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娜·傑克森 Janet Jackson
-
美國唱片歌手與女演員
維基百科:[1] (英語:Janet Damita Jo Jackson,1966年5月16日—),美國歌手與演員。以發行一系列前衛音樂風格、涉略廣泛社會爭議題材、有強烈性暗示的唱片,及出色的現場舞台表演效果而名。除了歌唱事業,她也跨足電視及電影的表演領域。根據《 福布斯》雜志的統計,她是演藝圈中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個人資産達到1.5億美元。她是演藝圈傳奇家族 傑克遜家族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九),并與她的兄長 邁克爾·傑克遜一起成為20世紀1980年代至今流行音樂界最重要的符号之一。1976年,她在描寫自己家族的電視真人影輯《 傑克遜一家 》(The Jacksons)中出道,随后又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演了多部電視劇,包括:《美好時光》(Good Times)以及《 名揚四海》(Fame)。 在1982年,她與
A&M唱片公司簽約,開始了自己的歌唱事業。而她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 控制》(1986)則令她開始成為流行偶像。她與著名音樂制作人 Jimmy Jam和Terry Lewis 合作,開創性的将節奏布魯斯、 放克、 迪斯科、 饒舌以及 工業噪音音樂融合到 流行音樂之中,成為當時音樂界的時尚先驅。随后,他們又将這種創新通過唱片、舞美效果、音樂錄影帶、廣播以及新興的 MTV電視台發揚光大,而珍妮親自撰寫的富含現實意義的歌詞,也是她音樂作品的特色之一。 進入90年代,珍妮已成為了各大唱片公司追逐簽約炙手可熱的巨星。1991年,她與
維京唱片簽下了一張具體金額保密但保守估計高達數千萬美元的唱片合約。這使她成為當時音樂史上最高簽約費的歌手。在 維京唱片旗下發行的首張專輯《 珍娜》(1993)取得了爆炸性的成功,完美的塑造了她 性感符号的形象并延續至今。同年,珍妮主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 寫詩的賈斯廷斯 》(Poetic Justice)。90年代末,《公告牌》雜志評選她為十年來最成功的女歌手第二位(僅次于 瑪麗亞·凱莉)。而她創作的一系列金曲《 下流》、《 節奏國度》、《 愛就是這樣》、 《 再度重逢》和《 都給你》都成為樂壇經典之一。 珍妮·傑克遜憑借全世界累積唱片銷量過億的成績,使她成為
流行音樂史上 暢銷音樂藝人之一。 [2] 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也以26白金的認證評的成績,評定她為 美國史上銷售量最高音樂家女歌手的十一位。 [3] 2008年,《公告牌》雜志發布了 公告牌百強單曲榜50年成績總結,珍妮位列第七位。在2010年該雜志25年來50位最佳節奏布魯斯/嘻哈音樂人的評選中,珍妮位列第五位。 作為世界上獲獎最多的音樂人之一,珍妮長青的表演狀态、先鋒的音樂理念、傑出的銷量成績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重新塑造和定義了20世紀80年代至今以來的流行音樂,也成為了許多音樂家的創作靈感。
曾與R&B男歌手
約翰尼·吉爾交往。2017年珍娜與最後一任前夫育有她唯一一位孩子。2019年,珍妮·傑克遜入選 搖滾名人堂。 [4] 生活及事業[
編輯] 1966-1982:童年與電視工作[
編輯] 1977年《 傑克遜一家 》(The Jacksons)電視影輯的宣傳照片,珍妮位于最前排珍妮·傑克遜出生于
印第安納州 加裏市聖瑪麗憐憫醫院,是 凱瑟琳·傑克森與 約瑟夫·傑克森的第十個孩子(其中一子布蘭登·傑克森早夭) [5] 傑克遜一家位于社會的中下層階級,并且是虔誠的耶和華見證人派的教徒。雖然珍妮從小被作為一個耶和華見證人派而撫養長大,但是成年之后就沒有再遵循教派的教義和意見生活。珍妮自己也形容自己與上帝的關系是獨特的“一對一”般的。 [6] 作為傑克遜家族的老幺,當她還在蹒跚學步的時候,她的兄長傑基、 蒂托、 傑梅因、 馬龍和 邁克爾就組成了 傑克遜五人組在夜總會和劇院演出。1969年3月, 傑克遜五人組與 摩城唱片簽下一紙合約。随着組合在 摩城唱片旗下推出4支單曲相繼成為冠軍而取得的成功,傑克遜一家的生活得以改善,并得以搬到 加利福尼亞州 洛杉矶的 聖栎郡 。[5] 雖然出生于一個音樂世家,但是珍妮從小更希望長大之后成為一名賽馬騎師而不是一個藝人。儘管如此,她的父親仍然安排她向娛樂事業發展。珍妮曾經說:“從來沒有人問過我是不是想進入娛樂圈...這都已經是安排好的。(No one ever asked me if I wanted to go into show business ... it was expected.)”[5] 1974年珍妮7歲時,她在她兄姊在
拉斯維加斯美高梅賭場的歌舞秀中登場。在Jane Cornwell2002年發行的為珍妮所撰寫的傳記《Janet Jackson》中提到,在珍妮8歲那年,她的父親約瑟夫告訴她不能再叫他「爸爸」了,因為他是她的經紀人。從此之后,她将直接稱呼他為「約瑟夫」。 [5] 她作為一名演員在CBS1976年的拍攝的描寫她家庭的真人影輯《 傑克遜一家 》(The Jacksons)正式出道。在劇中與她的兄姊、瑞比、 蘭迪、 邁克爾、 蒂托、 馬龍、 拉托亞和 傑基共同演出。 [5] 1977年,她被制作人諾曼·利爾選中,在情景喜劇《 美好時光》(Good Times)中飾演Penny Gordon Woods。 [5] 1979年至1980年,她又在電視劇《新式家庭 》(A New Kind of Family)中飾演Jojo Ashton,1981年至1982年的電視劇《細路仔 》(Diff'rent Strokes)中也看得到她的身影。[5] 1982年起,她在電視劇《名揚四海》(Fame)中飾演了主要角色Cleo Hewitt,并參演了四個播映季。事后珍妮承認,這份工作并不是她所喜歡的。 [7] [8] 1982–1985:早期唱片[
編輯] 雖然珍妮對發展自己的音樂事業并不是特别的熱衷,但是她還是同意和她的家庭成員一起錄制唱片。1978年,她和她的哥哥
蘭迪一起出版發行了一張名為《Love Song for Kids》的唱片。當16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安排她與 A&M唱片公司簽約。 [5] 她的首張個人專輯《珍妮·傑克遜 》也於同年發行,專輯由靈魂音樂歌手 Angela Winbush 、René Moore 和Leon F. Sylvers III制作,并由她的父親全程監制。[5] 專輯在公告牌R&B專輯榜上最高排名第六。 [9] 珍妮的第二張專輯《
Dream Street 》與兩年后發行。她的父親找來了她的兄弟幫助完成這張專輯。馬龍負責編寫了兩首歌曲,而 蒂托、 邁克爾和 傑基負責和聲。 [5] 該專輯在R&B榜上最高排名第19位,銷量也較上一張專輯差。[9] 專輯中唯一一首熱門歌曲《Don't Stand Another Chance 》也隻在公告牌R&B單曲榜上排名第九。[10] 1984年年末,珍妮與兒時的夥伴、同事,R&B歌手James DeBarge 私奔。但是這段婚姻1985年就宣告終止。[11] 1985年,珍妮和姐姐拉托亞一起參加了 雅馬哈世界歌謠祭 ,并獲得銀獎以及最佳歌曲獎。1986–1988:《控制》[
編輯] 在發行完《
Dream Street 》之后,珍妮決定将自己的演藝事業脫離她的家族。她后來評論道:「我隻是想離開我的家庭,擺脫我父親的控制。而告訴我父親說我不想再和他一起工作了,正是我人生當中所做的最艱難的事情之一。(I just wanted to get out of the house, get out from under my father, which w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s that I had to do, telling him that I didn't want to work with him again.)」[8] A&M唱片公司的主管John McClain随后雇傭了制作人Jimmy Jam與Terry Lewis與珍妮合作。經過6周的努力,他們完成了珍妮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控制》 [12] 珍妮回憶到,在她錄制這張專輯的時候,她在明尼阿波利斯的酒店外面被一群男人威脅,她描述當時的情形說:「當一群男人開始跟蹤我時,我覺得危險向我襲來。但是我并沒有退縮或者尋求Jimmy和Terry的保護,我鼓足了勇氣反抗,并讓他們退縮了。這也是我后來創作《 Nasty》與《 What Have You Done for Me Lately》這兩首歌的靈感所在,他們都出自于一種自我防衛的意識。」 [13] 雖然Jam和Lewis也希望能吸引各族群的注意力以及視聽口味,但他們的首要目标仍然是将珍妮塑造成一個典型的美國黑人女歌手。
[14] Jam評論這張專輯時說道:我們希望創作一張迎合每一個美國黑人家庭的唱片,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目标。[14] 1986年2月,專輯《控制》上市發行,獲得了爆炸性的成功,并在同年7月以單周20萬張的銷量在 告示牌專輯榜中奪冠。 [9] [15] 《洛杉矶時報》的評論家Connie Johnson寫道:「雖然歌手仍然是一個青少年,但是卻有非常堅定、冷靜以及成熟的觀點。她清晰的剖析了當今青少年的青澀歲月,并用音樂的肌腱将他們串聯起來。」[16] 《新聞周刊》評論這張專輯時認為這張專輯“結合了Patti LaBelle和 惠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的傷感情歌和華麗編曲效果。” [17] Rob Hoerburger在《滾石雜志》上評價《Control》這張專輯比 黛安娜·羅絲(Diana Ross)近5年來的所有專輯都要出色,而且将珍妮形容為年輕的 唐娜·桑默。并斷言她将不會固步自封而會以自己的腳步不斷的超越。 [18] 專輯中的五支單曲《
What Have You Done for Me Lately》、《 Nasty》、《 When I Think of You》、《 Control》和《 Let's Wait Awhile》均打入了 告示牌單曲榜前五名。 [19] 而單曲《When I Think of You》也成為珍妮的第一支全美冠軍單曲。此外《The Pleasure Principle》也打入了20強,最高排名第十四位。[19] 專輯《Control》中的大多數音樂錄影帶都由當時尚名不見經傳的寶拉·阿巴杜(Paula Abdul)操刀。公告牌雜志評論道:「(珍妮·傑克遜)的音樂錄音帶也給 MTV電視台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并使得這個原本隻是一個普通的搖滾樂音樂頻道轉變成了時尚音樂的新指标。」 [12] 《Control》在美國獲得了
RIAA五白金的銷量認證,并在全世界創造了超過一千四百萬張的銷量記錄。 [2] [20] 而專輯在全美音樂獎上所創的十二項提名的記錄至今無人可破,并獲得四項大獎。專輯也獲得了 葛萊美獎年度最佳專輯提名的肯定。 [21] [22] [23] 1989–1992:《珍妮·傑克遜的節奏王國 1814》[
編輯] 1989年9月,珍妮發行了她自己的第四張錄音室專輯《
節奏國度》。雖然A&M唱片公司希望延續上一張專輯《Control》的風格,但是她本人卻堅持在新專輯中添加更多的現實信息,用她的歌曲來表達自己對愛情和兩性關系的觀點。 [24] 她說:“我并不幼稚,我知道一張專輯或者一首歌曲不能改變世界,我隻希望我的音樂和我的舞蹈能夠吸引住觀衆的注意力,并保持足夠長的時間,讓他們能聽出歌詞中我想表達的東西。”[25] 專輯的制作人Jimmy Jam在接受《波士頓環球報》采訪時說:“我們總有一台電視機是開着的,通常都轉到CNN頻道...我想專輯中現實題材的歌曲像《 Rhythm Nation》、《State of the World》和《The Knowledge》的創作靈感都來源于此。 [26] 《滾石雜志》的Vince Aletti在文章中稱:“他觀察到珍妮·傑克遜所關注的議題已經從個人情感轉向了整個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不公正、不文明、犯罪、毒品——包羅萬象。”[27] 這張
告示牌專輯榜冠軍專輯最終獲得了美國六白金的銷量認證,在全球已售出了超過1400萬張。 [2] [9] [20] 而這張專輯也成為音樂史上唯一一張連續三年均産生告示牌單曲榜冠軍單曲的專輯——1989年4週冠軍的《 Miss You Much》、1990年3週冠軍的《 Escapade》和1週冠軍的《 Black Cat》,以及1991年1週冠軍的《 Love Will Never Do (Without You)》。與此同時也是曆史上唯一一張7支單曲均打入單曲榜前五位的專輯。 [28] [29] 為專輯所攝制的音樂錄影帶《Rhythm Nation》也赢得了1989年 格萊美獎最佳長篇音樂錄影帶獎。 [30] 《公告牌》雜志也宣布《節奏國度》是1990年銷量最高的專輯。[31] [32] 依托這張專輯而展開的名為Rhythm Nation World Tour 的珍妮首次世界巡演,也是唱片歌手首次世界巡回演唱會中成績最佳的。[33] 當珍妮開始自己的巡演之后,她開始意識到自己對流行音樂的影響。《舊金山紀事報》的Joel Selvin 評論道:這個23歲的年輕人刷新了一系列的記錄,成為MTV的新指标,以及整個國家青少年少女的國民偶像。”而時任黑人學院聯合基金 副總裁的William Allen則對《洛杉矶時報》說:“珍妮·傑克遜是所有青少年應該學習的榜樣,她本人通過專輯《節奏國度》中的歌詞,向這個國家的青少年傳遞了正面的信息。” [34] [35] 她也與黑人學院聯合基金共同設立了"節奏王國獎學金",并從演唱會的收入中捐助此項以及其他教育計劃,總計金額超過50萬美元。[36] [37] 而根據2000年英國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Routledge世界婦女百科全書:全球婦女議題及知識》中記載,珍妮·傑克遜憑借在當時的成功,使她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音樂人之一,能與麥當娜、 蒂娜·透娜以及她的兄長 麥可·傑克森并肩。 [38] 随着《
