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教仁
-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維基百科: (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鈍初, 號敦初, 筆名漁父。出生於 湖南 桃源 [1] :1。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 責任內閣制的 政治家,擔任過 華興會和 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唐紹儀內閣的 農林部總長、也是 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曾留學 日本 法政大學 、 早稻田大學。1913年3月20日,時任 國民黨代理理事長的宋教仁在 上海北站遭黑道分子槍擊,3月22日不治身亡,終年31歲。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清 光緒八年(1882年)4月5日,宋教仁出生於湖南省桃源縣上坊村湘沖一戶書香之家。1899年3月,宋開始入桃源漳江書院肄業,即不務章句而深思夙夜悟道,講求經世緻用,喜愛刑法及地理等書籍,常與學友文駿等縱談中西政治得失,及古今用兵成敗 [2] 。其居然大言不慚,如此好論列舉天下事[1] :16。人們視其為狂妄學生,不與接近,然而宋教仁視而不見,離開桃源漳江書院。兩年後,即1901年,考中秀才。 1902年,宋教仁赴
武昌投考 美國聖公會中國差會 文華書院普通中學堂,被錄為第一。翌年入學,在校期間,由 吳祿貞等人組織的革命團體在武昌花園山的聚會吸引了他,常與同學議論時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之道路。是年8月, 黃興到武昌,兩人相識并從此成為摯友。不久,黃興因激烈的反清言論,被驅逐出武昌,回到 長沙。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為成立革命團體到長沙、常德一帶做聯絡工作。 1903年11月4日,偕黃興、
劉揆一、 陳天華、 章士钊共同成立 華興會。1904年2月25日,以「驅除鞑虜、恢複中華」的政治口號,正式在長沙西園成立 華興會,眾人選出黃興擔任會長,宋教仁為副會長。宋教仁旋回武昌,倡組 科學補習所,即此種活動之一環 [1] :18。6月,科學補習社舉行成立大會,宋教仁任文書[1] :19。10月,宋教仁自武昌經長沙回常德,聚集同志,籌劃進行細目;嗣因餉糈缺乏,宋乃擬變賣家產以濟需用,又苦於急切難成,遂決定趕往長沙另籌款項[1] :21。11月5日,舟抵長沙,宋教仁登岸遍訪各約定處所,皆封門,寂無人跡;至黃興寓所,則看門人答:已出門十餘日未歸,不知何往[1] :21?宋氏為之茫然[1] :21。以為必有變故發生,信步街頭,突然遇上同志曹亞伯,曹正驚宋之來臨,亟需要宋教仁至聖公會堂,秘密告訴他:華興會舉義不幸先期洩漏,緻被官廳破獲,黃興等幸而免脫,勸宋速避難他方 [1] :21。宋教仁聞訊後頗鎮靜,初擬即回常德速行破壞,以牽制省中之劫,衹以款項缺乏,終不得不依曹之勸告附舟東下,以追蹤黃興[3] :4。宋遂潛赴日本。12月13日,宋教仁抵達日本,在日本 東京成立 中國同盟會,成為中國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 1905年5月,宋到
東京之初,與友人合辦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 [4] [1] :275。6月,入讀日本法政大學。7月,在 宮崎滔天的介紹下結識孫中山。8月,支持 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 中國同盟會,并當任其 司法部檢事長。11月,于東京創立《 民報》,為中國同盟會機關報 [1] :276。12月,陳天華為抗議日本文部省的《取締清國人留日學生規則》而自殺,宋教仁将其遺體收回,呼籲留日學生回國。 1907年孫中山與
黃興就國旗發生争執之后,宋教仁因誤會對孫中山産生惡感,認為同盟會人心不齊而難有作為,謀求“另外早自為計”,辭去了在 東京本部擔任的職務,3月與日本大陸浪人古河清等人前往 中國東北動員“馬賊”,6月被 張繼從 奉天請回后,投入了第一次倒孫高潮,支持章太炎反對孫中山在日本購買軍火。《 民報》風波平息后,宋教仁對同盟會總部和孫中山的不滿情緒沒有消除。廣州新軍起義后,他與 譚人鳳、 居正等商讨成立專注長江流域的革命機關。1910年7月,11省區同盟會分會長舉行會議,決定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 [5] :178。1911年,宋教仁到
上海組織反清運動,在 于右任辦的《 民立報》擔任編輯,并與 陳其美籌建中部總會。7月31日,宋教仁參加了 同盟會中部總會于上海 四川北路召開的成立大會,任文事。該分會體現出了獨樹一幟的分裂意向 [5] :180。赴香港參加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7月,與 譚人鳳、 陳其美等在上海組建 同盟會中部總會,邀請或派人來往于上海、 長江中下遊各地,促進革命勢力的發展。10月10日, 武昌起義爆發。10月28日,與黃興一同抵達武昌,參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參與起草《鄂州臨時約法草案》。11月13日,離開武昌。與 北一輝(1907年夏,因張繼介紹,進而成為知交好友)乘船至南京下關,時張勳已控南京,宋教仁豪壯對北一輝言道:「不如一起進城吧!進城看一看具體情況,或許能找到什麼對付的辦法!」並對革命黨人倪鐵僧道:「吾今日已置死生於度外,但你必須保護外國友人(按:指北一輝)的安全。」(詳《支那革命外史》),之後當革命黨拿下南京,宋以其卓越手腕,調和諸將矛盾,於孫文回國前,掌握南京政務。 民國成立[
編輯] 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
中華民國在 南京成立,被任命為法制局局長,起草了一部憲法草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2月1日,宋教仁自 桃源起身,經 長沙、 漢口沿江東下;嗣在 上海、 杭州、 南京等地視察黨務。宋任政事部主任幹事 [1] :199。4月27日,出任唐紹儀内閣的農林總長。7月,因不滿 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辭去農林總長之職。7月16日,中國同盟會本部舉行全體職員大會,討論會務 [1] :200。代理總務部主任幹事魏宸組提出擬改定名稱組織完全政黨案[1] :200。7月21日,當選為同盟會總務部主任幹事,主持同盟會工作。8月5日,宋正式與統一共和黨談判 [1] :201。協定原案用「民主黨」,嗣因反對者多,遂改用「國民黨」,蓋共和之制,國民為主體,欲使人不忘其義也[6] :6。8月11日,舉行正式籌備會議,宋被推擔任臨時主席,宋並代表中國同盟會、谷鍾秀代表 統一共和黨、 徐謙代表 國民共進會、許廉代表共和實進會、虞熙正代表國民公黨,分別報告各黨均經集會一緻議決贊成合併 [1] :202。8月25日,在北京湖廣會館召開 國民黨成立大會,宋教仁當選為理事,並任代理理事長。會議期間,同盟會女會員女權運動領袖 唐群英因國民黨黨綱中沒有“男女平權”的内容上台質問宋教仁,宋教仁支吾不能答,唐群英遂揪住宋教仁的頭發向宋左右頰掌擊,全場大駭 [5] :235,并在會后寫了《駁诘同盟會傳單》,抨擊宋教仁等人。不久後國民黨在
國會的 選舉中大勝、黨員士氣高昂,宋氏政治前途如日初升,所至之處,歡迎會上無不人山人海,宋亦隨地推廣憲政理念,其要旨是產生純粹的 政黨政治,由國會多數黨領袖任內閣總理,負起政治責任,組成責任內閣;由此先制憲,再依法選舉總統。 遇刺身亡及遺言[
編輯] 1913年,國民黨在國會獲壓倒性多數席次,宋教仁欲循
歐洲「 內閣制」慣例以 黨魁身份組閣,遂與國民黨重要人士群集滬濱商討應付國會之黨略,大綱既定,宋即擬挾至北京黨本部決議施行,適 袁世凱亦電促赴京,宋因訂期3月20日若幹國會議員同行北上,是晚22時45分甫步入 上海車站(老北站,現 上海鐵路博物館),即遭預伏殺手狙擊,腰部中彈 [1] :223,子彈射入其右肋,斜入腹部,兇手開槍後逃逸。宋教仁疼痛難忍,趴倒在一張椅子上,用手把
于右任的頭拉到胸口,喘息地說:「吾痛甚,殆將不起……」,當時在火車站送行的 黃興、 于右任、 廖仲愷等將宋教仁送往滬寧鐵路醫院急救。在醫院中他向于右任留下遺囑 [7] :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東京寄存之書籍,悉捐入南京圖書館;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請克強與公及諸故人為我照料;三、諸公皆當勉力進行,勿以我為念,而放棄責任心。我為調和南北事費盡心力,造謠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誤解,我受痛苦也是應當,死亦何悔?
