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麗蓮·夢露
-
美國女演員、模特和歌手
維基百科: (英語:Marilyn Monroe,1926年6月1日—1962年8月5日),又譯為瑪麗蓮·門羅,本名諾瑪·簡·莫滕森(英語:Norma Jeane Mortenson),美國女演員、模特和歌手。瑪麗蓮·夢露以飾演“金發傻妞 ”喜劇角色而聞名,是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最流行的性感象征之一,并成為那個時代 性革命的象征。雖然瑪麗蓮·夢露成為一線女演員僅十年,但她的電影票房收入到1962年她 意外死亡時達2億美元 [1] 。她在死后很長一段時間仍被視為一個主要的流行文化偶像 [2] 。1999年,美國電影協會将瑪麗蓮·夢露評為 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偉大的銀幕傳奇女星之一,位列第六名。 瑪麗蓮·夢露出生并成長于
洛杉矶,童年的大部分時光在寄養家庭和孤兒院中度過,16歲時結婚。1944年,瑪麗蓮·夢露投身 戰争工作,進入一家工廠。在那她遇到了一位攝影師,并開始了自己成功的 海報模特生涯。這份工作促成了與 二十世紀福斯(1946-1947)和 哥倫比亞影業(1948)的兩個短期電影合約。在飾演了一系列小角色后,她在1951年與福斯簽署一份新合約。在接下來的兩年裏,她出演了《 豆蔻年華 》、《妙藥春情 》、《夜間沖突 》、《無需敲門 》等電影并成為當紅女星。在瑪麗蓮·夢露走紅后,其早年拍攝的裸照遭到曝光,但這并沒有損害她的事業,相反這一轶聞增加了人們對她電影的興趣。 1953年時,瑪麗蓮·夢露憑借主演的三部電影成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好萊塢明星之一,其中
黑色電影《 飛瀑怒潮》表現出她的性感;喜劇《 紳士愛美人》與《 願嫁金龜婿》則将她的明星形象塑造為“金發傻妞”。雖然她在職業生涯中對創建和管理公衆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她仍對工作室将她模式化與報酬過低感到失望。1954年初,她拒絕了一個電影項目,事業短暫中止,而回歸后她主演的《 七年之癢》(1955)成為其生涯中票房最成功的電影之一。因工作室仍然不願更改合約,瑪麗蓮·夢露于1954年末成立了一家電影制作公司——瑪麗蓮·夢露制作(MMP)。1955年,瑪麗蓮·夢露緻力于打造她的公司并在 演員工作室學習 方法演技。同年末,福斯給了她一份新合約,使她有了更大的控制權和更高的薪水。之后她出演了廣受好評的《 巴士站》(1956)和MMP首部獨立制作的影片《 遊龍戲鳳》(1957),并憑《熱情如火》(1959)摘得 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桂冠。她最后完成的電影是劇情片《 亂點鴛鴦譜 》(1961)。瑪麗蓮·夢露混亂的私生活受到了廣泛關注。她掙扎于吸毒成瘾、抑郁和焦慮當中。她與棒球運動員
喬·迪馬喬和劇作家 亞瑟·米勒有兩段廣為人知的婚姻,但都以離婚告終。1962年8月5日,瑪麗蓮·夢露因服用過量的 巴比妥類藥物死于洛杉矶的家中,終年36歲。雖然她的死因被裁定為可能自殺,但在她死后幾十年内仍有許多 陰謀論傳出。 經曆與生涯[
編輯] 1926-1943年:童年與第一次婚姻[
編輯] 嬰兒時的瑪麗蓮夢露 1926年6月1日,夢露出生于洛杉矶市立和南加州大學醫院的補助病房裏面,出生時名為諾瑪·簡·莫滕森。母親格蘭戴絲·皮爾·貝克(Gladys Pearl Baker,娘家姓夢露,1902-1984)是一名任職于
哥倫比亞影業的 負片剪輯師,夢露是她的第三個孩子 [3] 。格蘭戴絲在15歲那年嫁給了年長她9歲的約翰·牛頓·貝克(John Newton Baker),兩人育有兩個孩子羅伯特(Robert,1917-1933)[4] 與伯妮斯(Berniece,1919年出生)[5] 。格蘭戴絲于1921年申請離婚,貝克帶着孩子們返回了他的家鄉肯塔基州 [6] 。夢露直到12歲才被告知她有一個姐姐,而第一次和她見面已經是成年后的事情了[7] 。1924年,格蘭戴絲與馬丁·愛德華·莫滕森(Martin Edward Mortensen)再婚,但兩人在她懷上夢露之前便已分居,并在1928年離婚[8] 。夢露生父的身份不明,貝克是她最常用的姓氏[9] [a] 。雖然夢露早期的童年生活過得穩定而快樂
[12] ,但格蘭戴絲在精神上和經濟上都對這個孩子的降生沒有任何準備;在夢露出生后不久,她就将其安置在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鄉村小鎮 霍桑的寄養家庭阿爾伯特(Albert)和伊達·勃蘭德爾(Ida Bolender)一家 [13] 。他們依據福音派基督徒的教義收養兒童 [12] 。起初,格蘭戴絲一直住在勃蘭德爾家中親自照顧嬰兒,但1927年初長期的輪班工作迫使她搬回好萊塢 [14] 。之后她每周末都回來探望女兒,并經常帶她去看電影,到洛杉矶玩[12] 。 盡管勃蘭德爾一家想領養夢露,但1933年夏,格蘭戴絲覺得她已足夠穩定,于是把夢露接回好萊塢,并在靠近好萊塢露天劇場的阿保爾大道(Arbol Drive)上買了一棟小房子 [15] 。他們與一些房客和喬治(George)和莫德·阿特金森(Maude Atkinson)夫婦以及他們的女兒奈麗(George)共同居住[16] 。數月后的1934年1月,格蘭戴絲精神失常,被診斷為偏狂型精神分裂症 [17] 。在家休養了幾個月后,她被送往諾沃克的大都會州立醫院(Metropolitan State Hospital) [18] 。她在醫院中度過了余生,此后很少與夢露聯系[19] 。“我覺得我在五歲時就有了想成為一名演員的念頭。我喜歡玩耍。我不喜歡周圍的世界,因為周圍的世界太冷酷了,但我喜歡玩辦家家酒。就像你可以制定自己的邊界……當我聽說這就是表演時,我說這就是我想要做的……我的一些寄養家庭為了帶我出門,經常帶我去看電影,而且我會坐上一整天直到深夜。我的面前有一個很大屏幕,我獨自一人,我喜歡這種感覺。”—夢露于1962年接受《[20] 生活》雜志采訪 夢露受到
國家監護 ,其母好友葛蕾絲·麥基·戈達德(Grace McKee Goddard)負責她和她母親的事務[21] 。接下來的4年,她住在幾個寄養家庭裏,而且經常轉校。前16個月,她繼續與阿特金森一家生活;后來她稱她在此期間遭受了性虐待[22] [b] 。1935年夏,她在葛蕾絲和歐文·“道克”·戈達德(Erwin "Doc" Goddard)一家以及其他兩戶人家短暫居住[28] ,直到1935年9月被送至洛杉矶孤兒院[29] 。雖然孤兒院是一個“典範機構”,并且受到她同齡人的積極評價,但夢露發現把她放在那使她精神受創,因為她覺得“似乎沒有人要我”[30] 。夢露和第一任丈夫詹姆斯·多爾蒂,攝于約1943年或1944年 孤兒院的工作人員覺得夢露生活在一個家庭中會更幸福,在他們的鼓勵下,葛蕾絲于1936年成為她的
法定監護人,但她直到1937年夏天才将其從孤兒院接走 [31] 。因為道克對她進行性騷擾,夢露第二次入住戈達德家僅持續了幾個月[32] 。之后夢露陸續在洛杉矶和康普頓的她和葛蕾絲的幾位親戚朋友家居住 [33] 。1938年9月,夢露找到了一個更穩定的住所,她開始與葛蕾絲的姑媽安娜·艾奇遜·洛爾(Ana Atchinson Lower)住在西洛杉矶 [34] 。她進入艾默生初中 就讀,每周去基督科學教會與洛爾一起服務 [35] 。由于老洛爾的健康問題,夢露于1940年底或1941年初回到葛蕾絲身邊,二人同住于範奈司 [36] 。從艾默生畢業后,她升入範奈司高中 讀書[37] 。1942年初,道克·戈達德工作的公司要求其搬家至
西弗吉尼亞州 [38] 。受加州法律限制,戈達德無法将夢露帶到其他州,她面臨着重新返回孤兒院的可能[39] 。作為一種解決方法,夢露于1942年6月19日嫁給了鄰居21歲的兒子,洛克希德公司的工人詹姆斯·“吉姆”·多爾蒂(James "Jim" Dougherty) [40] ,那時她剛滿16歲。傳記作者對他們是否已在約會或婚姻是否完全由葛蕾絲安排一事存在分歧[41] 。夢露随后從高中辍學[40] ,成為一名家庭主婦。然而她并不喜歡這段經曆,后來稱“婚姻并沒有讓我感到難過,但它也沒有使我感到幸福。我們很少與對方交流,這不是因為我們在生氣,而是我們沒有什麼可說的。我要無聊死了。”[42] 1943年,多爾蒂應征參加商船隊 [43] 。他最初駐守在南加州近海的 聖卡塔利娜島,夢露和他一直住到1944年4月,后來他被運往 太平洋停留近兩年 [43] 。多爾蒂離開后,夢露搬去和他的父母居住并進入Radioplane兵工廠 工作,一為參與戰備,二為賺錢[43] 。1944-1949年:模特事業與電影首秀[
編輯] 大衛·康諾弗 于1944年底拍攝的夢露照片,當時她仍在Radioplane工廠工作1944年底,夢露遇到了攝影師
大衛·康諾弗 ,他被美國陸軍航空軍 第一影視部隊 (FMPU)派到工廠拍攝女職工的照片以鼓舞士氣[44] 。雖然她的照片沒有被FMPU使用,但她于1945年1月辭去了工廠的工作,成為康諾弗和他朋友的模特[45] [46] 。她搬出公婆家,違抗他們和她丈夫的意思,于1945年8月與藍皮書模特經紀公司(Blue Book Model Agency)簽約[47] 。開始工作時,她偶爾以簡·諾曼(Jean Norman)為名,為了使自己看起來更加稱職,她将咖啡色卷發拉直并染成金色[48] 。她的身材被認為更适合海報女郎而不是時尚造型,所以她主要為廣告和男性雜志工作 [49] 。據公司老闆埃米琳·斯尼維麗(Emmeline Snively)的說法,夢露是公司中最有抱負和最勤勞的模特之一;截至1946年春,她登上了33個出版雜志的封面,如《萬象 》、《U.S. Camera》、《Laff》和《Peek》等[50] 。有感于夢露的成功,斯尼維麗于1946年6月為她安排了一家演藝公司的合約
[51] 。在派拉蒙電影的面試并不成功,但后來一位 二十世紀福斯的高管 本·裏昂 給予了她一次試鏡的機會。主管達裏爾·F·扎努克對此并不上心 [52] ,但為避免她被競争對手雷電華電影(RKO)挖走,他被說服給予她标準六個月的合約 [c] 。夢露于1946年8月開始執行合約,并在裏昂的參與下取了藝名“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54] 。姓氏Monroe取自其母親的本姓,其中該姓氏常被譯為「門羅」;名由裏昂所起,取自百老彙明星瑪麗蓮·米勒 [55] 。1946年9月,為讓她專注于演藝事業,她被準許與多爾蒂離婚[56] 。夢露于1947年作為 二十世紀福斯的簽約演員在工作室拍攝宣傳照。她出演了兩個電影小角色,并于一年后離開福斯 夢露在合約生效的頭幾個月并沒有出演電影角色,而是在表演、唱歌和舞蹈班中度過
[57] 。為更深入地了解電影行業并提升自己的水平,她還在工作室花了不少時間觀察别人的工作[58] 。夢露于1947年2月續簽了合約,當年春天她接到了兩個電影角色的演出:劇情片《危險的年代 》(1947)中九句台詞的女服務員和喜劇《斯庫達,呼!斯庫達,嘿! 》(1948)中隻有一句台詞的角色[59] [d] 。工作室還讓她參加了一個教授群體劇場 技術的表演學校演員實驗室劇院 [61] ;她后來說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演技,我迷上了它”[61] 。夢露的合約于1947年8月到期,她未續約并重回模特事業,但偶爾也在工作室打打零工[62] 。她立志做一名演員,繼續在演員實驗室上課,并于10月份在
布利斯-海登劇院 的短期戲劇《魅力首選》(Glamour Preferred)中出演金發緻命女郎,但影片并未引起任何主要刊物的關注 [63] 。為了推銷自己,她經常光顧制片人的辦公室,結識了八卦專欄作家西德尼·斯科爾斯基,還宴請在工作室聚會中有影響力的男客人,這種做法在她在福斯時就已開始了 [64] 。她也成為了福斯高管約瑟夫·M·申克 的朋友和不固定的性伴侶,后者說服其朋友哥倫比亞影業的主管哈裏·科恩于1948年3月簽下她 [65] 。在福斯她的角色一直是“鄰家女孩”的形象,而在哥倫比亞她開始模仿
