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瑪·湯普遜 Emma Thompson
-
知名女演員及劇作家
維基百科: 女爵士,DBE(英語:Dame Emma Thompson,1959年4月15日—),出生於 英國 倫敦,知名女 演員及 劇作家。湯普遜是史上唯一獲得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獎的奧斯卡影后,亦在 金球獎奪得最佳劇本和最佳女主角獎,是影壇少見的演技派女編劇家。生涯至今提名五次 奧斯卡獎、九次 金球獎、七次 英國電影學院獎和五次 艾美獎。 1992年,以電影《
此情可問天》獲得 第65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和 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獎等,在其後幾年繼續入圍奧斯卡獎,包括以《 長日將盡》和《 以父之名》同年提名最佳女主角與女配角獎,是史上 同年度獲奧斯卡獎雙料提名表演獎項的演員之一。首次擔任主角是在1989年的 喜劇電影《 高個子 》。1995年,擔任電影《理性與感性》的編劇和女主角,並再次雙料入圍,獲得 第67屆奧斯卡 最佳改編劇本與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等獎項。 生平[
編輯] 家庭背景[
編輯] 艾瑪·湯普遜就讀的 英國 劍橋大學 紐納姆學院。亦是戲劇生涯之啟蒙地 1959年,艾瑪·湯普遜出生在
倫敦 帕丁頓地區,全家居住在倫敦北部的 西漢普斯特德,中學時期就讀 康登女子學校 。父親艾瑞克·湯普遜 亦是演員(曾是舊維克劇場劇場團員),喜歡寫作,最著名的作品是兒童電視劇《神奇的旋轉木馬》(The Magic Roundabout),它曾於1960年代至1970年代之間於 BBC播映。父親在艾瑪10幾歲時 中風,在艾瑪23歲時因 肺栓塞過世 [1] 。母親費莉達·洛 是蘇格蘭演員,全家包括妹妹 蘇菲·湯普遜 都是演員。湯普遜兒時家境清寒,靠父母接各式各樣的零星演出維持家計,在15歲前的大部分童年時間湯普遜多在蘇格蘭度過,曾表示「蘇格蘭是全世界最美的地方」[2] 。1977年,進入
劍橋大學 英文系就讀,在求學時期,湯普遜對 語文和 文學特別感興趣,湯普遜表示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其後接觸到《 閣樓上的瘋女人 》等書籍,開始對女性主義議題產生濃厚興趣。原本湯普遜想成為作家,但後來因為欣賞能自編自演的喜劇演員 莉莉·湯姆琳 [3] ,加上自己天生性格活潑搞笑,因而將「喜劇演員」當做自己的目標,此時期對湯普遜亦極具啟發性,英國知名演員侯·羅利在後來的訪問中表示,當時大家在學校對湯普遜的暱稱即是"Emma Talented" [4] 。湯普遜參加了學校的知名戲劇社團腳燈俱樂部,亦擔任副主席 [5] ,現今的知名藝人史提芬·費亞與 侯·羅利等人當時也參與了此社團,湯普遜首度登臺演出 阿拉丁一角。湯普遜亦是第一個女子諷喻劇團WOMAN'S HOUR的發起人之一 [6] 。她後來表示,當時每天被一群創意滿點的人所包圍,對於成為演員這件事感覺是個自然而然的發展。1980年2月,自製、自導、自演了劍橋大學的第一部專由女性演出的時事諷刺劇。職業生涯[
編輯] 2008年,在 瑞士 達佛斯的 世界經濟論壇被授予水晶獎的艾瑪·湯普遜 起步階段[
編輯] 1982年,湯普遜自劍橋大學畢業,開始在英國巡演
舞台劇和 音樂劇,並參與劇本編寫,在 西區劇院的音樂劇《Me And My Girl》獲得了高評價,並巡迴 愛丁堡和英國各地。湯普遜同時演出了幾部電視喜劇,如《There's Nothing To Worry About!》等,其喜劇表現受到注目。1987年,其參與的 BBC電視劇《Fortunes of War》亦獲得好評。早期演出亦包括1983年及1984年播放的電視劇《Alfresco》等。她在演員生涯的首次突破表現是在1987年,當時參加電視劇《Tutti Frutti》,並在劇中扮演紅髮吉他手Suzi Kettles。湯普遜也因此劇和《Fortunes of War》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電視類最佳女主角獎。1988年,跨足主持電視喜劇節目《 湯普遜 》;翌年,湯普遜在莎翁舞臺劇《 李爾王》的演出讓《 芝加哥論壇報》評價為「表現過人、傑出」 [7] ,此時期的湯普遜以劇場和小螢幕的雙棲發展為主。奠定地位[