他并授意黃興代拟電報給袁世凱,講述自己的中彈經過和革命生涯
[7] ,電報原文如下[8] :3:北京袁大總統鑒:仁本夜乘滬甯車赴京,敬谒鈞座。十時四十五分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至死。竊思仁自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權之見存。今國基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确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見納。宋教仁。哿。
手術後,情況沒有好轉,大小便中出血嚴重;3月21日下午,宋教仁再次被送進手術室。3月22日
淩晨4時48分,不治身亡,噩耗傳去,全國人心鼎沸 [1] :223。宋教仁身故後,
範鴻仙拍下宋教仁遺體的照片。先照一張半裸遺體照,傷口展示在鏡頭前,又照一張西裝革覆之遺體照,遺體被擺放在一張高沙發上 [9] :9。今宋教仁墓安於 上海市 閘北公園。刺殺宋教仁的主使至今成謎 [10] 。思想[
編輯] 在辛亥革命前,宋教仁與
陳天華等人主張宣揚民族意識、宣傳排滿,并把排滿與反對外國瓜分聯系起來。他極為熱衷宣傳民族主義,通過采用 黃帝紀年來取代帝王紀元,刊登黃帝畫像以激勵 炎黃子孫,還在雜志上刊載文章反對滿族統治以抵制 帝國主義瓜分 [5] :166。其主張“
責任内閣制”,認為“ 内閣不善而可以更疊之, 總統不善則無術變易之,如必欲變易之,必緻動搖國本”,而且“讨論 憲法, 行政、 立法、 司法三權應如何分配,中央與 地方之關系及權限應如何規定,是皆當依 法理,據事實,以極細密心思研究者”。還認為隻有 議會政黨責任内閣才是救治「不良政府醫生」。由於其極力推崇議會制度,當時政壇上都給他取了個綽號為「議會迷」。 後世追悼[
編輯] 宋教仁遇刺身亡時,雖為不同政黨
黨魁的 湯化龍尤為悲憤,寫下挽聯“倘許我作憤激語,謂 神州将與先生毅魄俱訖,号哭 範巨卿,白馬素車無地赴;便降格就利害觀,何國人忍把 萬裏長城自壞,從容來君叔,抽刀移筆向誰言。”黃興亦有輓聯:「前年殺 吳祿貞,去年殺 張振武,今年又殺宋教仁;你說是 應桂馨,他說是 趙秉鈞,我說卻是袁世凱。」 遇刺之謎[
編輯] 袁世凱的嫌疑 [編輯] 上海租界巡捕房從應桂馨家繳獲的應桂馨和洪述祖互通電報之原文,在上海都督程德全緻信袁世凱的信中有部分引用
[11] 目前史學界認為嫌疑最重之人還是袁世凱
[9] :9[12] [13] ,持此觀點者認為中華民國國會選舉前后,宋教仁積極主張之内閣制會危及袁世凱的統治地位,因此袁世凱要暗殺宋教仁。從查獲之宋案兇手與北京來往電文中[14] :14,有認為主使行刺宋教仁的人是袁[15] :499[16] :173,而直接布置暗殺的是國務總理趙秉鈞[17] :2936[18] :6。袁世凱一向喜用刺殺手段,1885年11月11日谒見朝鮮國王時建議其刺殺朝鮮開化黨領袖金玉均
[19] ,1886年時又與李鴻章商議此計劃[20] ,后來因刺客暴露而計劃失敗。1911年袁世凱通過段祺瑞買兇,刺殺了北洋第六鎮統制吳祿貞。
[21] 1912年擔任内閣總理大臣以后,又通過袁克定找到同盟會員汪精衛,由汪精衛交黃複生,黃複生指使彭家珍刺殺了其政敵良弼。[22] 在宋案發生以后,民主革命家林述慶公開斥責袁世凱刺宋,表示要回南方召集舊部反袁為宋報仇,在1913年4月10日被毒死于袁世凱秘書長梁士诒宴席上(見福州檔案局林述慶烈士資料)。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緻電香港情報人員企圖暗殺孫中山。
[23] 1915年陸榮廷之子陸裕勳請假回廣西看望父親,在漢口暴斃而亡,這又是一個懸案,可這個事件沒有證據能證明是袁所為,但陸榮廷通過情報網認為是袁所殺,應該有他的道理(見《北洋軍閥史話》)。1915年蔡锷從從滇越鐵路進入雲南時,遭遇袁世凱所派刺客的暗殺,但成功躲過一劫。
[24] 因此學界一般認為,此案極有可能為袁世凱所為,當然也有一些人提出其他觀點。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後,根據警方調查,袁世凱心腹、國務總理趙秉鈞是重大的謀殺嫌疑犯,而袁世凱亦涉嫌。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
應桂馨認為時機已到,公然發出「請平反冤獄」的電報,並毫不避嫌地跑到北京,寫信給袁世凱要求實踐當初「毀宋酬勛」的承諾。袁世凱如果授予他勛位,那就等於承認自己是刺殺宋教仁的主犯,這讓袁世凱非常頭疼。其後 應桂馨在離開北京的火車上被 京畿軍政執法處的偵探長郝占一和另一偵探王雙喜刺死,而最後郝、王兩殺手也不得善終。這一連串的離奇死亡事件很難自圓其說,更使袁世凱的嫌疑加深 [25] 。宋教仁此次北上,如果與黎元洪聯合反對袁世凱,則袁世凱将失去一切政治籌碼。這是袁世凱刺殺宋教仁的最大動機,宋教仁死后黎元洪通電全國稱放棄競選,擁護袁世凱。在此后袁世凱雇傭流氓、地痞包圍國會,強迫議員選他,不選不準吃飯,這才成功當選。(見《北洋軍閥史話》)袁世凱之老奸巨猾早在前清時已臭名昭著,因此宋死后,孫中山、黃興等人已無法寄望能以和平手段解決此問題,而是果斷發動了二次革命。
趙秉鈞的嫌疑 [編輯] 此觀點指趙秉鈞的殺人動機非常簡單,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后,宋教仁将替代趙秉鈞擔任總理一職。此說還提出了證據,稱巡捕房在對應桂馨搜查時,意外於1913年3月24日抓到刺宋的直接兇手武士英。武士英供認是應桂馨讓他行刺。此外巡捕房還在應桂馨的住宅搜出作案兇器及一批電報和信件。"毀宋"一詞來自趙秉鈞的秘書
洪述祖緻電應桂馨:「毀宋酬勛,相度機宜,妥籌辦理。」3月14日,應桂馨回洪述祖的「寒電」電文是:「梁山匪魁四出擾亂,危險實甚,已發緊急命令,設法剿捕之,乞轉呈,候示。」3月18日,洪述祖復應桂馨電:「寒電立即照辦。」3月19日,洪述祖又電催應:「事速照行。」3月21日淩晨兩點即宋教仁遇刺不久,應緻洪電:「二十時四十分鐘,所發急令已達到,請先呈報。」3月21日,應緻洪電:「號電諒悉,匪魁已滅,我軍一無傷亡,堪慰,望轉呈。」等。趙秉鈞則極力否認與此案有關 [26] [27] 。3月26日,趙秉鈞以國務院名義通電各省稱:“據應夔丞二十三日函稱,滬上發現一種監督政府、政黨之裁判機關,宣告宋教仁、梁啟超、袁世凱、趙秉鈞、汪榮寶等之罪狀,特先判決宋教仁之死刑,即時執行。”當時此通電不但沒能将公衆視線轉移到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兇嫌“滬上裁判機關”上,反而暴露了趙秉鈞的國務院和直接兇嫌應桂馨當時的信函往來[28] 。一個月後,武士英死於獄中[29] [30] 。陳其美的嫌疑 [編輯] 陳其美表示,宋教仁被殺是袁世凱最毒的陰謀
[31] 。最后,陳其美在上海被暗殺。但一直以來都有人對於宋案另有看法,包括認為宋教仁是
