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尼爾·戴-路易斯 Daniel Michael Blake Day-Lewis
-
英國及愛爾蘭知名的電影男演員
維基百科: 爵士,OBE ,KBE (英語:Sir Daniel Day-Lewis, CBE,原名丹尼爾·邁克爾·布萊克·戴-劉易斯,英語:Daniel Michael Blake Day-Lewis,1957年4月29日—),生于英國 倫敦,是一位 英國及 愛爾蘭知名的 電影男 演員,他是美國 奧斯卡金像獎自1929年創立以來,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 三度榮獲 奧斯卡影帝頭銜的男星。 他在2014年獲
英廷冊封為 下級勳位爵士,以肯定他在演藝方面的成就。 [2] 2017年在完成電影《霓裳魅影》的最後演出之後,於2018年正式退休。 [3] [4] 生平[
編輯] 早年生活[
編輯] 戴-路易斯出生在英國
倫敦,父親是 英國桂冠詩人 塞西爾·戴-劉易斯,母親是演員Jill Balcon, 猶太人 [5] [6] ,為Ealing Studios前領導Michael Balcon之女;兩人除了丹尼爾外,還育有一女:Tamasin。戴-路易斯的父母在他兩歲時搬家到倫敦南部的
格林尼治;該區比較龍蛇混雜,當地的小孩亦時常因戴-路易斯的上流社會背景而欺負他,令他不得不學會藍領口音及舉止;戴-路易斯稱這段時期為他演技訓練的第一步。年輕時,戴-路易斯相當反叛,常犯下偷竊及其他較輕的罪行;1968年,他父母終於忍不住,將他送到位於 肯特郡的 七橡樹學校(Sevenoaks School) 寄宿。戴-路易斯雖然極之討厭該間學校,但卻在那裡接觸到他最大的兩樣興趣: 演戲及 木工。 兩年後,戴-路易斯轉校到他姐姐就讀的學校,位於
漢普郡的 比得萊斯學校(Bedales School);在該校期間,戴-路易斯參與了 國立青年劇團(National Youth Theatre),亦得到了他第一個登上大銀幕的機會,在《 血腥星期天》中飾演一個破壞公物的小混混。1972年,戴-路易斯的父親逝世。1975年,戴-路易斯離開比得萊斯學校,申請當木匠學徒,卻被拒絕,轉而入 布裏斯托爾老維克戲劇學校 (Bristol Old Vic Theatre School)進修三年,最後成功獲得在布裏斯托爾老維克劇院(Bristol Old Vic Theatre)演出的機會。 戴-路易斯是著名的
方法演技演員,為了鑽研角色不惜全身投入 [7] ,目前為好萊塢許多演員推崇的對象,如 羅伯特·德尼羅等人亦曾公開表示欣賞戴-路易斯的演技。 2017年,戴-路易斯接受專訪時坦承拍攝《霓裳魅影》令他陷入抑鬱。
[8] 私人生活[
編輯] 2007年的丹尼爾·戴-劉易斯 1993年加入
愛爾蘭國籍,享有雙重國籍,在 美國與愛爾蘭均有居所。曾與 法國演員 伊莎貝爾·阿佳妮有過一段感情,兩人育有一子:加百利-凱恩(Gabriel-Kane,於1995年4月9日在 紐約出生)。 1996年參演《
薩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時,探訪了劇作家 亞瑟·米勒的故居,認識了米勒的女兒Rebecca。兩人於同年結婚,育有二子:Ronan Cal(1998年6月14日出生)及Cashel Blake(2002年5月出生)。 戴-路易斯平時作風極為低調,除了拍攝電影,極少出現在公眾媒體。作品產量亦不多。
在2014年6月,戴-路易斯因在戲劇的傑出表現而名列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上,他也因此得到了
下級勳位爵士 [9] 。作品[
編輯] 年份 譯名 原名 角色 備註 1971 血腥星期天 Sunday Bloody Sunday Child Vandal 未掛名 1982 甘地傳 Gandhi Colin 1985 歡樂洗衣店 My Beautiful Laundrette Johnny 翡冷翠之戀 A Room with a View Cecil Vyse 1986 - Nanou Maxo 1988 情陷布拉格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omas 飛進美國 Stars and Bars Henderson Dores 1989 永遠的微笑 Eversmile, New Jersey Dr. Fergus O'Connell 無悔今生 My Left Foot 克裏斯蒂·布朗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
提名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1992 大地英豪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鷹眼(納蒂蒂·班波) 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 1993 心外幽情 The Age of Innocence Newland Archer 因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格裏·康倫 提名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
提名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1996 薩勒姆的女巫 The Crucible 約翰·普魯克特 1997 因愛之名 The Boxer Danny Flynn 提名 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2002 紐約黑幫 Gangs of New York 威廉·「屠夫比爾」·卡汀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主角
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提名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2005 不倫戀曲 The Ballad of Jack and Rose Jack Slavin 2007 黑金企業 There Will Be Blood Daniel Plainview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 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主角 2009 華麗年代 Nine Guido Contini 提名 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男主角 2012 林肯 Lincoln 林肯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 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主角 澳洲影藝學院國際獎最佳男主角 2017 霓裳魅影 Phantom Thread Reynolds Woodcock 提名 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參考資料[
編輯] ^ Day Lewis Given Freedom of Wicklow. [2016-10-0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07-09). ^ "Supplement to Issue 60895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London Gazette, 14 June 2014, p.b2. ^ Daniel Day-Lewis announces retirement from acting. The Guardian. 2017-06-20 [2017-06-2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7-08-23) (英語). ^ Film star Daniel Day-Lewis retires from acting. BBC. [2017-06-2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0-11-15) (英語). ^ Hasted, Nick.Daniel Day-Lewis: Why Britain has just lost its De Niro. The Independent. 2018-01-31 [2018-05-0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9-05-10). ^ David, Keren.Daniel Day-Lewis opens up on his decision to quit acting. The Jewish Chronicle. 2017-11-29 [2018-05-0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9-05-02). ^ The craziest ways Sir Daniel Day-Lewis prepared for acting roles. Yahoo Movies UK. 2016-06-28 [2023-01-1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3-01-13). ^ Hirschberg, Lynn.Exclusive: Daniel Day-Lewis Opens Up About Giving Up Acting After Phantom Thread. W. 2017-11-28 [2018-01-0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12-09). ^ 第60895號憲報. 倫敦憲報 (Supplement). 2014-06-14: b2.