節奏國度》的發行,珍妮·傑克遜與A&M唱片公司正式約滿,頓時成為各大唱片公司追逐邀約的對象。1991年,在 維京唱片的老闆 理查德·布蘭森親自接洽下,她與該廠牌簽下了一紙唱片合約。 [39] [40] [41] 雖然合同的具體金額沒有公布,但是業内人士大緻預計合同金額約在3200萬美元至5000萬美元之間,這也使她成為當時音樂史上最值錢的音樂人。這個記錄随后被她的哥哥邁克爾·傑克遜與 Sony公司6500萬美元的續約合同所打破。 [42] 黑人雜志《Ebony 》評價道:“任何人和團體,都沒有像近期分别簽下價值數千萬唱片美元合約邁克爾和珍妮兄妹這樣來震撼這個世界的娛樂界。雖然他們有衆多的模仿者,但是卻極少有能像他們這樣令人驚歎的風格和風度的出現。”[42] 珍妮的時尚指标的地位也進一步的穩固,“在她超過200萬歌迷參與的世界巡演中,無數的少女模仿她穿起了特質的黑色軍裝式樣的夾克,黑色緊身褲和白色大襯衫。”[42] 同年,她與她長期的夥伴、舞蹈家、作曲家、導演René Elizondo, Jr. 秘密結婚。[43] 1992年初,她與著名歌手路德·範德魯斯合作,為電影《 過路财神 》演唱了歌曲《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 》。1993–1996:《珍妮》, 《寫詩的賈斯廷斯》、登上《滾石》雜志封面和《十年精選 1986/1996》[
編輯] 1992年8月,當珍妮·傑克遜完成了自己首部擔綱主演的電影《
寫詩的賈斯廷斯 》(Poetic Justice)的拍攝工作之后,她開始着手計劃推出自己在維京旗下的首張專輯。專輯於1992年9月開始制作,并於次年一季度完成。1993年5月,珍妮推出了自己第五張錄音室專輯《珍娜》,專輯一上市就獲得巨大的成功,迅速登上了 告示牌專輯榜的榜首。 [9] 而關于專輯的名稱,珍妮解釋道:“當然,很多人肯定會覺得我是依靠着我的姓氏來成功的...這就是我隻把我自己的名字放在封面上的緣故。也因此,我從來沒有讓我的哥哥們來幫我創作和制作音樂。”[44] 《公告牌》雜志的Larry Flick評論道:“珍妮在這張專輯中将自己的音樂領域進一步的擴大,浩室音樂、 搖擺樂、 嘻哈、 搖滾以及 加勒比海風格 的音樂元素與珍妮招牌式的電台放克音樂充分結合在了一起。” [45] 《滾石》雜志則寫道:“作為美國黑人「皇室家族」的小公主,珍妮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重要的。無論是宣布将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擺脫别人的「控制」(《Control》1986),還是率領一個舞蹈軍團與這個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對抗(《節奏國度》1989),她總是充滿了影響力。而當她在自己的新專輯《珍娜》中散發自己無窮的性感和成熟魅力時,這同樣也是文化史上重要的一刻。” [46] 2004年出版的《新滾石專輯指南》中提到,專輯中的8週冠軍單曲并獲得1994年格萊美獎最佳R&B歌曲獎的《 That's the Way Love Goes》、2週冠軍的《 Again》以及其他top10單曲如《 如果》、《 因為愛》、《 你要這個》和《 無論何時何地》都富含了一種“長大成人之后的欲望”。 [30] [47] 《珍娜》這張專輯最終由RIAA認證為6白金專輯,在全世界範圍内也銷售了超過2000萬張。[20] [48] 1993年,珍妮第一次擔任主演的電影《
寫詩的賈斯廷斯 》(Poetic Justice)上映。《滾石》雜志評論珍妮的表演“雖然青澀但作為首次領銜還算有趣”而《華盛頓郵報》則稱她的表演“略顯古怪”。 [49] [50] 其他的評論也相對負面,《娛樂周刊》的Owen Gleiberman稱:“她并不是一個稱職的女演員,她塑造的形象除了像丘比洋娃娃那樣有張可愛的塑料面具之外,個性上毫無棱角。”[51] 盡管如此,她為電影配唱的抒情歌曲《Again》卻在次年為她帶來了一座 金球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以及一項 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提名。 [52] [53] 珍納·積遜在1993年 滾石雜誌封面 1993年9月,珍妮登上了《滾石》雜志的封面。隻穿了一條低腰牛仔褲的珍妮上半身全裸,隻由一個男人從背后伸手蓋住了她的雙峰。這張由傳奇時尚攝影師
Patrick Demarchelier 親自操刀的攝影作品,本身也是《珍娜》專輯封面照片的完整版。而那個身藏珍妮背后的男人一直也是娛樂界的一大問号之一。直至近年,才有相關知情人士透露這位男子是當時與珍妮秘密結婚的René Elizondo, Jr.。[54] 《溫哥華太陽報》的Sonia Murray随后報道說:“傑克遜,27歲,繼續确立了她時尚偶像和性感符号的形象,而《滾石》雜志的這張傑克遜封面...可謂是今年最知名以及最震撼的雜志封面。” [55] 而作家David Ritz 則把她與馬文·蓋伊相比較,認為就像當年馬文·蓋伊從專輯《 What's Going On》向《Let's Get It On》尋求突破一樣,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而珍妮則用《節奏國度》向《珍娜》的轉變,向世人發布了自己性解放的宣言。 [13] 珍妮随即展開的第二次世界巡回演唱會Janet World Tour 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舊金山紀事報》的Michael Snyder評價珍妮的舞台表演突破了傳統意義上歌手體育館演唱會與劇場狂想曲之間的界限。[56] 這段時間,她的兄長邁克爾正深陷于
猥亵兒童醜聞 之中,雖然邁克爾否認了全部的罪行,但是輿論界卻緊盯他不放。[57] 而珍妮也給予了她哥哥巨大的支持。她公開否認他們的姐姐La Toya在1991年出版的自傳《La Toya: Growing Up in the Jackson Family 》中對他們的父母從小虐待他們的指控,[40] 并在接受《Ebony》雜志采訪時宣稱,她認為她的姐姐将自己封閉起來,和她的家族已經疏遠了,并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之中。這主要是歸咎於她的丈夫Jack Gordon 對她進行長期洗腦的結果。[58] 與此同時,她也批評她兄長傑梅因在1991年發表的單曲《Word to the Badd》中對邁克爾的抨擊。[58] 1994年11月,她和邁克爾一起演唱了歌曲《Scream 》,這支邁克爾1995年的專輯《HIStory》的首波主打單曲描述了輿論界因猥亵兒童醜聞給他們的家族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和痛苦。 [59] 這支單曲首周進榜排名第五,成為樂壇史上首支發行第一周就榮登Top5的單曲。而單曲的音樂錄影帶也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評定為“史上耗資最巨大的音樂錄影帶”,成本逾700萬美元之巨。這也讓這對兄妹獲得了1995年格萊美獎最佳音樂錄影帶短篇獎。[30] 1995年10月,珍妮推出了自己的首張新歌+精選專輯《
Design of a Decade 1986/1996 》,這張由維京與A&M唱片公司共同制作的專輯在專輯榜上首周排名第四,并最高排名第三。[9] 專輯中的主打單曲《Runaway 》則是史上第一支一發行首周便打入單曲榜Top10的單曲,最高排名第三。[60] [61] 《Design of a Decade 1986/1996》最終由RIAA認證為雙白金專輯,全世界的累積銷量也打到了400萬張。[20] [62] 通過這張專輯,珍妮進一步确立了自己在樂壇的地位,《波士頓環球報》的Steve Morse寫道:“說起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精英時,你會不由的想到珍妮·傑克遜、邦妮·雷特、 麥當娜和 小野洋子,她們的影響力不可估量。你現在還能說珍妮沒有達到她的哥哥邁克爾那樣的高度嗎?” [63] 精選集的推出完成了珍妮與維京的唱片合約,這又使得她成為唱片工業各大巨頭争相招攬的巨星。1996年1月,珍妮與維京唱片續約,簽約費高達8000萬美元。[64] 這張合約使得她又一次成為音樂史上酬勞最高的藝人。甚至高于她的兄長邁克爾6500萬美元的簽約費和麥當娜6000萬美元的合同。十年之内,珍妮兩次創造了曆史。 [65] [66] [67] 1997–1999:《華麗的冒險》[
編輯] 經過兩年的籌備與制作,珍妮發行了自己的第六張錄音室專輯《
華麗的冒險》,在這段時間裏,珍妮也一直飽受 憂鬱症與 焦慮症的困擾。 [8] 《波士頓環球報》的Michael Saunders認為這張專輯本身就是珍妮與憂郁症搏鬥過程的寫照,并形容這張專輯是“一次嚴格的自省,也是一次用音樂來記錄的自我發現的旅程”[8] 而《華麗的冒險》也将施虐與受虐與珍妮的音樂相結合。著名樂評雜志《 偏鋒雜志》的Eric Henderson寫道:“《 華麗的冒險》是一張充滿黑色元素的傑作,加上内頁中的鐵鍊和皮鞭,沒有什麼東西能比情感上的赤裸更加性感了。” [68] 《公告牌》的Larry Flick稱這張專輯是“今年美國樂壇最好的專輯,也比她之前的五張專輯更加出色。”[69] 專輯於1997年10月出版,首次進榜即登上告示牌專輯榜冠軍。 [9] 1997年8月,專輯的首波主打單曲《失去了才了解》通過電台公開,在公告牌電台榜上最高排名12。 [70] 這張單曲節選了一小段Joni Mitchell創作的名曲《 Big Yellow Taxi 》中的一小段旋律,并由饒舌歌手Q-Tip 共同演繹。《Got 'til It's Gone》的音樂錄影帶也獲得了1997年葛萊美獎最佳短篇音樂錄影帶獎。 [30] 專輯的第二首單曲《Together Again》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為珍妮第八首 告示牌單曲榜冠軍單曲。這一成績也使她和 Elton John、 Diana Ross和 The Rolling Stones等傳奇音樂人打平。 [71] 專輯連續46周保持在美國單曲榜榜單之内,在英國單曲榜中也連續上榜了19周。[71] 出自專輯的另一首單曲《I Get Lonely》也打入了美國單曲榜Top3。 [19] 專輯在世界範圍内總共銷售了1000萬張,而在美國則獲得了RIAA三白金的銷量認證。[2] [20] 珍妮将單曲《Together Again》的部分利潤捐獻給了
美國艾滋病研究基金會 。[71] 《每日電訊報》的Neil McCormick評論道:“(珍妮)從這張專輯開始成為了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同性戀偶像,在《Together Again》這首反艾滋病歌曲中的表現不由的讓人想起了反艾滋的藝能界先驅Diana Ross,而在鼓勵人們勇敢面對自己性取向的歌曲《Free Xone》則是一首對同性戀的贊歌,而 羅德·斯圖爾特的經典老歌《 'Tonight's the Night' 》則由珍妮诠釋的充滿了女同性戀的魅力。”[72] 《滾石》雜志則認為《Free Xone》是整張專輯中最優秀的歌曲,形容它是一首優秀的反同性戀恐懼症歌曲,從王子般的曲風完美的過渡到Archie Bell and the Drells的《Tighten Up》的吉他片段,每一個細微的部分都透出無限的情緒、節奏感和戲劇張力。 [73] 而《華麗的冒險》也被美國國家黑人同性戀領導論壇高度評價,并被授予第十九屆同性戀反诽謗聯盟媒體獎 最佳音樂專輯獎。[74] 1998年,珍妮展開了自己名為
The Velvet Rope World Tour 的世界巡演,總共跨越了歐洲,北美,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洛杉矶時報》的Robert Hilburn報道到:“這次巡演猶如一出充滿了魅力與企圖心的百老彙歌舞劇,而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凸顯出她是這場演出的‘創作者和導演’。”[75] 而由HBO電視台制作的演唱會特輯《The Velvet Rope: Live in Madison Square Garden》更是吸引了全美1500萬的電視觀衆,将其他四大主要電視網的同時段收視率遠遠的甩在了身后。[76] 這場演唱會特輯也使HBO電視台入圍了四項艾美獎并最終獲得一項大獎。 [77] 珍妮也向克林·鮑威爾發起成立的非盈利組織 美國希望聯盟 捐出了一部分門票,以幫助兒童和青年健康成長。[78] 1998年11月,珍妮與丈夫Elizondo Jr.分居。
[79] 随着她的世界巡演于1999年結束,珍妮開始在其他藝術家的音樂作品中客串,包括在電影《當老牛遇到嫩草 》(How Stella Got Her Groove Back)的原聲專輯中,與夏奇合作的《 Luv Me, Luv Me 》;電影《親情密西西比》(Down on the Delta)原聲專輯中的《God's Stepchild》;與BLACKstreet 合作的Girlfriend/Boyfriend、Girlfriend/Boyfriend;以及與 巴斯達韻合作的《 What's It Gonna Be?! 》,她也與Elton John一起推出了歌曲《I Know the Truth》。1999年的 世界音樂獎上她也從歌壇傳奇 雪兒手中接過了一座傑出貢獻獎。 [80] 1999年末,《公告牌》雜志将她譽為20世紀90年代最成功的女歌手第二名,僅次于瑪麗亞·凱莉 [81] 2000–2003:《肥佬教授2:我們才是一家人》和《珍愛》[
編輯] 2000年7月,珍妮主演了自己的第二部電影《
肥佬教授2:我們才是一家人 》,在片中她飾演埃迪·墨菲的女友Denise Gaines教授。這成為了珍妮第二部票房排行榜冠軍電影,上映首周的周末票房成績就突破4200萬美元。 [82] [83] 而在電影的原聲大碟中,她演唱的歌曲《Doesn't Really Matter》也成為了她第九支公告牌單曲榜冠軍單曲。同年,珍妮的丈夫提請離婚。《娛樂周刊》的Jeff Gordinier報道到:十三年前傑克遜與Elizondo相識,8年后“(兩人)結婚,但是約定不僅向公衆隐瞞,甚至連珍妮的父親都毫不知情。” [43] Elizondo提出了一項高達數百萬美元的離婚訴訟,要求分割珍妮至少1000萬至2500萬美元的财産,這場官司直到2003年才落下帷幕。[43] [84] 2001年5月,珍妮因“細膩而精緻的音樂,廣受各界好評的聲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創紀錄的唱片銷量”而被授予了
美國音樂獎 特殊貢獻獎 。[85] 與此同時,她也因對音樂、音樂錄影帶和流行文化的巨大貢獻,以及對MTV時代人群的巨大影響力,而被授予第一屆MTV 輝煌巨星 獎。[86] 珍妮的第七張專輯《珍愛》與2001年4月上市發行,上榜首周即排行專輯榜第一。 [9] 而首周65萬張的專輯銷量,也是她職業生涯中的新紀錄。[87] Allmusic的資深編輯 Stephen Thomas Erlewine 形容這張專輯“是一次超過70分鐘的,奢華、感性以及舒适的音樂旅程,甚至比你更懂得你自己的需求。”《紐約時報》的首席娛樂記者 Jon Pareles 評論道:将節奏布魯斯與嘻哈音樂完美契合,傑克遜女士創造了一個令人目不暇接的奢華新體驗。[88] [89] 專輯的标題主打曲《