國民黨内部權力鬥争的犧牲品——對破案出了大力的 青幫大頭目、國民黨元老陳其美頗有嫌疑 [32] 。中華民國國務院檔知袁方對宋案發表之聲明,即多方羅織陳其美:「宋在南方主張袁為總統,而己任內閣,陳其美一派深忌之,黃亦惡其不舉己為總統,且疑其為親袁派也亦欲排而去之。陳於是乘其隙,日嗾其徒,唱為黃之說,以離間黃、宋之交,而使他日內閣總理之歸之於己,宋、陳之間暗潮已極激烈,應本陳舊部,武又黃之私人。」 [1] :267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辛丙秘苑/刺宋案真相 袁世凱的次子
袁克文撰寫的《 辛丙秘苑》一書講述了自己從1911年到1915年的見聞,書中披露,袁世凱多次派密使與宋教仁接洽,歡迎他北上,宋教仁接受了袁世凱的邀請。在北上臨行之前,陳其美、 應夔丞等人詢問宋教仁關于 國民黨内閣的組織辦法,宋教仁說:“我隻有大公無黨一個辦法!”聽了宋教仁的想法后,應夔丞罵宋教仁是叛黨,并企圖當場殺害宋教仁,但被在場的人勸阻,宋教仁見此舉動,便說:“死無懼,志不可奪”,最終大家不歡而散,陳其美和應夔丞對宋教仁的痛恨加深。在随后的幾天裏,陳應兩人商議對策,宋教仁3月20日遇刺身亡。應夔丞深知兼任總理的内務部總長 趙秉鈞害怕宋教仁搶奪他的位置,就通過他的秘書 洪述祖騙取來自趙秉鈞的密電密信。起初的目的隻是邀功請賞,后來這些密電密信便成了充當了嫁禍于袁世凱的文字證據 [33] [34] 。需要注意的是,1913年3月宋案發生時上海的最高軍政長官并非前滬軍都督
陳其美,也非案發后北京政府于1913年7月委任的上海鎮守使 鄭汝成(1915年11月10日在上海外白渡橋被陳其美派來的王曉峰、王明山投彈炸死)。1912年7月31日 滬軍都督府撤銷,改為江蘇都督行轅,上海事務由 江蘇都督 程德全(以及江蘇民政長 應德闳)接收。 宋教仁的政治主張一直是效法英國政黨政治,由多數黨組織責任內閣,不太可能說組織政府要大公無黨,因此此段敘述真實性值得存疑,但其觀點相當有研究價值。
應桂馨與幫會分子的嫌疑 [編輯] 而
東華大學 廖大偉教授則從民初幫會與革命黨交惡、與社會關系緊張的視角,重新闡釋這一血案:應桂馨是 中華國民共進會(1912年7月由 青幫、 洪門、 公口等幫會聯合發起,成立于 上海)會長,在社會轉型中角色與地位和革命黨形成落差,因而産生報複心理;宋教仁在國民黨内的實際地位和未來政治角色,決定了他不幸被選為報複對象 [35] 。洪述祖自作主張 [編輯] 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
尚小明在其著作《宋案重審》中認為,刺殺宋教仁的主謀是洪述祖,是他知道袁世凱要對付國民黨和宋教仁,所以“揣摩上意”有此行為 [36] 。同時,他也指出,“宋案”實際上是由收撫共進會、調查歡迎國會團、操弄憲法起草、構陷“孫黃宋”、“匿名氏”攻擊、低價購買公債以及刺殺宋教仁等七個環節次第演進與交錯進行而釀成的複雜案件。宋案諸環節中,袁世凱主導了前四個環節,但他與刺殺宋教仁沒有直接關系。在袁世凱主使下,洪述祖在1913年2月通過應夔丞陰謀構陷孫黃宋,但未獲得任何材料。洪于3月7日至10日間晉見袁世凱,暗示殺宋,提出“總統行政諸多掣肘,皆由反對黨之政見不同,何不收拾二人,以警其余”。袁未同意,稱“反對既為黨,則非一二人之故,如此辦法,實屬不合”。且洪在進京見袁之前,已于3月6日自天津私宅向應夔丞去函,授意其伺機除掉宋教仁。趙秉鈞與陳其美也與刺宋毫無關聯。趙秉鈞與洪、應均無私人關系,且缺乏刺宋動機。陳其美與洪、應亦無密切關系,并無證據說明陳其美指使洪、應刺宋。當時流傳的陳其美主謀殺宋言論,均來自親袁報章和應夔丞黨徒的宣傳[37] 。宋教仁墓[
編輯] 宋教仁墓地在上海
閘北,名曰 宋園(今 閘北公園內) [1] :273。建銅像作支坐側思狀,鑿石為座[1] :273。座之正面陽篆刻「漁父」二字,章太炎書[1] :273。背面則陰刻銘文,于右任撰書:「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紀,為直筆乎?直筆人戮。為曲筆乎?曲筆天誅。嗟嗟九泉之淚,天下之血,老友之筆,賊人之鐵。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銘諸心肝,質諸天地,嗚呼 [1] :273-274!」墓地近似正方形,四周砌有二十四根圓頭方柱,連成石欄。墓寝坐北朝南,為半球形,墓前立有墓碑,上書:『宋教仁先生之墓』,系集孫中山墨迹而成。宋墓頂上有一腳踩青蛇,展翅欲飛的雄鷹,象徵著宋教仁一生不斷爲了憲政的理想,而與保守的舊勢力作頑強鬥爭的精神。墓地南隅、正中左右樹有石柱兩根為出入口,置八級臺階,供拾級而上。墓區正中石柱頂端聳立著宋氏西服坐像,以 大理石雕刻而成。墓區廣場及通道均系 花崗石砌成,周圍廣植 龍柏、 廣玉蘭、 香樟和 月季等各種花木,整個墓園庄嚴肅穆。 宋家遺族[
編輯] - 方氏:宋教仁之妻。生前常居於家鄉-湖南桃源。夫故去後,接受愛國人士捐款與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頒發撫恤金予安頓生活。獨子於上海求學期間,每逢暑假即前往滬探子。惟獨子病逝後,生活失去重心。1964年5月24日,吳相湘在其著作《宋教仁傳——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的自序中記載:『又見報載宋先生遺屬寡媳一人在桃源轉徙流離孤苦伶仃之訊(宋之獨子歿於抗戰前);更傷英雄無嗣之淒涼。』 宋振呂:宋教仁與方氏之獨子。少年時,離鄉赴上海讀書,畢業後曾留學日本;1934年隨行歐洲司法考察後,曾服務於 中華民國監察院 審計部至1936年 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36歲 [38] 。1950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為宋振呂之妻 葉惠英親筆簽發證明,追認宋教仁為 革命烈士 [39] 。宋奇璋:宋振呂之獨女;婚後育有2子3女。 宋丕興:宋奇璋的孫女、宋教仁的玄孫女
後世評論[
編輯] 宋教仁 - 孫中山因宋教仁之死,弔以輓聯「作民權保障,誰非後死者。爲憲法流血,公眞第一人」
[40] 。
章太炎在《 民國報》、《 神州日報》評點孫中山隻是“元老之才”,“至于建制 内閣,僕則首推宋君教仁,堪為 宰輔”,“謂 總理莫宜于宋教仁”。
蔡元培在《我之曆史》序言說:“(同盟會)其抱有建設之計劃者居少數。抱此計劃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數,宋漁父先生其最著也。”
吳相湘認為,宋教仁一方面努力推進民主政治,同時更力言中國絕不能引用共產主義,且明白指出中國如實行共產主義之種種不幸惡果;因而堅決主張國家社會政策 [1] :自序3。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孫善豪曾經評論宋教仁對國民革命與中國近代的意義,其大略如下:
宋教仁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目標在於鼓吹湖廣新軍的覺醒,間接促成了
武昌起義。宋教仁曾提議革命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京師起義、中策長江起義、下策邊疆起義。 孫中山的十次革命,一般都屬於下策中的邊疆起義。 黃花崗之役後,同盟會人心渙散。宋教仁與 譚人鳳等乃毅然在上海另起爐竈,獨立執行中策,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以「共進會」與「文學社」為基礎,在兩湖新軍間鼓吹革命,於是乃有武昌起義之成功。 民國成立後,宋教仁將同盟會與其他小黨合併,成立 國民黨。當時孫中山主張同盟會仍然為地下革命組織,隨時準備繼續革命。宋教仁則主張將同盟會公開化,以堂堂政黨之陣勢,藉選舉取得政權。宋教仁路線不僅獲得了同盟會多數之支持,並且繼續與其他小黨合併,終於組成國民黨,而在國會大選中取得了多數。許多後來著名的民主人士如 張東蓀、 沈鈞儒、 徐傅霖、 羅文幹、 石志泉等,都是當時這個國民黨的核心成員。 - 當時有記者評論說:「國民黨魁,表面上爲孫中山、黃克強,而骨子裏能運用本黨者,獨宋鈍初耳。鈍初之主張與孫、黃本不相同,蓋國民黨中老革命家無政治知識,法政學生無革命資格,故絕不相統屬,惟鈍初在該黨中兼有此兩種資格,故該黨中法政學生派固純爲宋系,而北方之主要幹事,皆受宋之指揮,不能爲異同者也,該黨員中之見識學問足以比鈍初者不少,然皆無鈍初之資格地位,故足當國民黨黨魁者,惟鈍初一人。鈍初之遇刺,蓋國民黨最不幸之事,三軍之中,倉卒奪帥,各不相統,祗有譁變潰裂而已。」
[41]
個人著作[
編輯] - 《我之歷史》,六冊,1920年湖南石印本
- 《二十世紀之支那》,一冊,1905年5月東京鉛印本
- 《醒獅》,四冊,1905年9月東京創刊
- 《民報》,二十六冊,1905年11月東京創刊
- 《
間島問題》,六冊,1908年上海初刊本,1914-1916年地學雜誌重印本 - 《民立報》,六冊,1910年10月11日創刊,上海印行
- 《比較財政學》,日本
小林醜三郎原著,宋教仁譯,1911年上海印行
註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吳相湘. 《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 新版.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5-09-15. ^ 宋教仁曾說過:「中國苦滿政久矣,有英雄起,雄踞 武昌……然後可以得志於天下。」見吳相湘:《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9月15日新版,第16頁 ^ 劉揆一述:《黃興傳記》,北平:京津印書局,1929年 ^ 曹亞伯. 第三章 同盟會之成立及吳樾炸五大臣. 武昌革命真史 前編. 上海: 中華書局. [2022-12-0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2-12-06). 宋教仁逃出長沙後,在東京結合一斑同志,如白逾桓等,組織一雜誌,名曰《二十世紀之支那》,初出版而日本政府卽禁止發行
- ^
5.0 何虎生. 《孫中山傳》 第二版. 北京: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16.5.1 5.2 5.3 ^ 「五大黨合併詳誌」,刊《民立報》,上海,1912-08-18 - ^
7.0 7.1 上海老北站 見證難忘的曆史瞬間. 人民鐵道網. 2010-10-15 [2018-09-1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09-17) (中文(簡體)). ^ 《民立報》北京電報,上海,1913年3月22日- ^
9.0 傅林. 《黑白民國》. 北京: 九洲出版社. 2015.9.1 ^ 鳳凰網曆史專稿.誰是刺殺宋教仁的幕后元兇?. [2010-03-0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9-04-03). ^ 蔡東藩.《民國演義》第22回. 維基文庫. 1921年 (中文). ^ 侯宜傑.暗殺宋教仁的主謀尚難定論. 《史林》2013年第1期. [2016-10-02].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4-03-15) (中文(中國大陸)). 當時一般均認為袁世凱是刺宋的主謀。
^ 二次革命. 中華百科全書. [2016-10-02].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4-03-15) (中文(臺灣)). 宋教仁係國民黨領袖,平日主張政黨內閣最力,袁氏疑懼不安,密遣人於三月二十日暗殺於上海。
^ 王爾敏校訂. 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 , 編.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ISBN 962-11-2588-X.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三民書局. 1973. ^ 菊池秀明著、廖怡錚譯.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 初版. 新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7. ^ 辭海編輯委員會 (編).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ISBN 7532600831. ^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 《甲午悲歌:金玉均之死》^ 袁世凱.養壽園電稿. 文海出版社. 1966 [2019-06-2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9-08-18). ^ 《辛亥革命回憶錄》)^ 《北洋軍閥史話》^ 《近代史資料》1913年8月3日袁世凱陰謀殺害孫中山密電^ 《雲南文史資料選集》中大量雲南軍政界人士回憶^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 [2016-10-0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6-09-27) (中文(臺灣)). ^ 趙秉鈞.覆岑春煊等函. 維基文庫. ^ 趙總理解釋宋案證據. 