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Allan Spielberg
-
美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電影製作人、慈善家,世界最廣為人知的導演
維基百科: ,KBE [1] (英語:Steven Allan Spielberg,1946年12月18日—),生于美國 辛辛那提市, 猶太人, 美國著名 電影導演、 編劇、 電影製作人、 慈善家,主要導演作品包括《 侏羅紀公園》系列、《 法櫃奇兵》(1981年)、《 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和《 雷霆救兵》(1998年)等多部影史經典。除了電影,史蒂芬也執導拍攝電視劇,2002年的 戰爭 迷你劇《 諾曼第大空降》大獲好評,該片橫掃當年19項艾美獎的提名並奪得第54屆黃金時段艾美獎最佳迷你影集,又在第59屆金球獎拿下了最佳迷你劇/電視電影。 他有三部電影,包括《
大白鯊》 (1975年) 、《 E.T.外星人》 (1982年)與《 侏羅紀公園》(1993年),曾打破 票房紀錄,成為當時最賣座的電影。至今,史匹柏執導的電影收入在全球粗估逾85億美元。根據《 富比士》雜誌報導,史匹柏坐擁淨值31億 美元的財產,是目前全世界最富有的電影制作人之一。 史蒂芬被認為是
20世紀 美國新浪潮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2006年,《 首映雜志》將史匹柏列為電影業中最有權威與影響力的人物。《 時代》雜誌將他列入 世紀百大最重要的人物的一員。20世紀末,《 生活》雜誌將史匹柏命名為他同代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1946年12月18日,史匹柏出生於
俄亥俄州 辛辛那提市的 正統猶太人家庭,祖父來自于 烏克蘭 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祖母來自于 蘇季爾基夫。 [2] [3] [4] [5] [6] 。高中時,由於史匹柏的猶太人外表和血統,他被同學欺負,人們經常對史匹柏大喊:「骯髒的猶太人」[7] [8] [9] [10] 。少時他已對電影產生興趣。1965年中學畢業後,他進入
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修讀電影製作藝術學士。然而,在修讀期間,史匹柏在一些片場擔任兼職,由剪接做起一路轉為正式導演,進而辍學,因此直到成名多年後,於2002年才完成學位。另外,在1994年,他獲得了 南加大的榮譽學位。 執導早期[
編輯] 在四十年的電影生涯中,史匹柏曾觸及多種主題與類型。史匹柏早期以拍攝
科幻小說與 冒險電影為主,其有時聚焦於兒童,被視為現代 好萊塢 大成本(Blockbuster)電影製作的典型。此時代表作有:《 大白鯊》、《 法櫃奇兵》、《 E.T.外星人》、《 侏羅紀公園》等。 史匹柏首部成名作是1975年的《
大白鯊》,上映時在全球掀起一陣轟動,但衍生出的續集皆非其執導;1982年史匹柏開拍《 E.T.外星人》,甫一上映已進佔票房榜第一位,高踞了六個星期,而外星人也因此片被冠以「E.T.」之稱。 而1993年《
侏羅紀公園》則更是史匹柏執導生涯最成功之一部,不但打破個人執導生涯最高之票房紀錄,還是迄今個人所有作品中最賣座的影片。該片在上映後,曾在全球掀起一股恐龍熱潮。而在1997年,史匹柏拍攝了續集《 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但並未執導2001年的《 侏羅紀公園3》。 執導後期[
編輯] 史匹柏後來的作品則開始將觸角延伸至
猶太人大屠殺、 奴隸制度、 戰爭與 恐怖主義等題材,比較突出的有《 舒特拉的名單》、《 雷霆救兵》。前者是關於二戰時猶太人大屠殺事件;後者則是關於二戰時的戰場事蹟。 史匹柏憑著此兩片進軍了奧斯卡,先於1993年藉《
舒特拉的名單》榮獲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1998年藉《 雷霆救兵》獲同一獎項。 近年[
編輯] 2011年他創作了第一部
動畫,《 丁丁歷險記》,無論在票房或口碑也獲得空前成功,先被傳媒譽為是「動畫版 奪寶奇兵」、「本世紀最成功的真人動畫」外 [來源請求] ,更在第69屆金球獎首次勇奪最佳動畫獎。 2013年5月他擔任
第66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11] 。2018年,執導
美國 作家 恩斯特·克萊恩 (Ernest Cline)的科幻小說作品改編的同名電影《 一級玩家》,這部電影推出後在全球累積總票房為5.82億美元,成為2018年收入第八高的電影。其後在2021年執導改編自改編自 李奧納德·伯恩斯坦和 史蒂芬·桑坦的音樂劇《 西城故事》的 同名電影,雖獲得媒體和影評家的佳評,但總票房為7601萬美元,相較於一億美金的成本屬於重度虧損 [12] [13] [14] 。個人生活[
編輯] 婚姻和子女[
編輯] 斯皮爾伯格的第一任妻子是女演員
艾米·歐文 ,生有一子。[15] 斯皮爾伯格在拍攝《魔宮傳奇》時認識了第二任妻子 凱特·卡普肖,并于1991年10月2日結婚。卡普肖成婚后轉信 猶太教 [16] [17] 。卡普肖在婚前有兩個孩子,婚后又生育了4個孩子。财富[
編輯] 《福布斯》雜志在2012年統計的斯皮爾伯格的個人财産總值為32億美元。歐文在1989年和斯皮爾伯格離婚時分得1億财産,是明星離婚案中第三多。
[18] 明星基金會[
編輯] 1991年,斯皮爾伯格和Randy Aduana成立了明星(Starbright)基金會,宗旨是通過科技來改善患病兒童的生活,資助的項目集中于娛樂和教育方面。在2002年,該基金會于星光基金會合并成為現在的
星光兒童基金會 。榮譽[
編輯] 2002年,斯皮爾伯格在鹽湖城的
冬奧會開幕式上成為8名舉起奧運會會旗的旗手之一。2006年,《 首映》雜志将其選為電影業中最有權力和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時代周刊》也将其列入“時代100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中。《 生活》雜志在20世紀末也将其列入他那一代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中 [19] 。2009年,波士頓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L.H.D.)。 [20] 2016年,哈佛大學授予榮譽博士(D.A.)。 影片年表[
編輯] 導演[
編輯] - 1971年:
- 《
神探可倫坡》 - 《
飛輪喋血 》
- 《
- 1974年:《
橫衝直撞大逃亡》 - 1975年:《
大白鯊》 - 1977年:《
第三類接觸》 - 1979年:《
一九四一》 - 1981年:《
印第安納瓊斯:法櫃奇兵》 - 1982年:《
E.T.外星人》 - 1984年:《
印第安納瓊斯:魔宮傳奇》 - 1985年:《
紫色》 - 1987年:《
太陽帝國》 - 1989年:
- 《
印第安納瓊斯:聖戰奇兵》 - 《
直到永遠 》
- 《
- 1990年:《
虎克船長》 - 1993年:
- 《
侏羅紀公園》 - 《
辛德勒的名單》
- 《
- 1997年:
- 《
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 - 《
勇者無懼》
- 《
- 1998年:《
拯救大兵瑞恩》 - 2001年:《
A.I.人工智慧》 - 2002年:
- 《
神鬼交鋒》 - 《
少數派報告》
- 《
- 2004年:《
航站情緣》 - 2005年:
- 《
世界大戰》 - 《
慕尼黑》
- 《
- 2008年:《
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 - 2011年:
- 《
戰馬》 - 《
丁丁歷險記》
- 《
- 2012年:《
林肯》 - 2015年:《
間諜之橋》 - 2016年:《
吹夢巨人》 - 2017年:《
郵報:密戰》 - 2018年:《
一級玩家》 - 2021年:《
西城故事》 - 2022年:《
法貝爾曼》
監製[
編輯] - 1982年:《
鬼驅人》 - 1984年:《
小魔怪》 - 1985年:《
回到未來》 - 1985年:《
Young Sherlock Holmes》中譯:出神入化 - 1986年:《
鬼驅人II/鬼哭神嚎II》 - 1988年:《
鬼驅人III/鬼哭神嚎III》 - 1989年:《
回到未來II》 - 1990年:《
小魔怪續集》 - 1991年:《
回到未來III》 - 1995年:《
雪地靈犬》 - 2011年:《
超級8》 - 2007年-2014年:《
變形金剛》系列電影 - 2011年:《
鐵甲鋼拳》電影 - 2015年:《
侏羅紀世界》
獎項年表[
編輯] - 1986年:美國影藝學院歐文塔爾波格成就獎
- 1993年:《
辛德勒的名單》獲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獎 - 1995年:
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的 終身成就獎 - 1998年:《
搶救雷恩大兵》獲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獎 - 2009年:
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參考文獻[