外部鍊接[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丹尼爾·戴-劉易斯 丹尼爾·戴-劉易斯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1928-1940 埃米爾·傑寧斯(1928) 沃納·巴克斯特(1929) 喬治·亞利斯(1930) 賴尼爾·巴利摩(1931) 弗雷德裏克·馬區/ 華理士·勃利(1932) 查爾斯·勞頓(1933) 克拉克·蓋博(1934) 維多·麥克勞倫(1935) 保羅·穆尼(1936) 史賓塞·屈賽(1937) 史賓塞·屈賽(1938) 羅伯特·多納特(1939) 詹姆斯·史都華(1940)
1941-1960 賈利·古柏(1941) 詹姆斯·卡格尼(1942) 保羅·盧卡斯(1943) 冰·哥羅士比(1944) 雷·米倫(1945) 弗雷德裏克·馬區(1946) 羅納·考爾門(1947) 勞倫斯·奧利維爾(1948) 布羅德裏克·克勞福德(1949) 何塞·費勒(1950) 亨弗萊·鮑嘉(1951) 賈利·古柏(1952) 威廉·荷頓(1953) 馬龍·白蘭度(1954) 喧尼斯·鮑寧(1955) 尤·伯連納(1956) 亞曆克·吉尼斯(1957) 大衛·尼文(1958) 查爾頓·赫斯頓(1959) 伯特·蘭卡斯特(1960)
1961-1980 馬克西米利安·謝爾(1961) 格裏高利·派克(1962) 西德尼·波蒂埃(1963) 雷克斯·哈裏遜(1964) 李·馬榮(1965) 保羅·史高菲(1966) 洛·史泰格(1967) 克裏夫·羅勃遜(1968) 約翰·韋恩(1969) 喬治·坎貝爾·斯科特(1970) 金·哈克曼(1971) 馬龍·白蘭度(1972) 傑克·萊蒙(1973) 亞特·卡尼(1974) 傑克·尼科爾森(1975) 彼得·芬奇(1976) 李察·德雷福斯(1977) 強·沃特(1978) 德斯汀·荷夫曼(1979) 羅伯特·德尼羅(1980)
1981-2000 亨利·方達(1981) 本·金斯利(1982) 勞勃·杜瓦(1983) F·莫瑞·亞伯拉罕(1984) 威廉·赫特(1985) 保羅·紐曼(1986) 邁克爾·道格拉斯(1987) 德斯汀·荷夫曼(1988) 丹尼爾·戴-劉易斯(1989) 傑瑞米·艾恩斯(1990) 安東尼·霍普金斯(1991) 艾爾·帕西諾(1992) 湯姆·漢克斯(1993) 湯姆·漢克斯(1994) 尼古拉斯·凱奇(1995) 傑弗裏·拉什(1996) 傑克·尼科爾森(1997) 羅貝托·貝尼尼(1998) 凱文·斯貝西(1999) 羅素·高爾(2000)
2001-2020 丹澤爾·華盛頓(2001) 安卓·布洛迪(2002) 西恩·潘(2003) 傑米·福克斯(2004) 菲臘·西摩·荷夫曼(2005) 科力士·韋德加(2006) 丹尼爾·戴-劉易斯(2007) 西恩·潘(2008) 傑夫·布裏吉(2009) 哥連·費夫(2010) 尚·杜賈爾登(2011) 丹尼爾·戴-劉易斯(2012) 馬修·麥康納(2013) 艾迪·瑞德曼(2014)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2015) 卡西·阿弗萊克(2016) 加裏·奧德曼(2017) 雷米·馬利克(2018) 瓦昆·菲尼克斯(2019) 安東尼·霍普金斯(2020)
2021至今 威爾·史密斯(2021) 布蘭登·費雪(2022)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動畫長片 最佳動畫短片 最佳紀錄長片 最佳紀錄短片 最佳國際影片 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原創歌曲 最佳實景短片 最佳音響 最佳音效剪輯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攝影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視覺效果
金球獎 劇情類電影最佳男主角 1943–1960 1943保羅·盧卡斯 · 1944亞歷山大·諾克斯 · 1945雷·米倫 · 1946葛雷哥萊·畢克 · 1947羅納·考爾門 · 1948勞倫斯·奧立佛 · 1949布羅德裏克·克勞福德 · 1950何塞·費勒 · 1951弗雷德裏克·馬區 · 1952賈利·古柏 · 1953史賓塞·屈賽 · 1954馬龍·白蘭度 · 1955歐尼斯·鮑寧 · 1956寇克·道格拉斯 · 1957亞歷·堅尼斯 · 1958大衛·尼文 · 1959安東尼·弗朗西奧沙 · 1960畢·蘭卡斯特 1961–1980 1961麥斯米倫·雪爾 · 1962葛雷哥萊·畢克 · 1963西德尼·波蒂埃 · 1964彼得·奧圖 · 1965奧瑪·雪瑞夫 · 1966保羅·史考菲 · 1967洛·史泰格 · 1968彼得·奧圖 · 1969約翰·韋恩 · 1970喬治·坎貝爾·斯科特 · 1971金·哈克曼 · 1972馬龍·白蘭度 · 1973艾爾·帕西諾 · 1974傑克·尼克遜 · 1975傑克·尼克遜 · 1976彼得·芬奇 · 1977李察·波頓 · 1978強·沃特 · 1979達斯汀·霍夫曼 · 1980勞勃·狄尼洛 1981–2000 1981亨利·方達 · 1982班·金斯利 · 1983勞勃·杜瓦、 1984湯姆·寇特內 · F·莫瑞·亞伯拉罕 · 1985強·沃特 · 1986鮑伯·霍金斯 · 1987麥克·道格拉斯 · 1988達斯汀·霍夫曼 · 1989湯姆·克魯斯 · 1990傑瑞米·艾朗 · 1991尼克·諾特 · 1992艾爾·帕西諾 · 1993湯姆·漢克斯 · 1994湯姆·漢克斯 · 1995尼可拉斯·凱吉 · 1996傑佛瑞·羅許 · 1997彼得·方達 · 1998金·凱瑞 · 1999丹佐·華盛頓 · 2000湯姆·漢克斯 2001–2020 2001羅素·克洛 · 2002傑克·尼克遜 · 2003西恩·潘 · 2004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 2005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 2006佛瑞斯·惠特克 · 2007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08米基·洛克 · 2009傑夫·布裏吉 · 2010柯林·佛斯 · 2011喬治·克隆尼 · 2012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13馬修·麥康納 · 2014艾迪·瑞德曼 · 2015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 2016凱西·艾佛列克 · 2017蓋瑞·歐德曼 · 2018雷米·馬利克 · 2019華堅·馮力士 · 2020查德維克·博斯曼 2021–2040 2021威爾·史密斯 · 2022奧斯汀·巴特勒 註:1943年至1950年不區分「戲劇類」與「音樂及喜劇類」。1951年起,獨立出此兩種獎項,分開頒獎。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男主角 1968–1980 1968史賓塞·屈賽 · 1969達斯汀·霍夫曼 · 1970勞勃·瑞福 · 1971彼得·芬奇 · 1972金·哈克曼 · 1973華特·馬舒 · 1974傑克·尼柯遜 · 1975艾爾·帕西諾 · 1976傑克·尼柯遜 · 1977彼得·芬奇 · 1978李察·德雷福斯 · 1979傑克·萊蒙 · 1980約翰·赫特 1981–2000 1981畢·蘭卡斯特 · 1982本·金斯利 · 1983米高·肯恩、 1984達斯汀·霍夫曼 · 吳漢潤 · 1985威廉·赫特 · 1986鮑伯·霍金斯 · 1987史恩·康納萊 · 1988約翰·克裏斯 · 1989丹尼爾·戴-路易斯 · 1990菲利普·諾雷 · 1991安東尼·霍普金斯 · 1992小勞勃·道尼 · 1993安東尼·霍普金斯 · 1994休·葛蘭 · 1995奈傑爾·霍桑 · 1996傑佛瑞·洛許 · 1997羅勃·卡萊爾 · 1998羅貝托·貝尼尼 · 1999凱文·史貝西 · 2000傑米·貝爾 2001–2020 2001羅素·克洛 · 2002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03比爾·莫瑞 · 2004傑米·福克斯 · 2005菲力普·西摩·霍夫曼 · 2006佛瑞斯·惠特克 · 2007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08米基·洛克 · 2009柯林·佛斯 · 2010柯林·佛斯 · 2011尚·杜賈爾登 · 2012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13切瓦特·埃加福特 · 2014艾迪·瑞德曼 · 2015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 2016凱西·艾佛列克 · 2017蓋瑞·歐德曼 · 2018雷米·馬利克 · 2019華堅·馮力士 · 2020安東尼·霍普金斯 2021–2040 2021威爾·史密斯 · 2022奧斯汀·巴特勒 註:1952年-1967年分為「最佳英國男演員」與「最佳外國男演員」,1968年-1984年合併為「最佳男演員」,1985年改稱為「最佳男主角」。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年度男主角 菲利普·諾瓦雷(1990) 傑哈·德巴狄厄(1991) 小勞勃·道尼(1992) 安東尼·霍普金斯(1993) 約翰·屈伏塔(1994) 強尼·戴普(1995) 摩根·費裏曼(1996) 傑佛瑞·洛許(1997) 傑克·尼克遜(1998) 凱文·史貝西(1999) 羅素·克洛(2000) 比利·鮑伯·松頓(2001) 米高·肯恩(2002) 西恩·潘(2003) 傑米·福克斯(2004) 布魯諾·岡茨(2005) 佛瑞斯·惠特克(2006) 丹尼爾·戴-路易斯(2007) 米基·洛克(2008) 克裏斯多夫·華茲(2009) 柯林·佛斯(2010) 尚·杜賈爾登(2011) 瓦昆·菲尼克斯(2012) 奇維托·艾吉佛(2013) 麥可·基頓(2014) 湯姆·寇特內(2015) 凱西·艾佛列克(2016) 提摩西·夏勒梅(2017) 伊森·霍克(2018) 瓦昆·菲尼克斯(2019) 查德維克·博斯曼(2020)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2021) 科林·法雷爾(2022)
