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先勇
-
中國知名文學家、劇作家
維基百科: (1937年7月11日—),出生於中華民國廣西 桂林,知名 文學家及 劇作家等。其代表作有小說集《 臺北人》、《 紐約客》,長篇小說《 孽子》等,散文《樹猶如此》等,是二十世紀蜚聲華語文壇的文學家,得到過余光中、夏志清等知名作家、評論家的一緻推崇,其代表作《台北人》在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名列第七,是在世作家中最高排名,也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優秀的中文小說集。近年已少有寫作小說並改為集中編寫書評,先后編寫了數部父親白崇禧的傳記和關于紅樓夢的導讀:《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其父為中華民國
國防部前部長,民初 桂系著名軍閥 白崇禧。 生平[
編輯] 白先勇生於
廣西 桂林 [1] ,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 新桂系 將領,母親馬佩璋;白先勇排行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五人仍在世), 香港著名 電台主持人 白韻琹則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臺灣。白先勇的家系先祖可追溯自 元朝 進士 伯篤魯丁,為中亞地區的色目人 [2] 。白先勇7歲時,經
醫師診斷患有 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 抗日戰爭時他與家人到過 重慶, 日本投降後,1946年遷至 上海和 金陵, 小學曾就讀於桂林市正陽路中山學校(1943年至1944年 [3] ,現為桂林市中山中學)[4] 、南洋模範小學,後來於1948年遷居 英屬香港,曾就讀 九龍塘學校(小學部)及 喇沙書院 [5] 。不久之後隨著中國國民黨在 國共內戰的失利,在1952年移居 臺灣。 1956年在
建國中學畢業後,由於他夢想參與興建 三峽大壩工程,以第一志願考取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今 國立成功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翌年發現興趣不合,轉學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改讀 英國文學。 1958年大學部3年級時,在《
文學雜誌》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 金大奶奶》。兩年後,他與國立臺灣大學同學 歐陽子、 陳若曦、 王文興、 李歐梵、 劉紹銘等共同創辦《 現代文學》雜誌,並在此發表了多篇文章。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去世,據他自傳文章《
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葬後,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出國飛美了。」母親去世後,他飛往 美國 愛荷華大學的愛荷華作家工作坊 [6] 學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當時父親也來送行,也是白先勇與父親最後一次會面。關於母親的去世,他感受到「母親一向為白馬兩家支柱,遽然長逝,兩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棟毀樑摧。出殯那天,入土一刻,我覺得埋葬的不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
[7] ,以緻初到美國時,無法下筆寫作。直至同年聖誕節於 芝加哥度假,心裡感觸良多,因而再次執筆,寫成《 芝加哥之死》,於1964年發表。論者以為,這是他的轉型之作, 夏志清稱此文「在文體上表現的是兩年中潛心修讀西洋小說後的驚人進步」,而「象徵方法的運用,和主題命意的擴大,表示白先勇已進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
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後,他到 加州大學 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裡定居。1993年為治療暈眩症,開始練習 氣功,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發表〈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 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後果及其重大影響)〉(台北《當代》第147期)一文,為父親 白崇禧立傳。 2004年,由中國大陸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紅牡丹亭》。 2008年9月,由趨勢科技捐贈一百萬美金,在台灣大學成立「白先勇文學講座」,並敦聘國際素負聲望之重要學者到校講學。