編輯] ^ Spielberg receives Royal honour. BBC. 2001-01-30 [2014-10-1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4-10-20). ^ Heller, Zoe.FILM / The Real Thing: Steven Spielberg, fueller of fantasies, wizard. The Independent. 1993-05-22 [2018-05-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05-11). ^ Tugend, Tom.A close encounter with Steven Spielberg’s dad. Jewish Journal. 2012-06-13 [2018-05-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08-12). ^ Denby, David.Steven Spielberg at Seventy. The New Yorker. 2017-01-16 [2018-05-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05-11). ^ Shales, Tom.THE MAN AT THE TOP OF 'SCHINDLER'S LIST'. The Washington Post. 1993-12-15 [2018-05-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05-12). ^ Gutfreund, Sara Debbie.Steven Spielberg’s Jewish Roots. The Jewish Website - aish.com. 2017-01-28 [2018-05-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05-12). ^ Weinraub, Bernard.Steven Spielberg Faces the Holocaust. The New York Times. 1993-12-12 [2018-05-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05-11). ^ Jungreis-Wolff, Slovie.Steven Spielberg, E.T. and Growing Up Jewish. The Jewish Website - aish.com. 2015-08-22 [2018-05-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05-11). ^ Isenberg, Noah.The Making of Steven Spielberg. The New Republic. 2017-01-09 [2018-05-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05-11). ^ Reed, J.D.Steven Spielberg. People magazine. 1999-03-15 [2018-05-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05-11). ^ 斯皮爾伯格擔任66屆戛納影節評委會主席. 新浪娛樂. 2013年2月28日.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05-15). ^ Donnelly, Matt; Lang, Brent.Fox Feels the Pressure From Disney as Film Flops Mount. Variety (Los Angeles, California: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9-08-13 [2019-08-1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9-08-13). ^ West Side Story (2021). Box Office Mojo. [2021-12-13]. ^ West Side Story (2021) at The Numbers. Nash Information Services, LLC. Retrieved 2021-12-13. ^ 'Most costly' celebrity divorces. BBC News. 2007-04-13 [2013-08-0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03-13). ^ Arenson, Karen W.From 'Schindler's List,' a Jewish Mission. The New York Times. 1995-09-24 [2018-05-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05-11). ^ Pogrebin, Abigail.Stars of David: Prominent Jews Talk About Being Jewish. Bantam Dell Pub Group. October 2005. ISBN 0-7679-1612-3. ^ #125 Steven Spielberg – The Forbes 400 Richest Americans 2012. Forbes. 2012-09-30 [2013-01-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9-05-20). ^ The 50 most influential baby boomers: Top 10. Life. [2006-10-21].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5年12月23日). ^ Honoring Steven Spielberg: Talking about old-school filmmaking, the virtues of TV, and the scent of film. BU Today. 2009-05-13 [2013-08-0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4-01-09).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開放式目錄計劃中和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相關的内容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TCM電影資料庫上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資料(英文)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在豆瓣電影上的簡介 (簡體中文)- 在
AllMovie上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頁面(英文) 夢工廠官方網站 時代 100: 史蒂芬·史匹柏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史蒂芬·史匹柏作品 榮譽 書目 作品
電影執導 - 《
火光》(1964) - 《
滑流 》(1967,未完成) - 《
安培林》(1968) - 《
夜間畫廊 》(1969,章節〈Eyes〉) - 《
L.A. 2017 》(1971) - 《
決鬥 》(1971) - 《
邪靈 》(1972) - 《
野蠻 》(1973) - 《
橫衝直撞大逃亡》(1974,兼編劇) - 《
大白鯊》(1975) - 《
第三類接觸》(1977,兼編劇) - 《
大白鯊2》(1978) - 《
一九四一》(1979) - 《
法櫃奇兵》(1981) - 《
E.T.外星人》(1982) - 《
陰陽魔界 》(1983,章節〈Kick the Can〉) - 《
魔宮傳奇》(1984) - 《
紫色姐妹花》(1985) - 《
太陽帝國》(1987) - 《
聖戰奇兵》(1989) - 《
直到永遠 》(1989) - 《
虎克船長》(1991) - 《
侏羅紀公園》(1993) - 《
辛德勒的名單》(1993) - 《
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1997) - 《
勇者無懼》(1997) - 《
搶救雷恩大兵》(1998) - 《
A.I.人工智慧》(2001,兼編劇) - 《
關鍵報告》(2002) - 《
神鬼交鋒》(2002) - 《
航站情緣》(2004) - 《
世界大戰》(2005) - 《
慕尼黑》(2005) - 《
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2008) - 《
丁丁歷險記》(2011) - 《
戰馬》(2011) - 《
林肯》(2012) - 《
間諜橋》(2015) - 《
吹夢巨人》(2016) - 《
郵報:密戰》(2017) - 《
一級玩家》(2018) - 《
西城故事》(2021) - 《
法貝爾曼》(2022,兼編劇)
電影編劇 - 《
父子雙雄 》(1973) - 《
鬼哭神號》(1982,兼監製) - 《