麗塔·海華絲和 珍·哈露 [66] 。夢露的發際線通過電解而有所提高,她的頭發被染白,甚至到更亮的鉑金色[67] 。她開始與工作室總戲劇教練娜塔莎·萊泰絲(Natasha Lytess)一同工作,萊泰絲的夢露導師職位一直當到1955年[67] 。她在工作室唯一出演的電影是小成本音樂劇《歌舞團的女人們 》(1948),飾演一名被富人求婚的合唱團姑娘,這是她第一次主演電影[60] 。在制作期間,她與聲樂指導弗雷德·卡格爾(Fred Karger)交往,他曾花錢治好了她的輕微牙齒覆咬合[68] 。盡管擔任了主演,但夢露的合約并未延續[69] 。《歌舞團的女人們》于10月上映,并未獲得成功[70] 。1948年9月離開哥倫比亞影業后,夢露成為
威廉·莫裏斯經紀公司 副總裁約翰尼·海德 的被保護人。海德逐漸成為她的代表人,他們很快發展到了性關系,但她拒絕了他結婚的提議[71] 。為了促進夢露事業的發展,他付錢為她的下巴植入了矽膠假體,并且很可能将其用于隆鼻。他還為她安排了 馬克思兄弟的電影《 愛之歡樂 》(1950)的一個小角色[72] 。夢露還繼續着模特工作,1949年5月湯姆·凱利 為其拍攝了裸照[73] 。盡管她在《愛之歡樂》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小,但她仍被挑選參加電影當年夏天在紐約的巡回宣傳[74] 。1950-1952年:實現突破[
編輯] 夢露在 約翰·休斯頓執導的《 夜闌人未靜》(1950)中飾演一名罪犯的情婦安吉拉,這是她早期被評論界注意的演出之一 夢露在1950年上映的6部電影中都有出演。她在《
愛之歡樂 》、《去托馬霍克的票 》、《火球 》、《鐵臂金剛 》中短暫亮相,并且還在兩部廣受好評的影片中露面:約翰·休斯頓執導的犯罪片《 夜闌人未靜》與 約瑟夫·曼凱維奇導演的劇情片《 彗星美人》 [75] 。在前者中,夢露扮演一名老年犯的年輕情婦安吉拉(Angela)[76] 。雖然出場時間僅有五分鐘,但雜志《電影劇 》也提到了她的名字,斯波托稱其“實現了從電影模特到正規女演員的轉變”[76] 。在《彗星美人》中,夢露扮演一名年輕單純的女演員卡斯威爾小姐(Miss Caswell)[77] 。繼夢露憑這些角色獲得成功后,海德于1950年12月與二十世紀福斯談判達成了為期7年的合約
[78] 。僅僅幾天后,他就因心髒病發作去世了,這使得夢露十分崩潰[79] 。她沉浸在悲痛之中,而1951年同樣成為了她知名度提升之年。3月,她成為第2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主持人,9月雜志《 科利爾 》公布了她的完整簡介,它是第一個公布其完整資料的全國性雜志[80] 。她在四個低成本影片中出演配角:米高梅的劇情片《 家鄉的故事 》以及福斯的三部比較成功的喜劇片《豆蔻年華 》、《愛巢 》和《讓我們堂堂正正結婚吧 》[81] 。斯波托稱所有的四部電影都體現了她“作為性感裝飾的本質”,但她也受到了一些影評人的好評:《紐約時報》的 博斯利·克勞瑟 用“精湛”一詞形容她在《豆蔻年華》中的表現,《洛杉矶每日新聞》的以斯拉·古德曼(Ezra Goodman)稱在《愛巢》中她是“最亮眼、前途無量的女演員之一” [82] 。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演技,夢露開始跟随邁克爾·契诃夫和默劇師洛特·戈斯拉爾(Lotte Goslar)學習 [83] 。她在觀衆中的知名度也越來越大:她每周能收到數千封粉絲的郵件,軍報《星條旗》将其評為“1951年度 芝士蛋糕小姐”,這反映出了當時 朝鮮戰争參戰士兵的喜好 [84] 。在私人生活方面,夢露與導演伊利亞·卡贊交往,還與另外幾名男子有幾次簡短的約會,包括導演 尼古拉斯·雷、 尤爾·伯連納和演員 彼得·勞福德 [85] 。夢露在驚悚片《 無需敲門 》(1952)中扮演一名精神失常的保姆與福斯簽約的第二年,夢露成為了
頭牌 女演員,八卦專欄作家弗洛拉貝爾·缪爾 将其列為當年的“時尚女孩”(It girl ),赫達·霍珀 稱其從“芝士蛋糕小姐”變身為“票房殺手”[86] [87] 。2月,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授予夢露“最佳年輕票房人物”的稱号 [88] ,同月她開始高調宣傳與已退役紐約洋基隊員 喬·迪馬喬的戀情,后者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體壇人物之一 [89] 。次月,夢露的一個醜聞被曝光,她在采訪中透露她曾于1949年擺拍過裸照,并将其印在了日曆上[90] 。工作室已于幾星期前得知了這些照片的存在,為避免對她的職業生涯造成潛在的災難性影響,他們和夢露決定公開這一信息,同時強調她隻能在财政形式嚴峻的情形下放出[91] 。這一策略成功博得了公衆的同情,并增強了公衆對她的電影的興趣:下個月,她登上了《生活》雜志的封面,标題為“好萊塢的談話”(The Talk of Hollywood)[92] 。新的性感符号和其他宣傳噱頭在當年拔高了夢露的名聲,例如在美利堅小姐選美遊行時,時任遊行大禮官的她穿着一件露骨的連衣裙;對八卦專欄作家 厄爾·威爾遜 聲稱她平時不穿内衣[93] 。夢露與聯合主演 基斯·安德斯 于《夜間沖突 》(1952),這部電影讓夢露表現出了更大的表演跨度夢露在1952年夏上映的三部取得商業成功的電影中出演
[94] 。第一部是弗裏茨·朗執導的劇情片《 夜間沖突 》,她臨時加盟雷電華電影并飾演了對她而言并不典型的角色——魚罐頭廠工人,這使得她能表現出更大的表演跨度[95] 。夢露的表演受到了正面評價:《好萊塢報道》稱“她的出色演繹不愧于她的主演地位”,《 綜藝》雜志寫到她“有一個輕松的表演,這讓她必然會赢得大衆喜愛” [96] [97] 。之后她在喜劇《未婚伉俪 》中主演了一位選美佳麗,并在驚悚片《無需敲門 》中主演一名精神失常的保姆。據《未婚伉俪》編劇娜娜莉·約翰遜 所述,前者的角色僅僅為了“展現瑪麗蓮穿兩套不同泳衣的樣子”[98] ,而后者是一個載體,表明她可以飾演戲劇成分較重的角色[99] 。《無需敲門》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紐約時報》的克勞瑟(Crowther)認為夢露對高難度角色的表演沒有經驗[100] ,《綜藝》則指出劇本是電影的問題所在[101] [102] 。夢露接下來在霍華·霍克斯導演的 脫線喜劇《 妙藥春情 》中飾演一位秘書,與加裏·格蘭特演對手戲。影片于1952年10月上映,這是她首次飾演一個“傻笨幼稚的金發女郎,天真地沒有意識到她的性感為她周圍帶來的混亂”,标志着她在職業生涯中開始樹立起固定形象 [103] 。夢露當年參演的最后一部電影是《綿繡人生 》,在其中扮演一個次要的妓女角色[103] 。這段時期夢露在電影片場出現了一些問題,她的職業生涯也因此逐步惡化:她經常遲到或者根本不到場,記不清台詞,要求重拍多次直到她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為止
[104] 。她對表演教練十分依賴,先是娜塔莎·萊泰絲,后來是保拉·斯特拉斯伯格 ,這也讓導演感到惱火[105] 。夢露的問題被歸咎于追求完美、低自尊與怯場。她讨厭不能掌控電影布景工作,她在以前的寫真拍攝時期從來沒有經曆過類似的問題,那時她可以更自主而不像現在隻能跟劇本走[106] [107] 。為了減輕她的焦慮與慢性失眠,她開始使用 巴比妥類藥物、 安非他明和酒精,這也加劇了她的問題,直到1956年她變得嚴重上瘾 [108] 。莎拉·丘吉維爾稱夢露的一些行為是對她的男聯合主演和導演的優越感以及性别歧視的回應,這在她的職業生涯后期尤為突出[109] 。同樣,洛伊絲·班納也指出她曾被許多導演欺負[110] 。1953年:后起之秀[
編輯] 夢露在 黑色電影《 飛瀑怒潮》(1953)中飾羅絲·盧米斯(Rose Loomis),展現了她的性感魅力 夢露在1953年上映的三部電影中擔任主演,成為新興的性感符号和好萊塢最賣座的演員之一
[111] [112] 。 第一部是特藝七彩 黑色電影《 飛瀑怒潮》,她扮演一名策劃謀殺親夫的“蛇蠍美人” [113] 。那時,夢露與其化妝師阿蘭·“惠特”·斯尼德 制定了适用于她的化妝造型:烏黑的眉彎、蒼白的皮膚 、“閃耀的”紅唇以及一顆美人痣[114] 。據莎拉·丘吉維爾(Sarah Churchwell)所說,《飛瀑怒潮》是夢露生涯中最鮮明地表現性感的電影之一,片中出現了她的身體僅被床單或毛巾遮蓋的場景,這令當代觀衆感到震驚[115] 。其中最著名的一幕是一個30秒的長鏡頭,拍攝了夢露走路時臀部晃動搖擺的情景,這一鏡頭在電影營銷中被頻繁使用 [115] 。《飛瀑怒潮》于1月上映后,
女性俱樂部運動抗議了這種不道德的行為,但影片很受觀衆歡迎,票房進賬600萬美元 [116] 。《綜藝》認為電影“老掉牙”而且“病态”,《紐約時報》評論道“瀑布和夢露小姐是看點”,盡管夢露“此時可能不完美……但她可以做一個魅力十足的女演員,甚至在她走路時也不例外。”[117] [118] 夢露繼續以暴露的着裝吸引人們的眼球,其中最知名的是一件緊身的金色拉梅 面料的裙子,這是夢露在1953年1月領取《電影劇》“最快進步新星”獎時的穿着[119] ,老牌明星瓊·克勞馥向媒體表示其行為“對于一位女演員和女士來說是不得體的” [119] 。夢露在《 紳士愛美人》(1953)中表演《 鑽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 》《飛瀑怒潮》樹立了夢露的性感符号形象和她的“相貌”,而她當年主演的第二部電影諷刺性音樂喜劇《
紳士愛美人》則将其銀幕形象确立為“金發傻妞” [120] 。影片根據安妮塔·露絲 的同名暢銷小說 及其百老彙版本 改編, 刻畫了兩個“傍大款”的歌舞女郎羅蕾萊·李(Lorelei Lee)和多蘿西·肖(Dorothy Shaw)(分别由夢露和 簡·拉塞爾扮演)。羅蕾萊的戲份起初打算給 貝蒂·格拉布爾,在20世紀40年代她是二十世紀福斯旗下最受歡迎的“金發美人”(Blonde bombshell);而夢露很快在吸引男女觀衆方面超越了她 [121] 。作為影片的宣傳活動的一部分,她與拉塞爾于6月在格勞曼中國戲院外潮濕的混凝土上留下了她們的手印和腳印 [122] 。不久后《紳士愛美人》上映,并以530萬美元超過制作成本一倍的票房收入成為當年票房最成功的電影之一[123] 。克勞瑟和《綜藝》的威廉·布羅格登(William Brogdon)都對夢露給予好評,尤其對她在歌曲《鑽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 》中的表演贊賞有加;布羅格登稱她表現出了“為歌曲助興以及提升場景吸引力的能力”[124] [125] 。夢露與 貝蒂·格拉布爾和 勞倫·白考爾于《 願嫁金龜婿》(1953),這是她當年最賣座的電影 9月,夢露于
傑克·本尼秀中做了電視首秀,在“檀香山之旅”(Honolulu Trip)一集中扮演傑克的幻想女人 [126] 。她當年的第三部電影《願嫁金龜婿》與貝蒂·格拉布爾和 勞倫·白考爾聯合主演, 于11月上映。夢露在其中飾演一名單純的模特,與其朋友搭檔尋找富豪老公,重複了《紳士愛美人》的成功模式。 這是有史以來以 寬銀幕電影鏡頭形式上映的第二部影片,福斯希望它能将觀衆的興趣轉移到影院,因為電視的興起為已經開始為電影制片廠造成損失 [127] 。盡管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影片仍以8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為夢露到目前為止票房最成功的電影[128] 。夢露連續在1953年和1954年入選一年一度的