美國演員工會獎 最佳男主角 1990年代 1994湯姆·漢克斯 · 1995尼可拉斯·凱吉 · 1996傑佛瑞·羅許 · 1997傑克·尼克森 · 1998羅貝托·貝尼尼 · 1999凱文·史貝西 2000年代 2000本尼西奧·德爾·托羅 · 2001羅素·克洛 · 2002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03強尼·戴普 · 2004傑米·福克斯 · 2005菲臘·西摩·荷夫曼 · 2006福裏斯特·惠特克 · 2007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08西恩·潘 · 2009傑夫·布裏吉 2010年代 2010柯林·佛斯 · 2011尚·杜賈爾登 · 2012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13馬修·麥康納 · 2014艾迪·瑞德曼 · 2015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 2016丹佐·華盛頓 · 2017蓋瑞·歐德曼 · 2018雷米·馬利克 · 2019瓦昆·菲尼克斯 2020年代 2020查德維克·博斯曼 · 2021威爾·史密斯 · 2022布蘭登·費雪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最佳男主角 1995–2000 1995凱文·貝肯 · 1996傑佛瑞·羅許 · 1997傑克·尼克遜 · 1998伊恩·麥克連 · 1999羅素·克洛 · 2000羅素·克洛 2001–2020 2001羅素·克洛 · 2002傑克·尼克遜/ 2003丹尼爾·戴-路易斯 · 西恩·潘 · 2004傑米·福克斯 · 2005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 2006佛瑞斯·惠特克 · 2007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08西恩·潘 · 2009傑夫·布裏吉 · 2010柯林·佛斯 · 2011喬治·克隆尼 · 2012丹尼爾·戴-路易斯 · 2013馬修·麥康納 · 2014麥可·基頓 · 2015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 2016凱西·艾佛列克 · 2017蓋瑞·歐德曼 · 2018克裏斯汀·貝爾 · 2019瓦昆·菲尼克斯 · 2020查德維克·博斯曼 2021–2040 2021威爾·史密斯 · 2022布蘭登·費雪 · 註:2001年開始才採用提名制度,2012年-2018年區分出「最佳男主角」與「最佳喜劇男主角」此兩種獎項,2019年起合併此兩種頒獎。澳洲影藝學院國際獎最佳男主角 2010年代 - 2011
讓·杜雅爾丹 - 2012
丹尼爾·戴-劉易斯 - 2013
切瓦特·埃加福特 - 2014
米高·基頓 - 2015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 - 2016
卡西·阿弗萊克 - 2017
加利·奧文 - 2018
雷米·馬利克 - 2019
亞當·崔佛
2020年代 - 2020
查德維克·博斯曼 - 2021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 2022
奧斯汀·巴特勒
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男主角 米高·肯恩 (1966) 洛·史泰格 (1967) 帕爾·奧斯卡森 (1968)強·沃特 (1969) 喬治·坎貝爾·史考特 (1970) 彼得·芬奇 (1971) 艾爾·帕西諾 (1972) 馬龍·白蘭度 (1973) 傑克·尼克遜 (1974) 傑克·尼克遜 (1975) 勞勃·狄尼洛 (1976) 亞特·卡尼 (1977) 蓋瑞·布塞 (1978) 達斯汀·霍夫曼 (1979) 彼得·奧圖 (1980) 畢·蘭卡斯特 (1981) 達斯汀·霍夫曼 (1982) 傑哈·德巴狄厄 (1983) 史提夫·馬丁 (1984) 傑克·尼克遜 (1985) 鮑勃·霍斯金斯 (1986) 史提夫·馬丁 (1987) 麥可·基頓 (1988)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89) 傑瑞米·艾恩斯 (1990) 瑞凡·費尼克斯 (1991) 史蒂芬·瑞 (1992)大衛·休裏斯 (1993) 保羅·紐曼 (1994) 尼可拉斯·凱吉 (1995) 艾迪·墨菲 (1996) 勞勃·杜瓦 (1997) 尼克·諾特 (1998) 羅素·克洛 (1999) 哈維爾·巴登 (2000) 金·哈克曼 (2001) 安卓·布洛迪 (2002) 比爾·莫瑞 (2003) 傑米·福克斯 (2004) 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2005) 佛瑞斯·惠特克 (2006)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07) 西恩·潘 (2008) 傑瑞米·雷納 (2009) 傑西·艾森柏格 (2010) 布萊德·彼特 (2011)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12) 