七寶奇謀》(1985)
電影監製 - 《
老鼠也移民2之西部歷險記》(1991) - 《
藝伎回憶錄》(2005) - 《
硫磺島的英雄們》(2006) - 《
來自硫磺島的信》(2006) - 《
超級8》(2011) - 《
美味不設限》(2014) - 《
印第安納瓊斯:命運輪盤》(2023) - 《
音樂大師》(2023)
電視 - 《
驚異傳奇 》(1985—1987) - 《
高度警戒110 》(1996—1997) - 《
入侵美國 》(1998)
其他相關 安培林集團 安培林娛樂 安培林電視 夢工廠電視
Amblimation 夢工廠
南加州大學Shoah基金會視覺歷史與教育機構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27–1950 弗蘭克·鮑沙其(1927) 劉易斯·邁爾斯通(1928) 弗蘭克·洛伊德(1929) 劉易斯·邁爾斯通(1930) 諾曼·陶羅格(1931) 弗蘭克·鮑沙其(1932) 弗蘭克·洛伊德(1933) 法蘭克·卡普拉(1934) 約翰·福特(1935) 法蘭克·卡普拉(1936) 李歐·麥卡瑞(1937) 法蘭克·卡普拉(1938) 維克托·弗萊明(1939) 約翰·福特(1940) 約翰·福特(1941) 威廉·惠勒(1942) 麥可·寇蒂斯(1943) 李歐·麥卡瑞(1944) 比利·懷德(1945) 威廉·惠勒(1946) 伊利亞·卡贊(1947) 約翰·休斯頓(1948) 約瑟夫·曼凱維奇(1949) 約瑟夫·曼凱維奇(1950)
1951–1975 喬治·史蒂文斯(1951) 約翰·福特(1952) 弗雷德·金尼曼(1953) 伊利亞·卡贊(1954) 德爾伯特·曼(1955) 喬治·史蒂文斯(1956) 大衛·利恩(1957) 文生·明裏尼(1958) 威廉·惠勒(1959) 比利·懷德(1960) 傑羅姆·羅賓斯和 羅伯特·懷斯(1961) 大衛·利恩(1962) 托尼·理查德森(1963) 喬治·丘克(1964) 羅伯特·懷斯(1965) 弗雷德·金尼曼(1966) 邁克·尼科爾斯(1967) 卡洛·李(1968) 約翰·施萊辛格(1969) 富蘭克林·沙夫納(1970) 威廉·弗萊德金(1971) 鮑勃·福斯(1972) 喬治·羅伊·希爾(1973) 弗朗西斯·科波拉(1974) 米洛斯·福曼(1975)
1976–2000 約翰·艾維森(1976) 伍迪·艾倫(1977) 邁克爾·西米諾(1978) 羅伯特·本頓(1979) 勞勃·瑞福(1980) 沃倫·比蒂(1981) 李察·艾登堡祿(1982) 詹姆斯·L·布魯克斯(1983) 米洛斯·福曼(1984) 薛尼·波勒(1985) 奧利華·史東(1986) 貝納多·貝托魯奇(1987) 巴瑞·李文森(1988) 奧利華·史東(1989) 凱文·科斯特納(1990) 強納森·德米(1991) 克林·伊斯威特(1992)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1993) 羅拔·湛米基斯(1994) 梅爾·吉布森(1995) 安東尼·明格拉(1996) 詹姆斯·卡梅隆(1997)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1998) 山姆·曼德斯(1999) 史蒂文·索德伯格(2000)
2001–至今 朗·侯活(2001) 羅曼·波蘭斯基(2002) 彼得·傑克遜(2003) 克林·伊斯威特(2004) 李安(2005) 馬丁·斯科塞斯(2006) 科恩兄弟(2007) 丹尼·鮑伊(2008) 凱瑟琳·畢格羅(2009) 湯姆·霍伯(2010)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2011) 李安(2012) 艾方索·柯朗(2013)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2014)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2015) 達米恩·查澤雷(2016) 吉勒摩·戴托羅(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奉俊昊 (2019) 趙婷 (2020) 珍·康萍 (2021) 關家永、丹尼爾·施奈特 (2022)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動畫長片 最佳動畫短片 最佳紀錄長片 最佳紀錄短片 最佳國際影片 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原創歌曲 最佳實景短片 最佳音響 最佳音效剪輯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攝影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視覺效果
金球獎最佳導演 亨利·金 (1943)李歐·麥卡瑞 (1944) 比利·懷德 (1945) 法蘭克·卡普拉 (1946) 伊利亞·卡贊 (1947) 約翰·休斯頓 (1948) 羅伯特·羅森 (1949) 比利·懷德 (1950) 拉斯羅·本尼迪克 (1951)塞西爾·德米爾 (1952) 弗雷德·金尼曼 (1953) 伊利亞·卡贊 (1954) 喬舒亞·洛根 (1955)伊利亞·卡贊 (1956) 大衛·利恩 (1957) 文生·明裏尼 (1958) 威廉·惠勒 (1959) 傑克·卡迪夫 (1960)斯坦利·克雷默 (1961) 大衛·利恩 (1962) 伊利亞·卡贊 (1963) 喬治·丘克 (1964) 大衛·利恩 (1965)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邁克·尼科爾斯 (1967) 保羅·紐曼 (1968) 查爾斯·賈洛特 (1969)亞瑟·希勒 (1970)威廉·弗萊德金 (1971)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2) 威廉·弗萊德金 (1973) 羅曼·波蘭斯基 (1974) 米洛斯·福曼 (1975) 希德尼·魯邁特 (1976) 赫伯特·羅斯 (1977)邁克爾·西米諾 (1978)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9) 羅伯特·雷德福 (1980) 沃倫·比蒂 (1981) 理查德·阿滕伯勒 (1982) 芭芭拉·斯特賴桑德 (1983) 米洛斯·福曼 (1984) 約翰·休斯頓 (1985) 奧利弗·斯通 (1986) 貝納多·貝托魯奇 (1987) 克林·伊斯威特 (1988) 奧利弗·斯通 (1989) 凱文·科斯特納 (1990) 奧利弗·斯通 (1991)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3) 羅伯特·澤米吉斯 (1994) 梅爾·吉布森 (1995) 米洛斯·福曼 (1996) 詹姆斯·卡麥隆 (1997)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8) 山姆·曼德斯 (1999) 李安 (2000) 勞勃·阿特曼 (2001) 馬丁·史柯西斯 (2002) 彼得·傑克森 (2003) 克林·伊斯威特 (2004) 李安 (2005) 馬丁·史柯西斯 (2006) 朱利安·許納貝 (2007) 丹尼·波爾 (2008) 詹姆斯·卡麥隆 (2009) 大衛·芬奇 (2010) 馬丁·史柯西斯 (2011) 本·阿弗萊克 (2012) 艾方索·柯朗 (2013) 理查德·林克萊特 (2014) 亞曆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裏圖 (2015) 達米恩·查澤雷 (2016) 吉勒摩·戴托羅 (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山姆·曼德斯 (2019) 趙婷 (2020) 珍·康萍 (2021)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2022)
塞西爾·B·德米爾獎 1950年代 塞西爾·B·戴米爾(1952) 沃爾特·迪斯尼(1953) 達裏爾·F·扎納克(1954) 讓·赫肖爾特(1955) 傑克·華納(1956) 茂文·勒魯瓦(1957) 巴迪·阿德勒(1958) 莫裏斯·舍瓦利耶(1959)
1960年代 平·克勞斯貝(1960) 弗雷德·阿斯泰爾(1961) 朱迪·加蘭(1962) 鮑勃·霍普(1963) 約瑟夫·E·萊文(1964) 詹姆斯·斯圖爾特(1965) 約翰·韋恩(1966) 查爾登·海斯頓(1967) 柯克·道格拉斯(1968) 格裏高利·派克(1969)
1970年代 瓊·克勞馥(1970) 弗蘭克·辛納特拉(1971)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1972) 塞缪爾·戈爾德溫(1973) 貝蒂·戴維斯(1974) 哈爾·B·瓦利斯(1975) 沃爾特·米裏施(1977) 雷德·斯克爾頓(1978) 露西爾·鮑爾(1979)
1980年代 亨利·方達(1980) 吉恩·凱利(1981) 西德尼·波蒂埃(1982) 勞倫斯·奧利弗(1983) 保羅·紐曼(1984) 伊麗莎白·泰勒(1985) 芭芭拉·斯坦威克(1986) 安東尼·奎恩(1987)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88) 多麗絲·黛(1989)