十大賣座明星民意調查 [112] , 福斯曆史學家奧布裏·所羅門(Aubrey Solomon)稱,她與寬銀幕電影一起成為工作室“最寶貴的資産”[129] 。12月,休·海夫納将夢露作為成人雜志《 花花公子》第一期的封面及中間插頁女郎,夢露性感符号的主導地位得到鞏固 [130] 。封面圖片是她于1952年參加美利堅小姐選美遊行時的一個鏡頭,而中間插頁選自她1949年的裸照之一[130] 。1954-1955年:與二十世紀福斯的沖突和與迪馬喬的婚姻[
編輯] 夢露與喬·迪馬喬于1954年1月在 舊金山市政廳舉行婚禮;他們于9個月后分居 在被工作室息影期間,夢露于1954年2月在聯合勞軍組織演出后問候駐韓士兵 盡管夢露成為二十世紀福斯的大明星之一,但她的合約自1950年以來沒有任何更改,這意味着她獲得的報酬遠低于與其同等聲望的明星,而且她也不能自主選擇她的項目與同事
[131] 。她同樣厭倦了被模式化,并試圖涉足喜劇和音樂劇以外的電影,但受到扎努克的阻撓。扎努克個人非常不喜歡她,不認為她應在電影中賺取工作室很多錢[132] 。在她拒絕開拍又一個音樂喜劇——計劃與弗蘭克·辛納屈共同主演的《 粉色緊身衣女孩 》的電影版——后,工作室于1954年1月4日暫停了她的活動[133] 。夢露事業的暫停成為了媒體的頭條新聞,她立即展開宣傳攻勢以應對負面新聞并在争論中持強硬态度。1月14日,她與喬·迪馬喬在
舊金山市政廳結婚,兩人的關系自1952年以來就不斷受到媒體的關注 [134] 。随后他們前往日本度蜜月,而迪馬喬正好也有出差[135] 。到那之后她獨自前往韓國,參加了聯合勞軍組織(USO)為6萬多美國海軍陸戰隊舉辦的曆時4天的演出,節目中她演唱了電影中的歌曲 [136] 。2月重返好萊塢后,她被《電影劇》授予“最受歡迎女明星”獎[137] 。3月份她與工作室達成和解,内容包括一份當年末出台的新合約和百老彙戲劇《七年之癢 》的電影版主演,她将因此角色獲得10萬美元的報酬[138] 。次月
奧托·普雷明格執導的 西部片 《大江東去》上映,影片由夢露與 羅伯特·米徹姆聯合主演。盡管影片頗受觀衆歡迎,但她稱這是“一個Z級牛仔電影,對于風景和銀幕電影制作來說表演隻占次要地位” [139] 。她回到福斯后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音樂劇《娛樂至上 》,她十分不喜歡這部影片,但工作室要求她以此彌補放棄拍攝的《粉色緊身衣女孩》[138] 。音樂劇于12月上映后并不成功,許多影評認為夢露的表現庸俗[140] 。1954年9月,夢露在《 七年之癢》中拍攝地鐵格栅場景時為攝影師擺姿勢 1954年9月,夢露開始拍攝
比利·懷爾德的喜劇《 七年之癢》,與 湯姆·伊威爾 演對手戲,飾演一位被其已婚鄰居作為性幻想對象的女人。雖然這部電影在好萊塢拍攝,但工作室決定在紐約列克星敦大道進行一個場景的拍攝用于前期宣傳 [141] 。在那裏,夢露站在地鐵格栅上,風吹起了她的白色長裙 ,這成為了她生涯中最著名的鏡頭之一。拍攝持續了幾個小時,吸引了包括專業攝影師在内的近2000人觀看[141] 。這一宣傳噱頭使夢露成為世界各地報紙的頭條,而迪馬喬對此火冒三丈,兩人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
[142] 。他們的感情從一開始就因他的嫉妒與控制欲而出現裂痕;斯波托和班納也斷言他曾對夢露進行身體虐待[143] 。回到好萊塢后,夢露聘請了著名的辯護律師傑瑞·吉斯勒 并于1954年10月提出離婚[144] 。《七年之癢》于翌年6月上映,票房獲利超過450萬美元,成為當年夏天最成功的商業電影之一[145] 。在《七年之癢》于11月完成后,夢露開始為掌控她的事業而努力。她離開好萊塢前往東海岸,和攝影師
米爾頓·格林 創辦了制片公司瑪麗蓮·夢露制作(Marilyn Monroe Productions,MMP),這一行為對后來片廠制度的崩潰起到了推動作用 [146] [e] 。在1955年1月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夢露說她“厭倦了老套的性感角色。我想要做更棒的事情。人有範圍,你懂的。”[148] 基于此,她和格林宣稱她已不再是福斯的簽約演員,因為工作室沒有履行其職責,例如給她發放承諾的《七年之癢》的酬金[149] 。她與工作室之間長達一年的法律糾紛從此開始[150] 。新聞界大多在嘲笑夢露的舉動,《七年之癢》編劇喬治·阿克塞爾羅德 在其戲劇《成功之道 》(1955)中戲仿了夢露,其中傑恩·曼斯菲爾德飾演的開辦了自己的制片公司的愚蠢女星與她十分相似 [151] 。夢露1955年于 演員工作室,在那她開始研究 方法演技 1955年,夢露緻力于提升技藝。她移居紐約并跟随
康斯坦斯·科利爾 上表演班,還參加由李·斯特拉斯伯格主持的 演員工作室對 方法演技的研讨會 [152] 。她與斯特拉斯伯格和他的妻子寶拉(Paula)漸漸走近,出於羞怯心理,夢露在他們家接受私人授課,并很快融入了他們的家庭[153] 。她解雇了原來的教練娜塔莎·萊泰絲,以寶拉取而代之;斯特拉斯伯格對她事業的后期有着重要的影響[154] 。夢露聽從斯特拉斯伯格的1956-1959年建議,開始進行心理分析,后者認為演員必須要面對自己的情感創傷并能在表演中為其所用 [155] [f] 。在私生活方面,盡管目前處于離婚訴訟期,但她仍維持了與迪馬喬的關系,但同時也與演員
馬龍·白蘭度和劇作家 亞瑟·米勒交往 [157] 。50年代初她經由卡贊的介紹認識了米勒[157] 。1955年10月,夢露與迪馬喬正式離婚,米勒也與其妻子分居,之后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158] 。時值米勒因共産主義指控而受到FBI的調查,并被 衆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傳喚,工作室擔心夢露會被列入黑名單,催促她結束這段戀情 [159] 。FBI也為她建立了檔案[160] 。夢露不顧此事為其事業帶來的風險,拒絕結束兩人的關系,并在随后打給工作室負責人的電話中稱其為“天生的懦夫”[161] 。截止當年年底,夢露與福斯達成了一個為期七年的新合約協議。顯然MMP無法單獨投資電影,而工作室也迫切希望與夢露再次合作
[150] 。合約要求她在七年内為福斯制作四部電影[162] 。工作室将為每部電影支付10萬美元,并授予她自主選擇項目、導演及攝影師的權利[162] 。每完成福斯的一部電影,她和MMP可以自由制作一部電影[162] 。1956-1959年:好評如潮和與亞瑟·米勒的婚姻[
編輯] 夢露與劇作家 亞瑟·米勒于1956年6月29日舉行婚禮當日 1956年初,夢露宣布她在與二十世紀福斯的糾紛中勝出,早先嘲笑她的新聞界現在轉而贊賞她的決定
[163] 。《時代》雜志稱其為“精明的女商人” [164] ,《Look》雜志預測這次勝利将是“今后個人對抗群體的榜樣” [163] 。她也在3月份正式宣布更名為瑪麗蓮·夢露[165] 。她與米勒的關系旋即引起了新聞界的一些負面評論,沃爾特·溫切爾 稱“美國最著名的金發影星現在成了左翼知識分子的愛人”[166] 。夢露和米勒于6月29日在紐約州 白原市威徹斯特縣法院結婚,并在兩天后在靠近 沃卡巴克 的他的經紀人家中舉辦了猶太式婚禮 [167] [168] 。夢露改信奉猶太教以及舉辦猶太式婚禮會導緻埃及封殺她的所有電影 [169] [g] 。媒體覺得她性感符号的明星形象和他知識分子的地位不相稱,《綜藝》的頭版标題 “書呆子娶了沙漏美女”就表達了此意[171] 。夢露在《 巴士站》(1956)中的表演标志着她對早前喜劇片的背離 根據新合約,夢露選擇的第一部作品是劇情片《
巴士站》,于1956年8月上映。她扮演一名酒吧歌手切麗(Chérie),她的明星夢因一個愛上她的天真牛仔而變得複雜。為了演好這一角色,她學習了 奧扎克口音 ,選擇了她早期電影中缺乏魅力的服飾與化妝,并故意以很一般的水平唱歌跳舞[172] 。盡管百老彙導演 約舒亞·洛根 起初懷疑她的演技,也知道她現在的名聲不好,但他同意執導該片[173] 。電影1956年初于愛達荷州和 亞利桑那州開拍,作為MMP的負責人,夢露“負責技術方面”,偶爾參與攝影決策。洛根逐漸适應了她的慣常遲到和完美主義,并允許她用其想要的方式拍攝,之后制作進展順利 [174] 。這些經曆改變了洛根對夢露的想法,他后來稱她融和悲喜劇的能力可與查理·卓别林相比 [175] 。《巴士站》收獲425萬美元票房,并獲得了多數好評[176] 。《星期六文學評論》寫道夢露的表演“有效且一勞永逸地消除了對她所有的看法,即她隻不過是一個有魅力的名流”,克勞瑟發文稱:“各位穩住你的椅子,有一個大喜事要告訴大家。瑪麗蓮·夢露終于證明了身為女演員的自己。” [177] 夢露因其傑出表現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88] 。1956年8月,夢露于英國
松林制片廠開始拍攝MMP的第一部獨立作品《 遊龍戲鳳 》[178] 。影片基于泰倫斯·拉提根 的戲劇《沉睡王子 》,一個發生于1910年代王子和舞女之間的的愛情故事,原戲劇由勞倫斯·奧利維爾和 費雯·麗主演;奧利維爾再度出演,執導并聯合制作了本片 [164] 。因為他和夢露産生沖突,導緻拍攝過程一波三折[179] 。他傲慢地說“你需要做的就是表現性感”,并想要她照搬麗的表演方式,這些表現激怒了她[180] 。他還反感夢露的表演教練保拉·斯特拉斯伯格不斷地在片場出現[181] 。為了報複她認定的奧利維爾的“居高臨下”的行為,夢露開始遲到并不配合拍攝,后來聲稱“如果你不尊重你的藝人,他們就不能很好地工作。”
[179] 她的藥物使用量增加并且根據斯波托所言,她懷了孕并在影片拍攝階段流産[182] 。她還與格林争論MMP應該如何運行,包括米勒是否應加入公司一事[182] 。盡管遇到了許多麻煩,但電影于當年年底前如期完成[183] 。影片于1957年6月上映,評論褒貶不一而且未受到美國觀衆的歡迎[184] 。它在歐洲的評價要好些,她被授予意大利大衛獎和法國 凱撒電影獎并獲得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的提名 [185] 。回到美國后的18個月時間裏,夢露在東海岸享受婚姻生活。她和米勒主要在紐約和
康涅狄格州 羅克斯伯裏居住,整個夏天在 長島 阿默甘西特 度過[186] 。她在1957年夏天懷孕,但因為是宮外孕,必須要被終止 [187] 。一年后她不幸流産[188] 。她的婦科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 子宮内膜異位症引起的,這一疾病伴随了她整個成年時期 [189] [h] 。在此期間夢露還因服用巴比妥類藥物過量而短暫住院[192] 。因為分歧遲遲得不到解決,加上她開始懷疑格林挪用公司的資金,夢露解雇了他并買下了他在MMP的股份[193] 。夢露與 托尼·柯蒂斯和 傑克·萊蒙于 比利·懷爾德執導的《 熱情如火》(1959),她因這部電影獲得了 金球獎 夢露于1958年7月返回好萊塢,與
傑克·萊蒙和 托尼·柯蒂斯主演比利·懷爾德的喜劇《 熱情如火》 [194] 。雖然她認為其飾演的甜心凱恩(Sugar Kane)是又一個“金發傻妞”,但片方表示願意在她标準工資外再加電影百分之十的利潤,加上米勒的鼓勵,她最終接受了這一角色[195] 。電影制作遇到的困難后來被稱為“傳奇”[196] 。夢露重拍了數十次,她無法記住台詞或按照指示表演——因為重拍次數太多,柯蒂斯在他那著名的言論中表示親吻她“就像親吻希特勒一樣” [197] 。 夢露私下裏把拍攝比作沉船,并評論了她的聯合主演和導演,說“但是我為什麼要擔心,我又不會失去陽具象征”[198] 。許多問題源于她與懷爾德在她如何演好這一角色方面的沖突,而他是出了名的難相處[199] 。夢露要求他修改關于她的許多場景,這反過來又使她更加怯場,而且據稱她故意毀了幾個場景以迫使導演接受她的意見[199] 。最終,懷爾德對夢露的表現感到滿意,表示“任何人都可以記住台詞,但真正的藝術家站在片場,在不清楚台詞的情況下,能做出她曾經做過的表演!”