All for You》首周僅靠電台點播率即殺入單曲榜,排名十四。 [90] MTV的Teri VanHorn形容珍妮因這首打破電台播放記錄的歌曲而成為“廣播皇后”。[90] 單曲正式發售之后毫無懸念的摘得了單曲榜的冠軍,并連續七周排名第一。[91] 它也同時獲得了2001年葛萊美獎最佳舞曲唱片獎。 [30] 專輯中的第二波主打曲《叫我情人的人》巧妙的選用了 America's 樂隊的名曲《Ventura Highway 》中經典的吉他旋律,在單曲榜上最高排名第三。[92] 《All for You》由RIAA認證為雙白金專輯,全球累計銷量超過900萬張。[20] [93] 珍妮·傑克遜的巡演
All for You Tour 與2001年7月展開,《洛杉矶時報》的流行音樂評論員Robert Hilburn卻給演唱會一個負面的評價,認為瑪丹娜的 Drowned World Tour 和小甜甜布蘭妮的 夢中夢巡回演唱會更加的出色,他說:“傑克遜已經35歲了,隻比 瑪丹娜年輕8歲,但是她在舞台上的表現卻更加像正處青少年的 小甜甜布蘭妮。 瑪丹娜懂得去挖掘我們内心潛在的東西,而傑克遜卻隻留與表面。” [94] 當然,Hilburn的評論也遭到了許多其他樂評家的反駁,他們認為珍妮的演出是出色的。David Massey評論道:“珍妮超越了物質女孩一大截...僅憑一些圖片就能認為珍妮的演唱會像布蘭妮的?Hello,他們完全不搭界的好哇?”[95] Rudy Scalese也認為“珍妮完全沒有丢掉自己的節拍,她仍然是我們的流行女皇!”[95] 珍妮向美國男孩女孩俱樂部 捐獻了部門的門票,該基金會的主席Roxanne Spillett非常感謝珍妮對他們事業的支持并說:“她的慷慨資助使得我們能夠為年輕人找尋更多的希望和機會。”[96] 2002年,珍妮·傑克遜與
雷鬼樂手 Beenie Man 合作了單曲《Feel It Boy 》。但在發現Beenie Man 之前的音樂作品中經常出現反同言論之后,她對他們的合作感到非常的后悔。随后,她在《The Voice》雜志上向她的同性戀歌迷公開道歉。 [97] 同年,珍妮與唱片制作人傑梅因·杜普裏開始約會。 2004–2005:超級盃露乳事件和《達米塔·喬》[
編輯] 2004年2月,珍妮受邀在
超級盃半場休息時表演,當演唱完自己的兩首歌曲《All for You》和《Rhythm Nation》后,她與歌手 賈斯汀·提姆布萊克一同表演了后者的歌曲《 Rock Your Body 》。當賈斯汀唱完歌中的歌詞“最后讓你脫光光(gonna have you naked by the end of this song)”后,他扯掉了珍妮的上衣,使其右乳通過衛星轉播在将近9000萬觀衆面前完全暴露(雖然乳頭有被一個金黃色圓狀的乳貼遮住而沒有暴露)了0.8秒。 [98] 表演結束后珍妮立即向大衆道歉,并聲稱這隻是一次事故而非刻意安排,原先預想的舞台效果隻是賈斯汀撕掉外側的皮質緊身衣,而留紅色的胸罩在身上。[99] 她還表示:“如果有冒犯到任何人,我真心的表示歉意。但這真的不是我的本意...MTV、CBS以及國家橄榄球聯盟都不曾預計到會發生什麼,但是不幸的是,最后還是出現了差錯。” [100] 賈斯汀也表達了自己的歉意,并表示這隻是一起普通的走光事件。 [99] 《時代周刊》報道說,這0.8秒是數位錄影機 TiVo上被重播次數最多的畫面,而《 福布斯》雜志的Monte Burke更宣稱,這一事件也讓TiVo公司的簽約訂購額大增。 [101] [102] 2007年版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稱這一事件是互聯網史上被搜索最多的以及被搜索最多的新聞事件。 [103] 雖然CBS、 國家橄榄球聯盟以及MTV電視台(CBS電視台的姊妹台,并負責半場休息表演)均表示對事件事先并不知情,且不願對其負責。但是美國聯邦通信委會最后仍以疏于管理的名義向CBS開出了一張55萬美元的巨額罰單。 [104] 事件之后CBS高層極為震怒,揚言如果珍妮和賈斯汀不公開向電視網道歉,将立即封殺兩人并且他們也将不被獲邀參加一周之后即将舉辦的第四十六屆
葛萊美獎頒獎典禮。賈斯汀·提姆布萊克最終妥協,向CBS公開道歉。但是珍妮堅持這隻是一次很普通的走光事件而拒絕向CBS道歉。 [105] 而珍妮的男友Jermaine Dupri也從葛萊美獎組委會中請辭,以表達對自己女友的支持。[106] 這一事件也終止了珍妮為ABC電視台主演傳奇女歌手、民權主義鬥士蓮納·荷恩的電視傳記影片的計劃。據報道稱,蓮納·荷恩為露乳事件大為光火,并極力要求ABC電視台另謀其他演員來飾演自己。因為珍妮的此前的行為,讓蓮納覺得就算自己退出也願意。 [107] 2004年5月,珍妮的第八張錄音室專輯《
Damita Jo 》上市發行,這張專輯的名稱來自于歌手的中間名。專輯首周上榜排名第二。[9] [108] Allmusic的Stephen Thomas Erlewine 描述這張專輯:“就像聽覺上的硬核色情雜志一樣,毫無想象力且充滿了簡單的重複。”[109] 但《Blender 》雜志的Ann Powers 則認為這張專輯:“結構巧妙,條理清晰。足以扭轉人們因露乳事件而對珍妮産生的負面看法。”[110] RIAA最終将《Damita Jo》認證為白金唱片,而在世界範圍内也銷售近300萬張。[20] [111] 雖然專輯在專輯榜上成績不錯,最高排名第二,但是專輯中的單曲卻沒有一首能超越Top40的名次。《公告牌》雜志的Keith Caulfield說:“對像珍妮·傑克遜這樣一位擁有27支Top10單曲,其中10支更是冠軍單曲的歌手來說,這樣的成績應該算是令人失望的。”[108] 《公告牌》雜志的Clover Hope評論道:“專輯慘敗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超級盃事件對人們的影響”。而珍妮時任維京唱片黑人音樂部門總裁的男友Jermaine Dupri也宣稱:“感受不到母公司一丁點的支持。”[112] 2004年4月10日,珍妮主持了一集《
周末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并演唱了兩首自己的歌曲,同年她還在美國情景喜劇《 威爾與格蕾絲》(Will & Grace)中客串演出,飾演自己。 [113] 2004年11月,她因藝術上的巨大成功而入選了美國百大黑人。[114] 雖然《New York Amsterdam News 》報道稱:部分評委會的委員因超級盃事件對這位38歲的歌手持保留意見,但是組委會的主席Paul Williams卻解釋道:“瑕不掩瑜,一次無心之錯并不能代表這位歌手的全部。”[115] [116] 2005年6月,珍妮也被人權戰線這一同性戀權益組織授予了一項人道主義獎。 洛杉矶艾滋病研究防疫中心 也為這位歌手多年來利用自己的知名度為組織籌款而表達感謝。2006–2007:《珍情告白》和《我為什麼結婚了?》[
編輯] 珍妮在2006年一次新聞發布會前檢查自己的麥克風 為了推廣自己的第九張錄音室專輯《
20 Y.O. 》,珍妮登上了《US Weekly 》雜志2006年6月号的封面,這也使這期雜志創下了創刊以來的發行紀錄。[117] 維京唱片與該年9月正式發行了這張專輯,專輯在告示牌專輯榜上最高排名第二。 [9] 《公告牌》雜志的Janine Coveney說:專輯的标題“20年來”,是為了紀念珍妮在1986年發行的那張标志性與突破性兼具的創紀錄專輯《Control》。“[118] 而《滾石》雜志的Evan Serpick說:”這張珍妮·傑克遜新專輯的标題,指代的是她20年前那張偉大的,并以其中的歌曲《Nasty》和《What Have You Done for Me Lately》引領一代風格的專輯《Control》。但如果我們是她,我們絕對不會去做比較。“[119] 而《Newsday》的Glenn Gamboa卻給了專輯一個正面的評價,她在文中指出:”在《20 Y.O.》中,歌手舍棄了所有所謂突破自由極限或表述自己觀點的條條框框,保持了今年來她專輯的最大尺度和性感張力。這張專輯中體現的隻有舞蹈和她的R&B本質。[120] 專輯的主打單曲《
Call on Me 》由珍妮與著名饒舌歌手奈利合作,最高排名單曲榜第25位。 [19] 《20 Y.O.》由RIAA認證為白金唱片,在美國銷售了逾67萬9000張,并在全球銷售了近120萬張。[20] [121] [122] 《公告牌》報道說:“随着《20 Y.O.》的發行,令珍妮完成了與維京公司的唱片合約。而珍妮的男友,也是《20 Y.O.》的專輯制作人,負責維京黑人音樂事業部的Jermaine Dupri也因專輯的”糟糕表現”而離開了公司。[123] 2007年1月,珍妮被《福布斯》雜志評選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藝人第七名,估計她的資産總額超過1億5000萬美元。
[124] 同年,她在Tyler Perry的新片《我為什麼結婚了? 》(Why Did I Get Married)中飾演了一名名為Patrica的心理醫生。該片憑借首周2140萬的票房成績,成為珍妮第三部北美票房冠軍電影。[125] 《綜藝》雜志的Ronnie Scheib形容珍妮在劇中的表現迷人且富含魅力。而《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Wesley Morris則評價珍妮給這個角色帶來了一種“溫柔的權力”。 [126] [127] 珍妮也憑借這一角色在2008年2月獲得了美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最佳女配角獎。 [128] 2008–2009: 《懲罰》,邁克爾·傑克遜之死,以及《冠軍紀錄》[
編輯] 珍妮在2008年自己的世界巡演《Rock Witchu Tour》中表演 2007年,珍妮·傑克遜與環球旗下的
小島唱片簽約,并2008年2月發行了自己第十張錄音室專輯《 Discipline 》。專輯再一次登上了美國專輯榜的第一名。[9] 《娛樂周刊》的Margeaux Watson說:“她那些為了男孩子癡迷的俗氣歌詞聽起來就像歌手害了相思病一樣,肯定又會将這位過氣的流行偶像推向評論家筆下的風口浪尖。”[129] 《Allmusic》的Andy Kellman卻認為:“雖然珍妮已經不可能再像在80年代末那樣的呼風喚雨,但是就此将她忘卻也是不現實的。”[130] 她的單曲《Feedback 》在單曲榜上最高排名19。[19] 2008年4月,珍妮·傑克遜獲得了美國同性戀反诽謗同盟 先鋒獎 (GLAAD Media Awards Vanguard Award),以表彰她多年來為同性戀權益所作出的巨大貢獻。[74] 美國同性戀反诽謗同盟的主席Neil G. Giuliano在緻辭中說到:“傑克遜女士 一直為同性戀族群作出巨大的貢獻,她也一直與我們一道與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針對同性戀的歧視與诽謗的現象做着鬥争。"[74] 珍妮的第五次大型世界巡回演唱會《Rock Witchu Tour 》也在同年9月展開。[131] 但與此同時,她與她的唱片公司的矛盾卻日益惡化,專輯的制作人Rodney 'Darkchild' Jerkins 宣稱:”公司并沒有好好的負責推廣這張專輯,珍妮也沒有受到像她這樣一位藝術家應該享受到的待遇。“[132] 在與Island Records簽約14個月之后,珍妮的新專輯在美國隻銷售了44萬9000張,并沒有獲得任何的銷量認證。《公告牌》報道說,珍妮對唱片公司對她專輯的宣傳力度非常不滿,”而唱片公司最終也應歌手的要求而與之解約。“[133] [134] 2009年6月,珍妮的兄長,一代傳奇巨星邁克爾·傑克遜去世,享年50歲。在2009年的
黑人娛樂電視大獎上,珍妮代表她的家族,向所有關心他們的人表示感謝,并表達了他們對邁克爾深深的思念:“對于大家而言,邁克爾·傑克遜是一個娛樂符号,是一個象征。對我來說,邁克爾是一個親人,他将永遠活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中!我代表我和我的家人,向你們每一個人表示感謝,謝謝你們的愛,謝謝你們所有人的支持。我是如此的想念他!” [135] 其后她接受了《時尚芭莎》的專訪,在專訪中她透露,在得知她兄長的死訊時,她正在亞特蘭大拍攝電影《 我為什麼又結婚了? 》(Why Did I Get Married Too?)。在參加完一系列公開的以及家庭私人的悼念會之后,她又開始專注于工作。不看電視,不看報紙,避免一切能聯想到邁克爾的事物,她說:“雖然面對現實也非常的重要,但是這也不能說是在逃避。隻是有時候,你真的需要将自己抽離一小會。”[136] 與此同時,她與相戀7年的男友Jermaine Dupri分手。[136] 2009年9月,她在2009年MTV音樂大獎的頒獎典禮中向邁克爾·傑克遜緻敬的表演單元中演唱了當年與邁克爾合作的歌曲《Scream》。[137] MTV音樂台的總經理Stephen Friedman說:“沒有人能比珍妮更好的抓住表演的精髓并傳遞一個強烈的訊息。”[138] 她與數位知名的舞者在表演中合作,而她長期的藝術指導Gil Duldulao則負責策劃了整場演出。[138] 這次演出也獲得了評論界的高度贊揚,《娛樂周刊》的Michael Slezak評論道:“她在舞台上努力的排練,就像一名初出茅廬力争上遊的新晉藝人一般,而這種向邁克爾緻敬的感情,是實實在在發自内心的。”[139] 在MTV音樂錄影帶獎頒獎典禮之后,珍妮在自己的官網上公布以
流媒體的形式公開了自己的新單曲《 Make Me 》,其后以數字下載的方式發行。[140] 這首單曲也成為珍妮第19支公告牌舞曲榜冠軍。[141] 在當年的米蘭時裝周期間,珍妮也主持了美國艾滋病研究基金會的慈善晚會。基金會的CEO Kevin Robert Frost說:”我們為珍妮在米蘭所作的一切感到無比自豪...一直以來珍妮都在為世界防艾與抗艾事業做出巨大貢獻。“[142] 在慈善晚會上,一雙原本邁克爾曾想在《This Is It》演唱會上穿的鑲滿水晶的舞靴也以14650美元的高價拍賣出售,當晚總計為基金會籌得了110萬美元的善款。珍妮激動的說:”我想向每一位在這裏的時尚圈人士表達感謝,感謝你們對美國艾滋病研究基金會和抗治艾滋病事業的支持。“ [143] 2009年11月,她的第二張精選專輯《珍藏 》(美國以外的地區專輯名為《The Best》)由環球唱片和 EMI共同發行。 [144] 精選集在美國專輯榜上最高排名22位,首周銷售了37000張。[9] [145] 之后,她應邀在2009年全美音樂獎頒獎典禮上做開場表演,并在2009年12月出席了倫敦 Capital FM 電台在O2體育館舉辦的《 Jingle Bell Ball 》演唱會。作為嘉賓參與演出。[146] [147] 2010–至今:電影計劃、産品代言、《珍我》和《近距離接觸》世界巡演[
編輯] 2010年4月,珍妮再一次在Tyler Perry的電影《