時事新報 (上海). 1913-05-01. ^ 陶菊隐. 第八章.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ISBN 9787203080138. ^ 《老建築的趣聞 上海近代公共建築史話》. 黃國新,沈福煦編著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5 第291頁. [2020-12-2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01-25). ^ 武士英暴斃之疑案. 時事新報 (上海). 1913-05-03. ^ 「他想挑撥我們同志的感情,故意說是陳某﹙英士﹚派人刺殺的。原先宋先生對交出上海這一師兵很不高興。記得英士先生辭職時有一篇宣言,大意說從前單槍匹馬打製造局,現在把軍隊交岀來不能得同志諒解,如果同志肯團結,他是可以再起的。這篇宣言是一位湯先生擬稿的。後來許多同志勸着不要發表,所以沒有發表,英士先生聽得外面謠言說是他刺殺宋先生的話以後,便找到了吳佩璜來,吳是替英士先生做情報的,在上海當電報局局長。袁和上海方面往來電報,我們都能拿得到,就完全靠吳佩璜的功,宋案能在三小時內破案,也就因在電報往來中找出線索:那幾個人有電報,那些人有關係,所以一索即得,否則是不易破案的。」見陳果夫演講:「陳英士先生與二次革命」,1942年10月12日在重慶中山學社。何仲簫:《陳英士先生年譜》,第40頁亦有述及,但無此文之詳明。刊 吳相湘:《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9月15日新版,第266頁 ^ 張耀傑:《 誰謀殺了宋教仁——政壇懸案背后的黨派之争》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北京: 團結出版社,2012年5月, ISBN 978-7-5126-0672-2 ^ 袁克文. 刺宋案真相. 《 辛丙秘苑》. 1919. 二年冬,予适在滬,知先公遣秘使迓遁初者數至,遁初所察已竟,欣然命駕。行之先,陳英士、應桂馨宴之。筵間,英士詢其組閣之策,遁初曰:“唯大公無黨耳。”陳默然,應詈曰:“公直叛黨矣,吾必有一報。”言時,即欲出所懷手槍,座客勸止之。遁初曰:“死無懼,志不可奪!”遂不歡而散,而陳、應日相籌謀。予故友沈虬齋,陳之黨也,謂予曰:“遁初不了。”予詳诘之,虬齋曰:“同黨鹹恨之,陳、應尤甚。迩日,靡日弗聚議,雖親如予,亦不獲聞。偶密窺探,辄聞遁初雲雲,辭色不善也。”未幾難作,遁初竟死矣。應知趙秉鈞畏遁初奪其位也,遂假道于洪述祖,誘得電信,初意但為要功計,不期适以此而移禍也。
^ 迷案:陳其美在“天上人間”暗殺宋教仁?[ 永久失效連結] ^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袁世凱. [2011-12-2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1-12-15). ^ 《宋案重審》:誰是暗殺宋教仁的真兇. 鳳凰網. 2018-03-28 [2018-09-27].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09-27). ^ 尚小明. 宋案重審.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 505-507.ISBN 978-7-5201-1577-3. ^ 我與宋教仁一家的交往[ 永久失效連結] ^ 桃源縣政府門戶網站:我縣召開紀念宋教仁先生誕生127周年座談會[ 永久失效連結] ^ 陶菊隱. 六君子傳 再版. 上海: 中華書局. 1948-01: 104頁 [2023-02-1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3-02-10). ^ 支解的國民黨. 時事新報 (上海). 1913-06-04.
延伸閱讀[
編輯] - 書籍
張玉法 主編:《宋教仁的革命人格》,中國現代史論集(三),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1970年 - 思公:《晚清盡頭是民國︰近現代人物的不尋常命運》,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ISBN 978-7-5633-8964-3 張耀傑:《懸案百年:宋教仁案與國民黨》,台北:新銳文創(秀威代理),2010年12月, ISBN 978-986-86815-0-7 - 徐血兒 等 編著:《宋教仁血案》,長沙:
岳麓書社,1986年 唐德剛:《民國前十年》 吳相湘:《宋教仁傳——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台北: 正中書局,1964年 - 尚小明. 宋案重審.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201-1577-3.
- 論文
朱浤源:《宋教仁的政治人格》,1966年度碩士論文,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
- 報章
宋案證據全錄.申報(上海).自1913-05-01至1913-05-13
參見[
編輯] 華興會、 中國同盟會、 國民黨 (1912–1913) 黃遠庸、 湯化龍、 陶成章 二次革命、 中華革命黨、 中國國民黨 宋教仁墓 北一輝
中國 北京政府職務 - 前任:
- (首任)
農林總長 - 1912年3月-7月
- 繼任:
陳振先
中華民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上海會議代表 中華民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上海會議代表(1911年11月15日)湖北都督府(4) 居正 · 陶鳳集 山東都督府(2) 謝鴻燾 · 雷光宇 福建都督府(2) 林長民 · 潘祖彜 湖南都督府(2) 宋教仁 浙江都督府(4) 姚桐豫 · 高爾登 · 湯爾和 江蘇都督府(3) 雷奮 · 沈恩孚 滬軍都督府(3) 袁希洛 · 俞寰澄 · 朱葆康 鎮江都督府(3) 馬良 · 陶遜 · 陳陶怡 江西都督府(3) 王照 · 陳宦 · 彥徐鐘 前一屆: 後一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漢口會議代表 中華民國農業部部長 實業部實業總長 (參見相關模闆) 農林部農林總長 臨時政府時期 宋教仁 → 陳振先 →羅振方(代理) →張謇 北洋政府時期 張謇 農商部農商總長 張謇 → 周自齊 →金邦平(代理) →章宗祥(代理) →張國淦(代理) →谷鍾秀 →李盛铎(代理) →張國淦 →田文烈 →江天鐸(代理) →王迺斌 →齊耀珊 →張國淦(代理) →盧信(代理,未就任) →江天鐸(代理) →高淩霨(代理) →李根源 →林大閭(代理) →袁乃寬(代理) →顔惠慶 →高淩霨(代理) →王迺斌 →楊庶堪(未就任) →劉治洲(代理) →莫德惠(代理) →陳宧(代理) →寇遐 →楊文愷 →高淩霨(代理) →楊文愷 農工部農工總長 劉尚清 → 莫德惠 實業部部長 (參見相關模闆) 農礦部部長 易培基 實業部部長 (參見相關模闆) 經濟部部長 (參見相關模闆) 農林部部長 國民政府時期 陳濟棠 → 沈鴻烈 →盛世才 →谷正綱 →周诒春 →左舜生 行憲政府時期 左舜生 糧食部部長 國民政府時期徐堪 → 谷正倫 →俞飛鵬 行憲政府時期關吉玉 經濟部部長 (參見相關模闆)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主任委員 蔣夢麟 → 沈宗瀚 →李崇道 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崇道 → 張憲秋 →王友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王友釗 → 余玉賢 →孫明賢 →邱茂英 →彭作奎 →林享能(代理) →陳希煌 →範振宗 →李金龍 →蘇嘉全 →陳武雄 →陳保基 →陳志清 →曹啟鴻 →林聰賢 →陳吉仲 農業部部長 陳吉仲 → 陳駿季(代理) 中國國民黨 各時期領袖與副領袖 黨主席 興中會 主席(1894-1895) 劉祥 → 何寬(代理) 總會長(1895-1905) 黃詠商(臨時主席) →楊衢雲 →孫文 華興會 會長(1904-1905) 黃興 中國同盟會 總理(1905-1912) 孫文 國民黨 理事長(1912-1913) 孫文 → 宋教仁 (代理)中華革命黨 總理(1914-1919) 孫文 中國國民黨 總理(1919-1925) 孫文 中常會主席(1926-1927) 張人傑 → 張人傑(代理) →蔣中正 中常會主席(1935-1938) 胡漢民 → 蔣中正(代理) 中常會主席(1939-1944)
(汪偽) 汪兆銘 * →陳公博*(代理) 總裁(1938-1975) 蔣中正 中央主席(1975-1976) 蔣經國 主席(1976年至今) 蔣經國 →李登輝 →連戰 →馬英九 →吳伯雄(代理) →江丙坤(代理) →吳伯雄 →馬英九(二次) →吳敦義(代理) →朱立倫 →黃敏惠(代理) →洪秀柱 →林政則(代理) →吳敦義 →林榮德(代理) →江啟臣 →朱立倫(二次) 註1:1905年併入的光復會於1910年正式脫離同盟會,故不列入表中。
註2:1927-1935年間,中國國民黨採取集體領導制,不設 最高領導人職位。
註3:「總理」與「總裁」兩個職位,已經延續成為孫文和蔣中正兩人逝世後的追贈稱號。
註4:汪兆銘于1939年所擔任的「中常會主席」,系「汪僞國民黨」之「中常會主席」,汪兆銘逝世后,陳公博代理之。副主席 中常會副主席(1935-1938) 蔣中正 副總裁(1938-1939) 汪兆銘 副總裁(1957-1965) 陳誠 第一副主席(1993-) 李元簇 → 連戰 →江丙坤 →曾永權 →吳敦義 →郝龍斌 →詹啟賢 →黃敏惠 副主席(1993-) 李元簇 · 郝柏村 · 林洋港 · 連戰 →俞國華 · 邱創煥 →蕭萬長 · 王金平 · 蔣仲苓 · 吳伯雄 · 林澄枝 · 江丙坤 →馬英九 →關中 · 林益世 · 章仁香 · 詹春柏 · 林豐正 →蔣孝嚴 · 吳敦義 · 曾永權 · 朱立倫 · 洪秀柱 · 胡志強 · 郝龍斌 · 黃敏惠 · 林政則 · 詹啟賢 · 陳鎮湘 →曾永權 · 郝龍斌 →夏立言 · 連勝文 榮譽主席 榮譽主席(2005-2015) 連戰*、 吳伯雄* 註1:本列表收錄榮譽主席。該職位為榮譽職,不具有實權。連戰于2005年擔任,吳伯雄于2009年擔任。2015年榮譽主席職務廢除。民國軍閥 北洋軍閥 皖系 直系 五省聯軍
奉系 直魯聯軍
西北軍 陝軍
晉系 馬家軍 疆系
南方軍閥 滇系 桂系 舊桂系 新桂系
粵系 湘系 黔系 川系
主要事件 北洋政府建立(1912) 宋教仁遇刺(1912) 初年國會(1913) 二次革命(1913) 國民黨解散(1913) 西姆拉會議(1913 -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 - 1917) 二十一條(1915) - 《
新青年》創刊 新文化運動(1915-1919) 洪憲帝制(1915–1916) 護國戰爭(1915–1916) 袁世凱去世(1916) 府院之爭(1916 - 1917) 對德宣戰案(1917) 張勳復辟(1917) 護法運動(1917–1922) 西南軍閥混戰(1917 - 1933) 安福國會(1918) 西伯利亞幹涉(1918–1920) 巴黎和會(1919) 南北議和(1919) 五四運動(1919) 外蒙古撤銷自治(1919–1921) 直皖戰爭(1920) 琿春事件(1920) 第一次粵桂戰争(1920) 新新國會難產(1920 - 1922) 武昌兵變(1921) 第二次粵桂戰争(1921) 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 六一六事變(1922) 九江兵變(1922) 二七慘案(1923) 曹錕賄選(1923) 江浙戰争(1924) 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 甲子兵變(1924) 臨時政府(1924) 善後會議(1925) 第二次江浙戰爭(1925) 滇桂戰爭(1925) 國民革命軍東征 (1925) 五卅運動(1925) 反奉戰爭(1925–1926) 大沽口事件(1926) 三一八慘案(1926) 國民革命軍北伐(1926–1928) 寧漢戰爭 (1927) 五三慘案(1928) 皇姑屯事件(1928) 東北易幟(1928)
參見: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內戰戰鬥列表 國民革命忠烈祠個人位先烈 文烈士祠 陸皓東 劉靜庵 田激揚 程良 徐廉輝 山田良政 薛哲 陳發炎 徐臨瑞 周增 陳福 陳才 吳樾 黃鶴鳴 嚴確廷 蕭克昌 劉懋德 陳清疇 卞鼐 範模 徐錫麟 李晚 周實 梁耀漢 徐禮明 孫振淼 賈振琨 範傳甲 張榕 張祥登 饒輔廷 吳春楊 李季篔 王燦登 周獻臣 林冠慈 熊成基 範燮 余醜 張朝 郭典三 邱玉成 王占魁 梁廷樾 徐國泰 羅遇坤 雲振飛 薛成葦 羅聯 黃毓英 邵麟勳 羅進 李文楷 史堅如 江繼復 馬宗漢 稅聯三 杜鳳書 馬福益 葛謙 嚴國豐 陳勇波 劉道一 羅乃琳 王漢 李文甫 徐滿淩 楊振鴻 鄒容 徐保生 江運春 鄧廷保 謝奉琦 李祖恩 倪映典 李實 李雁南 黃宗炳 黎少廷 錢定三 蔣大同 徐容九 徐昭良 胡應昇 徐佩毓 徐熠成 羅坤 譚馥 廖宗綸 徐培添 曾日全 朱貴全 陳天華 魏金龍 徐松根 徐曰培 丘四 郭繼梅 林西惠 李炳輝 鄭士良 楊衢雲 徐進炲 李仕傑 林盛初 周華 張學齡 李金奇 禹之谟 程奎光 