1990年代 奧黛麗·赫本(1990) 傑克·萊蒙(1991) 羅伯特·米徹姆(1992) 勞倫·白考爾(1993) 羅伯特·雷德福(1994) 索非娅·羅蘭(1995) 肖恩·康納利(1996) 德斯汀·荷夫曼(1997) 雪莉·麥克雷恩(1998) 傑克·尼科爾森(1999)
2000年代 芭芭拉·史翠珊(2000) 艾爾·帕西諾(2001) 哈裏森·福特(2002) 吉恩·哈克曼(2003) 邁克爾·道格拉斯(2004) 羅賓·威廉姆斯(2005) 安東尼·霍普金斯(2006) 沃倫·比蒂(2007)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2009)
2010年代 馬丁·斯科塞斯(2010) 羅伯特·德尼羅(2011) 摩根·弗裏曼(2012) 朱迪·福斯特(2013) 伍迪·艾倫(2014) 喬治·克隆尼(2015) 丹佐·華盛頓(2016) 梅莉·史翠普(2017) 歐普拉·溫芙蕾(2018) 傑夫·布裏吉(2019)
2020年代 湯姆·漢克斯(2020) 珍·芳達(2021) - 空缺(2022)
艾迪·墨菲(2023)
年度風雲男性獎鮑勃·霍普 (1967) 保羅·紐曼 (1968) 比爾·寇司比 (1969) 勞勃·瑞福 (1970) 詹姆斯·史都華 (1971) 德斯汀·荷夫曼 (1972) 傑克·萊蒙 (1973) 彼得·福克 (1974) 沃倫·比蒂 (1975) 羅伯特·布萊克 (1976)約翰尼·卡森 (1977) 李察·德雷福斯 (1978) 羅伯特·德尼羅 (1979) 亞倫·艾達 (1980) 約翰·特拉沃爾塔 (1981) 詹姆斯·卡格尼 (1982)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83) 肖恩·康納利 (1984) 比爾·莫瑞 (1985) 席維斯·史特龍 (1986) 米哈伊爾·巴雷什尼科夫 (1987)史提夫·馬丁 (1988) 羅賓·威廉斯 (1989) 凱文·科斯特納 (1990) 克林·伊斯威特 (1991) 邁克爾·道格拉斯 (1992) 切維·切斯 (1993) 湯姆·克魯斯 (1994) 湯姆·漢克斯 (1995) 哈裏森·福特 (1996) 梅爾·吉布森 (1997) 奇雲·格連 (1998) 森姆·積遜 (1999) 比利·克裏斯托 (2000) 安東尼·霍普金斯 (2001) 布魯斯·威利斯 (2002) 馬丁·斯科塞斯 (2003) 小勞勃·道尼 (2004) 蒂姆·羅賓斯 (2005) 李察·基爾 (2006) 班·史提勒 (2007) 克裏斯托弗·沃肯 (2008) 詹姆斯·法蘭科 (2009) 賈斯汀·提姆布萊克 (2010) 傑·雷諾 (2011) 傑森·席格爾 (2012) 基夫·修打蘭 (2013) 尼爾·柏德烈·夏裏斯 (2014) 克裏斯·普瑞特 (2015) 喬瑟夫·高登-李維 (2016) 萊恩·雷諾斯 (2017) 保羅·路德 (2018) 米洛·文提米利亞 (2019) 本·普拉特 (2020) 詹森·貝特曼 (2022)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 邁克·尼科爾斯 (1968) 約翰·施萊辛格 (1969) 喬治·羅伊·希爾 (1970) 約翰·施萊辛格 (1971) 鮑勃·福斯 (1972) 法蘭索瓦·杜魯福 (1973) 羅曼·波蘭斯基 (1974) 斯坦利·庫布裏克 (1975) 米洛斯·福曼 (1976) 伍迪·艾倫 (1977) 亞倫·帕克 (1978)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9) 黑澤明 (1980) 路易·馬盧 (1981) 理查德·阿滕伯勒 (1982) 比爾·福賽斯 (1983)溫·韋德斯 (1984) 伍迪·艾倫 (1986) 奧利弗·斯通 (1987) 路易·馬盧 (1988) 肯尼斯·布萊納 (1989) 馬丁·斯科塞斯 (1990) 亞倫·帕克 (1991) 勞勃·阿特曼 (1992)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3) 邁克·紐維爾 (1994) 邁克爾·雷德福 (1995)喬爾·科恩 (1996) 巴茲·魯爾曼 (1997) 彼得·威爾 (1998)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爾 (1999) 李安 (2000) 彼得·傑克遜 (2001) 羅曼·波蘭斯基 (2002) 彼得·威爾 (2003) 麥克·李 (2004) 李安 (2005) 保羅·葛林葛瑞斯 (2006) 科恩兄弟 (2007) 丹尼·博伊爾 (2008) 凱瑟琳·畢格羅 (2009) 大衛·芬奇 (2010)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2011) 本·阿弗萊克 (2012) 艾方索·柯朗 (2013) 理查德·林克萊特 (2014)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2015) 達米恩·查澤雷 (2016) 吉勒摩·戴托羅 (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山姆·曼德斯(2019) 趙婷(2020) 珍·康萍(2021) 愛德華·貝爾格(2022)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最佳導演 1995–2000 1995梅爾·吉勃遜 · 1996 安東尼·明格拉 · 1997詹姆斯·卡麥隆 · 1998史蒂芬·史匹柏 · 1999山姆·曼德斯 · 2000史蒂芬·索德柏 2001–2020 2001朗·霍華/ 巴茲·魯曼 · 2002 史蒂芬·史匹柏 · 2003彼得·傑克森 · 2004馬丁·史柯西斯 · 2005李安 · 2006馬丁·史柯西斯 · 2007柯安兄弟 · 2008丹尼·鮑伊 · 2009凱薩琳·畢格羅 · 2010大衛·芬奇 · 2011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 2012班·艾佛列克 · 2013艾方索·柯朗 · 2014李察·林克雷特 · 2015喬治·米勒 · 2016達米恩·查澤雷 · 2017吉勒摩·戴托羅 · 2018艾方索·柯朗 · 2019山姆·曼德斯/ 2020奉俊昊 · 趙婷 2021–2040 2021珍·康萍 · 2022 關家永、丹尼爾·舒奈特 註:2001年開始才採用提名制度。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 達裏爾·F·扎納克 (1938) 哈爾·沃裏斯 (1939) 大衛·O·塞爾茲尼克 (1940) 華特·迪士尼 (1942) 薛尼·富蘭克林 (1943)哈爾·沃裏斯 (1944) 達裏爾·F·扎納克 (1945) 塞缪爾·戈德溫 (1947) 傑裏·沃爾德 (1949)達裏爾·F·扎納克 (1951) 亞瑟·弗裏德 (1952) 塞西爾·德米爾 (1953) 喬治·史蒂文斯 (1954) 巴迪·阿德勒 (1957) 傑克·華納 (1959) 斯坦利·克雷默 (1962) 山姆·史匹格 (1964) 威廉·惠勒 (1966) 羅伯特·懷斯 (1967) 亞弗列·希治閣 (1968) 英格瑪·伯格曼 (1971) 勞倫斯·威戈騰 (1974)茂文·李洛埃 (1976) 潘德洛·S·伯曼 (1977)沃爾特·米裏施 (1978) 雷·斯塔克 (1980)艾伯特·布洛克裏 (1982)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87) 比利·懷德 (1988) 大衛·布朗 和理查·賽納克 (1991) 喬治·盧卡斯 (1992) 克林·伊斯威特 (1995) 索爾·扎恩茲 (1997) 諾曼·傑威森 (1999) 沃倫·比蒂 (2000) 迪諾·德·勞倫提斯 (2001) 約翰·凱利 (2009)弗朗西斯·科波拉 (2010) 凱斯琳·甘迺迪和 法蘭克·馬歇爾 (2018)
榮譽凱薩獎 1976年-2000年 英格麗·褒曼 (1976) 黛安娜·羅斯 (1976) 亨利·朗格盧瓦 (1977)賈克·大地 (1977) 羅貝爾·多夫曼 (1978)勒內·戈西尼 (1978) 馬賽爾·卡爾內 (1979) 夏爾·瓦内爾 (1979)華特·迪士尼 (1979) 皮埃爾·布朗貝熱 (1980)路易·德菲内斯 (1980) 柯克·道格拉斯 (1980) 馬瑟·巴紐 (1981) 亞倫·雷奈 (1981) 喬治·當西熱 (1982)亞歷山大·莫虛金 (1982)- Jean Nény (1982)
安德烈·華依達 (1982) 雷米 (1983)雷奈·克萊門特 (1984) 喬治·德·博勒加爾 (1984)埃德維熱·弗耶爾 (1984)克裏斯蒂安-雅克 (1985) 達妮埃爾·達裏厄 (1985) 克裏斯蒂娜·古茲-雷納爾 (1985)阿蘭·普瓦雷 (1985)莫裏斯·賈爾 (1986) 貝蒂·戴維斯 (1986) 讓·德拉努瓦 (1986)勒内·費拉齊 (1986)克勞德·朗玆曼 (1986) 尚盧·高達 (1987) 塞爾日·西爾伯曼 (1988)貝爾納·布利耶 (1989)保羅·格裏莫 (1989)傑哈·菲利普 (1990) 讓-皮埃爾·奧蒙 (1991)索非娅·羅蘭 (1991) 蜜雪兒·摩根 (1992) 席維斯·史特龍 (1992) 讓·馬萊 (1993) 馬切洛·馬斯楚安尼 (1993) 熱拉爾·烏裏 (1993)讓·卡爾梅 (1994)珍妮·摩露 (1995) 格裏高利·派克 (1995)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5) 羅蘭·比歌 (1996) 亨利·韋納伊 (1996)夏爾·阿茲納武爾 (1997) 安迪·麥杜維 (1997) 邁克爾·道格拉斯 (1998) 克林·伊斯威特 (1998) 尚盧·高達 (1998)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爾 (1999) 強尼·戴普 (1999) 讓·羅什福爾 (1999)若西亞娜·巴拉斯科 (2000)喬治·克拉韋納 (2000)讓-皮埃爾·裏奧 (2000) 馬丁·斯科塞斯 (2000)