編輯] 湯普遜首次擔任主角是在1990年上映,由
理查·柯蒂斯(Richard Curtis)執導的 喜劇愛情電影《 高個子 》。1992年,在電影《此情可問天》當中的演出得到讚賞,讓其演員生涯產生重大的改變,也因此獲得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肯定。在2013年11月 英國電影學院獎為其舉辦的座談會(A Life In Pictures)中,湯普遜亦表示「我愛這人物,我想詮釋她」。在1993年上映的《 以父之名》中則是飾演 基爾福四人案的辯護 律師 蓋瑞絲·皮爾斯 ,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與 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獎。湯普遜亦在該年上映的《 長日將盡》中與影帝 安東尼·霍普金斯共演。也因這兩次演出,同年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及最佳女配角獎。1995年,湯普遜在《 玻璃情人 》扮演英國畫家 朵拉·卡靈頓 ,獲得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主角的肯定。 電影編劇[
編輯] 早在1989年,美國
幻影製片公司 即開始著手籌備將經典文學小說《理性與感性》改編成真人版同名電影《 理性與感性》,其新任製片 林賽·多蘭 觀看了湯普遜所編寫的喜劇小品節目,認為湯普遜與自己所需要的筆觸口吻相符合,於是邀湯普遜撰寫劇本。但在1990年籌備初期,湯普遜仍是一位名氣不大且完全沒有 編劇經驗的英國女演員,在尋找發行商及資金的階段讓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所幸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高階主管Amy Pascal在看過劇本後,答應擔任發行商。湯普遜前後花了五年時間籌備劇本,手寫的初稿即達300頁,其後也因拍攝預算等問題,又花了兩個月刪改橋段。1995年2月選角階段,原本此片導演 李安和發行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希望由湯普遜親自擔任女主角,因湯普遜曾以《 此情可問天》片中的表現獲奧斯卡影后,但當時已36歲的湯普遜因劇本年齡設定問題,希望由 娜塔莎·李察遜擔任19歲的女主角 愛蓮娜·達斯伍 ,於是李安以調整年齡設定(27歲)說服了湯普遜[8] [9] 。1995年年底上映後,湯普遜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成為史上唯一一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獎的奧斯卡影后,並第三度入圍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湯普遜後來將兩座奧斯卡獎座放置在浴室,而且尷尬的表示應該要把它們放置在更突出的地方;並曾在電視節目《QI》中透露當時將劇本打入電腦後,因電腦故障,而遺失了《理性與感性》的劇本檔案,當時修理員沒辦法復原資料,所以她隻好搭 計程車將電腦拿到好友 史蒂芬·弗萊的家中,並與 侯·羅利一起耗費七個小時才將劇本還原 [10] 。1998年,湯普遜表示感到「疲累」,除了先前已拍攝完成的電影上映之外,至少有兩年沒有拍攝電影,並在1999年誕下一女。2000年後,電視作品包括2001年剃光頭演出的