[200] 盡管拍攝過程困難重重,但《熱情如火》于1959年3月上映后,獲得了評論界和商業上的成功[201] 。夢露的表現為她赢得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綜藝》稱她為“一個兼具性感魅力和時機掌握的打不倒的喜劇演員”[185] [202] 。在美國電影學會和《 視與聽》雜志發起的投票中,影片被選為有史以來最佳電影之一 [203] [204] 。1960-1962年:事業衰退與個人困境[
編輯] 夢露與 伊夫·蒙當于音樂喜劇《 讓我們相愛吧 》(1960),她隻同意完成她與福克斯合同的那一部分。《熱情如火》上映后,夢露進入工作空檔期。1959年底,她回到好萊塢主演了音樂喜劇《
讓我們相愛吧 》,電影講述了一個女演員和百萬富翁的故事[205] 。她選擇了喬治·丘克執導,而米勒重新寫了她認為不好的部分劇本;因為福斯合約的緣故,她隻接受了其中一部分 [206] 。電影拍攝經常因夢露離開片場而被耽擱[205] 。她與聯合主演伊夫·蒙當傳出戀情,受到媒體的廣泛報道,并應用于影片的宣傳活動 [207] 。《讓我們相愛吧》于1960年9月上映后并不成功[208] ;克勞瑟描述夢露的出場“相當邋遢”并且“缺乏......原來夢露的活力”[209] ,赫達·霍珀(Hedda Hopper)稱電影是“她看過的最庸俗的影片”[210] 。楚門·柯波帝遊說她在由小說《 蒂凡尼的早餐》改編的 同名電影中出演霍莉·戈萊特利(Holly Golightly)一角,但因電影制片商擔心夢露會将制片變得複雜,最終這一角色給了 奧黛麗·赫本 [211] 。夢露與 克拉克·蓋博、 伊萊·沃勒克和 蒙哥馬利·克利夫特于《 亂點鴛鴦譜 》。它是夢露與蓋博最后完成的電影。夢露最后一部完成的電影是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的《
亂點鴛鴦譜 》。她扮演一個剛離婚的女人,與三個老牛仔(分别由克拉克·蓋博、 伊萊·沃勒克和 蒙哥馬利·克利夫特飾)交朋友,這一角色由米勒執筆 [212] 。電影1960年7月至11月在内華達沙漠的拍攝再陷困鏡 [213] 。夢露和米勒四年的婚姻實際上已經結束,后者開始了一段新的感情[212] 。夢露不喜歡他寫的部分基于她生活的角色,并認為這遜于男性角色;拍攝的前一天晚上,她還與米勒為他重寫場景的習慣争吵[214] 。她的健康狀況也在惡化:她承受着膽結石帶來的痛苦,而且她的毒瘾非常嚴重,以至于她的化妝時常需要在巴比妥類藥物的影響下沉睡的期間進行 [215] 。8月,她花了一個星期在洛杉矶醫院排毒,拍攝也相應停止[215] 。夢露和米勒在電影完成拍攝后分居,她于1961年1月在墨西哥被準予快速離婚 [216] 。次月,《亂點鴛鴦譜》上映,但票房失利[217] 。媒體對此片的評價不一[217] ,博斯利·克勞瑟稱夢露“完全不在狀态且難以捉摸”,并指出“不幸的是這部電影的結構全都取決于她”[218] 。影片早期評價并不好,但2015年英國電影協會的 傑夫·安德魯 稱其是一個經典[219] 。夢露于《 瀕于崩潰 》片場。她因病缺席了大部分拍攝并在1962年6月被解雇。緊接着夢露準備主演一部改編自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短篇小說《雨》(Rain)的 NBC電視劇,但因電視台不想雇用她選擇的導演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該項目告吹 [220] 。1961年,她花了很大一部分時間解決她的健康問題, 她接受了子宮内膜異位症的手術和膽囊切除術 ,并在醫院花了四周時間治療抑郁症,還曾短居精神病房[221] [i] 。她受到了前夫迪馬喬的幫助,他們在1955年離婚后一直沒有聯系;他們現在舊情複燃[223] 。在東海岸居住了六年后,夢露于1961年春搬回加州[224] 。她開始了與弗蘭克·西納特拉的戀情,并于1962年初在布倫特伍德 購買了房子[224] 。夢露于1962年重新回到公衆視線;她在3月獲得了金球獎“世界電影最受歡迎”獎并于4月底開始拍攝二十世紀福斯的新片《
瀕于崩潰 》。影片翻拍自1940年電影《我的愛妻 》[225] ,由MMP聯合參與制作,喬治·庫克(George Cukor)執導,迪安·馬丁和 賽德·查裏斯共同主演 [226] 。夢露因流感缺席了頭兩個星期的拍攝;傳記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她患有鼻窦炎或者她正在吸毒 [227] 。5月19日,她抽空去紐約參加了于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辦的美國總統 約翰·肯尼迪的生日慶祝活動,在舞台上她唱了“ 生日快樂 ”歌[228] 。她的着裝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一件在演裸戲時穿的鑲有人造鑽石的米色緊身連衣裙[228] 。班納、斯波托、薩默斯、芭芭拉·利明和弗雷德·賈爾斯都認為,過去的兩年她曾在某些時候與肯尼迪有染,不過他們在長度和時間上存在分歧[229] 。夢露生前最後一張照片,攝於1962年7月 夢露接下來為《瀕于崩潰》拍攝一個她在遊泳池裸泳的場景
[230] 。為進行前期宣傳,媒體被邀請為這一場景拍照,這些照片后來發表在《生活》雜志上;對于一個達到這種生涯高度的大明星,展示裸體還是第一次[231] 。當她再次缺席片場好幾天后,工作室在6月7日解雇了她并起訴她違約,要求賠償75萬美元[232] 。她被李·雷米克取代,但馬丁表示非夢露出演不會拍這部電影,后來福斯同樣控告了他并停止了制作 [233] 。工作室公開指責夢露吸毒成瘾并宣稱電影的終止是因為她缺乏職業水準,甚至聲稱她有精神錯亂[232] [j] 。為保護自己,夢露在當年夏天做了幾個宣傳活動,包括接受《生活》與《Cosmopolitan》的采訪和為《 Vogue》雜志拍攝照片 [236] 。她和攝影師伯特·斯特恩 為《Vogue》合作了兩個系列的照片,一個是标準時尚寫真,另一個則是她的裸照,二者均在她死后以“最后一次 ”為名出版[237] 。夢露被解雇僅一周后,達裏爾·F·扎努克取代雷瓦西重返職位,随后開始與夢露就恢複《瀕于崩潰》拍攝一事談判,并計劃讓她主演黑色喜劇《 傻女十八變 》(1964)[238] 。在她生命的最后幾周,她還計劃主演一部關于珍·哈露的傳記片 [238] 。逝世[
編輯] 1962年8月6日《 紐約每日鏡報 》的頭版1962年8月4日,當天夢露呆在自己位於
布倫特伍德 的家中。當天早上,她會見了攝影師勞倫斯·席勒 [239] 。她還接受了按摩師的按摩,此外她還通過電話與朋友交談,并簽收了貨物。那天早上她的家裡還有兩位人物,分別是管家尤妮斯·穆雷(Eunice Murray)和她的公關帕特裏夏·紐科姆 [240] 。下午4點30分,夢露的心理醫生拉爾夫·格林森 來到夢露家中,同時要求帕特裏夏·紐科姆 暫時離開夢露的住宅[241] 。拉爾夫·格林森在晚上7點左右離開之前要求尤妮斯·穆雷陪同夢露留宿一晚。[242] 8月5日淩晨3點,尤妮斯·穆雷醒來“感覺有些不對勁”,穆雷看到了從夢露卧室門透出的燈光,但一直沒能得到回應并發現房門緊鎖
[243] 。于是她打電話給拉爾夫·格林森。根據拉爾夫·格林森的指示,穆雷透過窗戶看到夢露臉朝下躺在床上,身上蓋着床單,手裏拿着一個電話聽筒。格林森不久之後就趕到夢露住宅,他打破窗戶進入臥室,發現夢露已經死了。他打電話給夢露的内科醫師海曼·恩格爾博格(Hyman Engelberg)博士。上午3點50分左右,海曼·恩格爾博格抵達夢露住宅,正式确認了她的死亡[243] 。4點25分,他們告知了洛杉矶警察局 [243] 。洛杉矶縣驗屍官辦公室在調查過程中得到了洛杉矶自殺預防小組專家的協助
[244] 。據估計夢露的死亡時間在8月4日下午8:30至10:30之間[245] ,毒理學分析指出她的血液中每100毫升含有8毫克 水合氯醛和4.5毫克 戊巴比妥(耐波他),肝髒中另有13毫克戊巴比妥,得出結論認為死因是 急性巴比妥類藥物中毒 [246] 。專家在她的床邊發現了含有這些藥物的空瓶[244] 。她體内多處的藥物劑量都超過了緻命限度,所以夢露不小心使用過量的可能性被排除[247] 。精神科醫師指出,她容易出現“嚴重的恐懼和經常性抑郁”并伴随着“急劇和不可預知的”情緒變化,她過去幾次用藥過量可能是故意的[247] [248] 。基于這些事實并且缺少任何謀殺的迹象,她的死因被判為可能自殺[249] 。夢露于 西木村紀念公園公墓的墓穴 夢露的意外死亡成為美國和歐洲的頭條新聞
[250] 。據洛伊絲·班納說,“據說她死后的那一月洛杉矶的自殺率翻了一番;大多數報紙的發行量也有所增加”[250] ,《芝加哥論壇報》報道他們收到了數百個市民的電話,要求提供關于她死亡的訊息 [251] 。法國藝術家讓·谷克多評論道她的死“應給所有這些主要職業為刺探和煩擾電影明星的人一個可怕的教訓”,她的前合作演員勞倫斯·奧利弗認為她是“大肆宣傳和轟動完完全全的受害者”,《巴士站》導演約書亞·洛根稱其是“這個世界上最未受到賞識的人之一” [252] 。她的私人葬禮于8月8日在西木村紀念公園墓地舉行,隻有她的密友出席 [253] 。葬禮由迪馬喬和她的業務經理伊内茲·梅爾森(Inez Melson)安排[253] 。數百人在墓地周圍的街道上圍觀[253] 。夢露后來葬于回憶之走廊(Corridor of Memories)24号墓穴[254] 。在随后的幾十年中有許多有關夢露之死的
陰謀論被提出,包括謀殺和意外藥物服用過量 [255] 。1973年諾曼·梅勒的著作《 瑪麗蓮:傳記 》出版后,謀殺的推測首次獲得了主流社會的關注,并在随后幾年越傳越廣。這促使洛杉矶縣地方檢察院 的約翰·範·德·坎普 在1982年開展了一項“阈值調查”,以決定是否應進行刑事偵查[256] 。他未找到任何有關謀殺的證據[257] 。銀幕形象與評價[
編輯] “我從來沒有完全理解這個性感符号。我始終認為符号是那些與你相抵觸的東西!這就是問題所在,性感符号變成了東西。我隻是讨厭成為一個東西。但是如果我要成為什麼東西的象征,我甯願它是性而不是其他一些他們已經有過的符号。”—夢露1962年接受《生活》雜志采訪[258] 當開始樹立夢露的明星形象時,二十世紀福斯希望她取代40年代最受歡迎的金發美人
貝蒂·格拉布爾 [259] 。20世紀40年代是女演員的全盛時期,她們被視為是堅強聰慧的女子,如吸引了大量女性觀衆的凱瑟琳·赫本和 芭芭拉·斯坦威克。盡管如此,工作室想要夢露成為新十年的明星,吸引更多男性觀衆進入電影院 [259] 。一開始建立公衆形象時,她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而生涯将近結束時她幾乎要完全控制[260] [261] 。夢露曾負責她的多個宣傳策略,如與西德尼·斯科爾斯基和 盧埃拉·帕森斯 等八卦專欄作家交朋友,控制她的照片的使用[262] 。除格拉布爾外,她常常被比作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金發女郎——30年代的影星珍·哈露[263] 。部分原因是夢露把哈露看作她兒時的偶像,想在一部傳記片中扮演她,甚至雇用哈露的發型師為她的頭發染色[264] 。夢露于《 紳士愛美人》(1953),這是将她塑造為兼具性魅力和天真的“金發傻妞”形象的電影之一 夢露的明星形象以她的金發和與此相關的固定模式為中心,尤其是傻笨、性的信号和矯揉造作
[265] 。從海報女郎的生涯起,這種風格就一直延續到她的電影中,她也因沙漏型身材而聞名[266] 。電影學者理查德·代爾 指出夢露常常擺姿勢展示她的玲珑曲線,她在宣傳照中擺的姿勢經常與海報女郎相像[266] 。她與衆不同的扭臀式走路也引起了人們對她身體的注意,這使她有了個綽号“橫着走路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horizontal walk)[103] 。夢露的服裝選擇是她明星形象的重要一環。她經常身着能夠突顯金發的白色,且穿着暴露,展示她身材的同時也吸引了人們的眼球[267] 。穿着露骨的衣服,甚至是走光都是夢露慣用的宣傳伎倆,比如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她連衣裙上的一個肩帶突然斷裂[268] 。在新聞記者的故事裏,夢露被塑造成美國夢的典型,因為她從一個童年悲慘的女孩一躍成為好萊塢明星 [269] 。她在寄養家庭和孤兒院生活的故事被誇大,她的工作室傳記甚至捏造了部分故事[270] 。電影學者托馬斯·哈裏斯(Thomas Harris)說,她工人階層的出身加上缺乏家庭關照也讓她顯得更樂于求愛,是“理想的玩伴”,而相比之下她的同代人格蕾絲·凱利也被包裝為魅力金發女郎,但由于她上流社會的背景,她被看作是一個高雅有品位的女演員,是大多數男性觀衆不可企及的 [271] 。夢露也受到
梅·韋斯特的影響,表示“我從她那裏學到了一些把戲,嘲笑或挖苦自己的性吸引能力” [272] 。洛伊絲·班納也指出在她的很多喜劇角色中,夢露同樣也諷刺了她性感符号的地位。[273] 為了突出她的“天真”和“傻笨”,夢露經常在她的電影使用一種帶喘息的娃娃音,并在采訪中用雙關語戲仿自己,這后來被稱為“夢露風”(Monroeisms) [274] 。例如,當她被問及在1949年裸體照片拍攝過程中是否穿着什麼時,她答道“我穿着一台收音機”[275] 。夢露到達 仙樂斯 夜總會參加一場慶祝露艾拉·帕森斯 的派對,1953年5月據代爾所述,夢露在20世紀50年代幾乎成為了“一個在性領域家喻戶曉的名字”,“她的形象已經深植于五十年代美國道德和性觀念的變遷中”,如
弗洛伊德式性觀念、《 金賽報告》(1953)和 貝蒂·弗裏丹的《 女性的奧秘》(1963) [276] 。他稱夢露的明星形象主要針對男性注視 而創建,其特征在于她扮演的電影角色一般是“女孩”,而這僅僅通過她的性别所界定[277] 。她的角色幾乎清一色都是合唱團女孩、秘書或模特;這些職業是“女人的表演,男人的樂趣”[277] 。代爾還認為夢露與40年代的“蛇蠍美人”不同,她是第一個将“自然”與性結合的性感符号[278] 。這種所謂的天真爛漫以及缺乏性羞恥與她傻笨脆弱的女人形象是緊密相連的[278] 。諾曼·梅勒稱“瑪麗蓮暗示性對他人可能是困難和危險的,但對她就像冰淇淋那樣。”[279] 同樣,莫莉·哈斯凱爾 撰文指出“她是一本五十年代的小說,一個女人沒有性需求的謊言,一個她就是在迎合或增強一個男人的需求的謊言。”[280] 她還表示,夢露去世前在女性之中的受歡迎程度比男性要低,因為她們“無法認同并支持她”[281] 。電影曆史學家也分析了傻笨對于夢露明星形象的重要性。代爾稱,鉑金色頭發成了她的固有特征,因為它明确表明了她的種族,成為她的專屬白色,她應被視為二十世紀流行文化中種族主義的象征
[282] 。洛伊絲·班納也認為夢露推出金發女郎演員的行動與民權運動開始的時間點相同,這可能不是一個巧合,但她也反駁了代爾,指出在她大力宣傳的私生活中,夢露與被視為“ 白種少數民族 ”的人交往,如迪馬喬(意大利裔美國人)和亞瑟·米勒(猶太人) [283] 。班納稱,她有時會在宣傳照中挑戰當時的種族規範;例如在1951年刊登于《Look》雜志的圖片中,她穿着暴露的衣服與 非裔美國歌唱教練 菲爾·穆爾 做練習[284] 。夢露1953年為一款洗發水做廣告 除了性感符号外,夢露還被認為是一個特殊的美國明星,“一個國家性的名流,如同熱狗、蘋果派或棒球一樣為人所熟知”,《電影劇》如是寫道
[285] 。曆史學家菲奧娜·漢迪賽德(Fiona Handyside)稱一提及白膚色或金發,法國女觀衆就會想到美國的現代化與整潔,所以夢露象征着一個時髦人士,“解放”生活在大衆領域的女人[286] 。電影曆史學家勞拉·穆爾維 把她看作美國消費文化的代言:如果美國要向戰后貧困的歐洲輸出民主的魅力的話,電影可能是它的櫥窗;……瑪麗蓮夢露與她的所有美國屬性和現代化性特性,把經濟、政治和情色這種複雜聯系縮成了一個單一的形象。截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她的品牌魅力是無階級的,任何使用美國化妝品、尼龍絲襪和過氧化物(用于漂白頭發)的人都可以感受到。
[287] 為從夢露的流行中獲利,二十世紀福斯培養了幾個與她長得很像的女演員,包括
傑恩·曼斯菲爾德和 謝瑞·諾絲 [288] 。其他電影公司也試圖打造自己的夢露:環球影業與 瑪米·範·多倫 [289] 、哥倫比亞影業與金·諾瓦克 [290] 以及蘭克機構 與黛安娜·道爾斯 [291] 。影響[
編輯] 夢露為《電影劇》雜志拍攝的宣傳照(1953年) 《美國流行文化指南》(The Guide to United States Popular Culture)稱,“作為美國流行文化的一個标志,夢露在流行程度上鮮有對手,僅有的幾個包括
埃爾維斯·普雷斯利和 米老鼠……從來沒有哪個明星曾激發過如此廣泛的情感——從情欲到憐憫,從羨慕到悔恨。” [292] 美國電影學把她評為