2001年至今 達裏·考爾 (2001)夏綠蒂·蘭普琳 (2001) 阿涅斯·瓦爾達 (2001) 阿努克·艾梅 (2002) 傑瑞米·艾恩斯 (2002) 克洛德·裏什 (2002)貝爾納黛特·拉豐 (2003)史派克·李 (2003) 梅莉·史翠普 (2003) 米舍利娜·普雷勒 (2004)雅克·迪特龍 (2005)威爾·史密斯 (2005) 休·葛蘭 (2006) 皮埃爾·裏夏爾 (2006)瑪萊娜·若貝爾 (2007)裘德·洛 (2007) 珍妮·摩露 (2008) 羅貝托·貝尼尼 (2008) 德斯汀·荷夫曼 (2009) 哈裏森·福特 (2010) 昆汀·塔倫蒂諾 (2011) 凱特·溫斯蕾 (2012) 凱文·科斯特納 (2013) 史嘉蕾·喬韓森 (2014) 西恩·潘 (2015) 邁克爾·道格拉斯 (2016) 佐治·古尼 (2017) 潘妮洛普·克魯茲 (2018) 勞勃·瑞福 (2019) 凱特·布蘭切特 (2022)
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名單 1946–1975 - Georges Huisman(1946、1947、1949)
安德烈·莫洛亞(1951) Maurice Genevoix (1952)讓·谷克多(1953、1954) 馬瑟·巴紐(1955) Maurice Lehmann (1956)安德烈·莫洛亞(1957) Marcel Achard (1958、1959)喬治·西默農(1960) Jean Giono (1961)古垣鉄郎 (1962)Armand Salacrou (1963)弗裏茨·朗(1964) 奧麗維亞·德哈維蘭(1965) 索非娅·羅蘭(1966) Alessandro Blasetti (1967)André Chamson (1968)盧奇諾·維斯孔蒂(1969)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裏亞斯(1970) 蜜雪兒·摩根(1971) Joseph Losey (1972)英格麗·褒曼(1973) René Clair (1974)珍妮·摩露(1975)
1975–2000 田納西·威廉斯(1976) 羅伯托·羅塞裏尼(1977) 艾倫·帕庫拉(1978) 佛蘭西絲·莎崗(1979) 柯克·道格拉斯(1980) Jacques Deray (1981)Giorgio Strehler (1982)William Styron (1983)狄·保加第(1984) 米洛斯·福曼(1985) 薛尼·波勒(1986) 伊夫·蒙當(1987) Ettore Scola (1988)溫·韋德斯(1989) 貝納多·貝托魯奇(1990) 羅曼·波蘭斯基(1991) 傑哈·德巴狄厄(1992) 路易·馬盧(1993) 克林·伊斯威特(1994) 珍妮·摩露(1995) 弗朗西斯·科波拉(1996) 伊莎貝爾·阿佳妮(1997) 馬丁·斯科塞斯(1998) 大衛·柯能堡(1999) 呂克·貝松(2000)
2001年至今 麗芙·烏曼(2001) 大衛·林奇(2002) 巴提斯·謝侯(2003) 昆汀·塔倫蒂諾(2004) 艾米爾·庫斯圖裏察(2005) 王家衛(2006) 斯蒂芬·弗裏爾斯(2007) 西恩·潘(2008) 伊莎貝·雨蓓(2009) 蒂姆·伯頓(2010) 羅伯特·德尼羅(2011) 南尼·莫萊蒂(2012)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2013) 珍·康萍(2014) 喬爾·柯恩、 伊森·柯恩(2015) 喬治·米勒(2016)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爾(2017) 凱特·布蘭切特(2018)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2019) 史派克·李(2020/2021) 萬桑·藍東(2022) 魯本·奧斯特倫德(2023)
肯尼迪中心榮譽獎獲獎人(2000年代) 2000 米哈伊爾·巴裏什尼科夫 查克·貝裏 普拉西多·多明哥 克林·伊斯威特 安吉拉·蘭斯伯裏
2001 茱莉·安德絲 範·克萊本 昆西·瓊斯 傑克·尼科爾森 魯契亞諾·帕瓦羅蒂
2002 詹姆斯·厄爾·瓊斯 詹姆斯·萊文 奇塔·裏韋拉 保羅·西蒙 伊麗莎白·泰勒
2003 詹姆士·布朗 卡蘿爾·伯内特 洛蕾塔·林恩 邁克·尼科爾斯 伊扎克·帕爾曼
2004 沃倫·比蒂 奧塞·戴維斯和 魯比·迪伊 艾爾頓·強 瓊·蘇瑟蘭 約翰·威廉斯
2005 托尼·本內特 蘇珊娜·法瑞爾 朱莉·哈裏斯 勞勃·瑞福 蒂娜·特納
2006 祖賓·梅塔 桃莉·巴頓 史摩基·羅賓森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
2007 萊昂·弗萊舍 史提夫·馬丁 戴安娜·羅斯 馬丁·斯科塞斯 布賴恩·威爾遜
2008 摩根·弗裏曼 喬治·瓊斯 芭芭拉·史翠珊 特懷拉·薩普 皮特·湯申德和 羅傑·多特裏
2009 梅爾·布魯克斯 戴夫·布魯貝克 格蕾絲·邦布裏 羅伯特·德尼羅 布魯斯·斯普林斯汀
完整列表 20世紀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1世紀00年代 10年代 20年代
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導演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1966) 英格瑪·伯格曼 (1967) 英格瑪·伯格曼 (1968) 法蘭索瓦·杜魯福 (1969) 英格瑪·伯格曼 (1970) 貝納多·貝托魯奇 (1971) 路易斯·布努埃爾 (1972) 法蘭索瓦·杜魯福 (1973)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4) 勞勃·阿特曼 (1975) 馬丁·斯科塞斯 (1976) 路易斯·布努埃爾 (1977) 泰倫斯·馬利克 (1978) 伍迪·艾倫 / 羅伯特·本頓 (1979) 馬丁·斯科塞斯 (1980) 路易·馬盧 (1981)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82) 塔維亞尼兄弟 (1983) 羅伯特·布列松 (1984) 約翰·休斯頓 (1985) 大衛·林奇 (1986) 約翰·鮑曼 (1987) 菲利普·考夫曼 (1988) 葛斯·範桑 (1989) 馬丁·斯科塞斯 (1990) 大衛·柯能堡 (1991)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3) 昆汀·塔倫蒂諾 (1994) 邁克·菲吉斯 (1995)拉斯·馮·提爾 (1996) 柯蒂斯·漢森 (1997) 史蒂文·索德伯格 (1998) 麥克·李 (1999) 史蒂文·索德伯格 (2000) 勞勃·阿特曼 (2001) 羅曼·波蘭斯基 (2002) 克林·伊斯威特 (2003) 張藝謀 (2004) 大衛·柯能堡 (2005) 保羅·葛林葛瑞斯 (2006)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2007) 麥克·李 (2008) 凱瑟琳·畢格羅 (2009) 大衛·芬奇 (2010) 泰倫斯·馬利克 (2011) 邁克爾·哈内克 (2012) 科恩兄弟 (2013) 理查德·林克萊特 (2014) 陶德·海恩斯 (2015) 巴裏·傑金斯 (2016) 葛莉塔·葛薇 (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葛莉塔·葛薇 (2019) 趙婷 (2020) 濱口龍介 (2021) 夏洛特·威爾斯 (2022)
大不列颠獎 傑出電影人獎 艾伯特·布洛克裏 (1989) 米高·肯恩 (1990) 皮特·烏斯蒂諾夫 (1992) 馬丁·斯科塞斯 (1993) 安東尼·霍普金斯 (1995) 鮑伯·溫斯坦 和哈維·溫斯坦 (1996) 德斯汀·荷夫曼 (1997) 約翰·特拉沃爾塔 (1998) 斯坦利·庫布裏克 (1999)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2000) 喬治·盧卡斯 (2002) 休·格蘭特 (2003) 湯姆·漢克斯 (2004) 湯姆·克魯斯 (2005) 克林·伊斯威特 (2006) 丹澤爾·華盛頓 (2007) 西恩·潘 (2008) 羅伯特·德尼羅 (2009) 傑夫·布裏吉 (2010) 沃倫·比蒂 (2011) 丹尼爾·戴-劉易斯 (2012) 佐治·古尼 (2013) 小勞勃·道尼 (2014) 梅麗·史翠普 (2015) 茱迪·科士打 (2016) 馬特·戴蒙 (2017) 凱特·布蘭切特 (2018) 珍·芳達 (2019)
傑出導演獎 彼得·威爾 (2003) 吉姆·謝裏丹 (2004) 邁克·紐維爾 (2005) 安東尼·明格拉 (2006) 馬丁·坎貝爾 (2007) 斯蒂芬·弗裏爾斯 (2008) 丹尼·鮑伊 (2009) 克裏斯托弗·諾蘭 (2010) 大衛·葉茨 (2011) 昆汀·塔倫蒂諾 (2012) 凱瑟琳·畢格羅 (2013) 麥克·李 (2014) 山姆·曼德斯 (2015) 李安 (2016) 阿娃·杜威内 (2017) 史蒂夫·麥奎因 (2018) 喬登·皮爾 (2019)