奧斯卡·伊薩克 (2013) 蒂莫西·斯波 (2014) 麥可·B·喬丹 (2015) 凱西·艾佛列克 (2016) 丹尼爾·卡盧亞 (2017) 伊森·霍克 (2018)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2019) 戴洛依·林多 (2020) 西島秀俊 (2021) 科林·法雷爾 (2022)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 1935–1950 查爾斯·勞頓 (1935) 華特·休士頓 (1936)保羅·穆尼 (1937) 詹姆斯·卡格尼 (1938) 詹姆斯·史都華 (1939) 查理·卓别林 (1940) 賈利·古柏 (1941) 詹姆斯·卡格尼 (1942) 保羅·盧卡斯 (1943) 巴瑞·費茲傑羅 (1944)雷·米倫 (1945) 勞倫斯·奧立佛 (1946) 威廉·鮑威爾 (1947) 勞倫斯·奧立佛 (1948) 布羅德裏克·克勞福德 (1949) 葛雷哥萊·畢克 (1950)
1951–1975 亞瑟·甘迺迪 (1951)羅夫·理查森 (1952)畢·蘭卡斯特 (1953) 馬龍·白蘭度 (1954) 歐尼斯·鮑寧 (1955) 寇克·道格拉斯 (1956) 亞歷·堅尼斯 (1957) 大衛·尼文 (1958) 詹姆斯·史都華 (1959) 畢·蘭卡斯特 (1960) 麥斯米倫·雪爾 (1961) 亞伯特·芬尼 (1963) 雷克斯·哈裏遜 (1964) 奧斯卡·韋納 (1965)保羅·史考菲 (1966) 洛·史泰格 (1967) 亞倫·阿金 (1968) 強·沃特 (1969) 喬治·坎貝爾·史考特 (1970) 金·哈克曼 (1971) 勞倫斯·奧立佛 (1972) 馬龍·白蘭度 (1973) 傑克·尼克遜 (1974) 傑克·尼克遜 (1975)
1976–2000 勞勃·狄尼洛 (1976) 約翰·吉爾古德 (1977) 強·沃特 (1978) 達斯汀·霍夫曼 (1979) 勞勃·狄尼洛 (1980) 畢·蘭卡斯特 (1981) 班·金斯利 (1982) 勞勃·杜瓦 (1983) 史提夫·馬丁 (1984) 傑克·尼克遜 (1985) 鮑勃·霍斯金斯 (1986) 傑克·尼克遜 (1987) 傑瑞米·艾恩斯 (1988)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89) 勞勃·狄尼洛 (1990) 安東尼·霍普金斯 (1991) 丹佐·華盛頓 (1992) 大衛·修裏斯 (1993) 保羅·紐曼 (1994) 尼可拉斯·凱吉 (1995) 傑佛瑞·羅許 (1996) 彼得·方達 (1997) 尼克·諾特 (1998) 理查·法恩斯沃斯 (1999)湯姆·漢克斯 (2000)
2001–2020 湯姆·威爾金森 (2001)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02) 比爾·莫瑞 (2003) 保羅·吉馬蒂 (2004) 希斯·萊傑 (2005) 佛瑞斯·惠特克 (2006)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07) 西恩·潘 (2008) 喬治·克隆尼 (2009) 柯林·佛斯 (2010) 布萊德·彼特 (2011)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12) 勞勃·瑞福 (2013) 蒂莫西·斯波 (2014) 麥可·基頓 (2015) 凱西·艾佛列克 (2016) 提摩西·夏勒梅 (2017) 伊森·霍克 (2018)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2019) 戴洛·林多 (2020)
2021–現今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2021) 科林·法雷爾 (2022)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 艾爾·帕西諾 (1975) 勞勃·狄尼洛 (1976) 李察·德雷福斯 (1977) 強·沃特 (1978) 達斯汀·霍夫曼 (1979) 勞勃·狄尼洛 (1980) 畢·蘭卡斯特 (1981) 班·金斯利 (1982) 勞勃·杜瓦 (1983) F·莫瑞·亞伯拉罕 / 亞伯特·芬尼 (1984) 威廉·赫特 (1985) 鮑勃·霍斯金斯 (1986) 傑克·尼克遜 / 史提夫·馬丁 (1987) 湯姆·漢克斯 (1988)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89) 傑瑞米·艾恩斯 (1990) 尼克·諾特 (1991)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安東尼·霍普金斯 (1993) 約翰·屈伏塔 (1994) 尼可拉斯·凱吉 (1995) 傑佛瑞·羅許 (1996) 勞勃·杜瓦 (1997) 伊恩·麥克連 (1998) 羅素·克洛 (1999) 麥克·道格拉斯 (2000) 丹佐·華盛頓 (2001) 丹尼爾·戴-路易斯 / 傑克·尼克遜 (2002) 比爾·莫瑞 (2003) 連恩·尼遜 (2004) 