2015年12月17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頒贈二等
景星勳章 [8] [9] 。自2017年8月起任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2021年獲得第25屆台北文化獎,後獲得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博士。 作品[
編輯] 白先勇的小說作品,除了《
孽子》是 長篇小說外,其他的都是 短篇小說。長篇小說《 孽子》獨立成書,其他短篇小說作品都收錄在小說集《 謫仙記》、《 寂寞的十七歲》、《 臺北人》和《 紐約客》內。 小說[
編輯] 小說作品 發表年份 發表刊物 收錄於 《 金大奶奶》 1958年 《文學雜誌》五卷1期 《 寂寞的十七歲》 《 我們看菊花去》 1959年 《文學雜誌》五卷5期 《 謫仙記》、《 寂寞的十七歲》 《 悶雷》 1959年 《 筆匯》革新號一卷6期 《 寂寞的十七歲》 《 玉卿嫂》 1960年 《 現代文學》第1期 《 謫仙記》、《 寂寞的十七歲》 《 月夢》 1960年 《 現代文學》第1期 《 寂寞的十七歲》 《 黑虹》 1960年 《 現代文學》第2期 《 寂寞的十七歲》 《 小陽春》 1961年 《 現代文學》第6期 《 寂寞的十七歲》 《 青春》 1961年 《 現代文學》第7期 《 寂寞的十七歲》 《 藏在褲袋裡的手》 1961年 《 現代文學》第8期 《 寂寞的十七歲》 《 寂寞的十七歲》 1961年 《 現代文學》第11期 《 謫仙記》、《 寂寞的十七歲》 《 那晚的月光》/《畢業》 1962年 《 現代文學》第12期 《 謫仙記》、《 寂寞的十七歲》 《 芝加哥之死》 1964年 《 現代文學》第19期 《 寂寞的十七歲》 《 上摩天樓去》 1964年 《 現代文學》第20期 《 謫仙記》、《 寂寞的十七歲》 《 香港——一九六〇》 1964年 《 現代文學》第21期 《 謫仙記》、《 寂寞的十七歲》 《 安樂鄉的一日》 1964年 《 現代文學》第22期 《 謫仙記》、《 寂寞的十七歲》 《 火島之行》 1965年 《 現代文學》第23期 《 謫仙記》、《 寂寞的十七歲》 《 永遠的尹雪豔》 1965年 《 現代文學》第24期 《 謫仙記》、《 臺北人》 《 謫仙記》 1965年 《 現代文學》第25期 《 謫仙記》、《 紐約客》 《 一把青》 1966年 《 現代文學》第29期 《 臺北人》 《 遊園驚夢》 1966年 《 現代文學》第30期 《 臺北人》 《 歲除》 1967年 《 現代文學》第32期 《 臺北人》 《 梁父吟》 1967年 《 現代文學》第33期 《 臺北人》 《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1968年 《 現代文學》第34期 《 臺北人》 《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 1969年 《 現代文學》第36期 《 臺北人》 《 謫仙怨》 1969年 《 現代文學》第37期 《 紐約客》 《 思舊賦》 1969年 《 現代文學》第37期 《 臺北人》 《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 1969年 《 現代文學》第38期 《 臺北人》 《 孤戀花》 1970年 《 現代文學》第40期 《 臺北人》 《 冬夜》 1970年 《 現代文學》第41期 《 臺北人》 《 花橋榮記》 1970年 《 現代文學》第42期 《 臺北人》 《 國葬》 1971年 《 現代文學》第43期 《 臺北人》 《 秋思》 1971年 《中國時報》 《 臺北人》 《 孽子》(長篇小說) 1977年 《 現代文學》復刊號第1期連載 《 孽子》 《 夜曲》 1979年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紐約客》 《 骨灰》 1986年 《聯合文學》第26期 《 紐約客》 《 Danny Boy》 2001年 《中外文學》第30期第7卷 《 紐約客》 《 Tea of Two》 2003年 《聯合報》副刊 《 紐約客》 《Silent Night》 2015年 《聯合報》副刊 《 紐約客》(2017年再版) 著作改編[
編輯] - 電影
- 玉卿嫂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 孽子
- 花橋榮記
- 電視劇
- 玉卿嫂
孽子 孤戀花 金大班 一把青
- 舞台劇
- 遊園驚夢
-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 孽子
出版履歷[
編輯] - 1967年,
文星書店出版《 謫仙記》短篇小說集,叢書編號:「文星叢刊 258」。 - 1968年,仙人掌出版社出版《
遊園驚夢》短篇小說集,叢書編號:「仙人掌文庫 258」。 - 1971年,作品開始被譯成英文(第一篇為《謫仙記》),其作品陸續被譯成英文、韓文、德文等語言。
- 1971年,晨鐘出版社出版《
臺北人》短篇小說集,叢書編號:「晨鐘文叢 27」。 - 1976年,遠景出版社出版《
寂寞的十七歲》短篇小說集,叢書編號:「遠景叢刊 58」。 - 1978年,《驀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 1980年,《白先勇小說選》出版。
