尼·戴普 (2008) 希斯·萊傑 (2009)
2010年代 湯姆·費爾頓 (2010) 湯姆·費爾頓 (2011) 詹妮弗·安妮斯頓 (2012) 湯姆·希德勒斯頓 (2013) 米娜·古妮絲 (2014) 梅麗·史翠普 (2015) 亞當·崔佛 (2016) 傑弗裏·迪恩·摩根 (2017) 麥可·B·喬丹 (2018) 喬許·布洛林 (2019)
2020年代 - 停辦 (2020)
凱薩琳·哈恩 (2021) 丹尼爾·拉德克利夫 (2022) 伊麗莎白·奧爾森 (2023)
† 并列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男配角 約翰·威廉姆斯 (1954)查爾斯·比克福德 (1955)理查德·巴沙爾特 (1956)早川雪洲 (1957) 艾伯特·薩爾米 (1958)休·格裏夫斯 (1959) 喬治·佩帕德 (1960) 傑基·葛裏森 (1961) 布吉斯·梅迪斯 (1962) 茂文·道格拉斯 (1963) 馬丁·鮑爾薩姆 (1964) 哈裏·安德魯斯 (1965)勞勃·蕭 (1966) 保羅·福特 (1967)萊奧·麥凱恩 (1968)菲利普·努瓦雷 (1969) 法蘭·朗基拿 (1970) 班·約翰森 (1971) 喬爾·格雷 / 艾爾·帕西諾 (1972) 約翰·豪斯曼 (1973) Holger Löwenadler (1974)查理士·鄧甯 (1975) 賈森·羅巴茲 (1976) 湯姆·斯凱裏特 (1977)理查德·法恩斯沃斯 (1978)保羅·杜利 (1979)喬·佩西 (1980) 傑克·尼科爾森 (1981) 羅伯特·普雷斯頓 (1982)傑克·尼科爾森 (1983) 約翰·馬克維奇 (1984) 克勞斯·馬利亞·布朗道爾 (1985)丹尼爾·戴-劉易斯 (1986) 肖恩·康納利 (1987) 瑞凡·費尼克斯 (1988) 亞倫·艾達 (1989) 喬·佩西 (1990) 安東尼·霍普金斯 (1991) 傑克·尼科爾森 (1992)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 (1993) 蓋瑞·辛尼茲 (1994) 凱文·斯貝西 (1995) 愛德華·諾頓 (1996) 格雷戈·金尼爾 (1997) 艾德·哈裏斯 (1998) 菲臘·西摩·荷夫曼 (1999) 華堅·馮力士 (2000) 吉姆·布勞德本特 (2001) 克裏斯·庫柏 (2002) 艾力·寶雲 (2003) 托馬斯·哈登·丘奇 (2004) 傑克·吉林哈爾 (2005) 傑曼·翰蘇 (2006) 卡西·阿弗萊克 (2007) 喬許·布洛林 (2008) 伍迪·哈裏森 (2009) 克裏斯汀·貝爾 (2010) 克裏斯托弗·普盧默 (2011)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 (2012) 威爾·福爾特 (2013) 愛德華·諾頓 (2014) 席維斯·史特龍 (2015) 傑夫·布裏吉 (2016) 威廉·達佛 (2017) 山姆·埃利奧特 (2018) 畢·彼特 (2019) 保羅·拉西 (2020) 希朗·漢德 (2021) 布蘭頓·葛利森 (2022)
規範控制 -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0854834 BNE: XX937764 BNF: cb12012279z (data) CONOR: 11973219 FAST: 106432 GND: 118587633 ISNI: 0000 0001 2141 6417 J9U: 987007449581405171 LAC: 0061F2841 LCCN: n82247239 LNB: 000186846 MusicBrainz: 66f2233b-961c-4387-bc1f-939d7e129082 NDL: 00621211 NKC: jn20000701320 NLA: 60597409 NLK: KAC2020K2249 NLP: a0000001182558 NNL: 002174851 NTA: 070258260 SNAC: w6zc8zj3 SUDOC: 028247582 VIAF: 84036201
圖騰 14: 白巫師 White Wizard
黃人 波符 13 天的第 3 天
內在女神力: KIN.88 行星的黃星星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 KIN.201 韻律的紅龍
這天的星系印記是 KIN.94, 名號是 【電力的白巫師】 、 【黃人波符 之 電力白巫師】 也可以是 【電力白巫師.黃人波符】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稱號呢?