環球娛樂貢獻獎 霍華德·斯金格 (2003) 柯克·道格拉斯 (2009) 雷利·史考特和 托尼·斯科特 (2010) 約翰·拉塞特 (2011) 威爾·萊特 (2012) 本·金斯利 (2013) 茱蒂·丹契 (2014) 哈裏森·福特 (2015) 森姆·積遜 (2016) 簡尼夫·班納 (2017) 凱文·費吉 (2018) 成龍 (2019)
年度英國藝人獎 麗素·慧絲 (2006) 凱特·溫斯蕾 (2007) 蒂達·史雲頓 (2008) 艾米莉·布朗特 (2009) 米高·辛 (2010) 海倫娜·博納姆·卡特 (2011) 丹尼爾·克雷格 (2012)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2013) 艾瑪·沃森 (2014) 詹姆斯·柯登 (2015) 菲麗希缇·瓊斯 (2016) 克萊兒·芙伊 (2017) 艾美莉·克拉克 (2018) 菲比·沃勒-布裏奇 (2019)
傑出喜劇表現獎 貝蒂·懷特 (2010) 班·史提勒 (2011) 特雷·帕克和 馬特·斯通 (2012) 沙查·巴隆·科恩 (2013) 茱莉亞·路易斯-德瑞弗斯 (2014) 艾米·舒默 (2015) 瑞吉·葛文 (2016) 阿茲·安薩裏 (2017) 占·基利 (2018) 史提夫·庫根 (2019)
傑出電視人獎 艾倫·斯班林 (1999) HBO原創節目 (2002) 迪克·凡·戴克 (2017)達米安·路易斯 (2018) 諾曼·利爾 (2019)
人道主義獎 李察·寇蒂斯 (2007) 唐·錢德爾 (2008) 哥連·費夫 (2009) 伊德瑞斯·艾爾巴 (2013) 馬克·魯法洛 (2014) 奧蘭多·布魯姆 (2015) 伊萬·邁克格雷戈 (2016)
已取消獎項 英國廣播公司 (1999) 塔西姆·辛 (1999) 安吉拉·蘭斯伯裏 (2003) 海倫·美蘭 (2004) 伊麗莎白·泰勒 (2005) 羅納德·内梅 (2005)西德尼·波蒂埃 (2006) 羅伯特·沙耶 和邁克爾·林恩 (2007)
AFI終身成就獎 約翰·福特 (1973) 詹姆斯·卡格尼 (1974) 奧森·威爾斯 (1975) 威廉·惠勒 (1976) 貝蒂·戴維斯 (1977) 亨利·方達 (1978) 亞弗列·希治閣 (1979) 詹姆斯·史都華 (1980) 弗雷德·阿斯泰爾 (1981) 法蘭克·卡普拉 (1982) 約翰·休斯頓 (1983) 莉蓮·吉許 (1984) 金·凱利 (1985) 比利·懷德 (1986) 芭芭拉·斯坦威克 (1987) 傑克·萊蒙 (1988) 格裏高利·派克 (1989) 大衛·利恩 (1990) 柯克·道格拉斯 (1991) 西德尼·波蒂埃 (1992) 伊麗莎白·泰勒 (1993) 傑克·尼科爾森 (1994)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5) 克林·伊斯威特 (1996) 馬丁·斯科塞斯 (1997) 羅伯特·懷斯 (1998) 德斯汀·荷夫曼 (1999) 哈裏森·福特 (2000) 芭芭拉·斯特賴桑德 (2001) 湯姆·漢克斯 (2002) 羅伯特·德尼羅 (2003) 梅麗·史翠普 (2004) 喬治·盧卡斯 (2005) 肖恩·康納利 (2006) 艾爾·帕西諾 (2007) 沃倫·比蒂 (2008) 邁克爾·道格拉斯 (2009) 邁克·尼科爾斯 (2010) 摩根·弗裏曼 (2011) 莎莉·麥克琳 (2012) 梅爾·布魯克斯 (2013) 珍·芳達 (2014) 史提夫·馬丁 (2015) 約翰·威廉斯 (2016) 黛安·基頓 (2017) 佐治·古尼 (2018) 丹澤爾·華盛頓 (2019) 茱莉·安德絲 (2020)
英國電影學院獎 終身成就獎 1971–2000 亞弗列·希治閣 (1971) 法瑞迪·楊 (1972)格雷絲·溫德姆·戈爾迪 (1973)大衛·利恩 (1974) 雅克-伊夫·庫斯托 (1975) 查理·卓别林 (1976) 勞倫斯·奧利維爾 (1976) 丹尼斯·福曼 (1977)弗雷德·金尼曼 (1978) 盧·格瑞德 (1979)休·威爾頓 (1979)戴維·阿滕伯勒 (1980) 約翰·休斯頓 (1980) 阿貝爾·岡斯 (1981) 麥可·鮑爾和 艾默利·普萊斯柏格 (1981) 安德烈·華依達 (1982) 李察·艾登堡祿 (1983) 修·格林 (1984)山姆·史匹格 (1984) 傑裏米·艾薩克斯 (1985)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86) 費德裏柯·費裏尼 (1987) 英格瑪·伯格曼 (1988) 亞曆克·吉尼斯 (1989) 保羅·福克斯 (1990)路易·馬盧 (1991) 約翰·吉爾古德 (1992) 戴維·普洛賴特 (1992)西德尼·薩缪爾森 (1993)科林·揚 (1993)邁克爾·格雷德 (1994)比利·懷德 (1995) 珍妮·摩露 (1996) 羅納德·内梅 (1996)約翰·施萊辛格 (1996) 瑪姬·史密芙 (1996) 伍迪·艾倫 (1997) 史蒂文·布奇科 (1997)茱莉·姬絲蒂 (1997) 奧斯瓦爾德·莫裏斯 (1997) 哈羅德·品特 (1997) 戴維·羅斯 (1997)肖恩·康納利 (1998) 比爾·科頓 (1998)埃裏克·莫雷坎貝 和厄爾尼·懷斯 (1999)伊麗莎白·泰勒 (1999) 米高·肯恩 (2000) 斯坦利·庫布裏克 (2000) 彼得·巴澤爾傑特 (2000)
2001年至今 亞伯特·芬尼 (2001) 約翰·肖 (2001)茱蒂·丹契 (2001) 沃倫·比蒂 (2002) 墨臣艾禾裏製片 (2002) 安德魯·戴維斯 (2002) 約翰·米爾斯 (2002) 索爾·扎恩茲 (2003) 戴維·傑森 (2003)約翰·鮑曼 (2004) 羅傑·格雷夫 (2004)約翰·巴瑞 (2005) 大衛·弗羅斯特 (2005) 大衛·普特南 (2006)肯·洛區 (2006) 安妮·沃斯·科茨 (2007)李察·寇蒂斯 (2007) 威爾·萊特 (2007) 安東尼·霍普金斯 (2008) 布魯斯·佛西斯 (2008)唐·弗蘭奇和 珍妮弗·桑德斯 (2009) 特裏·吉列姆 (2009) 諾蘭·布什内爾 (2009) 凡妮莎·蕾格烈芙 (2010) 宮本茂 (2010) 梅爾文·布萊格 (2010)克裏斯多福·李 (2011) 彼得·莫利紐茲 (2011) 特雷弗·麥克唐納 (2011) 馬丁·斯科塞斯 (2012) (2012)羅爾夫·哈裏斯 亞倫·帕克 (2013) 加布·紐維爾 (2013) 邁克爾·帕林 (2013) 海倫·美蘭 (2014) Rockstar Games (2014) 茱莉·華特絲 (2014) 麥克·李 (2015) 戴維·布拉本 (2015) 榮·斯諾 (2015) 西德尼·波蒂埃 (2016) 約翰·卡馬克 (2016) 雷·高爾頓 和阿蘭·辛普森 (2016)梅爾·布魯克斯 (2017) 喬安娜·拉姆利 (2017) 雷利·史考特 (2018) 提姆·謝弗 (2018) 凱特·阿迪 (2018)塞爾瑪·斯昆梅克 (2019)貝克維爾 (2019)凱斯琳·甘迺迪 (2020) 小島秀夫 (2020) 李安 (2021) 西奧班·雷迪 (2021)比利·康諾利(2022)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導演 讓·雷諾阿 (1945) 威廉·惠勒 (1946) 伊利亞·卡贊 (1947) 羅伯托·羅塞裏尼 (1948) 維多裏奧·狄西嘉 (1949) 約翰·休斯頓 (1950) 黑澤明 (1951) 大衛·利恩 (1952) 喬治·史蒂文斯 (1953) 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1954)威廉·惠勒 (1955) 約翰·休斯頓 (1956) 大衛·利恩 (1957) 約翰·福特 (1958) 弗雷德·金尼曼 (1959) 傑克·卡迪夫 (1960)傑克·克萊頓 (1961)大衛·利恩 (1962) 托尼·理查德森 (1963) 德斯蒙德·戴維斯 (1964)約翰·施萊辛格 (1965)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李察·布魯克斯 (1967)法蘭高·齊費裏尼 (1968) 亞弗列·希治閣 (1969) 法蘭索瓦·杜魯福 (1970) 肯·羅素 (1971) 鮑勃·福斯 (1972) 英格瑪·伯格曼 (1973)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4) 勞勃·阿特曼 / 斯坦利·庫布裏克 (1975) 艾倫·帕庫拉 (1976) 路易斯·布努埃爾 (1977) 英格瑪·伯格曼 (1978) 約翰·施萊辛格 (1979) 勞勃·瑞福 (1980) 沃倫·比蒂 (1981) 薛尼·盧梅 (1982) 詹姆斯·L·布魯克斯 (1983) 大衛·利恩 (1984) 黑澤明 (1985) 伍迪·艾倫 (1986)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87) 亞倫·帕克 (1988) 簡尼夫·班納 (1989) 凱文·科斯特納 (1990) 強納森·德米 (1991) 詹姆士·艾佛利 (1992) 馬丁·斯科塞斯 (1993) 昆汀·塔倫蒂諾 (1994) 李安 (1995) 科恩兄弟 (1996) 柯蒂斯·漢森 (1997) 夏克哈·卡帕 (1998)安東尼·明格拉 (1999) 史蒂文·索德伯格 (2000) 陶德·菲爾德 (2001) 菲利普·諾斯 (2002) 愛德華·茲維克 (2003) 麥可·曼恩 (2004) 李安 (2005) 馬丁·斯科塞斯 (2006) 蒂姆·伯頓 (2007) 大衛·芬奇 (2008) 克林·伊斯威特 (2009) 大衛·芬奇 (2010) 馬丁·斯科塞斯 (2011) 凱瑟琳·畢格羅 (2012) 斯派克·瓊斯 (2013) 克林·伊斯威特 (2014) 雷利·史考特 (2015) 巴裏·傑金斯 (2016) 葛莉塔·葛薇 (2017) 布萊德利·庫柏 (2018) 昆汀·塔倫蒂諾 (2019) 史派克·李 (2020)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2021)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2022)