我為什麼結婚了? 》(Why Did I Get Married?)的續集《我為什麼又結婚了? 》(Why Did I Get Married Too?)中飾演心理醫生Patrica。該劇上映首周即獲得了3010萬的票房成績,高居北美周末電影票房排行榜的第二位。[148] 《波士頓環球報》的Wesley Morris評論該劇是“一場120分鐘的情感訓練”并認為“看珍妮頂着一頭歇斯底裏的發型飾演一個歇斯底裏的人物重新裝修一間鄉村俱樂部足足能讓你燒掉500大卡的熱量。”[149] 《紐約時報》的Mike Hale認為珍妮的表現“充滿激情且奇怪的有趣”。《赫芬頓郵報》的Jackie K. Cooper則認為:她是劇中最受矚目的演員,而為了诠釋她的角色,她也不介意大家看到她披頭散發的樣子。“ [150] [151] 珍妮的表演為她赢得了一項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152] 她為專輯将配唱的主題曲《Nothing 》也早于電影上映前發行。[153] 2010年5月,她作為表演嘉賓出席了美國偶像 (第九季)的決賽現場,表演了自己的名曲《Again》、《Nothing》以及《Nasty》。 [154] 2010年,作為美國著名的”精華音樂節“最重要的演出環節,暌違舞台許久的珍妮舉辦了她2年以來的首場演唱會。并負責拉開了音樂節大幕。
[155] 美聯社報道說:"珍妮·傑克遜周五那兩個小時的表演使台下的觀衆如癡如醉,并讓所有到場的歌迷都覺得,就算等待了2年也是值得的。” [156] 2010年7月,珍妮繼蓮納·荷恩、 伊麗莎白·泰勒、 勞倫·白考爾和 戴安娜·羅斯后,成為美國著名毛皮生産協會 美國傳奇水貂養殖場協會 的皮草品牌寶嘉美新一代代言人,并拍攝了名為“怎樣才能成為傳奇?”的系列廣告。[157] 公司的發言人說,選擇珍妮作為代言人是因為她“是世界音樂和娛樂史上的偶像,一個真正的傳奇。她向衆人充分展示了一代傳奇所應該有的所有元素,珍妮在娛樂界的地位也就如同寶嘉美在奢侈品界的地位一般。”[157] 珍妮的這一廣告激怒衆多動物權益保障組織以及演藝圈的反皮草人士。[157] 著名影星帕米拉·安德森和美國 善待動物組織的副總裁Dan Mathews均譴責珍妮的這一行為虛僞,因為珍妮也曾經拒絕為皮草廣告代言。 [158] 2010年8月,環球唱片出版了珍妮第三張精選集《Icon: Number Ones 》,這是環球唱片《偶像》系列精選集中的一張,這系列精選集的文案中寫道:“這系列精選集,是音樂史 最偉大的藝術家們的标志性歌曲以及最廣受歌迷喜愛的歌曲集合。”[159] 2010年11月,她在Tyler Perry改編自1975年
Ntozake Shange 創作的舞台劇《給那些當彩虹出現,就要考慮自殺的有色女孩 》(For Colored Girls Who Have Considered Suicide When the Rainbow Is Enuf)的電影《彩虹豔盡半邊天 》(For Colored Girls)中飾演Joanna。《華爾街日報》的Christopher John Farley高度贊揚了珍妮在劇中的表演:“當她口中朗讀出原作者Ntozake Shange撰寫的台詞——這整部劇的精髓所在...不僅僅像在咖啡店的輕聲細說,更像是一場看似平凡但不可辯駁的演說。” [160] 而線上雜志Salon.com的Matt Zoller Seitz則評價她:“她已經遠遠的超越了自己——尤其是在那場她終于發現自己丈夫的秘密的戲中,珍妮那短發造型,倍受創傷的眼神,導演在珍妮身上激發的戲劇張力,老練世故的表現和孤獨冷漠剛毅的女性特質融合在一起,不由的會讓人聯想起影壇的一代傳奇 珍·惠曼和 瓊·克勞馥。不得不說,Peryy是一位出色并有巨大洞察力的導演。” [161] 《紐約時報》的Manohla Dargis評論說:“珍妮·傑克遜雖然演出經驗不足,但表演的還算得當。但她看似平凡的演出卻充滿了力量。部分是因為她與她的兄長邁克爾都具有的古怪的個性,契合了劇中角色那乖張、傲慢、自以為是但其實内心極度脆弱的特質,就像拉娜·特納所塑造的一系列熒幕形象一樣,透着一股怪異的真實感。” [162] 部分的影評家還将珍妮的演出與梅莉·史翠普在《 穿著Prada的惡魔》中的演出做比較。 [162] [163] [164] 她的表現也為她赢得了非裔美國電影人促進基金會舉辦的2011年黑盤獎 最佳女配角獎提名和最佳集體演出獎提名。[165] 2010年11月18日,珍妮接受
美國在線的音樂節目《The Boombox》的專訪,她宣布計劃将在2011年舉辦她個人職業生涯中規模最大的世界巡演。 [166] [166] 這場名為《Number Ones: Up Close and Personal 》的巡回演唱會将跨越世界上各大洲的35個城市。[166] 而舉辦的城市地點,将由歌迷在她的官方網站上選出。[166] 而在表演中,她也将自己在各大排行榜上的35首冠軍單曲作為禮物奉獻給這座城市。[166] 珍妮也與美國玩具公司美泰爾合作發售以自己為形象的一款限量版的 芭比娃娃,命名為“Divinely Janet”。這款娃娃的所有收益也将捐獻給美國 天使計劃基金會 。[167] 2011年2月15日,珍妮親自撰寫的首部自助書 《珍我:如何發現自己與愛自己 》(True You: A Journey to Finding and Loving Yourself)出版發行,并在3月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首位。 [168] 2011年3月,她與獅門娛樂簽了一部電影的制作合約,将由自組的獨立工作室獨立制作與發行一部電影。 [169] 獅門娛樂電影制作與發行部的總裁Mike Paseornek說:“珍妮是一個充滿實力的藝人,并深受觀衆的喜愛。我們深信她會在大熒幕上也給我們帶來精彩的演出。我們對能幫助她完成充滿激情和才華的構思而深感榮幸。“[169] 随后,珍妮成為第一位在巴黎盧浮宮由著名設計師 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中表演的女藝人。這場慈善演出也是為了修複盧浮宮的工作而籌集善款。盧浮宮的藝術總監Henri Loyrette說:”作為這個世界最出色的藝術家之一,珍妮·傑克遜讓我們深感自豪,她激情四射的演出也和玻璃金字塔同樣是這個世界上的傑作之一。“ [170] 2011年8月,珍妮宣布與寶嘉美續約兩年,寶嘉美的CEO Joe Morelli說:”我們在對産品今后的推廣工作的讨論中達成共識,覺得珍妮在此前的表現完全符合我們的要求,她的魅力、豪華的特質和精緻的品質完全符合寶嘉美的特點。[171] 2011年,珍妮與該品牌合作的15件珍貴的毛皮制品在薩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貨店和 布魯明黛百貨公司出售。 [172] 之后她也成為減肥産品制造商NutriSystem 代言,并與該公司一起将價值1000萬美元的食物捐獻給有需要的人群。[173] 音樂作品[
編輯] - 告示牌冠軍專輯(
Billboard 200 )- 01 《
Control》【2週】1986.7.5 ( 86年終#6 ) - 02 《
Janet Jackson's Rhythm Nation 1814》【4週】1989.10.28 ( 告示牌1990年年度最佳專輯 ) - 03 《
janet.》【6週】1993.6.5 ( 93年終#4 ) ( 94年終#8 ) - 04 《
The Velvet Rope》【1週】1997.10.25 ( 98年終#27 ) - 05 《
All For You》【1週】2001.5.12 ( 2001年終#25 ) - 06 《Discipline》【1週】2008.3.15 ( 2008年終#102 )
- 07 《Unbreakable》【1週】2015.10.24
- 01 《
- 告示牌冠軍單曲(
Billboard Hot 100 )- 01 〈
When I Think Of You〉 【2週】●1986.10.11 ( 86年終#32 ) - 02 〈
Miss You Much〉 【4週】▲1989.10.7 ( 89年終#5 ) - 03 〈
Escapade〉 【3週】●1990.3.3 ( 90年終#15 ) - 04 〈
Black Cat〉【1週】●1990.10.27 ( 90年終#59 ) - 05 〈
Love Will Never Do (Without You)〉【1週】●1991.1.19 ( 91年終#19 ) - 06 〈
That's the Way Love Goes〉【8週】▲1993.5.15 ( 93年終#4 ) - 07 〈
Again〉 【2週】▲1993.12.11 ( 93年終#74 ) - 08 〈
Together Again〉【2週】●1998.1.31 ( 98年終#6 ) - 09 〈
Doesn't Really Matter〉 【3週】●2000.8.26 ( 2000年終#18 ) - 10 〈
All for You〉 【7週】2001.4.14 ( 2001年終#3 )
- 01 〈
電視作品[
編輯] - 《
傑克遜一家 》(《The Jacksons》) (1976–77) - 《
美好時光》(《Good Times》) (1977–79) - 《
新式家庭 》(《A New Kind of Family》) (1979–80) - 《
細路仔 》(《Diff'rent Strokes》) (1980–84) - 《
名揚四海》(《Fame》) (1984–85)
文學作品[
編輯] - 《
珍我:如何發現自己與愛自己 》(《True You: A Journey to Finding and Loving Yourself》) (2011)
電影作品[
編輯] - 《
馬路羅曼史 》(《Poetic Justice》) (1993) - 《
肥佬教授2:我們才是一家人 》(《Nutty Professor II: The Klumps》) (2000) - 《
我為什麼結婚了? 》(《Why Did I Get Married?》) (2007) - 《
我為什麼也結婚了? 》(《Why Did I Get Married Too?》) (2010) - 《
彩虹豔盡半邊天 》(《For Colored Girls》) (2010)
世界巡回演唱會[
編輯] Rhythm Nation World Tour (1990)Janet World Tour (1993–95)The Velvet Rope World Tour (1998–99)All for You Tour (2001–02)Rock Witchu Tour (2008)Number Ones: Up Close and Personal (2011)Unbreakable World Tour (Janet Jackson tour) (2015-16)Janet Jackson: Together Again (2022-23)
得獎列表[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傑克森家族
參考資料[
編輯] ^ “珍妮”或譯“珍妮特”。- ^
2.0 2.1 2.2 2.3 珍妮·傑克遜發行自己的新歌+精選專輯《Number Ones》, Universal Music Enterprises :美通社, 2009-10-14 [2009-10-14],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2-06-26) ^ Top Selling Artists, 美國唱片業協會, [2008-09-0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05-21) ^ Janet Jackson.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2019 [December 13, 2019].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8-12-13). - ^
5.0 Cornwell, Jane, Janet Jackson,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Carlton Books : 2, 10, 24, 2002,ISBN 1-84222-464-6 ^ Norment, Lynn, Janet: On her sexuality, spirituality, failed marriages, and lessons learned,Jet 57 (1), November 2001: 104, ISSN 0012-9011 ^ Fox, Norman,Indian Summer, tv.com, [2008-09-0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11-08) - ^
8.0 Saunders, Michael, The 3 Divas Janet Jackson turns her focus inward,8.1 8.2 8.3 The Boston Globe, 1996-10-03: D13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Janet Jackson, Allmusic, 2006 [2008-04-1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10-13) ^ Top Hip-Hop and R&B Songs & Singles Charts. Billboard. [2010-06-1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07-28). ^ Smith, Jessie Carney, Notable Black American women, Volume 2,Gale: 324, 1996, ISBN 978-0-8103-9177-2 - ^
12.0 Cohen, Jonathan,12.1 Billboard Feature: Janet Jackson: Still In Control, Billboard, 1999-12-15 [2010-09-0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1-01-10) - ^
13.0 Ritz, David, Sexual healing, Rolling Stone (665), 1993-09-16: 38,13.1 ISSN 0035-791X - ^
14.0 Gaar, Gillian G., She's a rebel: the history of women in rock & roll, Seal Press: 323–325, 2002,14.1 ISBN 1-58005-078-6 ^ Janet Jackson's Control, Spin, 1987-01 [2010-09-30] ^ Johnson, Connie, Jackson Jive,Los Angeles Times, 1986-02-23: 78, ISSN 0458-3035 ^ Singer Janet Jackson,Newsweek 108 (3), 1986-07-21: 61, ISSN 0028-9604 ^ Hoerburger, Rob,Janet Jackson: Control: Music Reviews: Rolling Stone, Rolling Stone, 1986-04-24 [2010-09-06],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8-04-30) - ^