-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說選》出版。
- 1983年,出版長篇小說《孽子》。
- 1984年,《明星咖啡館》。皇冠出版。
- 1986年,《白先勇自選集》。華漢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 1995年,《第六隻手指》。爾雅出版。
- 2002年,《樹猶如此》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
- 2002年,《臺北人》出版30週年紀念典藏版。
- 2002年,《昔我往矣——白先勇自選集》,香港天地出版。
- 2004年,《姹紫嫣紅牡丹亭》在大陸出版。
- 2007年7月20日,《
紐約客》在台灣出版。 - 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冊,隨書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 2008年,《白先勇書話》,隱地編,爾雅出版。
- 2010年,《白先勇與符立中對談:從台北人到紐約客》(台北:九歌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 2012年,《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分上下冊),台灣時報出版。
- 2014年,《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廖彥博合著,台灣時報出版/香港天地出版。
- 2015年,《牡丹情緣:白先勇的崑曲之旅》,台灣時報出版。
- 2015年,《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台灣時報出版。
- 2016年,主編《現文因緣》,完整記錄《
現代文學》雜誌創刊、休刊、復刊、停刊、重刊的故事與因緣,台灣聯經出版。(本書乃天下文化《白先勇作品集.白先勇外集2》的增修版) - 2019年,《八千裏路雲和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
- 2020年,《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三冊),與廖彥博合著,台灣時報出版/香港天地出版。
- 2020年,《紅樓夢幻:〈紅樓夢〉的神話結構》,與奚淞合著,台灣聯合文學出版。
私生活[
編輯] 性向[
編輯] 白先勇為
同性戀者,曾於香港公開 出櫃 [10] ,其男友為王國祥,男友逝世後曾作《樹猶如此》一書弔念。在白先勇的長篇小說《孽子》(1983年)除了描述骨肉親情外,對於台北部分 男同性戀社群的次文化,以及 同性性交易等情節亦不避諱的描寫。《孽子》以一名因其同性性傾向遭父親逐出家門的少男「李青」的視角,講述一群以1970年代 臺北 新公園為集散地,不為主流社會所接納的男同性戀者的故事;而作者對於父子親情的描寫,亦為本書之主題。2003年,台灣 公共電視台將其改編拍攝為 同名電視劇。 宗教[
編輯] 白家是本奉
回教的 回族,但白崇禧對教內比較嚴厲的 教條一向都不贊同,而白先勇更 脫離了 伊斯蘭教 [11] 。白家雖是回教出身,但白先勇接觸過不同宗教(包括回教、 天主教)後,則對 佛教更有認同感,而篤信佛教。 [11] 嗜好[
編輯] 白先勇自認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小說是《
紅樓夢》。其幼年時與家人在 上海聽了 梅蘭芳復出演唱的 崑曲《遊園驚夢》( 俞振飛、 言慧珠等合演),自此觸發了對崑曲的熱愛,對其推廣、保存及傳承亦不遺餘力,自詡為崑曲義工。 編著、主編的崑曲推廣讀物[
編輯] - 《白先勇說崑曲》(2004年)
- 《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2004年)
- 《牡丹還魂》(2004年)
- 《奼紫嫣紅開遍: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紀實》(2005年)
- 《曲高和眾: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2005年)
- 《色膽包天玉簪記:琴曲書畫崑曲新美學》(2009年)
《崑曲新美學 經典影音講座: 以「青春版牡丹亭」與「新版玉簪記」為例》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2019年)
崑曲大型舞台公演製作[
編輯] - 《
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29日世界首演, 台灣公視錄製全程實況多次轉播,巡迴公演已超過200場,涵蓋 英國、 美國等全球多國) - 《新版
玉簪記》(2008年11月8日世界首演) - 《崑曲走進校園2009台灣行》(《
西廂記》、《 爛柯山》、《 長生殿》、新版《 玉簪記》2009年台灣首演,2009年DVD發行製作)
評價[
編輯] 旅美學人