美國電影史上 最偉大的銀幕傳奇女星第六名, 史密森尼學會将她列入“百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美國人”名單中 [293] ,在《綜藝》和VH1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流行文化标志排名中,夢露位居前十 [294] [295] 。成百上千部描寫夢露的書籍出版,許多電影、戲劇、歌劇與歌曲一直以她為主題,部分藝術家和娛樂明星也受到她的影響,如安迪·沃霍爾和 麥當娜 [296] [297] 。她依然是一個價值品牌[298] :她的形象和名字被授權給數百種産品,她還出現在蜜絲佛陀、 香奈兒、 梅賽德斯-奔馳和 絕對伏特加等跨國公司的廣告宣傳中 [299] [300] 。流行藝術家 詹姆斯·吉爾的畫作《瑪麗蓮三聯畫》(Marilyn Triptych,1962)的左半部分 夢露的經久不衰與她矛盾的公衆形象息息相關
[301] 。一方面,她依然是一個性感符号、美女偶像和經典好萊塢電影中最著名的明星之一 [302] [303] [304] 。另一方面,人們依舊記得她混亂的私生活、不安定的童年、在事業方面的鬥争和她的死亡以及圍繞其中的陰謀論[305] 。她一直是對性别與 女權主義感興趣的學者和記者筆下的常客 [306] ,這些人有格洛麗亞·斯泰納姆、 傑奎琳·羅絲 [307] 、莫莉·哈斯克爾 [308] 、莎拉·丘吉維爾[300] 和洛伊絲·班納[309] 等。斯泰納姆等人把她看作片廠制度的受害者[306] [310] 。而哈斯克爾[311] 、羅絲[307] 和丘吉維爾[300] 等人則強調了夢露在她的事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以及她參與塑造公衆形象。由于明星身份和混亂的私生活之間的反差,夢露與有關大衆媒體、名聲和消費文化等現代化現象的廣泛讨論緊密相連
[312] 。根據學者蘇珊娜·哈姆斯查(Susanne Hamscha)所述,因為夢露與正在進行的關于現代社會的讨論有着持續相關性,所以她“永遠不會完全身處于一個時間和地點”,而會成為“一個平面,可以在其中重新構建美國文化的叙事”和“一種文化類型的函數,可以被複制、轉化、翻譯成新的語言以及被其他人演繹”[312] 。同樣地,班納稱夢露是“永恒之變形者”,“每一代人,甚至每一個人都能以他們自己的标準”對她進行再創造[313] 。盡管夢露仍是一個文化标志,但評論家在她作為一名女演員的影響上存在分歧。
大衛·湯姆森 稱她用來工作的身體是“虛幻的”[314] ,寶琳·凱爾 寫道她不會表演,而是“用她欠缺的女演員技巧來取悅大衆”。她以機智或愚鈍或拼命把芝士蛋糕變成了演技—反之亦然;她做了其他“有眼光”的人沒有做的事情[315] 。相比之下,彼得·布拉德肖 稱夢露是一位天才喜劇演員,“懂得喜劇如何達到效果”[316] ,喬納森·羅森鮑姆 指出“她巧妙地颠覆了對拜金的性别歧視觀點”,并認為“人們難以覺察夢露作為一名女演員的智慧的現象似乎根植于專制時代的思想,那時出類拔萃的女人不應該是聰明的”[317] 。影視作品[
編輯] - 《
危險的年代 》(1947) - 《
斯庫達,呼!斯庫達,嘿! 》(1948) - 《
歌舞團的女人們 》(1948) - 《
愛之歡樂 》(1949) - 《
去托馬霍克的票 》(1950) - 《
夜闌人未靜》(1950) - 《
彗星美人》(1950) - 《
火球 》(1950) - 《
鐵臂金剛 》(1951) - 《
家鄉的故事 》(1951) - 《
豆蔻年華 》(1951) - 《
愛巢 》(1951) - 《
讓我們堂堂正正結婚吧 》(1951) - 《
夜間沖突 》(1952) - 《
未婚伉俪 》(1952) - 《
無需敲門 》(1952) - 《
妙藥春情 》(1952) - 《
綿繡人生 》(1952) - 《
飛瀑怒潮》(1953) - 《
紳士愛美人》(1953) - 《
願嫁金龜婿》(1953) - 《
大江東去》(1954) - 《
娛樂至上 》(1954) - 《
七年之癢》(1955) - 《
巴士站》(1956) - 《
遊龍戲鳳》(1957) - 《
熱情如火》(1959) - 《
讓我們相愛吧 》(1960) - 《
亂點鴛鴦譜 》(1961) - 《
瀕于崩潰 》(1962-未完成)
注釋[
編輯] ^ 雖然格蘭戴絲在出生證明中将莫滕森作為夢露的生父(不過名字拼錯了,Mortensen拼成了Mortenson),但他不太可能是她的父親[10] 。傳記作者弗雷德·賈爾斯(Fred Guiles)與洛伊絲·班納 都表示夢露的生父最有可能是格蘭戴絲的一位同事查爾斯·斯坦利·基佛德(Charles Stanley Gifford),她在1925年和他有了外遇,而唐納德·斯波托 認為另一個同事最有可能是她的父親。[11] ^ 夢露曾在1953-1954年、1960年以及采訪中分别向她的傳記作者本·赫克特、 莫裏斯·佐洛托 、媒體《巴黎競賽》與《 Cosmopolitan》談到她在8歲時受到了一名房客的性虐待 [23] 。雖然她拒絕說出施虐者的名字,但班納認為他就是喬治·阿特金森(George Atkinson),因為他是一位住在阿保爾大道的房客,在夢露8歲時領養了她;班納還指出夢露對施虐者的描述符合阿特金森的其他特征[24] 。她指出虐待可能是造成夢露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主要因素,她還寫道這一話題在20世紀中期的美國是最忌諱的,夢露敢于公開談論它并不尋常[25] 。斯波托沒有提及這一事件,但表示夢露在1937年和1938年住在親戚家時分别受到了葛蕾絲丈夫和一個表親的性虐待[26] 。芭芭拉·利明(Barbara Leaming)認為夢露8歲遭受虐待确有其事,而由于缺乏第三方的佐證,早期傳記作者弗雷德·賈爾斯、安東尼·薩默斯 與卡爾·羅拉森(Carl Rollyson)都對夢露的說法表示懷疑。[27] ^ RKO的所有者霍華德·休斯在一本雜志封面看到夢露后,表示了對夢露的興趣。 [53] ^ 有時人們會誤稱在這段時期夢露作為臨時演員在其他福斯電影中現身,如《飛龍引鳳 》、《令人震驚的小姐朝聖者 》和《你注定屬于我 》,但沒有證據證明這一點。[60] ^ 夢露和格林在1949年初遇并有過一次短暫的戀情。1953年,他為《Look》給夢露拍照,再次與她見面。她告訴他她對工作室的不滿,格林覺得他們應該創辦自己的制片公司。 [147] ^ 夢露自1955年起定期接受精神分析,直到1962年去世。她的分析師有精神科醫師瑪格麗特·霍恩伯格(Margaret Hohenberg,1955-1957)、安娜·弗洛伊德(1957)、 瑪麗安娜·克裏斯 (1957-1961)和拉爾夫·格林森 (1960-1962)。[156] ^ 夢露認為猶太人是“弱勢群體”,希望這次皈依能使自己融入米勒的家庭[170] 。她受到拉比·羅伯特·戈德堡(Rabbi Robert Goldberg)的指導,于1956年7月1日完成皈依[169] 。夢露對猶太教的興趣有限:她稱自己是一個“猶太無神論者”,在她與米勒離婚后,除了保留了一些宗教用品外,她并未對此信仰有其他的實踐[169] 。埃及也于其1961年正式離婚后解除了對她的禁令[169] 。^ 這也造成她必須面臨伴随一生的嚴重的月經痛苦,因此她合約中的一個條款允許她在這一時期不上班并進行幾個必要的手術 [189] 。有人聲稱夢露經曆了多次流産,而由未經适當醫療培訓的人進行的不安全的流産将不利于她的妊娠維持 [190] 。堕胎的傳聞出自米爾頓·格林(Milton Greene)的妻子艾米·格林(Amy Greene),但尚未被任何具體證據證實[191] 。此外,夢露的屍檢報告未有關于堕胎的任何證據的記錄[191] 。^ 在她的心理醫生瑪麗安·克裏斯的建議下,夢露在紐約第一次向佩恩·惠特尼精神病診所 承認自己的病情[222] 。克裏斯后來說她選擇醫院是一個錯誤:夢露被安置在為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準備的病房,在那裏她被鎖在一個軟壁房間中,不允許被轉移到更合适的病房或離開醫院 [222] 。在迪馬喬的幫助下,三天后夢露最終可以離開醫院,移至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 ,又在那待了23天[222] 。^ 他們的說法基本沒有争議,直到1990年《瀕于崩潰》殘留的鏡頭發布,可以看見當夢露出現在拍攝現場時,她能夠連貫地拍攝許多鏡頭[234] 。該片的制片人亨利·溫斯坦 后來聲明,她被解雇不僅僅是她難以共事,而是因為工作室嚴重的财務問題和行政主管彼得·雷瓦西(Peter Levathes)的經驗不足[235] 。
參考[
編輯] ^ Hertel, Howard; Heff, Don.Marilyn Monroe Dies; Pills Blamed. 洛杉矶時報. 1962-08-06 [2015-09-23].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7). ^ Chapman 2001,第542–543頁; Hall 2006,第468頁. ^ Spoto 2001,第9–10頁; Rollyson 2014,第26–29頁. ^ Miracle & Miracle 1994,第see family tree頁. ^ Spoto 2001,第7–9頁; Banner 2012,第19頁. ^ Spoto 2001,第7–9頁. ^ Spoto 2001,第88, for first meeting in 1944頁; Banner 2012,第72, for mother telling Monroe of sister in 1938頁. ^ Churchwell 2004,第150, citing Spoto and Summers頁; Banner 2012,第24–25頁. ^ Spoto 2001,第17, 57頁. ^ Churchwell 2004,第149–152頁; Banner 2012,第26頁; Spoto 2001,第13頁. ^ Churchwell 2004,第152頁; Banner 2012,第26頁; Spoto 2001,第13頁. - ^
12.0 12.1 12.2 Spoto 2001,第17–26頁; Banner 2012,第32–35頁. ^ Spoto 2001,第16–17頁; Churchwell 2004,第164頁; Banner 2012,第22–32頁. ^ Banner 2012,第32–33頁. ^ Banner 2012. ^ Spoto 2001,第26–28頁; Banner 2012,第35–39頁. ^ Churchwell 2004,第155–156頁. ^ Churchwell 2004,第155–156頁; Banner 2012,第39–40頁. ^ Spoto 2001,第100–101, 106–107, 215–216頁; Banner 2012,第39–42, 45–47, 62, 72, 91, 205頁. ^ Meryman, Richard.Great interviews of the 20th century: "When you're famous you run into human nature in a raw kind of way". 衛報. 2007-09-14 [2015-10-21].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5). ^ Spoto 2001,第40–49頁; Churchwell 2004,第165頁; Banner 2012,第40–62頁. ^ Spoto 2001,第33–40頁; Banner 2012,第40–54頁. ^ Banner 2012,第48–49頁. ^ Banner 2012,第40–59頁. ^ Banner 2012,第7, 40–59頁. ^ Spoto 2001,第55頁; Churchwell 2004,第166–173頁. ^ Churchwell 2004,第166–173頁. ^ Banner 2012,第47–48頁. ^ Spoto 2001,第44–45頁; Churchwell 2004,第165–166頁; Banner 2012,第62–63頁. ^ Banner 2012,第60-63頁. ^ Spoto 2001,第49–50頁; Banner 2012,第62–63 (參見腳注), 455頁. ^ Spoto 2001,第49–50頁; Banner 2012,第62–63, 455頁. ^ Banner 2012,第62–64頁. ^ Spoto 2001,第51–67頁; Banner 2012,第62–86頁. ^ Spoto 2001,第68–69頁; Banner 2012,第75–77頁. ^ Spoto 2001,第67–69頁; Banner 2012,第86頁. ^ Spoto 2001,第67–69頁. ^ Spoto 2001,第70–75頁; Banner 2012,第86–90頁. ^ Banner 2012,第86–90頁. - ^
40.0 40.1 Spoto 2001,第70–75頁. ^ Spoto 2001,第70–75頁; Churchwell 2004,第173頁. ^ Spoto 2001,第70–78頁. - ^
43.0 43.1 43.2 Spoto 2001,第83–86頁; Banner 2012,第91–98頁. ^ Spoto 2001,第90–91頁; Churchwell 2004,第176頁. ^ YANK USA 1945. Wartime Press. [2012-01-13].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14). ^ Spoto 2001,第90–93頁; Churchwell 2004,第176–177頁. ^ Banner 2012,第103–104頁. ^ Spoto 2001,第93–95頁; Banner 2012,第105–108頁. ^ Spoto 2001,第95–107頁. ^ Spoto 2001,第95, for statement & covers頁; Banner 2012,第109, for Snively's statement頁. ^ Spoto 2001,第110–111頁. ^ Spoto 2001,第110–112頁; Banner 2012,第117–119頁. ^ Banner 2012,第119頁. ^ Spoto 2001,第112–114頁. ^ Spoto 2001,第114頁. ^ Spoto 2001,第109頁. ^ Spoto 2001,第118–119頁. ^ Spoto 2001,第119–120頁; Banner 2012,第130–131頁. ^ Spoto 2001,第120–121頁. - ^
60.0 60.1 Churchwell 2004,第59頁. - ^
61.0 61.1 Spoto 2001,第122–126頁. ^ Spoto 2001,第120–121, 126頁; Banner 2012,第133頁. ^ Spoto 2001,第122–129頁; Banner 2012,第133頁. ^ Spoto 2001,第130–133頁; Banner 2012,第133–144頁. ^ Churchwell 2004,第204–216, citing Summers, Spoto and Guiles for Schenck頁; Banner 2012,第141–144頁; Spoto 2001,第133–134頁. ^ Banner 2012,第139頁. - ^
67.0 67.1 Spoto 2001,第133–134頁. ^ Spoto 2001,第141–144頁. ^ Banner 2012,第148頁. ^ Summers 1985,第43頁. ^ Spoto 2001,第145–146頁; Banner 2012,第149, 157頁. ^ Spoto 2001,第146頁; Banner 2012,第148–149頁. ^ Spoto 2001,第151–153頁. ^ Banner 2012,第149頁. ^ Churchwell 2004,第59–60頁. - ^
76.0 76.1 Spoto 2001,第159–162頁. ^ Spoto 2001,第168–170頁. ^ Riese & Hitchens 1988,第228頁; Spoto 2001,第182頁. ^ Spoto 2001,第175–177頁; Banner 2012,第157頁. ^ Spoto 2001,第183, 191頁. ^ Churchwell 2004,第60頁. ^ Spoto 2001,第179–187頁; Churchwell 2004,第60頁. ^ Spoto 2001,第188–189頁; Banner 2012,第170–171頁. ^ Spoto 2001,第192頁. ^ Spoto 2001,第180–181頁; Banner 2012,第163–167, 181–182 for Kazan and others頁. ^ Muir, Florabel.Marilyn Monroe Tells: How to Deal With Wolves. 芝加哥論壇報. 1952-10-19 [2015-10-1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5-01). ^ Hopper, Hedda.They Call Her The Blowtorch Blonde. 芝加哥論壇報. 1952-05-04 [2015-10-1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5-11-21). - ^