土星獎最佳劇本 威廉·彼得·布拉蒂 (1973) 伊蔔·梅契爾 /哈蘭·艾裏森 (1974/75) 吉米·桑斯特 (1976)喬治·盧卡斯 (1977) 伊萊恩·梅和 沃倫·比蒂 (1978) 尼古拉斯·邁耶 (1979) 威廉·彼得·布拉蒂 (1980) 勞倫斯·卡斯丹 (1981)梅麗莎·馬西森 (1982)雷·布萊伯利 (1983) 詹姆斯·卡梅隆和 蓋爾·安妮·赫德 (1984)湯姆·霍蘭 (1985)詹姆斯·卡梅隆 (1986) - 邁克爾·邁納和
愛德華·諾麥爾 (1987) 蓋瑞·羅斯和 阿内·斯皮爾伯格 (1988)威廉·彼得·布拉蒂 (1989/90) 泰德·泰利 (1991)詹姆斯·V·哈特 (1992)邁克爾·克萊頓和 大衛·柯普 (1993) 吉姆·哈裏森 和韋斯利·斯崔克 (1994)安德魯·凱文·沃克 (1995) 凱文·威廉森 (1996) 邁克·韋爾布 和邁克爾·科利爾 (1997)安德魯·尼可 (1998) 查理·卡夫曼 (1999) 大衛·海特 (2000)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2001) 斯科特·弗蘭克 和瓊·寇恩 (2002)法蘭·華許、 菲利帕·鮑恩斯和 彼得·傑克遜 (2003) 阿爾文·薩金特 (2004)克裏斯托弗·諾蘭和 大衛·S·高耶 (2005) 麥可·道格堤和 丹·哈裏斯 (2006)布拉德·伯德 (2007) 克裏斯托弗·諾蘭和 喬納森·諾蘭 (2008) 詹姆斯·卡梅隆 (2009) 克裏斯托弗·諾蘭 (2010) 傑夫·尼科爾斯 (2011) 昆汀·塔倫蒂諾 (2012) 斯派克·瓊斯 (2013) 克裏斯托弗·諾蘭和 喬納森·諾蘭 (2014) 勞倫斯·卡斯丹 、J·J·艾布斯和 邁克爾·阿恩特 (2015) 艾瑞克·赫瑟勒 (2016) 萊恩·約翰遜 (2017) 布萊恩·伍茲 、斯科特·貝克 和約翰·卡拉辛斯基 (2018/2019)
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年度導演 尼古拉斯·羅伊格 (1980)安德烈·華依達(1981) 科斯塔·加夫拉斯(1982) 安德烈·華依達(1983) 尼爾·喬丹(1984) 羅蘭·約菲 (1985)黑澤明(1986) 斯坦利·庫布裏克(1987) 約翰·休斯頓(1988) 特倫斯·戴維斯(1989) 伍迪·艾倫(1990) 雷利·史考特(1991) 勞勃·阿特曼(1992) 詹姆士·艾佛利(1993)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1994) 彼得·傑克遜(1995) 科恩兄弟(1996) 柯蒂斯·漢森(1997) 彼得·威爾(1998) 山姆·曼德斯(1999) 斯派克·瓊斯(2000)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2001) 菲利普·諾斯(2002) 克林·伊斯威特(2003) 馬丁·斯科塞斯(2004) 李安(2005) 保羅·葛林葛瑞斯(2006)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2007) 大衛·芬奇(2008) 凱瑟琳·畢格羅(2009) 大衛·芬奇(2010)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2011) 李安(2012) 艾方索·柯朗(2013) 理查德·林克萊特(2014) 喬治·米勒(2015) 内梅什·拉斯洛(2016) 西恩·貝克(2017) 艾方索·柯朗(2018) 奉俊昊(2019) 史蒂夫·麥奎因(2020) 珍·康萍(2021) 陶德·菲爾德(2022)
導演協會獎最佳導演 1948–1975 約瑟夫·曼凱維奇 (1948) 羅伯特·羅森 (1949) 約瑟夫·曼凱維奇 (1950) 喬治·史蒂文斯 (1951) 約翰·福特 (1952) 弗雷德·金尼曼 (1953) 伊利亞·卡贊 (1954) 德爾伯特·曼 (1955) 喬治·史蒂文斯 (1956) 大衛·利恩 (1957) 文森特·明内利 (1958) 威廉·惠勒 (1959) 比利·懷德 (1960) 傑羅姆·羅賓斯和 羅伯特·懷斯 (1961) 大衛·利恩 (1962) 托尼·理查德森 (1963) 喬治·丘克 (1964) 羅伯特·懷斯 (1965)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邁克·尼科爾斯 (1967) 安東尼·哈維 (1968)約翰·施萊辛格 (1969) 富蘭克林·沙夫納 (1970) 威廉·弗萊德金 (1971)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2) 喬治·羅伊·希爾 (1973)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4) 米洛斯·福曼 (1975)
1976–2000 約翰·艾維森 (1976) 伍迪·艾倫 (1977) 邁克爾·西米諾 (1978) 羅伯特·本頓 (1979) 勞勃·瑞福 (1980) 沃倫·比蒂 (1981) 李察·艾登堡祿 (1982) 詹姆斯·L·布魯克斯 (1983) 米洛斯·福曼 (1984)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85) 奧利華·史東 (1986) 貝納多·貝托魯奇 (1987) 巴瑞·李文森 (1988) 奧利華·史東 (1989) 凱文·科斯特納 (1990) 強納森·德米 (1991)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3) 羅拔·湛米基斯 (1994) 朗·侯活 (1995) 安東尼·明格拉 (1996) 詹姆斯·卡梅隆 (1997)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8) 山姆·曼德斯 (1999) 李安 (2000)
2001年至今 朗·侯活 (2001) 羅伯·馬歇爾 (2002) 彼得·傑克遜 (2003) 克林·伊斯威特 (2004) 李安 (2005) 馬丁·斯科塞斯 (2006) 科恩兄弟 (2007) 丹尼·鮑伊 (2008) 凱瑟琳·畢格羅 (2009) 湯姆·霍伯 (2010) 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 (2011) 本·阿弗萊克 (2012) 艾方索·柯朗 (2013)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2014)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2015) 達米恩·查澤雷 (2016) 吉勒摩·戴托羅 (2017) 艾方索·柯朗 (2018) 山姆·曼德斯 (2019) 趙婷 (2020) 簡·坎皮恩 (2021)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薛尼·盧梅 (1975) 薛尼·盧梅 (1976) 赫伯特·羅斯 (1977)邁克爾·西米諾 (1978) 羅伯特·本頓 (1979) 羅曼·波蘭斯基 (1980) 沃倫·比蒂 (1981)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82) 詹姆斯·L·布魯克斯 (1983) 米洛斯·福曼 (1984) 特裏·吉列姆 (1985) 大衛·林奇 (1986) 約翰·鮑曼 (1987) 大衛·柯能堡 (1988) 史派克·李 (1989) 馬丁·斯科塞斯 (1990) 巴瑞·李文森 (1991)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珍·康萍 (1993) 昆汀·塔倫蒂諾 (1994) 邁克·菲吉斯 (1995)麥克·李 (1996) 柯蒂斯·漢森 (1997)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8) 山姆·曼德斯 (1999) 史蒂文·索德伯格 (2000) 大衛·林奇 (2001)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爾 (2002) 彼得·傑克遜 (2003) 亞曆山大·佩恩 (2004) 李安 (2005) 保羅·葛林葛瑞斯 (2006)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2007) 丹尼·鮑伊 (2008) 凱瑟琳·畢格羅 (2009)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 大衛·芬奇 (2010) 泰倫斯·馬利克 (2011)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2012) 艾方索·柯朗 (2013) 理查德·林克萊特 (2014) 喬治·米勒 (2015) 巴裏·傑金斯 (2016) 吉勒摩·戴托羅 / 盧卡·格達戈尼諾 (2017) 黛布拉·格蘭尼克 (2018)奉俊昊 (2019)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1980-1999 羅曼·波蘭斯基 (1980) 史蒂芬·史匹柏 (1981) 史蒂芬·史匹柏 (1982) 塔維亞尼兄弟 (1983) 貝特朗·塔維涅 (1984) 約翰·休斯頓 (1985) 大衛·林區 / 奧利佛·史東 (1986) 史丹利·庫柏力克 (1987) 史蒂芬·佛瑞爾斯 (1988) 伍迪·艾倫 (1989) 馬丁·史柯西斯 (1990) 強納森·德米 (1991) 勞勃·阿特曼 (1992) 史蒂芬·史匹柏 (1993) 昆汀·塔倫提諾 (1994) 李安 (1995) 麥克·李 (1996) 柯提斯·韓森 (1997) 約翰·鮑曼 (1998) 大衛·歐·羅素 (1999)