夏志清教授曾說:「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 於梨華和白先勇。」他甚至讚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 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 魯迅到 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歐陽子認為,「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說情節,有從人物對話中引出的《 我們看菊花去》,有以傳統直敘法講述的《 玉卿嫂》,有以簡單的倒敘法(flashback)敘說的《 寂寞的十七歲》,有用複雜的「 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表白的《 香港——一九六〇》,更有用「直敘」與「意識流」兩法交插並用以顯示給讀者的《 遊園驚夢》。……他的人物對話,一如日常講話,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調濃厚,一如油畫的文字,《香港——一九六〇》便是個好例子。而在《玉卿嫂》裡,他採用廣西桂林地區的口語,使該篇小說染上很濃的地方色彩。他的頭幾篇小說,即他在台灣時寫的作品,文字比較簡易樸素。從第五篇《上摩天樓去》起,他開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著文句適當的選擇與排列,配合各種恰當『象徵』(symbolism)的運用,而將各種各樣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傳達給了讀者。」 針對白先勇屬於張派的說法,台灣作家符立中提出異議。
[12] 註釋[
編輯] ^ 文化部 台灣大百科全書 白先勇. nrch.culture.tw. [2022-01-1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12-05). ^ 白先勇:《樹猶如此》^ 鄭文暉、陳若穎. 白先勇小說欣賞.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1: 245.^ 蒙天祥.憶桂林中山小學 (PDF). 《僑協雜誌》第141期. 2013-07 [2023-01-21]. (原始内容 存檔 (PDF)于2023-03-16). ^ 白先勇憶幼年時光:顛沛逃亡宿命從桂林開始(3). 中國新聞網. 2010-03-26 [2023-01-2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3-01-21). ^ Iowa Writer's Workshop 互聯網檔案館的 存檔,存檔日期2007-05-02. ^ 白先勇:《驀然回首》^ 謝佳珍.表彰貢獻 總統贈勳余光中白先勇. 中央通訊社. 2015-12-17 [2015-12-2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5-12-22) (中文). ^ 中華民國104年11月12日總統令.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5-11-12 [2015-12-22].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7-12-14) (中文). ^ 伍成邦.白先勇談同性愛. 《 明報》. 2001-09-20 [2010-09-27].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21-02-11). - ^
11.0 何榮幸; 李維菁; 謝錦芳; 郭石城; 高有智.11.1 叛逆 白崇禧白先勇的基因密碼. 2008-10-04 [2010-06-2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07-01). ^ 琴台客聚:白先勇與《現代文學》. 香港《 文匯報》. 2010-12-07 [2011-01-14].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0-12-18).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語錄上的 白先勇語錄 白先勇的新浪微博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 李奭學:〈
括號的詩學──從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看白先勇的〈遊園驚夢〉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時報出版-白先勇作家專區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東華大學-台灣文學資料庫 臺灣大學圖書館 - 白先勇文學講座特展 臺灣大學圖書館專題書單 - 當代中文作家系列 - 白先勇 趨勢影音 - 白先勇老師影音作品專區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畫像[
編輯] 白先勇 / 江啟明 (Kong Kai Ming)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Portrait Gallery of Chinese Writer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rary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白先勇 文學作品 金大奶奶(1958) 我們看菊花去(1959) 玉卿嫂(1960) 芝加哥之死(1964) 安樂鄉的一日(1964) 謫仙記(1965) 火島之行(1965)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1969) 臺北人(1971) 孽子(1983)