19.0 19.1 19.2 19.3 19.4 Artist Chart History – Janet Jackson, Billboard, [2010-09-0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07-28)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Gold & Platinum,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58–2009 [2009-10-0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09-14) ^ Smith, Kathleen, American Music Awards tonight to honor Presley posthumously,St. Petersburg Times, 1987-01-26: 7.D ^ Travis tops music award winners,Houston Chronicle, 1988-01-26: 1, ISSN 1074-7109 ^ Hamlin, Jesse, Graced With a Grammy / Paul Simon wins award for top album,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87-02-25: 48 ^ Cocks, Jay, Dancing on the charts, TIME 135 (22), 1990-05-28: 87,ISSN 0040-781X ^ Graham, Jefferson, Janet in command; Jackson rules her own `Nation'; Highlights of a rhythmic life,今日美國, 1989-12-15: 01.D ^ Morse, Steve, Changing Her Tune Janet Jackson's New Conscience, 波士頓環球報, 1989-11-20: 30^ Aletti, Vince,Rhythm Nation 1814: Janet Jackson: Review: Rolling Stone, Rolling Stone, 1998-10-19 [2010-09-06],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8-04-30) ^ VINTAGE VYBZ DOWNUNDER: Janet Jackson - Rhythm Nation 1814, djtoma.blogspot.com, 2009-01-12 [2010-09-0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1-07-08) ^ Dowell, Dowell; Kim Jones, Heritage Signature Entertainment Memorabilia Auction #622, Heritage Capital Corporation: 139, 2006,ISBN 1-59967-036-4 - ^
30.0 30.1 30.2 30.3 30.4 Grammy Winners Search, The Recording Academy, 2008 [2008-07-2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01-11) ^ Macdonald, Patrick, Ringing In 1991: Northwest Top 10 Video Count-Down,The Seattle Times, 1990-12-28: 8 ^ Anderson, Susan, Chronicle,The New York Times, 1990-11-28: 7, ISBN 0-8118-6207-0, ISSN 0362-4331 ^ Jaynes, Gerald David,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American Society,SAGE Publications: 565, 2005, ISBN 0-7619-2764-6 ^ Selvin, Joel, Just Wholesome Glitz From Janet,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0-04-30: F1 ^ Names In The News Janet Jackson Benefit Concert,Los Angeles Times, 1990-02-05: 9, ISSN 0458-3035 ^ Janet Jackson Ends 'Rhythm Nation' Tour, Donates over $1/2 Million to Fund Education Projects,Jet 79 (13), 1991-01-14: 56, ISSN 0021-5996 ^ Janet Combines Talent and Appeal for UNCF,Los Angeles Sentinel, 1994-03-03: B–3, ISSN 0890-4340 ^ Kramarae, Cheris; Dale Spender,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Women: Global Women's Issues and Knowledge,Routledge: 1408, 2000, ISBN 0-415-92091-4 ^ Wild, David, Jackson's Double Play, Rolling Stone (657), 1993-05-27: 18,ISSN 0035-791X - ^
40.0 Hilburn, Robert, I Think I've Finally Grown Up,40.1 Newsday, 1994-06-27: 10 |year=
與|date=
不匹配 (幫助) ^ Goldberg, M., The Jacksons score big, Rolling Stone, 1991-05-02: 32,ISSN 0035-791X - ^
42.0 The Biggest Brother-Sister Stars in Show Business History,42.1 42.2 Ebony 46 (10), : 40, ISSN 0012-9011 - ^
43.0 Gordinier, Jeff, Will the real Janet Jackson please stand up? Is the seductive superstar an enigma wrapped in a riddle? Or just your average nasty girl with a taste for pleasure and pain?,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1-05-04: 3643.1 43.2 ^ Gundersen, Edna, All About Janet,USA Today, 1994-02-18: 1 ^ Flick, Larry, Janet makes definitive statement, billboard, 1993-05-22: 17^ Janet Jackson: Janet : Music Reviews, Rolling Stone, [2010-09-09],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8-05-02) ^ Brackett, Nathan; Christian David Hoard, Christian Hoard, The New Rolling Stone Album Guide, Simon and Schuster: 411, 2004,ISBN 0-7432-0169-8 ^ Janet Jackson set for return to form, ABC News, 2008-01-22 [2009-05-05],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07-28) ^ Poetic Justice, Rolling Stone, 2000-12-08 [2008-06-1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4-09) ^ Howe, Desson,Poetic Justice, The Washington Post, 1993-07-23 [2008-06-1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1-06-29) ^ Gleiberman, Owen,Poetic Justice Movie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3 [2009-10-0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12-22) ^ Biddle, Frederic M., Fashion and fame team on Oscar night, The Boston Globe, 1994-03-22: 61^ HFPA - Awards Search, 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1993 [2010-09-1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7-13) ^ Janet Jackson, Rolling Stone, 2004-09-30 [2008-07-2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06-26) ^ Murray, Sonia, Janet: The Queen of Pop: Michael could lose his crown to his hot little sister,The Vancouver Sun, 1994-02-03: C1, ISSN 0832-1299 ^ Snyder, Michael, Janet Jackson Makes All The Right Moves / Singer brings extravaganza to San Jos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4-02-18: C1^ Corliss, Richard; Sachs, Andrea, Society: Who's Bad? An age of innocence may be at an end as Michael Jackson, the Peter Pan of pop, confronts accusations that he sexually abused one of his young friends, TIME, 1993-09-06: 54- ^
58.0 Norment, Lynn, Grown-up Janet Jackson talks about racism, sensuality and the Jackson family, Ebony 48 (11), September 1993: 36,58.1 ISSN 0012-9011 ^ Boepple, Leanne, Scream: space odyssey Jackson-style.(video production; Michael and Janet Jackson video), Theatre Crafts International 29, 1995-11-01: 52,ISSN 1063-9497 ^ Fred, Bronson,Janet Jackson Has Done It Again, Billboard (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September 16, 1995: 96 [2010-04-17] ^ Design of a Decade 1986/1996 > Charts & Awards > Billboard Singles, Allmusic, 2006 [2008-07-20] ^ Jones, Steve, Janet digs deep Jackson confronts knotty issues with introspective 'Velvet Rope', USA TODAY, 1997-10-07: 1.D,ISSN 0734-7456 ^ Morse, Steve, Pure pop for power women Janet Jackson, Bonnie Raitt, Yoko Ono and Madonna flex their musical muscle, The Boston Globe, 1995-11-03: 51,ISSN 0743-1791 ^ Janet Jackson Hits Big; $80 Million Record Deal, Newsday, 1996-01-13: A02^ They don't call it jackpot for nothing. After much speculation, Janet Jackson, 29, clinched a reported four-album, $80 million deal with Virgin Records, making her the music industry's highest-paid performer (over brother Michael and Madonna, who each got $60 million deals in the early '90s) Davidson, Casey, News & Notes,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6-01-26: 15^ Farley, Christopher John; Thigpen, David E.; Ressner, Jeffrey, Business: Are they worth all that cash? Janet Jackson's record-breaking $80 million contract could set off a new wave of pop-music megadeals, TIME, 1996-01-29: 54^ Rock bandR.E.M. later signed an $80 million dollar recording contract with Warner Bros. Records in August 1996; sources compared the group's record deal with Jackson's contract, but quoted her earning a comparatively lower estimate of $70 million dollars. R.E.M. Signs $80M Deal, Newsday, 1996-08-26 ^ Henderson, Eric,Slant Magazine Music Review: Janet Jackson: The Velvet Rope, Slant, 2006 [2008-07-2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7-01-09) ^ Flick, Larry, The Year in Music, Billboard 109 (52), 1998-12-03: 16,ISSN 0006-2510 ^ Janet Jackson: Charts & Awards: Billboard Singles, Allmusic, 1997 [2010-09-0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10-13) - ^