88.0 Kahana, Yoram.88.1 Marilyn: The Globes' Golden Girl. 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 [2015-09-11].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5-07-10). ^ Spoto 2001,第201頁; Banner 2012,第192頁. ^ Summers 1985,第58頁; Spoto 2001,第210–213頁. ^ Spoto 2001,第210–213頁; Churchwell 2004,第224–226頁; Banner 2012,第194–195頁. ^ Spoto 2001,第210–213頁; Churchwell 2004,第61–62, 224–226頁; Banner 2012,第194–195頁. ^ Spoto 2001,第224–225頁. ^ Churchwell 2004,第61頁. ^ Spoto 2001,第194–195頁; Churchwell 2004,第60–61頁. ^ Spoto 2001,第194–195頁. ^ Clash By Night. 美國電影學會. [2015-08-0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5-09-24). ^ Spoto 2001,第200頁. ^ Spoto 2001,第196–197頁. ^ Crowther, Bosley.Don't Bother to Knock. 紐約時報. 1952-07-19 [2015-08-0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9). ^ Churchwell 2004,第61頁; Banner 2012,第180頁. ^ Review: Don't Bother to Knock. 綜藝. 1951-12-31 [2015-08-0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5). - ^
103.0 103.1 103.2 Churchwell 2004,第62頁. ^ Churchwell 2004,第238頁. ^ Spoto 2001,第139, 195, 233–234, 241, 244, 372頁. ^ Spoto 2001,第328–329頁; Churchwell 2004,第51–56; 238頁; Banner 2012,第, 188–189; 211–214頁. ^ Filmmaker Interview — Gail Levin. PBS. 2006-07-19 [2016-06-2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6-06-02). ^ Spoto 2001,第328–329頁; Churchwell 2004,第238頁; Banner 2012,第211–214, 311頁. ^ Churchwell 2004,第257–264頁. ^ Banner 2012,第189–190, 210-211頁. ^ Spoto 2001,第221頁; Churchwell 2004,第61–65頁; Lev 2013,第168頁. - ^
112.0 112.1 The 2006 Motion Picture Almanac, Top Ten Money Making Stars. Quigley Publishing Company. [2008-08-25].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4-12-21). ^ Churchwell 2004,第233頁. ^ Churchwell 2004,第25, 62頁. - ^
115.0 115.1 Churchwell 2004,第62頁; Banner 2012,第195–196頁. ^ Spoto 2001,第221頁; Banner 2012,第205頁; Leaming 1998,第75 on box office figure頁. ^ Niagara Falls Vies With Marilyn Monroe. 紐約時報. 1953-01-22 [2015-10-1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4). ^ Review: 'Niagara'. 綜藝. 1952-12-31 [2015-10-1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3). - ^
119.0 119.1 Spoto 2001,第236–238頁; Churchwell 2004,第234頁; Banner 2012,第205–206頁. ^ Spoto 2001,第231頁; Churchwell 2004,第64頁; Banner 2012,第200頁; Leaming 1998,第75–76頁. ^ Spoto 2001,第219–220頁; Banner 2012,第177頁. ^ Spoto 2001,第242頁; Banner 2012,第208–209頁. ^ Solomon 1988,第89頁; Churchwell 2004,第63頁. ^ Brogdon, William.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綜藝. 1953-07-01 [2015-10-1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6-03-04). ^ Crowther, Bosley.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紐約時報. 1953-07-16 [2015-10-1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6-03-07). ^ Spoto 2001,第250頁. ^ Spoto 2001,第238頁; Churchwell 2004,第64–65頁. ^ Solomon 1988,第89頁; Churchwell 2004,第65頁; Lev 2013,第209頁. ^ Solomon 1988,第89頁. - ^
130.0 130.1 Churchwell 2004,第217頁. ^ Churchwell 2004,第68頁. ^ Churchwell 2004,第68, 208–209頁. ^ Summers 1985,第92頁; Spoto 2001,第254–259頁. ^ Spoto 2001,第260頁. ^ Spoto 2001,第262–263頁. ^ Churchwell 2004,第241頁. ^ Spoto 2001,第267頁. - ^
138.0 138.1 Spoto 2001,第271頁. ^ Churchwell 2004,第66–67頁. ^ Riese & Hitchens 1988,第338–440頁; Spoto 2001,第277頁; Churchwell 2004,第66頁; Banner 2012,第227頁. - ^
141.0 141.1 Spoto 2001,第283–284頁. ^ Spoto 2001,第284–285頁; Banner 2012,第8–9頁. ^ Spoto 2001,第208, 222–223; 262–267, 292頁; Churchwell 2004,第243–245頁; Banner 2012,第204; 219–221頁. ^ Summers 1985,第103–105頁; Spoto 2001,第290–295頁; Banner 2012,第224–225頁. ^ Spoto 2001,第331頁. ^ Spoto 2001,第295–298頁; Churchwell 2004,第246頁. ^ Spoto 2001,第158–159, 252–254頁. ^ Spoto 2001,第303頁. ^ Spoto 2001,第302–303頁. - ^
150.0 150.1 Spoto 2001,第301–302頁. ^ Spoto 2001,第338頁. ^ Spoto 2001,第302頁. ^ Spoto 2001,第327頁. ^ Spoto 2001,第350頁. ^ Spoto 2001,第310–313頁. ^ Spoto 2001,第312–313, 375, 384–385, 421, 459 on years and names頁. - ^
157.0 157.1 Spoto 2001; Churchwell 2004,第253, for Miller頁; Banner 2012,第285, for Brando頁. ^ Spoto 2001,第337頁; Meyers 2010,第98頁. ^ Summers 1985,第157頁; Spoto 2001,第318–320頁; Churchwell 2004,第253–254頁. ^ Spoto 2001,第336–345頁. ^ Summers 1985,第157頁; Churchwell 2004,第253–254頁. - ^
162.0 162.1 162.2 Spoto 2001,第339–340頁. - ^
163.0 163.1 Banner 2012,第296–297頁. - ^
164.0 164.1 Spoto 2001,第341頁. ^ Spoto 2001,第345頁. ^ Spoto 2001,第343–345頁. ^ Spoto 2001,第364–365頁. ^ Schreck, Tom.Marilyn Monroe’s Westchester Wedding; Plus, More County Questions And Answers. Westchester Magazine. November 2014 [2016-08-2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6-08-15). - ^
169.0 169.1 169.2 169.3 Meyers 2010,第156–157頁. ^ Banner 2012,第256頁. ^ Churchwell 2004,第253–257頁; Meyers 2010,第155頁. ^ Spoto 2001,第352–357頁. ^ Spoto 2001,第352–354頁. ^ Spoto 2001,第354–358, for location and time頁; Banner 2012,第297, 310頁. ^ Banner 2012,第254頁. ^ Spoto 2001,第358–359頁; Churchwell 2004,第69頁. ^ Spoto 2001,第358頁. ^ Spoto 2001,第372頁. - ^
179.0 179.1 Churchwell 2004,第258–261頁. ^ Spoto 2001,第370–379頁; Churchwell 2004,第258–261頁; Banner 2012,第310–311頁. ^ Spoto 2001,第370–379頁. - ^
182.0 182.1 Spoto 2001,第368–376頁; Banner 2012,第310–314頁. ^ Churchwell 2004,第69頁; Banner 2012,第314, for being on time頁. ^ Churchwell 2004,第69頁. - ^
185.0 185.1 Banner 2012,第346頁. ^ Spoto 2001,第381–382頁. ^ Spoto 2001,第392–393頁. ^ Spoto 2001,第406–407頁. - ^
189.0 189.1 Churchwell 2004,第274–277頁. ^ Churchwell 2004,第271–274頁; Banner 2012,第222, 226, 329–30, 335, 362頁. - ^
191.0 191.1 Churchwell 2004,第271–274頁. ^ Banner 2012,第321頁. ^ Spoto 2001,第389–391頁. ^ Banner 2012,第325 on it being a comedy on gender頁. ^ Banner 2012,第325頁. ^ Churchwell 2004,第626頁. ^ Spoto 2001,第399–407頁; Churchwell 2004,第262頁. ^ Banner 2012,第327 on "sinking ship" and "phallic symbol"頁; Rose 2014,第100 for full quote頁. - ^
199.0 199.1 Churchwell 2004,第262–266頁; Banner 2012,第325–327頁. ^ Spoto 2001,第406頁. ^ Spoto 2001,第406頁; Banner 2012,第346頁. ^ Review: 'Some Like It Hot'. 綜藝. 1959-02-24 [2015-10-21].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4). ^ Some Like It Hot. 美國電影學會. [2015-09-05].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16). ^ Christie, Ian.The top 50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英國電影協會. 2012-09 [2015-09-05].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5-03). - ^
205.0 205.1 Churchwell 2004,第71頁. ^ Spoto 2001,第410–415頁. ^ Churchwell 2004,第72頁. ^ Riese & Hitchens 1988,第270頁; Churchwell 2004,第266頁; Solomon 1988,第139頁. ^ Crowther, Bosley.Movie Review: Let's Make Love (1960). 紐約時報. 1960-09-09 [2015-10-1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5). ^ Hopper, Hedda.Hedda Finds Marilyn's Film 'Most Vulgar'. 芝加哥論壇報. 1960-08-25 [2015-10-1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4-22). ^ Banner 2012,第335頁. - ^
212.0 212.1 Churchwell 2004,第266頁. ^ Spoto 2001,第429–430頁. ^ Spoto 2001,第431–435頁; Churchwell 2004,第266–267頁; Banner 2012,第352頁. - ^
215.0 215.1 Spoto 2001,第435–445頁; Banner 2012,第353–356頁. ^ Spoto 2001,第450–455頁. - ^
217.0 217.1 Spoto 2001,第456頁; Banner 2012,第361頁. ^ Crowther, Bosley.Movie Review: The Misfits (1961). 紐約時報. 1961-02-02 [2015-10-1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25). ^ Andrew, Geoff.A Film That Fate Helped Make a Classic: The Misfits. 英國電影協會. 2015-06-17 [2015-09-1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9). ^ Spoto 2001,第453–454頁. ^ Spoto 2001,第453, for a new role, 466–467 for operations, 456–464 for psychiatric hospital stays頁. - ^