崑曲 青春版牡丹亭
改編作品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電影) 孽子(電視劇) 孤戀花(電視劇) 金大班(電視劇) 一把青(電視劇)
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相關:《星洲日報》 · 花蹤文學獎 2001年:王安憶 | 2003年: 陳映真 | 2005年:西西 | 2007年:楊牧 | 2009年:聶華苓 | 2011年:王文興 | 2013年:閻連科 | 2015年:余光中 | 2017年:白先勇 | 2019年:董橋 | 2022年:殘雪 臺灣同性婚姻法制化 歷史 2006年同性婚姻法草案 2013年多元成家立法草案 2015年同性伴侶註記(地方政府) 2016年婚姻平權法案 2017年同性婚姻釋憲案( 釋字) 2018年同婚公投 2019年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 法條) 支持修民法 政黨民主進步黨 · 時代力量 · 台灣綠黨 · 社會民主黨 · 自由台灣黨 · 歐巴桑聯盟 社會團體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 同志諮詢熱線 · 現代婦女基金會 · 婦女新知基金會 ·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 人本教育基金會 宗教團體同光同志長老教會 · 真光福音教會 · 白海豚媽祖宮 企業和碩聯合科技 · justfont就是字 · 獎金獵人 · TAAZE讀冊生活 · 晶晶書庫 · 女書店 · TEDxTaipei · Google · 微軟 · IBM · 甲骨文 · 惠普 · Airbnb · Uber · 德意志銀行 · 花旗銀行 ·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 摩根大通 · 陶氏化學 · 加拿大航空 媒體風傳媒 · 上報 代表人物尤美女 · 許毓仁 · 蕭美琴 · 段宜康 · 蔡英文 · 黃國昌 · 林昶佐 · 許秀雯 · 呂欣潔 · 祁家威 · 苗博雅 · 範雲 · 釋昭慧 · 張惠妹 · 炎亞綸 · 安溥 · 徐熙娣 · 林俊逸 · 蔡依林 · 陳嘉樺 · 李烈 · 蕭亞軒 · 黃惠偵 · 楊雅喆 · 葉天倫 · 林懷民 · 龍應台 · 黃春明 · 白先勇 · 童子賢 · A-Lin 反對修民法 政黨中國國民黨 · 天宙和平統一家庭黨 · 中華世界大同幸福勞動聯盟 · 信心希望聯盟 · 安定力量 · 宗教聯盟 · 合一行動聯盟 · 中華統一促進黨 · 新黨 社會團體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 · 下一代幸福聯盟 · 捍衛家庭學生聯盟/臺灣家庭協會 · 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 宗教團體台灣信義會 · 臺北靈糧堂 ·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 統一教台灣總會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雄中會、台南中會 · 台灣伊斯蘭協會 企業崇光金品 媒體風向新聞 · 好消息衛星電視台 代表人物高俊明 · 陳志宏 · 張守一 · 雷倩 · 遊信義 · 孫繼正 · 賴士葆 · 沈智慧 · 費鴻泰 · 林岱樺 · 呂秀蓮 · 陳信瑜 · 簡孟軒 · 朱武獻 · 曾獻瑩 · 李天柱 · 張鳳書 · 王雪紅
規範控制 -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0360464 BNF: cb12072671j (data) CALIS: n2004193105 CiNii: DA04987737 CYT: AC000003815 FAST: 71804 GND: 119010321 HKCAN: 9811704067903406 ISNI: 0000 0001 2147 879X J9U: 987007596870005171 LCCN: n81047202 NDL: 00314423 NKC: jx20060512001 NLA: 36604659 NLC: 000257418 NLK: KAC199631464 NTA: 072189770 ICCU: UBOV624249 SUDOC: 02901073X VIAF: 111462018
- 電影
圖騰 9: 紅月 Red Moon
白風 波符 13 天的第 8 天
內在女神力: KIN.103 水晶的藍夜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 KIN.252 超頻的黃人
這天的星系印記是 KIN.229, 名號是 【銀河星系的紅月】 、 【白風波符 之 銀河紅月】 也可以是 【銀河紅月.白風波符】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稱號呢?