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2005) 薩夏·拜倫·柯恩 / 佛瑞斯·惠特克 (2006)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07) 西恩·潘 (2008) 傑夫·布裏吉 (2009) 柯林·佛斯 (2010) 麥可·法斯賓達 (2011) 瓦昆·菲尼克斯 (2012) 布魯斯·鄧恩 (2013) 湯姆·哈迪 (2014) 麥可·法斯賓達 (2015) 亞當·崔佛 (2016) 提摩西·夏勒梅 (2017) 伊森·霍克 (2018)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2019) 查德維克·博斯曼 (2020) 賽門·雷克斯 (2021)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 1980-1999 勞勃·狄尼洛 (1980) 畢·蘭卡斯特 (1981) 達斯汀·霍夫曼 (1982) 艾力克·羅勃茲 (1983) 吳漢潤 (1984) 傑克·尼克遜 (1985) 鮑勃·霍斯金斯 (1986) 艾伯特·布魯克斯 (1987)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88)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89) 傑瑞米·艾恩斯 (1990) 尼克·諾特 (1991) 丹佐·華盛頓 (1992)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93) 亞伯特·芬尼 (1994) 尼可拉斯·凱吉 (1995) 傑佛瑞·洛許 (1996) 艾爾·帕西諾 (1997) 布蘭頓·葛利森 (1998) 金·凱瑞 (1999)
2000-2019 柯林·法洛 (2000) 布萊恩·考克斯 / 丹佐·華盛頓 (2001) 安卓·布洛迪 (2002) 比爾·莫瑞 (2003) 傑米·福克斯 (2004) 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2005) 佛瑞斯·惠特克 (2006) 法蘭克·蘭吉拉 (2007) 西恩·潘 / 米基·洛克 (2008) 傑瑞米·雷納 (2009) 傑西·艾森柏格 (2010) 布萊德·彼特 (2011)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12) 奇維托·艾吉佛 (2013) 麥可·基頓 (2014) 保羅·迪諾 /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2015) 凱西·艾佛列克 (2016) 丹尼爾·卡盧亞 (2017) 約翰·C·萊利 (2018) 亞當·山德勒 (2019)
2020-至今 安東尼·霍普金斯 (2020) 西島秀俊 (2021) 科林·法雷爾 (2022)
大不列颠獎 傑出電影人獎 艾伯特·布洛克裏 (1989) 米高·肯恩 (1990) 皮特·烏斯蒂諾夫 (1992) 馬丁·斯科塞斯 (1993) 安東尼·霍普金斯 (1995) 鮑伯·溫斯坦 和哈維·溫斯坦 (1996) 德斯汀·荷夫曼 (1997) 約翰·特拉沃爾塔 (1998) 斯坦利·庫布裏克 (1999)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2000) 喬治·盧卡斯 (2002) 休·格蘭特 (2003) 湯姆·漢克斯 (2004) 湯姆·克魯斯 (2005) 克林·伊斯威特 (2006) 丹澤爾·華盛頓 (2007) 西恩·潘 (2008) 羅伯特·德尼羅 (2009) 傑夫·布裏吉 (2010) 沃倫·比蒂 (2011) 丹尼爾·戴-劉易斯 (2012) 佐治·古尼 (2013) 小勞勃·道尼 (2014) 梅麗·史翠普 (2015) 茱迪·科士打 (2016) 馬特·戴蒙 (2017) 凱特·布蘭切特 (2018) 珍·芳達 (2019)
傑出導演獎 彼得·威爾 (2003) 吉姆·謝裏丹 (2004) 邁克·紐維爾 (2005) 安東尼·明格拉 (2006) 馬丁·坎貝爾 (2007) 斯蒂芬·弗裏爾斯 (2008) 丹尼·鮑伊 (2009) 克裏斯托弗·諾蘭 (2010) 大衛·葉茨 (2011) 昆汀·塔倫蒂諾 (2012) 凱瑟琳·畢格羅 (2013) 麥克·李 (2014) 山姆·曼德斯 (2015) 李安 (2016) 阿娃·杜威内 (2017) 史蒂夫·麥奎因 (2018) 喬登·皮爾 (2019)
環球娛樂貢獻獎 霍華德·斯金格 (2003) 柯克·道格拉斯 (2009) 雷利·史考特和 托尼·斯科特 (2010) 約翰·拉塞特 (2011) 威爾·萊特 (2012) 本·金斯利 (2013) 茱蒂·丹契 (2014) 哈裏森·福特 (2015) 森姆·積遜 (2016) 簡尼夫·班納 (2017) 凱文·費吉 (2018) 成龍 (2019)
年度英國藝人獎 麗素·慧絲 (2006) 凱特·溫斯蕾 (2007) 蒂達·史雲頓 (2008) 艾米莉·布朗特 (2009) 米高·辛 (2010) 海倫娜·博納姆·卡特 (2011) 丹尼爾·克雷格 (2012)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2013) 艾瑪·沃森 (2014) 詹姆斯·柯登 (2015) 菲麗希缇·瓊斯 (2016) 克萊兒·芙伊 (2017) 艾美莉·克拉克 (2018) 菲比·沃勒-布裏奇 (2019)