黃人是20個波符中的第8個,做為第八個波符,人的能量猶如銀河般無限大,所有的智慧在人的身上顯化成就,在無意識的浩瀚宇宙中,只有人,成就了這一切的存在,沒有人的支持運作,我們看不到、感受不到這些能量場的聚合及聯繫,人之所以為人,並非只有吃喝玩樂的生存意義,而是可以透過更高的意識層面與宇宙連結,與另一個更大的天體運行共振,透過我們感官上的雙眼去發現、去感受,這一切的因緣合和於我們肉身的承載,若意識能夠突破固有思想與成見,將能突破界線讓一切因緣俱足。
KIN.94 位於 黃人波符 13 天中的第 3 天,銀河音階為調性 3
調性 3 的名稱是服務,重點在於如何發揮自身所長,讓一切順利運行。
在黃人波符 13 天中,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的靜心中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是黃人波符的第 3 天,我的問題是:我該如何給予最佳的服務?。白巫師,能使我給予最佳的服務。
今天的星際原型圖騰為白巫師,我們稱之為主印記, 白巫師能夠在冥想中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直指內心,成熟的白巫師能夠將靈性界的豐盛顯化到物質界。
每個主印記都蘊藏著五大神諭,除了中央的主印記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圖騰,分別為右邊的【支持】圖騰、上方的【引導】圖騰、左邊的【挑戰擴展】圖騰及下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白巫師與紅蛇相互為對方的支持圖騰, 紅蛇的捉地力以及在地的土能量,讓白巫師不再只是飄散的風中的靈體,而是有著聚焦能量的魔法施行者。
白巫師的引導依據KIN的調性不同會有五種可能性,KIN.94的引導圖騰是白鏡 , 白鏡引導著我們認清自我,為我們的未來留下紀錄,將我們每一個思緒紀錄在天體運行中,在我們回歸的那個當下,迴向各所有的存在與眾生,為這個世界留下美麗色彩。
白巫師與黃種子相互為對方的挑戰擴展圖騰, 黃種子是白巫師的挑戰擴展,白巫師有著超脫現實的靈性優雅,相較於黃種子需要長時間灌溉方能有成果的現實,貌似有些許衝突,然而所有的歷程不論快慢好壞,都會是滋養白巫師成長的靈性養分。
白巫師與藍手相互為對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白巫師的心靈能力無須懷疑,當能透過藍手的巧思,讓一切零星的能量透過具象了解傳達時,更能讓白巫師有動力去展現其無邊法力。
當我們能將五大神諭力量啟動合一時,將可發揮出 KIN.88 行星的黃星星 的內在能量。
每年 4 月 22 日的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皆為 KIN.201 韻律的紅龍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是我們圖騰調性中,另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也是另一個我們值得學習及體會的課題。
電力白巫師的 KIN260 肯定句是:【我能夠深入內在看見最真實的自己並轉化出動能飽滿的智慧底蘊】
另外就彩虹數字來說 1934 年 4 月 22 日 有著 陽性密碼 25/7(2級)、陰性密碼 29/11/2(2級)的數字能量。
每一個圖騰印記都有著值得探討的深意,每一個數字更有著特殊的能量與意義,更多資訊我們將持續更新,歡迎多多分享本站內容,也邀請您來本站 粉絲專頁 按個讚,感謝您。
祝福你,祝福我.你是我,我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