71.0 Halstead, Craig; Craig Halstead, Chris Cadman, Jacksons Number Ones, Authors On Line: 28, 120, 2003,71.1 71.2 ISBN 0-7552-0098-5 ^ McCormick, Neil, The Arts: Give her enough rope ... Reviews Rock CDs,The Daily Telegraph, 1997-10-18: 11 ^ Janet Jackson: The Velvet Rope : Music Reviews : Rolling Stone, Rolling Stone, [2010-09-09],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8-05-03) - ^
74.0 McCarthy, Marc,74.1 74.2 Janet Jackson to be Honored at 19th Annual GLAAD Media Awards in Los Angeles, Gay &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 2008-04-01 [2008-06-1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8年6月8日) ^ Hilburn, Robert, Janet Jackson Learns The Ropes\ Singer Learns To Like Herself On The Way To Creating The Lavishly Staged Velvet Rope Tour, Pittsburgh Post-Gazette, 1998-09-20: G3,ISSN 1068-624X ^ HBO's Exclusive Live Concert Event Janet: The Velvet Rope, Time Warner, 1998-10-14 [2008-03-0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7-09-27) ^ Jet - Google Books, 1999-08-16 [2010-06-29] ^ Kim McAvoy, HBO makes the most of music, Broadcasting & Cable 128 (36), : 30^ Ryon, Ruth, Hot Property; Westside at End of Her 'Rope'; Home Edition,Los Angeles Times, 1999-04-18: K1 ^ Global Pulse: Smith, Hill Top World Awards, Billboard, 1999-05-06 [2008-09-1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11-29) ^ Mayfield, Geoff, Totally '90s: Diary of a decade, Billboard 111 (112), 1999-12-25,ISSN 0006-2510 ^ LaSalle, Mick, `Professor' Moves Out Smartly / Hollywood's summer better than expected,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0-07-31: D1^ Box Office; Home Edition, Los Angeles Times, 2000-08-03: F–28^ McElroy, Quindelda, Ex-hubbies can cash in,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2007-04-21: E.2 ^ Billboard Bits: AMAs, They Might Be Giants, Ricky Scaggs, Billboard, 2001-01-04 [2008-05-0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11-02) ^ Jeckell, Barry,MTV To Honor Janet Jackson, Billboard, 2001-01-10 [2008-03-1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11-29) ^ Martens, Todd,Janet Reigns Supreme On Billboard Charts, Billboard, 2001-05-03 [2008-04-1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11-02)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All for You > Review, Allmusic, 2001 [2008-07-20] ^ Pareles, Jon,Album of the Week, The New York Times, 2001-05-04 [2008-07-20] - ^
90.0 vanHorn, Teri,90.1 Janet Jackson Single Breaks Radio, Chart Records, MTV, 2001-03-09 [2008-05-2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07-24) ^ Martens, Todd,Seven And Counting For Janet At No. 1, Billboard, 2001-05-17 [2008-04-1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11-02) ^ Caulfield, Keith,Ask Billboard, Billboard, 2006-12-24 [2008-04-1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10-20) ^ Janet Jackson dévoile la vidéo de "Make Me". Charts in France. [2010-09-2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05-09). ^ Robert Hilburn, Jackson's 'All for You' Concert Misses the Beat; The singer's tightly scripted and precisely executed but seemingly adolescent show at Arrowhead Pond pales in comparison with Madonna's recent tour, Los Angeles Times, 2001-10-01: F.1- ^
95.0 Esparza, Rafael; Massey, David; Scalese, Rudy, Let Jackson's Energetic Beat Go On, The Los Angeles Times, 2001-10-06: F–495.1 ^ Janet Jackson Announces 'All for You Tour 2001'; Alliance to Support Boys & Girls Clubs of America; Ticket Proceeds To Be Donated As Part Of Nationwide Campaign, Business Wire, 2001-05-30^ Weekes, Danielle,I'm Sorry, Says Ms Jackson, The Voice, 2004-10-16 [2008-04-05],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9-07-06) ^ TVbythenumbers.com. [2012-01-22].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0-02-08). - ^
99.0 99.1 Apologetic Jackson says 'costume reveal' went awry, CNN, 2004-02-03 [2006-05-2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2-18) ^ Jackson's apology can't stem mass anger, ESPN, [2008-03-0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8-06-10) ^ Numbers, Time 163 (7), 2004-02-16: 19,ISSN 0040-781X ^ Burke, Monte,The Ripple Effect, Time 173 (4), 2004-03-01: 46, ISSN 0015-6914,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2-06-29) ^ Star-studded 2007 edition of Guinness World Records released, CBC News, 2006-09-29 [2006-09-3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7-02-19) ^ Davidson, Paul, FCC loses appeal of 'wardrobe malfunction' fine, USA Today, 2008-07-22: 2b,ISSN 0734-7456 ^ Leopold, Todd,Beyonce tops with five Grammys, CNN, 2004-02-09 [2008-04-0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8-07-27) ^ Gallo, Phil,Beyonce beats the rap at the Grammys, Variety, 2004-02-09 [2008-04-0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8-10-11) ^ Horne: Janet Jackson, don't play me, CNN, Associated Press, 2004-02-04 [2008-04-03], ( 原始内容 (– Scholar search )存檔于2005年2月20日)- ^
108.0 108.1 No. 1 Usher Holds Janet To No. 2 Debut, Billboard, [2009-10-2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07-28)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Damita Jo, Allmusic, 2004 [2009-02-08] ^ Powers, Ann,Janet Jackson: Damita Jo Review on Blender, Blender, 2004-03-03 [2009-02-0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5-02-14) ^ Janet Jackson Biography : People.com. 