222.0 222.1 222.2 Spoto 2001,第456–459頁. ^ Spoto 2001,第464–465, 483, 594–596頁; Churchwell 2004,第291頁. - ^
224.0 224.1 Spoto 2001,第465–470, 484–485頁. ^ Spoto 2001,第495–496頁; Churchwell 2004,第74–75頁. ^ Churchwell 2004,第258, for the involvement of MMP頁. ^ Churchwell 2004,第284–285頁. - ^
228.0 228.1 Spoto 2001,第520–521頁; Churchwell 2004,第284–285頁. ^ Churchwell 2004,第291–294頁; Banner 2012,第340–341頁. ^ Spoto 2001,第523頁. ^ Churchwell 2004,第74頁. - ^
232.0 232.1 Churchwell 2004,第75頁. ^ Spoto 2001,第535–536頁. ^ Churchwell 2004,第285–288頁. ^ Spoto 2001,第535頁. ^ Spoto 2001,第538–543頁; Churchwell 2004,第285頁. ^ Banner 2012,第401頁. - ^
238.0 238.1 Summers 1985,第301頁; Spoto 2001,第537, 545–549頁; Churchwell 2004,第286–288頁; Banner 2012,第401–402頁. ^ Churchwell 2004,第296–297頁; Spoto 2001,第566頁; Banner 2012,第410–411頁. ^ Spoto 2001,第566頁; Banner 2012,第410–411頁. ^ Banner 2012,第410–411頁; Leaming 1998,第422頁. ^ Banner 2012,第410–411頁. - ^
243.0 243.1 243.2 Spoto 2001,第574–577頁; Banner 2012,第410–411頁. - ^
244.0 244.1 Spoto 2001,第580–583頁; Banner 2012,第411–412頁. ^ Banner 2012,第411頁. ^ Spoto 2001,第580–583頁; Churchwell 2004,第302頁; Banner 2012,第411–412頁. - ^
247.0 Kormam, Seymour.247.1 Marilyn Monroe Ruled 'Probable Suicide' Victim. 芝加哥論壇報. 1962-08-18 [2015-10-21].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10). ^ Banner 2012,第411–413頁. ^ Spoto 2001,第580–583頁; Banner 2012,第411–413頁. - ^
250.0 250.1 Banner 2012,第427頁. ^ Hopper, Hedda.Pill Death Secret Goes With Marilyn. 芝加哥論壇報. 1962-08-06 [2015-09-23].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7). ^ Brilliant Stardom and Personal Tragedy Punctuated the Life of Marilyn Monroe. 紐約時報. 1962-08-06 [2015-09-23].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10). - ^
253.0 253.1 253.2 Spoto 2001,第594–597頁; Banner 2012,第427–428頁. ^ Top 10 Celebrity Grave Sites: Marilyn Monroe. 時代. [2015-10-15].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5-11-19). ^ Churchwell 2004,第297–318, for different theories proposed by Spoto, Summers, Brown & Barham, and Donald Wolfe頁. ^ Spoto 2001,第605–606頁; Churchwell 2004,第88, 300頁. ^ Spoto 2001,第606頁. ^ Churchwell 2004,第33頁. - ^
259.0 259.1 Banner 2012,第124, 177頁. ^ Banner 2012,第172–174頁. ^ Stacey, Michelle.Model Arrangement. 史密森尼學會. 2008-05 [2015-09-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5-09-25). ^ Spoto 2001,第172–174, 210–215, 566頁; Churchwell 2004,第9頁; Banner 2012,第172–174頁. ^ Banner 2012,第238頁. ^ Banner 2012,第38, 175, 343頁. ^ Churchwell 2004,第21–26, 181–185頁. - ^
266.0 266.1 Dyer 1986,第19–20頁. ^ Churchwell 2004,第25頁; Banner 2012,第246–250頁. ^ Spoto 2001,第224–225, 342–343頁; Churchwell 2004,第234頁. ^ Dyer 1986,第45頁; Harris 1991,第40–44頁; Banner 2012,第44–45, 184–185頁. ^ Banner 2012,第44–45頁. ^ Harris 1991,第40–44頁. ^ Churchwell 2004,第63頁. ^ Churchwell 2004,第63 for West頁; Banner 2012,第325頁. ^ Dyer 1986,第33–34頁; Churchwell 2004,第25, 57–58頁; Banner 2012,第185頁. ^ Churchwell 2004,第57頁. ^ Dyer 1986,第21頁; Dyer 1991,第58頁. - ^
277.0 277.1 Dyer 1986,第19, 20頁. - ^
278.0 278.1 Dyer 1986,第29–39頁. ^ Dyer 1986,第39頁. ^ Haskell 1991,第256頁. ^ Dyer 1986,第57, quoting Haskell頁. ^ Dyer 1986,第40頁. ^ Banner 2012,第254–256頁. ^ Banner 2012,第184頁. ^ Banner 2012,第8頁. ^ Handyside 2010,第1–16頁. ^ Handyside 2010,第2, quoting Mulvey頁. ^ Spoto 2001,第396頁; Belton 2005,第103頁. ^ Spoto 2001,第396頁. ^ Solomon 2010,第110頁. ^ From the archives: Sex Symbol Diana Dors Dies at 52. 衛報. 1964-05-05 [2015-09-11].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5). ^ Chapman 2001,第542–543頁. ^ Frail, T.A.Meet the 100 Most Significant Americans of All Time. 史密森尼學會. 2014-11-17 [2015-09-1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5-09-03). ^ Beatles Named 'Icons of Century'. BBC. 2005-10-16 [2015-09-1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6). ^ The 200 Greatest Pop Culture Icons Complete Ranked List (新聞稿). VH1. [2015-09-1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5-11) –通過 美通社. ^ Churchwell 2004,第12–15頁; Hamscha 2013,第119–129頁. ^ Schneider, Michel.Michel Schneider's Top 10 Books About Marilyn Monroe. 衛報. 2011-11-16 [2015-08-3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5). ^ The Blond Marilyn Monroe. Time. 1999-06-14 [2015-08-30]. (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6-01-06). ^ Churchwell 2004,第33, 40頁. - ^
300.0 Churchwell, Sarah.300.1 300.2 Max Factor Can't Claim Credit for Marilyn Monroe. 衛報. 2015-01-09 [2015-08-3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2-20). ^ Fuller & Lloyd 1983,第309頁; Marcus 2004,第17–19, 309頁; Churchwell 2004,第21–42頁. ^ Churchwell 2004,第8頁. ^ Stromberg, Joseph.Remembering Marilyn Monroe. 史密森尼學會. 2011-08-05 [2015-09-1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5-09-28). ^ Wild, Mary.Marilyn: The Icon. 英國電影協會. 2015-05-29 [2015-09-1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4). ^ Fuller & Lloyd 1983,第309頁; Steinem & Barris 1987,第13–15頁; Churchwell 2004,第8頁. - ^
306.0 306.1 Happy Birthday, Marilyn. 衛報. 2011-05-29 [2015-08-3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5). - ^
307.0 307.1 Rose 2014,第100–137頁. ^ Haskell 1991,第254–265頁. ^ Banner, Lois.Marilyn Monroe: Proto-feminist?. 衛報. 2012-07-21 [2015-11-07].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5). ^ Steinem & Barris 1987,第15–23頁; Churchwell 2004,第27–28頁. ^ Haskell, Molly.Engineering an Icon. 紐約時報. 1998-11-22 [2015-08-3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7). - ^
312.0 312.1 Hamscha 2013,第119–129頁. ^ Banner, Lois.Marilyn Monroe, the Eternal Shape Shifter. 洛杉矶時報. 2012-08-05 [2015-08-3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06). ^ Thomson, David.The Inscrutable Life and Death of Marilyn Monroe. 新共和. 2012-08-06 [2015-08-3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5-09-07). ^ Kael, Pauline.Marilyn: A Rip-Off With Genius. 紐約時報. 1973-07-22 [2015-08-3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3-25). ^ Bradshaw, Peter.Cannes and the Magic of Marilyn Monroe. 衛報. 2012-05-09 [2015-08-3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5-12-08). ^ Rosenbaum, Jonathan.Marilyn Monroe's Brains. Chicago Reader. 2005-12-01 [2015-08-30].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6-04-26).
來源[
編輯] - Banner, Lois.
Marilyn: The Passion and the Paradox. Bloomsbury. 2012. ISBN 978-1-4088-3133-5. - Belton, John.
American Cinema, American Culture. McGraw Hill. 2005. ISBN 978-0-07-288627-6. - Chapman, Gary. Marilyn Monroe. Browne, Ray B.; Browne, Pat (編).
The Guide to United States Popular Cultur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1. ISBN 978-0-87972-821-2. - Churchwell, Sarah.
The Many Lives of Marilyn Monroe. Granta Books. 2004. ISBN 978-0-312-42565-4. - Dyer, Richard. Charisma. Gledhill, Christine (編). Stardom: Industry of Desire. Routledge. 1991 [1979].
ISBN 978-0-415-05217-7. - ⸻. Heavenly Bodies: Film Stars and Society. Routledge. 1986.
ISBN 0-415-31026-1. - Fuller, Graham; Lloyd, Ann (編). Illustrated Who's Who of the Cinema. Macmillan. 1983.
ISBN 0-02-923450-6. - Hall, Susan G. American Icons: An Encyclopedia of the People, Places, and Things that Have Shaped Our Cultur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6.
ISBN 978-0-275-98429-8. - Hamscha, Susanne. Thirty Are Better Than One: Marilyn Monro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Americanness. Rieser, Klaus; Fuchs, Michael; Phillips, Michael (編). ConFiguring America: Iconic Figures, Visuality, and the American Identity. Intellect. 2013.