陳春 徐應安 余俊英 姚洪業 余東雄 溫生才 車鉞 馬侶 方聲洞 宋颺裘 羅仲霍 林文 龔春臺 羅幹 馮超驤 魏宗銓 徐廣滔 林尹民 楊卓霖 徐茂燎 卓秋元 陳伯平 勞培 劉元棟 朱子龍 劉岐山 陳潮 宋玉琳 林修明 石德寬 秋瑾 白毓崑 陳敬岳 李德山 廖樹勳 張先培 遊壽 郭公接 楊任 韋樹模 楊禹昌 吳祿貞 韋統鈴 黃之萌 韋統淮 周維楨 趙魏 張世膺 韋榮初 彭家珍 阮式 江來甫 喻培倫 高敏樹 韋雲卿 李炳堯 許雪秋 秦炳 黃洪昆 饒國樑 陳宏生 彭楚藩 張維屏 李景沅 彭萱 劉復基 華金元 張照發 楊宏勝 陳可鈞 張鍾端 焦達峰 阮德山 劉鳳樓 陳作新 劉六符 張得成 陳甫仁 陳更新 單鵬彥 楊旭東 林覺民 王天傑 周祥生 陳與燊 徐振泉 王金銘 楊韻珂 李鴻緒 熊朝霖 田淑揚 楊篤生 孫諫聲 許達相 王夢蘭 余昭常 李幹公 龐雄 施從雲 羅樹蒼 崔德聚 陳文褒 吳大洲 王治軍 王子讓 朱少穆 梁廷棟 張振武 林述慶 曹錫圭 陳其美 王明山 于逸坤 黃安和 陳模 張文光 方次石 淡春谷 鍾明光 崔道平 王國柱 甯調元 張士秀 伏龍 樊炎 巫紹光 林文英 張培爵 伍漢持 羅侃亭 陳可鈞 張鐵菴 馮茂齋 劉霖 沈翔雲 陳景華 宋教仁 李一球 陳鉅海 蔣翊武 張永正 鍾自強 楊王鵬 王曉峰 鄒傑 賀新 程家檉 蔡銳霆 張魚書 張懋隆 方維 夏爾嶼 張百祥 顧錫九 黃佛青 劉殿華 熊樾山 馬升甫 陳鼎元 範鴻仙 鄧承昉 王憲章 鄧鏗 沈寅賓 馬幼伯 孫昌 胡廷佐 王興年 楊仙逸 周朝宗 張匯滔 張義安 溫德堯 張鐵梅 謝鐵良 陳積慶 王文華 金國治 井勿幕 杜齡昌 朱執信 程璧光 楊灑洪 尹神武 耿端人 王維漢 蘇松山 夏重民 王正宗 盛延褀 顧品珍 楚嚴 梁國一 吳斌 黃體榮 趙又新 王貫忱 洪錫齡 梁沾鴻 徐樹棠 劉景雙 楊錦堂 何才傑 潘寶壽 蕭覺民 吳寬木 吳湯興 鄭迓理 莫那·魯道 呂元典 龍才 簡大獅 何雲燈 吳彭年 李河隆 趙鴻蟠 陳春樹 林為恩 王耀庭 羅臭頭 劉仕確 姜紹祖 賴冰 賴永興 江國輝 徐驤 蕭光明 魏忠銓 吳德福 賴來 何再來 余清芳 花岡一郎 鄭進安 羅俊 瓦丹阿目伊 林李成 歐清石 詹鵬材 呂大田 林大台 林達 鍾發春 邱鳳揚 李向榮 翁俊明 羅福星 雷鳴遠 朱秉蓮 楊光泩 余子武 劉乾 林維給 鄭資深 柯鐵 蔡清琳 陳藤 黃朝 陳小埤 林少貓 郭秋實 張國彥 陳銀生 蔡買生 陳德金 張祝停 高亭長 蕭大成 陳義順 雷煥南 曹向經 蔡公時 林崑岡 王賓章 盧斌 張通寶 杜剛 廖喜郎 詹永和 張萬金 詹振 吳明美 吳清波 黃阿烈 賴宜 李連鞠 廖宗澤 俞奮 李初瀛 趙質宸 岳希文 許有恒 尹遵黨 秦啟榮 徐端 胡藻 吳春台 唐宇縱 田子梅 曾慶麟 黃鎮中 陳錦濤 張莘夫 師則程 蘭風 孔雯掀 李卓峰 李光忱 張寶慈 陳康 陳壽人 金崇印 裴世禺 蔡鑫元 朱寶純 謝海籌 李玉書 耿繼勛 張子良 梁敦厚 閻慧卿
武烈士祠 廖仲恺 陳秋霖 劉堯宸 李培發 詹大悲 羅群 謝相臣 李仲斌 王庭蘭 潘國聰 魏得成 劉嶽耀 胡謙 牟惠來 張振甲 陳鴻彬 郭樹棫 馬瑞芹 胡禮同 賈德潤 孫繩武 帥公安 賀月德 劉永鎰 鄭金聲 鍾伯琴 趙鍾俊 趙鍾華 李國臣 李炎 董錫純 申從周 魏長林 唐嗣桐 邵元沖 彭邦樞 侯克聖 王鎧 楊鎮亞 蔣孝先 蔣斌 徐方 聶洸 胡祖玉 徐德佐 蔣旅長 李明 洪漢傑 何振藩 周稙先 劉書春 郝綺富 蔣先雲 何立中 侯鵬飛 陳向震 楊德新 陳正諠 章輔卿 李正華 王雲亭 魏我威 夏超 張輝瓚 李荊石 李月峰 李延齡 牛元峰 謝彬 熊瑞齡 葛鍾山 陳炳章 張忠頫 譚曙卿 徐震方 厲式鼎 王捷俊 周緯黃 楊德良 苗可秀 岳維峻 朱鼎三 葛子厚 張穀中 張景南 張敬 翁達 周復 張殿魁 許金聲 戴安瀾 傅楠 高道光 毛岱鈞 蔡炳炎 黃永淮 秦霖 陳文杞 萬舞 鄭廷珍 李世平 王甲本 姜玉貞 梁鑑堂 郝夢齡 馬文彩 王鳳山 邵存誠 劉家麒 溫健公 盧尚秀 趙翔之 許國璋 夏維禮 呂旃蒙 方叔洪 嚴家訓 楊傑 尉遲鳳岡 吳繼光 陳宗祀 陳烈 李漢卿 張駿 齊學啟 趙渭賓 陳鍾書 官惠民 張緻廣 萬金聲 黃梅興 黃德興 朱世勤 張國基 柴意新 王松元 李家钰 盧廣偉 楊再雲 張樹禎 張谞行 劉眉生 蕭健九 林光偉 岑鏗 夏國璋 廖孟仁 謝鐵南 張春炎 胡義賓 趙登禹 韓家麟 蕭俊嶺 高志航 陳濟垣 李錦榮 韓炳宸 饒國華 彭士量 朱赤 楊仁天 高緻嵩 羅策群 胡旭盱 秦墉 楊家騮 阚維雍 姜宏勛 佟麟閣 司徒非 謝瓊珠 洪鋤非 吳廣恕 張劍虹 劉彰民 李仲寰 王輝武 姚中英 宮志沂 張鏡遠 李果諶 易安華 謝晉元 丁永縉 戴靜園 蕭山令 金鏡清 陳德馨 張成義 李蘭池 韋燦 郁仁治 莫肇衡 劉震東 鄒洪 呂公良 鄧佐虞 王銘章 陳師洛 段捷三 張眾佩 陳中柱 張能忍 魏鳳韶 張誠德 趙錫章 王儒欽 張惠民 鄧鐵梅 陳蘊瑜 黃福臣 夏軍川 黃啟東 陳克球 周元 趙清廉 雷忠 彭璋 謝昇標 徐積璋 王禹九 王鳳閣 胡鳳林 武守中 朱炎輝 姚建新 陳飛龍 孫堂臣 馮安邦 張培梅 劉景山 王傳綬 趙侗 張維良 李紹嘉 趙銘 李必藩 蕭孝澤 朱家麟 郭如嵩 馬威龍 周緻遠 龐泰峰 周鴻賓 劉桂五 韓香齊 朱芝榮 劉緯 鄭作民 李成林 紀鴻儒 張榮岡 唐聚五 陸領 李國良 王保忠 林英燦 周駿彥 李席久 胡式禹 張自忠 吳克仁 胡金波 李忍濤 陳安寶 邱中度 高克敏 于思元 馬玉仁 楊振西 王自衡 李春農 鍾毅 傅忠貴 王淦塵 徐鎮國 樊釗 曹直正 燕鼎九 孫子高 武士敏 王振東 李懷功 李岐山 李守維 周緻中 張慶樹 苑培民 蔣志英 韓忠義 郭貽衍 唐淮源 薄錫三 朱鴻勳 張新階 王竣 鄧述恩 王克敬 張利堂 鍾芳峻 王劍岳 謝承瑞 廖齡奇 石作衡 陳紹堂 袁聘之 王湘 鮑剛 李文開 武漢卿 戴民權 黃英誠 寸性奇 王殿華 張鑾基 胡越 楊生 岑家焯 張植桴 黃禎泰 繆澂中 段朗如 邵恩三 劉金聲 張世惠 陳範 周駿彥 賴傳湘 徐衍崑 李儉 姜寶德 扈先梅 李文煥 李宜煊 尚振聲 竇來庚 劉啟文 金玉坡 張榮發 李恒華 毛步歐 路景榮 王錫山 郭懷翰 夏子明 藍挺 楊世立 張人傑 蘇世安 任景讓 江春炎 王立業 邵一之 瞿步愷 艾亞春 金光灼 鄧玉琢 楊劍秋 黃紅 孫明瑾 張鵬飛 呂曉韜 龐漢禎 邱毓楨 楊秀峰 顧大光 蔣公敏 韓子清 湯堯 單洪培 丘中直 曾堅 劉一華 黃雨定 張潤珊 夏炯 趙恭 廖定藩 何樵夫 鄧匡元 胡嘉恒 趙仁 田勳雲 牛平章 劉秉哲 黃維一 方樂書 劉戡 齊慶斌 韓增棟 沈思泰 曹勤餘 戴朝恩 盧英龍 劉慶曾 馬虎山 周靜吾 魯英麐 石建中 王業鴻 羅懋勳 劉逢會 羅春波 劉孟廉 雷秀成 岳岐山 李家傑 曾強 黃百韜 馮用民 劉子寬 胡長青 王夢庚 劉紹湯 王春暉 鄭錫麟 戴之奇 唐玉琨 張仁珍 湯毅生 張天佐 傅秉勳 翟紫封 李楚瀛 王學吾 姚升瀛 熊綬春 蘇景泰 鄭瑜 鍾德邦 黃逸公 張少華 桂運昌 馬元祥 胡棟成 徐松堅 莫超駿 李仲辛 莫德宏 徐繼泰 岑孟達 陳光中 嚴家誥 何理鳴 徐經濟 陳重 李鑑思 龐仲乾 郭統德 王震 楊蔭寰 龔紹華 張一中 戴維鈞 王繼祥 王作棟 馬培基 劉聲鶴 趙保原 嚴明 彭毓斌 郭唐賢 戴笠 王金琮 唐式遵 龔仙舫 郭墨濤 褚大光 桂銀平 李邦藩 周迅予 李銘鼎 趙振東 鍾鐵肩 邱清泉 儘振洲 廖廣軍 張業 楊幹才 黃康永 王敬鑫 荊有麟 杜德孚 戴炳南 成希超 謝厥成 張君嵩 譚文緯 李慧谿 郭清 李宏達 汪承釗 謝肖良 喻英奇 田君健 李果然 陳暄 李英奇 戴雲林 鍾彬 王菱舟 鄧伯涵 趙仲容 潘皓然 劉熾昭 黃朝理 郭景雲 李肅候 康法如 謝世欽 都堪 明燦 溫其亮 李元凱 周少賓 盧醒 李民彜 陳章 蔡仁傑 李岐鳴 李穰 張靈甫 吉星文 趙家驤 章傑 譚嘉範 蘇振剛 袁德海 王靖國 蔣修仁 甘麗初 李宜 羅搴旭 李光華 馬柏生 李學正 熊劍東 徐保 劉憲焯 陳仲武 陳秀章 王柏林 龔憲 張鴻惠 王生明