人物. [2010-08-1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1-03-07). ^ Hope, Clover,Together Again: Janet Jackson, Billboard, 2008-02-04 [2008-03-2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12-08) ^ Hay, Carla, The Billboard Backbeat, Billboard 116 (35), 2004-08-28: 60–61^ New York Chapter Of 100 Black Men Honors Janet Jackson, Hank Aaron, Johnnetta Cole, Willie Gary, Jet 106 (23), 2004-12-06: 28,ISSN 0021-5996 ^ Browne, J. Zamgba, Janet Jackson stirs up controversy at annual gala of 100 Black Men,New York Amsterdam News 95 (47), 2004-11-18: 8, ISSN 0028-7121 ^ Berry, Steve, Janet Jackson stirs up controversy at annual gala of 100 Black Men,The Columbus Dispatch 95 (47), 2004-11-11: 12.D, ISSN 1074-097X ^ the best-selling issue in Us Weekly history was the Janet Jackson mag, which sold a record 1.4 million the week of May 26. Kelly, Keith, MLad Mag's Coverup – Fhm Wraps Racy Glossy After Hudson News Complaint, New York Post, 2006-06-23: 36^ Coveney, Janine,Janet's Juggernaut, Billboard, 2006-09-05 [2010-09-1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07-28) ^ Serpick, Evan,Janet Jackson: 20 Y.O. : Music Reviews : Rolling Stone, 2006-10-03 [2010-07-19],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8-05-03) ^ Gamboa, Glenn,How Janet got her groove back, Newsday, 2006 [2008-07-2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7年10月13日) ^ Ask Billboard. Billboard. [2010-07-1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11-07). ^ Ebony - Apr 2008, 2008-04 [2010-06-05] ^ Mitchell, Gail; Garrity, Brian, Dupri Exit Fuels Rumors, Billboard 118 (44), 2006-11-04: 10,ISSN 0006-2510 ^ Goldman, Lea; Kiri Blakeley,The 20 Richest Women In Entertainment, Forbes, 2007-01-18 [2008-09-0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7-10-06) ^ Ryan, Joal,Just Call It Tyler Perry's Box Office, E! News, 2007-10-15 [2010-09-17] ^ Scheib, Ronnie, Tyler Perry's Why Did I Get Married?, Variety 408 (10), October 2007: 32,ISSN 0042-2738 ^ Morris, Wesley,'Married' is involving, if not blissful, The Boston Globe, 2007-10-13 [2008-07-2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8-12-23) ^ Christian, Margena A, NAACP Honors Showbiz Veterans, Newcomers At Image Awards,Jet 113 (8), 2008-03-03: 52 ^ Watson, Margeaux,Discipline Music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8 [2008-06-1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8-05-28) ^ Kellman, Andy,Discipline, Allmusic, 2008 [2009-10-09] ^ Harrington, Jim, Review: The hits kept coming at Janet Jackson's Oakland show,The Oakland Tribune, 2008-09-14, ISSN 1068-5936 ^ Janet Jackson splits with record label, NME, 2008-09-20 [2009-10-0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09-01) ^ Concepcion, Mariel,Janet Jackson Parts Ways With Island Def Jam, Billboard, [2008-09-2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8-09-23) ^ Week Ending April 11, 2010: Bieber Bounces Back. Yahoo.com. 2010-04-14 [2010-05-1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4-17). ^ Carter, Kelley,An emotional Janet Jackson thanks fans at BET Awards, USA Today, 2009-06-28 [2009-06-2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07-02) - ^
136.0 Brown, Laura, Janet Jackson Takes Control,136.1 Harper's Bazaar, October 2009: 244, ISSN 0017-7873 ^ Kaufman, Gil,VMAs Kick Off with Madonna and Janet's Tribute to Michael Jackson, MTV News, 2009-09-13 [2009-09-1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09-22) - ^
138.0 Kinon, Cristina,138.1 Janet Jackson to do dance tribute for Michael to kick off VMAs, Daily News, 2009-09-11 [2009-09-1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09-15) ^ Slezak, Michael,Janet Jackson single-handedly saves MTV VMA tribute to Michael Jackson,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9-09-13 [2009-09-1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09-25) ^ Kaufman, Gil,Janet Jackson Releases New Single Following VMA Performance, MTV, 2009-09-14 [2009-09-1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09-22) ^ Chart Highlights: Adult Contemporary, Pop, Jazz & More. Billboard. 2009-12-21 [2009-12-2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07-28). ^ Janet Jackson to Chair amfAR's Inaugural Milan Fashion Week Event, amfAR, 2009-08-24 [2009-09-2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3-06) ^ Colleen, Barry,Charity Auction Nets $1.1 Million for AIDS, Yahoo! Music, Associated Press, 2009-09-29 [2010-10-1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8-25) ^ Janet Jackson's hits CD on its way,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2008-10-13 [2008-10-1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10-14) ^ Kaufman, Gil.50 Cent's Self Destruct Is Lowest Chart Debut Of His Career. MTV. 2009-11-25 [2009-11-25].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11-28). ^ Kaufman, Gil,Janet Jackson Kicks Off American Music Awards With Energetic Medley/Singer performed her new single, 'Make Me.', MTV, 2009-11-22 [2009-11-2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11-26) ^ Janet Jackson Capital FM, 95.8 Capital FM, 2009-10-20 [2009-10-2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12-12) ^ Flint, Joe,Tyler Perry's impressive weekend, Los Angeles Times, 2010-04-05 [2010-04-06] ^ Morris, Wesley,Tyler Perry’s psychological mayhem cuts deep in ‘Married’ sequel, The Boston Globe, 2010-04-03 [2010-04-0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4-06) ^ Hale, Mike,Tyler Perry's Why Did I Get Married Too? (2010): At Couples’ Reunion, Laughs, Then Grief,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4-07 [2010-04-0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4-06) ^ Cooper, Jackie,"Tyler Perry's Why Did I Get Married Too?": Why Did He Make a Two?, The Huffington Post, 2010-04-05 [2010-04-0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4-09) ^ The 42nd NAACP Image Awards - Motion Picture, NAACP Image Awards, 2011-01-12 [2011-01-12],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1-01-12) ^ Rodriguez, Jayson,Jermaine Dupri Says New Janet Jackson Song Is 'A Good Record', MTV, 2010-02-18 [2010-04-0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2-22) ^ Downey, Ryan J.'American Idol' Finale Ratings the Lowest Since Season One. MTV News. May 27, 2010 [May 27, 201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5-31). ^ Gardner, Elysa,Janet Jackson marries work, personal life in Perry sequel, USA Today, 2010-03-31 [2010-04-0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4-04) ^ Janet Jackson Dazzles Crowd at Essence Festival, Billboard, 2010-07-03 [2010-07-0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1-06-05) - ^
157.0 Ella Ngo,157.1 157.2 Poll: Are You Fur or Against Janet Jackson's New Ad, E!, 2010-07-29 [2010-07-2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8-01) ^ Cristina Everett,Pamela Anderson slams 'greedy' Janet Jackson for hawking fur in 'disappointing' Blackglama ad, Daily News, 2010-07-29 [2010-07-2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7-31) ^ Icon Series Launched by Universal Music Enterprises, Universal Music Enterprises: PR Newswire, 2010-08-09 [2010-08-0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08-17) ^ Christopher John Farley,Janet Jackson Tackles Poetry in ‘For Colored Girl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0-11-02 [2010-11-0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11-05) ^ Matt Zoller Seitz,'For Colored Girls': Tyler Perry's Misunderstood Genius, Salon.com, 2010-11-04 [2010-11-0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11-09) - ^