ISBN 978-1-84150-635-7. - Handyside, Fiona. Let's Make Love: Whiteness, Cleanliness and Sexuality in the French Reception of Marilyn Monroe.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August 2010, 3 (13): 1–16.
doi:10.1177/1367549410363198. - Harris, Thomas. The Building of Popular Images: Grace Kelly and Marilyn Monroe. Gledhill, Christine (編). Stardom: Industry of Desire. Routledge. 1991 [1957].
ISBN 978-0-415-05217-7. - Haskell, Molly. From Reverence to Rape: The Treatment of Women in the Movies. Butler, Jeremy G. (編). Star Texts: Image and Performance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0-8143-2312-X. - Leaming, Barbara. Marilyn Monroe. Three Rivers Press. 1998.
ISBN 0-609-80553-3. - Lev, Peter.
Twentieth-Century Fox: The Zanuck–Skouras Years, 1935–1965.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13. ISBN 978-0-292-74447-9. - Marcus, Daniel. Happy Days and Wonder Years: The Fifties and Sixties in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8135-3391-9. - Meyers, Jeffrey.
The Genius and the Goddess: Arthur Miller and Marilyn Monro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0. ISBN 978-0-252-03544-9. - Miracle, Berniece Baker; Miracle, Mona Rae.
My Sister Marilyn. Algonquin Books. 1994. ISBN 0-595-27671-7. - Monroe, Marilyn. Comment, Bernard , 編.
Fragments: Poems, Intimate Notes, Letter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0. - Riese, Randall; Hitchens, Neal.
The Unabridged Marilyn. Corgi Books. 1988. ISBN 978-0-552-99308-1. - Rollyson, Carl. Marilyn Monroe Day by Day: A Timeline of People, Places and Events.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14.
ISBN 978-1-4422-3079-8. - Rose, Jacqueline.
Women in Dark Times. Bloomsbury. 2014. ISBN 978-1-4088-4540-0. - Solomon, Aubrey. Twentieth Century-Fox: A Corporate and Financial History. Scarecrow Press. 1988.
ISBN 978-0-8108-4244-1. - Solomon, Matthew. Reflexivity and Metaperformance: Marilyn Monroe, Jayne Mansfield, and Kim Novak. Palmer, R. Barton (編).
Larger Than Life: Movie Stars of the 1950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8135-4766-4. - Spoto, Donald.
Marilyn Monroe: The Biography. Cooper Square Press. 2001. ISBN 978-0-8154-1183-3. - Steinem, Gloria; Barris, George. Marilyn. Victor Gollancz Ltd. 1987.
ISBN 0-575-03945-0. - Summers, Anthony.
Goddess: The Secret Lives of Marilyn Monroe. Victor Gollancz Ltd. 1985. ISBN 978-0-575-03641-3. - Tracy, Tony. John Huston: Essays on a Restless Director. McFarland. 2010.
ISBN 978-0-7864-5853-0.
外部鍊接[
編輯] 從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
了解更多有關
“瑪麗蓮·夢露”的内容維基共享資源上的 多媒體資源 維基語錄上的 名言 維基數據上的 數據項 官方網站 (英文)瑪麗蓮·夢露在豆瓣電影上的簡介(簡體中文) 瑪麗蓮·夢露在時光網上的簡介(簡體中文) 瑪麗蓮·夢露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TCM電影資料庫上 瑪麗蓮·夢露的資料(英文) 瑪麗蓮·夢露的 Discogs頁面(英文) 開放式目錄計劃中和 瑪麗蓮·夢露相關的内容 (英文) 瑪麗蓮·夢露在 英國電影協會的資料 (英文) 瑪麗蓮·夢露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在 聯邦調查局網站的文件 (英文) "Marilyn Monroe: Still Life"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PBS的 美國大師網站介紹一個與夢露相關的紀錄片,包含一些剪輯和短文 (英文) - 在
Find a Grave上的 瑪麗蓮·夢露 (英文)
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 1950年代 - 1950:
茱蒂·霍利德 - 1951:
瓊·阿利森 - 1952:
蘇珊·海華 - 1953:
埃塞爾·默爾曼 - 1954:
朱迪·加蘭 - 1955:
珍·西蒙絲 - 1956:
狄波拉·嘉 - 1957:
凱·肯德爾/ 塔伊納·埃爾格 - 1958:
羅莎琳德·拉塞爾 - 1959:
瑪麗蓮·夢露
1960年代 - 1960:
莎莉·麥克琳 - 1961:
羅莎琳德·拉塞爾 - 1962:
羅莎琳德·拉塞爾 - 1963:
莎莉·麥克琳 - 1964:
茱莉·安德絲 - 1965:
茱莉·安德絲 - 1966:
琳恩·雷德格雷夫 - 1967:
安妮·班克羅夫特 - 1968:
芭芭拉·斯特賴桑德 - 1969:
帕蒂·杜克
1970年代 - 1970:
卡麗·斯諾德格雷斯 - 1971:
崔姬 - 1972:
麗莎·明尼利 - 1973:
格蘭達·傑克遜 - 1974:
拉寇兒·薇芝 - 1975:
安-瑪格麗特 - 1976:
芭芭拉·斯特賴桑德 - 1977:
黛安·基頓/ 瑪莎·曼森 - 1978:
艾倫·波斯蒂恩/ 瑪姬·史密芙 - 1979:
貝特·米德勒
1980年代 - 1980:
西席·斯貝西克 - 1981:
貝爾納黛特·彼得斯 - 1982:
茱莉·安德絲 - 1983:
茱莉·華特絲 - 1984:
凱瑟琳·特納 - 1985:
凱瑟琳·特納 - 1986:
西席·斯貝西克 - 1987:
雪兒 - 1988:
梅拉尼·格裏菲思 - 1989:
潔西卡·坦迪
1990年代 - 1990:
茱莉娅·羅伯茨 - 1991:
貝特·米德勒 - 1992:
米蘭達·理查森 - 1993:
安琪拉·貝瑟 - 1994:
潔美·李·寇蒂斯 - 1995:
妮可·基嫚 - 1996:
麥當娜 - 1997:
海倫·亨特 - 1998:
格溫妮絲·帕特羅 - 1999:
珍妮特·麥克蒂爾
2000年代 - 2000:
蕾妮·齊薇格 - 2001:
妮可·基嫚 - 2002:
蕾妮·齊薇格 - 2003:
黛安·基頓 - 2004:
安妮特·班寧 - 2005:
麗絲·韋花絲潘 - 2006:
梅麗·史翠普 - 2007:
瑪莉安·歌迪雅 - 2008:
莎莉·霍金斯 - 2009:
梅麗·史翠普
2010年代 - 2010:
安妮特·班寧 - 2011:
蜜雪兒·威廉絲 - 2012:
珍妮佛·勞倫斯 - 2013:
艾美·亞當斯 - 2014:
艾美·亞當斯 - 2015:
珍妮佛·勞倫斯 - 2016:
艾瑪·史東 - 2017:
瑟夏·羅南 - 2018:
奧莉薇雅·柯爾曼 - 2019:
奧卡菲娜
2020年代 - 2020:
裴淳華 - 2021:
瑞秋·曾格勒 - 2022:
楊紫瓊
香奈兒 持有人 阿蘭·韋特海默 傑拉德·韋特海默 雅克·韋特海默 皮埃爾·韋特海默
設計師 可可·香奈爾 卡爾·拉格斐 維吉尼亞·維亞德
服裝 小黑裙 傑奎琳·肯尼迪的粉色香奈兒套裝
香水 香奈兒蔚藍 島嶼森林 香奈兒五号 香奈兒十九号 香奈兒二十二号 邂逅香水 可可 Coco Mademoiselle 俄羅斯皮革香精 Égoïste
調香師 歐尼斯特·鮑 雅克·波爾格 奧利維爾·波爾格 亨利·羅伯特
其他産品 香奈兒2.55 香奈兒J12
宣傳模特兒 瑪麗-海倫·阿諾 卡洛·波桂 吉賽爾·邦辰 卡拉·迪瓦伊 凱瑟琳·德納芙 莉莉-蘿絲·戴普 伊娜絲·德·拉·弗拉桑熱 妮可·基嫚 姬拉·麗莉 瑪麗蓮·夢露 姬·摩絲 安娜·蒙格拉絲 凡妮莎·帕拉迪絲 蘇齊·帕克 珍·詩琳普頓 奧黛莉·朵杜 加斯帕德·尤利爾
電影 - 《
香水女王 》 - 《
時尚先鋒香奈兒 》 - 《
香奈兒》 - 《
香奈兒的秘密 》 - 《
香奈兒5号香水電影 》
音樂劇 - 《
Coco 》
書籍 - 《
我沒時間討厭你:香奈兒的孤傲與顚世 》
規範控制 -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0185937 BNE: XX1036375 BNF: cb11916572r (data) CiNii: DA02051760 CONOR: 54165347 FAST: 35679 GND: 118583549 ISNI: 0000 0003 6863 9110 J9U: 987007279153805171 KulturNav: b8b45a5d-5c31-4a85-bfaf-658f0ec22dee LCCN: n79055651 LNB: 000047214 MusicBrainz: 6e60deeb-a666-42c5-95cb-a5eada6bbbe5 NARA: 10582275 NDL: 00621148 NKC: jn20000701257 NLA: 35358965 NLK: KAC201627122 NLP: a0000001190909 NNL: 000419681 NSK: 000071672 NTA: 069261164 ICCU: SBLV122045 SELIBR: 232535 SNAC: w6rf6f17 SUDOC: 027035271 ULAN: 500342163 VIAF: 27069077
- 《
圖騰 14: 白巫師 White Wizard
白世界橋 波符 13 天的第 9 天
內在女神力: KIN.80 月亮的黃太陽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 KIN.109 超頻的紅月
這天的星系印記是 KIN.74, 名號是 【太陽的白巫師】 、 【白世界橋波符 之 太陽白巫師】 也可以是 【太陽白巫師.白世界橋波符】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稱號呢?
白世界橋是20個波符中的第6個;死亡並不可怕,很多人對於生命的理解著重在這一世,然而這一生的所知、所聞、所體會、所感動,都透過阿賴耶識的傳遞,紀錄在我們的共同基因資料庫中,所有的體會,在我們回歸那一剎那,都將清晰的感受並理解,啊!原來,這就是一切的體會、一切的感受,這其中,有你、有我、有他、有世界、有佛陀,我們都是全然的一體,無須悲傷更無須害怕,白世界橋引導連結的並不只是生命的生與死,而是所有一切存在的感受與感動。
KIN.74 位於 白世界橋波符 13 天中的第 9 天,銀河音階為調性 9
調性 9 的名稱是太陽,能夠將穩定的能量進一步擴及他人,讓目標在規劃於執行中逐步實現。
在白世界橋波符 13 天中,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的靜心中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是白世界橋波符的第 9 天,我的問題是:我該如何完成我的人生目的?。白巫師,能使我完成我的人生目的。
今天的星際原型圖騰為白巫師,我們稱之為主印記, 白巫師能夠在冥想中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直指內心,成熟的白巫師能夠將靈性界的豐盛顯化到物質界。
每個主印記都蘊藏著五大神諭,除了中央的主印記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圖騰,分別為右邊的【支持】圖騰、上方的【引導】圖騰、左邊的【挑戰擴展】圖騰及下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白巫師與紅蛇相互為對方的支持圖騰, 紅蛇的捉地力以及在地的土能量,讓白巫師不再只是飄散的風中的靈體,而是有著聚焦能量的魔法施行者。
白巫師的引導依據KIN的調性不同會有五種可能性,KIN.74的引導圖騰是白狗 , 沒有白狗的引導,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具象的愛,真實的能量流動,需要伴隨著具象的行為模式,白狗的愛相當的純粹、自然且生動現實,我們可以全然的接受,那發自內心毫無一絲污漬的潔淨純白。
白巫師與黃種子相互為對方的挑戰擴展圖騰, 黃種子是白巫師的挑戰擴展,白巫師有著超脫現實的靈性優雅,相較於黃種子需要長時間灌溉方能有成果的現實,貌似有些許衝突,然而所有的歷程不論快慢好壞,都會是滋養白巫師成長的靈性養分。
白巫師與藍手相互為對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白巫師的心靈能力無須懷疑,當能透過藍手的巧思,讓一切零星的能量透過具象了解傳達時,更能讓白巫師有動力去展現其無邊法力。
當我們能將五大神諭力量啟動合一時,將可發揮出 KIN.80 月亮的黃太陽 的內在能量。
每年 6 月 1 日的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皆為 KIN.109 超頻的紅月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是我們圖騰調性中,另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也是另一個我們值得學習及體會的課題。
太陽白巫師的 KIN260 肯定句是:【我能夠按部就班的將內在能量與外顯之愛完美連結】
另外就彩虹數字來說 1926 年 6 月 1 日 有著 陽性密碼 25/7(2級)、陰性密碼 25/7(2級)的數字能量。
每一個圖騰印記都有著值得探討的深意,每一個數字更有著特殊的能量與意義,更多資訊我們將持續更新,歡迎多多分享本站內容,也邀請您來本站 粉絲專頁 按個讚,感謝您。
祝福你,祝福我.你是我,我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