傑出喜劇表現獎 貝蒂·懷特 (2010) 班·史提勒 (2011) 特雷·帕克和 馬特·斯通 (2012) 沙查·巴隆·科恩 (2013) 茱莉亞·路易斯-德瑞弗斯 (2014) 艾米·舒默 (2015) 瑞吉·葛文 (2016) 阿茲·安薩裏 (2017) 占·基利 (2018) 史提夫·庫根 (2019)
傑出電視人獎 艾倫·斯班林 (1999) HBO原創節目 (2002) 迪克·凡·戴克 (2017)達米安·路易斯 (2018) 諾曼·利爾 (2019)
人道主義獎 李察·寇蒂斯 (2007) 唐·錢德爾 (2008) 哥連·費夫 (2009) 伊德瑞斯·艾爾巴 (2013) 馬克·魯法洛 (2014) 奧蘭多·布魯姆 (2015) 伊萬·邁克格雷戈 (2016)
已取消獎項 英國廣播公司 (1999) 塔西姆·辛 (1999) 安吉拉·蘭斯伯裏 (2003) 海倫·美蘭 (2004) 伊麗莎白·泰勒 (2005) 羅納德·内梅 (2005)西德尼·波蒂埃 (2006) 羅伯特·沙耶 和邁克爾·林恩 (2007)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男配角 約翰·威廉姆斯 (1954)查爾斯·比克福德 (1955)理查德·巴沙爾特 (1956)早川雪洲 (1957) 艾伯特·薩爾米 (1958)休·格裏夫斯 (1959) 喬治·佩帕德 (1960) 傑基·葛裏森 (1961) 布吉斯·梅迪斯 (1962) 茂文·道格拉斯 (1963) 馬丁·鮑爾薩姆 (1964) 哈裏·安德魯斯 (1965)勞勃·蕭 (1966) 保羅·福特 (1967)萊奧·麥凱恩 (1968)菲利普·努瓦雷 (1969) 法蘭·朗基拿 (1970) 班·約翰森 (1971) 喬爾·格雷 / 艾爾·帕西諾 (1972) 約翰·豪斯曼 (1973) Holger Löwenadler (1974)查理士·鄧甯 (1975) 賈森·羅巴茲 (1976) 湯姆·斯凱裏特 (1977)理查德·法恩斯沃斯 (1978)保羅·杜利 (1979)喬·佩西 (1980) 傑克·尼科爾森 (1981) 羅伯特·普雷斯頓 (1982)傑克·尼科爾森 (1983) 約翰·馬克維奇 (1984) 克勞斯·馬利亞·布朗道爾 (1985)丹尼爾·戴-劉易斯 (1986) 肖恩·康納利 (1987) 瑞凡·費尼克斯 (1988) 亞倫·艾達 (1989) 喬·佩西 (1990) 安東尼·霍普金斯 (1991) 傑克·尼科爾森 (1992)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 (1993) 蓋瑞·辛尼茲 (1994) 凱文·斯貝西 (1995) 愛德華·諾頓 (1996) 格雷戈·金尼爾 (1997) 艾德·哈裏斯 (1998) 菲臘·西摩·荷夫曼 (1999) 華堅·馮力士 (2000) 吉姆·布勞德本特 (2001) 克裏斯·庫柏 (2002) 艾力·寶雲 (2003) 托馬斯·哈登·丘奇 (2004) 傑克·吉林哈爾 (2005) 傑曼·翰蘇 (2006) 卡西·阿弗萊克 (2007) 喬許·布洛林 (2008) 伍迪·哈裏森 (2009) 克裏斯汀·貝爾 (2010) 克裏斯托弗·普盧默 (2011)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 (2012) 威爾·福爾特 (2013) 愛德華·諾頓 (2014) 席維斯·史特龍 (2015) 傑夫·布裏吉 (2016) 威廉·達佛 (2017) 山姆·埃利奧特 (2018) 畢·彼特 (2019) 保羅·拉西 (2020) 希朗·漢德 (2021) 布蘭頓·葛利森 (2022)
規範控制 -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0818972 BNE: XX1086729 BNF: cb13999326p (data) CONOR: 30827875 FAST: 353626 GND: 119403269 ISNI: 0000 0001 2146 1760 J9U: 987007438016105171 LCCN: n95030987 LNB: 000268017 MusicBrainz: 8d8edbbf-f37b-4efb-914c-ef4e64eb4539 NDL: 00620563 NKC: xx0219226 NLK: KAC2020L0349 NLP: a0000001788433 NTA: 073392294 SNAC: w6fz0xk9 SUDOC: 060649348 VIAF: 103647327
圖騰 16: 黃戰士 Yellow Warrior
白狗 波符 13 天的第 7 天
內在女神力: KIN.178 太陽的白鏡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 KIN.154 光譜的白巫師
這天的星系印記是 KIN.176, 名號是 【共鳴的黃戰士】 、 【白狗波符 之 共鳴黃戰士】 也可以是 【共鳴黃戰士.白狗波符】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稱號呢?