2000-2019 卡麥隆·克羅 (2000) 大衛·林區 (2001) 羅曼·波蘭斯基 (2002) 蘇菲亞·柯波拉 (2003) 張藝謀 (2004) 李安 (2005) 馬丁·史柯西斯 (2006) 朱利安·許納貝 (2007) 葛斯·範桑 (2008) 凱瑟琳·畢格羅 (2009) 大衛·芬奇 (2010) 馬丁·史柯西斯 (2011) 凱瑟琳·畢格羅 (2012) 史提夫·麥昆 (2013) 李察·林克雷特 (2014) 陶德·海恩斯 (2015) 達米恩·查澤雷 (2016)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2017) 琳恩·倫賽 (2018) 奉俊昊 (2019)
2020-至今 趙婷 (2020) 濱口龍介 (2021) 陶德·菲爾德 (2022)
時代100人:20世紀最重要的人物 領導人和革命者 大衛·本·古裏安 邱吉爾 聖雄甘地 戈爾巴喬夫 阿道夫·希特勒 胡志明 教皇約翰·保羅二世 魯霍拉·霍梅尼 小馬丁·路德·金 弗拉基米爾·列甯 納爾遜·曼德拉 毛澤東 羅納德·裏根 埃莉諾·羅斯福 富蘭克林·羅斯福 西奧多·羅斯福 瑪格麗特·桑格 撒切爾夫人 坦克人 萊赫·瓦文薩
藝術家和藝人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露西爾·鮑爾 披頭士 馬龍·白蘭度 可可·香奈兒 查理·卓别林 勒·柯布西耶 鮑勃·迪倫 T·S·艾略特 艾瑞莎·弗蘭克林 瑪莎·葛蘭姆 吉姆·漢森 詹姆斯·喬伊斯 巴勃羅·畢加索 羅傑斯與漢默斯坦 巴特·辛普森 弗蘭克·辛納屈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 奧普拉·溫弗瑞
建設者與巨頭 威利斯·開利 沃爾特·迪斯尼 亨利·福特 比爾·蓋茨 阿馬迪奧·賈尼尼 雷·克洛克 雅詩·蘭黛 威廉·李維特 查理·盧西安諾 路易·梅耶 查爾斯·美林 盛田昭夫 沃爾特·路則 皮特·羅澤爾 大衛·沙諾夫 胡安·特裏普 山姆·沃爾頓 小托馬斯·J·沃森
科學家與思想家 利奧·貝克蘭 蒂姆·伯納斯-李 雷切爾·卡森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費羅·法恩斯沃斯 恩裏科·費米 亞曆山大·弗萊明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羅伯特·戈達德 庫爾特·哥德爾 埃德溫·哈勃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路易斯·李奇 & 瑪麗·李奇 皮亞傑 喬納斯·索爾克 威廉·肖克利 艾倫·圖靈 弗朗西斯·克裏克 & 詹姆斯·沃森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萊特兄弟
英雄與偶像 穆罕默德·阿裏 The American G.I. 戴安娜王妃 安妮·弗蘭克 葛培理 切·格瓦拉 艾德蒙·希拉裏 & 丹增諾蓋 海倫·凱勒 肯尼迪家族 李小龍 查爾斯·林白 哈維·米爾克 瑪麗蓮·夢露 艾米琳·潘克斯特 羅莎·帕克斯 佩萊 傑基·羅賓森 安德烈·薩哈羅夫 德蕾莎修女 Bill W.
規範控制 -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0116975 BNC: 000273576 BNE: XX911658 BNF: cb11925337n (data) CiNii: DA05122162 CONOR: 11241571 FAST: 47705 GND: 118812068 ISNI: 0000 0001 2147 8992 J9U: 987007268449405171 LCCN: n79148103 LNB: 000028469 MusicBrainz: b3721f66-4379-44d1-947a-79d1c95b6b9f NDL: 00475426 NKC: jn20011211018 NLA: 35750976 NLK: KAC199626112 NLP: a0000001182386 NNL: 000125451 NSK: 000054759 NTA: 072263512 ICCU: CFIV009729 SELIBR: 277984 SNAC: w6jq16mz SUDOC: 027648540 ULAN: 500330922 VIAF: 111553324
- 1971年:
圖騰 14: 白巫師 White Wizard
藍手 波符 13 天的第 8 天
內在女神力: KIN.168 水晶的黃星星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 KIN.72 共鳴的黃人
這天的星系印記是 KIN.34, 名號是 【銀河星系的白巫師】 、 【藍手波符 之 銀河白巫師】 也可以是 【銀河白巫師.藍手波符】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稱號呢?
藍手是20個波符中的第3個;曾經有一段時期,人們透過人造的巨大工程,妄想著可以創造奇蹟、撼動天地,而事實上,所有的奇蹟其實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沒有必要去追尋更高、更遠或更巨大,所有的渺小其實一點都不渺小,每一層的思念與每一層的情懷,透過用心的傳遞,我們都有著無限寬廣的能量傳遞,讓所有接收到這份禮物的人都能感受到慈悲、無限的祝福以及愛。
KIN.34 位於 藍手波符 13 天中的第 8 天,銀河音階為調性 8
調性 8 的名稱是銀河星系,重點在於協調自身與眾人能量,擴大服務的形式與範圍,讓美好世界如繁星般耀眼並備受期待。
在藍手波符 13 天中,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的靜心中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是藍手波符的第 8 天,我的問題是:我是否忠於我的信念生活?。白巫師,能使我忠於我的信念生活。
今天的星際原型圖騰為白巫師,我們稱之為主印記, 白巫師能夠在冥想中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直指內心,成熟的白巫師能夠將靈性界的豐盛顯化到物質界。
每個主印記都蘊藏著五大神諭,除了中央的主印記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圖騰,分別為右邊的【支持】圖騰、上方的【引導】圖騰、左邊的【挑戰擴展】圖騰及下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白巫師與紅蛇相互為對方的支持圖騰, 紅蛇的捉地力以及在地的土能量,讓白巫師不再只是飄散的風中的靈體,而是有著聚焦能量的魔法施行者。
白巫師的引導依據KIN的調性不同會有五種可能性,KIN.34的引導圖騰是白鏡 , 白鏡引導著我們認清自我,為我們的未來留下紀錄,將我們每一個思緒紀錄在天體運行中,在我們回歸的那個當下,迴向各所有的存在與眾生,為這個世界留下美麗色彩。
白巫師與黃種子相互為對方的挑戰擴展圖騰, 黃種子是白巫師的挑戰擴展,白巫師有著超脫現實的靈性優雅,相較於黃種子需要長時間灌溉方能有成果的現實,貌似有些許衝突,然而所有的歷程不論快慢好壞,都會是滋養白巫師成長的靈性養分。
白巫師與藍手相互為對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白巫師的心靈能力無須懷疑,當能透過藍手的巧思,讓一切零星的能量透過具象了解傳達時,更能讓白巫師有動力去展現其無邊法力。
當我們能將五大神諭力量啟動合一時,將可發揮出 KIN.168 水晶的黃星星 的內在能量。
每年 12 月 18 日的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皆為 KIN.72 共鳴的黃人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是我們圖騰調性中,另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也是另一個我們值得學習及體會的課題。
銀河星系白巫師的 KIN260 肯定句是:【我能夠看見每個人內在的真實並顯化成豐盛的具象現實】
另外就彩虹數字來說 1946 年 12 月 18 日 有著 陽性密碼 32/5(2級)、陰性密碼 29/11/2(6級)的數字能量。
每一個圖騰印記都有著值得探討的深意,每一個數字更有著特殊的能量與意義,更多資訊我們將持續更新,歡迎多多分享本站內容,也邀請您來本站 粉絲專頁 按個讚,感謝您。
祝福你,祝福我.你是我,我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