白風是20個波符中的第18個;言語的能量不亞於意識,因為意識只存於腦中、風中、宇宙中,而言語已經是半個具象的能量流動,尤其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宛如拿著能量發射器指向別人,善念聚成善能量投射善意能量場、惡意成為惡意劍刺向受話人,受話者的體會,會是特殊的能量接收轉化器,說好話亦不見得收到好結果,表達是需要不斷練習的,我們終將發現言語溝通會是主導未來地球走向的主要因素,善知識、善循環亦或是相互攻擊走向毀滅,就僅僅是眾人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表達的聚合而已。
KIN.229 位於 白風波符 13 天中的第 8 天,銀河音階為調性 8
調性 8 的名稱是銀河星系,重點在於協調自身與眾人能量,擴大服務的形式與範圍,讓美好世界如繁星般耀眼並備受期待。
在白風波符 13 天中,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的靜心中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是白風波符的第 8 天,我的問題是:我是否忠於我的信念生活?。紅月,能使我忠於我的信念生活。
今天的星際原型圖騰為紅月,我們稱之為主印記, 紅月的主題為淨化,透過情緒的流動與引導,能夠清理釋放自己或他人內在情感,是天生的療癒者。
每個主印記都蘊藏著五大神諭,除了中央的主印記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圖騰,分別為右邊的【支持】圖騰、上方的【引導】圖騰、左邊的【挑戰擴展】圖騰及下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紅月與白狗相互為對方的支持圖騰, 白狗支持著紅月使其在能量流動中有著愛的流動,不是僅僅單純的能量抒發,而是承載著豐沛的喜悅與祝福,充滿愛。
紅月的引導依據KIN的調性不同會有五種可能性,KIN.229的引導圖騰是紅天行者 , 紅天行者引導著我們往更高遠的天體運行仰望,神聖的力量不在宗教不在聖所,在我們行走的路上,我們所識的萬事萬物都是神聖的一部分,我們走一步,靈魂算一步,每一步都堅實且美麗,對應天體運行,逐夢踏實。
紅月與藍風暴相互為對方的挑戰擴展圖騰, 藍風暴是紅月的挑戰擴展,紅月重視情感流動,相較於藍風暴的決斷清理模式,貌似相當不同,然而為了新一輪的能量更新,清除老舊的能量思想為必要之惡,能夠在新舊交接間取得平衡與並使用更加適切的手法,能夠讓紅月在能量流動中獲得更深的體會。
紅月與黃人相互為對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紅月的流動停滯時,一定有其外部原因,靈性的流動是不會止息的,只有腦意識的流動會阻塞,黃人為這樣的蔽塞提供解方。
當我們能將五大神諭力量啟動合一時,將可發揮出 KIN.103 水晶的藍夜 的內在能量。
每年 7 月 11 日的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皆為 KIN.252 超頻的黃人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是我們圖騰調性中,另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也是另一個我們值得學習及體會的課題。
銀河星系紅月的 KIN260 肯定句是:【我能夠將內在能量流動轉化為積極的行腳動能】
另外就彩虹數字來說 1937 年 7 月 11 日 有著 陽性密碼 29/11/2(2級)、陰性密碼 30/3(7級)的數字能量。
每一個圖騰印記都有著值得探討的深意,每一個數字更有著特殊的能量與意義,更多資訊我們將持續更新,歡迎多多分享本站內容,也邀請您來本站 粉絲專頁 按個讚,感謝您。
祝福你,祝福我.你是我,我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