白狗是20個波符中的第14個;愛的能量無所不在,單單一株小花小草都能讓我們體會到無盡的生命力,我們從不曾放棄對一個新生命的期待與祝福,因為在地球的能量場中我們每一個存在都是受到祝福的,這13天我們練習將愛說出來,沒有什麼是不變的,每一個人在我們的生命中都只是過客,但每一個過客都象徵著一種愛的形式,許下心願,這13天,我們用無限的感激與疼惜去關照生命及每一個存在,去關懷我們不常關照的群體,去對每一個曾經幫助我們的個體獻上祝福與感激,我們將體會到所有能量將飽滿的回歸到自己身上,這就是所謂的,善循環。
KIN.176 位於 白狗波符 13 天中的第 7 天,銀河音階為調性 7
調性 7 的名稱是共振,象徵著全然的平衡,體會著更深層的二元交織內涵,明白所有存在皆有其意義及必要性。
在白狗波符 13 天中,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的靜心中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是白狗波符的第 7 天,我的問題是:我該如何歸於中心與他人協調?。黃戰士,能使我歸於中心與他人協調。
今天的星際原型圖騰為黃戰士,我們稱之為主印記, 黃戰士是無所畏懼的開創者,發問是他們的主題,他們在解決問題與發出問題中得到生命智慧,跨越困難,勇敢前行。
每個主印記都蘊藏著五大神諭,除了中央的主印記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圖騰,分別為右邊的【支持】圖騰、上方的【引導】圖騰、左邊的【挑戰擴展】圖騰及下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黃戰士與藍夜相互為對方的支持圖騰, 藍夜讓黃戰士不會只是衝鋒陷陣的士兵,而是會做夢的兵長,有夢的黃戰士才會幻想,能夠回歸到的純真的自己,讓一切按步就班的完成。
黃戰士的引導依據KIN的調性不同會有五種可能性,KIN.176的引導圖騰是黃星星 , 遵循著黃星星的引導,我們體會到美是沒有條件的,所有的眼光都蘊藏著愛的包容,因為包容著所有的不同,所以所有人的一生的都可以盡情地釋放出原本真實的樣貌。
黃戰士與白世界橋相互為對方的挑戰擴展圖騰, 白世界橋是黃戰士的挑戰擴展,黃戰士在言語及行動上總是能展現出勇敢及大無畏的態勢,相較於白世界橋的總是折衝,黃戰士也許會視其為鄉愿沒原則,當黃戰士可以理解並接受,在社會的運作中,曲折迂迴總是能較橫衝直撞為眾人帶來更多長遠利益時,對於勇敢的定義也許會有不同感受。
黃戰士與紅蛇相互為對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黃戰士勇敢無懼,紅蛇的突破的能量讓黃戰士在危機時刻亦能處變不驚,出奇制勝。
當我們能將五大神諭力量啟動合一時,將可發揮出 KIN.178 太陽的白鏡 的內在能量。
每年 4 月 29 日的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皆為 KIN.154 光譜的白巫師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是我們圖騰調性中,另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也是另一個我們值得學習及體會的課題。
共鳴黃戰士的 KIN260 肯定句是:【我能夠在勇敢展現自我獨特的同時,協調地與周遭所有存在取得完美的平衡】
另外就彩虹數字來說 1957 年 4 月 29 日 有著 陽性密碼 37/10/1(5級)、陰性密碼 28/10/1(5級)的數字能量。
每一個圖騰印記都有著值得探討的深意,每一個數字更有著特殊的能量與意義,更多資訊我們將持續更新,歡迎多多分享本站內容,也邀請您來本站 粉絲專頁 按個讚,感謝您。
祝福你,祝福我.你是我,我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