其他 浙江金華殉難司法人員(文) 旅菲血幹團(文) 陸軍第十一師陣亡將士(武) 中華民國駐印軍陣亡將士(武) - 中華民國國軍于
巴紐陣亡將士(武) 中華民國遠征軍于 緬甸陣亡將士(武) 騰衝戰役陣亡將士(武) 青島保安總隊陣亡將士(武) 南日島戰役陣亡將士(武) 登步島戰役陣亡將士(武) 東山島戰役陣亡將士(武) 九三砲戰陣亡將士(武) 大陳島戰役陣亡將士(武) 海南島戰役陣亡將士(武) 一江山烈士(武) 八二三戰役陣亡將士(武) 雲南反共救國軍陣亡將士(武) - 各時期死難軍民
另見 國民革命忠烈祠 忠烈祠 南嶽忠烈祠 台灣忠烈祠條目一覽 烈士
文烈士祠設個人牌位者:領導人或具特殊貢獻者。
武烈士祠設個人牌位者:將官 軍銜或追晉為將官軍階者。 規範控制 -
WorldCat Identities CBDB: 0079898 CiNii: DA04086176 CYT: AC000207496 FAST: 71278 GND: 173487483 HKCAN: 9811105428503406 ISNI: 0000 0000 8423 9166 J9U: 987007434912605171 LCCN: n81042649 NDL: 00316622 NKC: jo2014820173 NLA: 36731787 NNL: 002282893 NSK: 000580694 NTA: 165161574 Sinica: 017645 SUDOC: 143132520 VIAF: 8703657
- 方氏:宋教仁之妻。生前常居於家鄉-湖南桃源。夫故去後,接受愛國人士捐款與
圖騰 17: 紅地球 Red Earth
白世界橋 波符 13 天的第 12 天
內在女神力: KIN.219 光譜的藍風暴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 KIN.107 電力的藍手
這天的星系印記是 KIN.77, 名號是 【水晶的紅地球】 、 【白世界橋波符 之 水晶紅地球】 也可以是 【水晶紅地球.白世界橋波符】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稱號呢?
白世界橋是20個波符中的第6個;死亡並不可怕,很多人對於生命的理解著重在這一世,然而這一生的所知、所聞、所體會、所感動,都透過阿賴耶識的傳遞,紀錄在我們的共同基因資料庫中,所有的體會,在我們回歸那一剎那,都將清晰的感受並理解,啊!原來,這就是一切的體會、一切的感受,這其中,有你、有我、有他、有世界、有佛陀,我們都是全然的一體,無須悲傷更無須害怕,白世界橋引導連結的並不只是生命的生與死,而是所有一切存在的感受與感動。
KIN.77 位於 白世界橋波符 13 天中的第 12 天,銀河音階為調性 12
調性 12 的名稱是水晶,是超脫物質界卻又與現實緊緊相連的共榮境界,將之前累積的經驗與智慧相互連結後用嶄新的面貌顯現在世人面前。
在白世界橋波符 13 天中,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的靜心中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是白世界橋波符的第 12 天,我的問題是:我該如何將自己奉獻給所有生命?。紅地球,能使我將自己奉獻給所有生命。
今天的星際原型圖騰為紅地球,我們稱之為主印記, 紅地球生來與地球及土地能量有連結,對於生態與自然也有較為緊密的情感連結,臣服生命之流,將可盡情享受生命的豐盛旅程。
每個主印記都蘊藏著五大神諭,除了中央的主印記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圖騰,分別為右邊的【支持】圖騰、上方的【引導】圖騰、左邊的【挑戰擴展】圖騰及下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紅地球與白風相互為對方的支持圖騰, 白風讓紅地球不會固守一方,世界很大,隨著風的異想,我們可以開啟想飛的願望,到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去感受去傾聽。
紅地球的引導依據KIN的調性不同會有五種可能性,KIN.77的引導圖騰是紅月 , 紅月的引導讓我們體會到現實與非現實,不是全然無交集的兩端,而是一種全然的交織與和諧,沒有什麼比能量的流動更讓人心醉,當一切運行如流水般絲滑自然,所有的能量豐盛也就應育而生。
紅地球與藍手相互為對方的挑戰擴展圖騰, 藍手是紅地球的挑戰擴展,紅地球崇尚不加修飾的原始自然,相較於藍手擅長將各類型的物質重塑整合成為新面貌的能耐,貌似有些許衝突,然而若能透過更多的巧思及工法,勢必有可能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並拓展出更多可能。
紅地球與黃種子相互為對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紅地球在黃種子的鼓勵下,能夠自信的發揮所長,作為培育人才的搖籃與新創中心的土壤提供養分。
當我們能將五大神諭力量啟動合一時,將可發揮出 KIN.219 光譜的藍風暴 的內在能量。
每年 4 月 5 日的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皆為 KIN.107 電力的藍手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是我們圖騰調性中,另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也是另一個我們值得學習及體會的課題。
水晶紅地球的 KIN260 肯定句是:【我的內在能量能與這片土的地脈動緊緊相依共生共榮】
另外就彩虹數字來說 1882 年 4 月 5 日 有著 陽性密碼 28/10/1(7級)、陰性密碼 30/3(2級)的數字能量。
每一個圖騰印記都有著值得探討的深意,每一個數字更有著特殊的能量與意義,更多資訊我們將持續更新,歡迎多多分享本站內容,也邀請您來本站 粉絲專頁 按個讚,感謝您。
祝福你,祝福我.你是我,我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