162.0 Manohla Dargis,162.1 A Powerful Chorus Harmonizing ‘Dark Phrases of Womanhood’, The New York Times, 2010-11-04 [2010-11-0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11-06) ^ Randy Myers,Review: Cast elevates 'For Colored Girls' from soap opera territory, San Jose Mercury News, 2010-11-04 [2010-11-0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02-06) ^ Claudia Puig,Tyler Perry turns poetic 'For Colored Girls' into a soap opera, USA Today, 2010-11-04 [2010-11-0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11-07) ^ 2011 Black Reel Awards Nominations, Black Reel Awards, 2010-12-15 [2010-12-17],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0-12-21) - ^
166.0 166.1 166.2 166.3 166.4 Janet Jackson Announces 2011 Plans, Asks Fans for Questions - The Boombox, The Boombox ( AOL), 2010-11-19 [2010-11-1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11-21) ^ Amber Katz,This Janet Jackson Barbie Doll Is All We Want For Christmas!, MTV, 2010-12-10 [2011-04-0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12-17) ^ Best Sellers -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2-28 [2011-02-2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1-02-28) - ^
169.0 Pamela McClintock,169.1 Janet Jackson Signs Film Production Deal with Lionsgate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3-15 [2011-03-1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1-03-18) ^ Sonya E,Janet Jackson To Make History In Paris, Sister 2 Sister, 2011-04-08 [2011-04-09],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1-04-11) ^ Janet Jackson Featured In New Blackglama Ad Campaign, RTT News, 2011-08-25 [2011-08-2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1-12-12) ^ Coleen Nika,News Roundup: Lady Gaga's Barney's Workshop, Rihanna's Collection, Janet Jackson's New Line And More, Rolling Stone, 2011-11-23 [2011-11-2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1-11-26) ^ Elizabeth Olson,Weight Loss, With Divas and Public Service, New York Times, 2011-12-14 [2012-01-0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05-09)
外部鍊接[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珍妮·傑克遜 珍娜傑克森官方網站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Official Janet Jackson Myspace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Janet 1814 | French Janet Jackson community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Janet Jackson | Janet World Janet Jackson UK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Janet Jackson Interview on MusicTowers.com 節奏王國-珍妮傑克遜中文社區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珍妮·傑克遜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Janet Jackson在 Allmusic上的頁面(英文) 珍妮·傑克遜的Facebook專頁(英文) YouTube上的珍妮·傑克遜頻道(英文)
傑克遜家族 父母 約瑟夫·沃爾特·喬·傑克森: 1928–2018 凱瑟琳·傑克遜: 1930
子女 瑞比·傑克遜: 1950 傑基·傑克遜: 1951 蒂托·傑克遜: 1953 傑梅因·傑克遜: 1954 拉托亞·傑克遜: 1956 馬龍·傑克遜: 1957 邁克爾·傑克遜: 1958–2009 蘭迪·傑克遜: 1961 珍妮·傑克遜: 1966
孫子女 - 瑞比的兒子:
奧斯汀·布朗 : 1985
- 邁克爾的子女:
普林斯: 1997 帕麗斯: 1998 “毯子”: 2002
- 蒂托的兒子:
泰姬·傑克遜: 1973 特瑞爾·艾倫·傑克遜 1975 蒂托·喬·傑克遜: 1978
音樂團體 傑克遜五人組 3T
珍妮·傑克遜 作品 影音 影視 獎項 受影響藝人
錄音室專輯 - 《
珍納·積遜 》 - 《
夢幻街 》 - 《
控制》 - 《
節奏國度》 - 《
珍納》 - 《
華麗的冒險》 - 《
珍愛》 - 《
純珍 》 - 《
珍情告白 》 - 《
流行定律 》 - 《
堅固柔情 》
合輯 - 《
十年有成-精選集 》 - 《
珍藏 》 - 《
經典 》
混音專輯 - 《
控制:混音輯 》 - 《
發燒金曲特輯 》
音樂錄像帶 - 《
珍納 》 - 《
十年有成-精選集 》 - 《
珍藏 1993-2004影音精選全紀錄 》
影音專輯 - 《
華麗冒險巡迴演唱會 》 - 《
2002 夏威夷演唱會 》
演唱會 節奏國度1990年世界巡迴演唱會 珍納世界巡迴演唱會 華麗冒險巡迴演唱會 珍愛巡迴演唱會 一起搖滾巡迴演唱會 獨一無二:捨不得你演唱會 堅固柔情世界巡迴演唱會 世界之州巡迴演唱會 珍納·積遜:節奏國度30週年慶祝紀念演唱會
駐唱表演 珍納·積遜:蛻變
相關條目 - 《
真實的你 》 珍納·積遜作為同志偶像 第三十八屆超級碗中場表演爭議 小勒內·埃利桑多 傑克森家族
書籍 分類
搖滾名人堂 2019屆入選者 表演者 治療樂隊 派瑞·巴蒙特 、傑森·庫珀 、麥可·鄧普西 、裏維斯·蓋布瑞爾斯 、賽門·加勒普 、羅傑·歐唐納 、羅伯特·史密斯 、珀爾·湯普森 、洛·托赫斯特 、鮑裏斯·威廉斯
威豹樂隊 瑞克·艾倫 、薇薇安·坎貝爾 、菲爾·柯倫 、史蒂夫·克拉克 、喬·艾略特 、瑞克·薩維奇 、皮特·威利斯
珍娜·傑克森 史蒂薇·妮克絲 電台司令 科林·格林伍德、 強尼·格林伍德、 艾德·歐布萊恩、 菲利普·塞爾韋、 湯姆·約克
羅西音樂 布萊恩·伊諾、 布萊恩·費瑞、 艾迪·賈布森 、安迪·麥凱 、菲爾·曼贊涅拉 、格拉罕·辛普森 、保羅·湯普森
殭屍合唱團 羅德·阿爾根特 、保羅·阿特金森 、科林·布朗斯頓 、休·格蘭迪 、克裏斯·懷特
單曲 尚特爾組合 - 〈Maybe 〉(1957年)冠軍樂團 - 〈Tequila 〉(1958年)巴雷特·史壯 - 〈Money (That's What I Want) 〉(1959年)艾斯禮兄弟合唱團 - 〈 Twist and Shout 〉(1962年)香格裏拉組合 - 〈Leader of the Pack 〉(1964年)騎士之影 - 〈Gloria 〉(1965年)
規範控制 -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2026791 BNE: XX1108453 BNF: cb13895513r (data) CONOR: 51925859 FAST: 198458 GND: 119396874 ISNI: 0000 0001 1773 0817 J9U: 987007420502205171 LCCN: n86116106 LNB: 000045278 MusicBrainz: 6be2828f-6c0d-4059-99d4-fa18acf1a296 NDL: 001245520 NKC: xx0020306 NLA: 35773347 NLK: KAC201944390 NLP: a0000001256886 NTA: 071213325 SNAC: w60s0p01 SUDOC: 081499930 VIAF: 85428882
- 告示牌冠軍專輯(
您擁有兩組生日密碼,這組密碼與您的生日會交互影響您的個性及行動,如果運用得當將可發揮雙倍力量,但也有相互拉扯互不相讓的可能性。
圖騰 18: 白鏡 White Mirror
黃人 波符 13 天的第 7 天
內在女神力: KIN.100 太陽的黃太陽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 KIN.216 銀河星系的黃戰士
這天的星系印記是 KIN.98, 名號是 【共鳴的白鏡】 、 【黃人波符 之 共鳴白鏡】 也可以是 【共鳴白鏡.黃人波符】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稱號呢?
黃人是20個波符中的第8個,做為第八個波符,人的能量猶如銀河般無限大,所有的智慧在人的身上顯化成就,在無意識的浩瀚宇宙中,只有人,成就了這一切的存在,沒有人的支持運作,我們看不到、感受不到這些能量場的聚合及聯繫,人之所以為人,並非只有吃喝玩樂的生存意義,而是可以透過更高的意識層面與宇宙連結,與另一個更大的天體運行共振,透過我們感官上的雙眼去發現、去感受,這一切的因緣合和於我們肉身的承載,若意識能夠突破固有思想與成見,將能突破界線讓一切因緣俱足。
KIN.98 位於 黃人波符 13 天中的第 7 天,銀河音階為調性 7
調性 7 的名稱是共振,象徵著全然的平衡,體會著更深層的二元交織內涵,明白所有存在皆有其意義及必要性。
在黃人波符 13 天中,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的靜心中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是黃人波符的第 7 天,我的問題是:我該如何歸於中心與他人協調?。白鏡,能使我歸於中心與他人協調。
今天的星際原型圖騰為白鏡,我們稱之為主印記, 白鏡的主題是反射,白鏡能夠理解人性,也可以印照出對方的外在以及內在能量,對於完美一詞有著獨特的標準,試著學習黑白共存讓白鏡有機會體驗到圓滿境界。
每個主印記都蘊藏著五大神諭,除了中央的主印記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圖騰,分別為右邊的【支持】圖騰、上方的【引導】圖騰、左邊的【挑戰擴展】圖騰及下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白鏡與紅龍相互為對方的支持圖騰, 紅龍支持著白鏡並給予勇氣,我們不見得敢面對全然的自己,紅龍的無懼精神讓我們知道其實還有更難的事物存在這世界上,然而面對全然的自己,僅僅是所有一切困難中,其中一個需要跨越的歷程而已。
白鏡的引導依據KIN的調性不同會有五種可能性,KIN.98的引導圖騰是白狗 , 沒有白狗的引導,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具象的愛,真實的能量流動,需要伴隨著具象的行為模式,白狗的愛相當的純粹、自然且生動現實,我們可以全然的接受,那發自內心毫無一絲污漬的潔淨純白。
白鏡與黃星星相互為對方的挑戰擴展圖騰, 黃星星是白鏡的挑戰擴展,對於擅長反映出對方特質的才華來說,白鏡似乎讓人有一種,變化多端卻無自身特色的感受,相較於黃星星能夠特立獨行的行走於世間,兩者貌似無法和諧,然而當白鏡能夠理解接受變化多端,其實是一種無法仿效的獨特時,將展現出別具生面的風貌。
白鏡與藍夜相互為對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白鏡在生命的歷程中,看透太多事間的不美好,追尋一個夢想或是作夢會是其動力來源。
當我們能將五大神諭力量啟動合一時,將可發揮出 KIN.100 太陽的黃太陽 的內在能量。
每年 5 月 16 日的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皆為 KIN.216 銀河星系的黃戰士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是我們圖騰調性中,另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也是另一個我們值得學習及體會的課題。
共鳴白鏡的 KIN260 肯定句是:【我能夠在全然愛的引領下看見內外的真實回歸本我】
另外就彩虹數字來說 1966 年 5 月 16 日 有著 陽性密碼 34/7(1級)、陰性密碼 33/6(6級)的數字能量。
每一個圖騰印記都有著值得探討的深意,每一個數字更有著特殊的能量與意義,更多資訊我們將持續更新,歡迎多多分享本站內容,也邀請您來本站 粉絲專頁 按個讚,感謝您。
祝福你,祝福我.你是我,我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