HBO 電視電影《 心靈病房 》(Wit),在劇中飾演垂死的卵巢癌末期病人,並身兼編劇,湯普遜亦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準備角色。知名影評人 羅傑·艾伯特對此角色評價道,「以一種保持住自尊的方式去對抗無情的現實。如果《 心靈病房 》是一部公映的電影,它絕對能讓艾瑪·湯普遜提名奧斯卡獎,此片是她職業生涯至今最令人感動的演出。」[11] 湯普遜以此片再度提名金球獎、 艾美獎和 美國演員工會獎的女主角和編劇獎。2003年,在同志題材電視劇《 天使在美國》之中一人分飾多角,再度提名 美國演員工會獎迷你影集或電視電影類的最佳女主角和艾美獎最佳女主角。在電視劇《 艾倫 》(Ellen)的演出(飾演自己)也讓湯普遜在1998年獲得艾美獎喜劇類劇集最佳女客串演員的肯定。 2008年,在電影《 愛·從心開始 》拍攝現場的艾瑪·湯普遜擔任綠葉[
編輯] 湯普遜在《
心靈病房 》後的作品多數為配角,表演領域包括配音和編劇等,重要計畫為自編自演的系列電影《魔法保姆麥克菲》。2004年後,《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包括《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等皆有湯普遜的身影,在片中飾演迷糊且老是狀況外的占蔔學教授 西碧·崔老妮。2006年,再度以電影《 口白人生》片中悲觀神經質的作家一角入圍 衛星獎最佳女配角獎。2012年,在系列電影之一《 MIB星際戰警3》片中飾演「探員O」。 2013年,湯普遜以《
大夢想家》片中的精湛演出提名 金球獎、 美國演員工會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等最佳女主角獎,並獲得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女主角獎。而片中被評為年度最棒的演出之一卻未提名奧斯卡獎,則被媒體和圈內演員等人稱為遺珠 [12] 。湯普遜花了超過六個月的時間準備P·L·崔佛斯此角色,並表示此人物與平常所飾演的人物不同,P·L·崔佛斯潛意識裡的情結與其表現出來的抗拒有著某種程度的突兀感,加上律己甚嚴的P·L·崔佛斯並無出格的行為可做為揣摩的線索,因此是自己詮釋過最有挑戰性的角色。 2013年後,湯普遜工作重心又回到
音樂劇《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的巡演等。同年,獲聖塔芭芭拉影展授予「現代藝術大師獎」(Modern Master Award),以表揚其在戲劇領域的貢獻。 個人生活[
編輯] 艾瑪湯普遜的丈夫 葛瑞格·懷斯 艾瑪·湯普遜就讀
劍橋大學期間,曾和同校同學 休·勞瑞有過一段戀情。當時休·勞瑞就讀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學系,距離 紐納姆學院隻有一條街。兩人也一起參加腳燈俱樂部。 湯普遜在1989年8月20日與
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結婚,當時正在參與電影《 戰爭的命運 》的演出。他們後來也在幾部電影中共同演出,包括《亨利五世》、《 再續前世情 》及《都是男人惹的禍》等,在事業和感情的關係皆密不可分,成為當時英國知名媒體口中的「金童玉女」和狗仔小報的追逐焦點。其後雙方事業處於上升期而聚少離多,兩人在1995年9月聲明結束這段婚姻。 2003年,湯普遜與演員
葛瑞格·懷斯 在蘇格蘭的都倫 結婚,她在這裡也擁有第二個家[13] 。他們的女兒Gaia Romilly則於1999年出生。夫婦倆人也在2003年非正式的收養一個16歲的盧安達難民。他們目前正在為了讓他回到盧安達而努力,而他的家人被認為在種族淨化行動中遭到屠殺 [14] 。湯普遜也是一位反對
宗教的無神論者:「我是無神論者。我希望你稱我為一個 無政府主義者(libertarian anarchism)。我抱持恐懼及懷疑的眼光看待 宗教信仰,不足以說我不相信神明。我真的認為宗教信仰令人煩惱。我曾被《 聖經》或《 古蘭經》當中所描述的事物所觸怒,所以我反對它們。 [15] 」而她也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支持者 [16] 和愛滋病基金會的定期資助者,曾前往 烏幹達、 莫三比克、 衣索比亞等地進行慈善計畫。 2010年8月6日,湯普遜受邀在
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下個人星形獎章和手印 [17] 。雖然拍攝了不少部
好萊塢電影,也有不少同行建議湯普遜搬至洛杉磯就近發展,但湯普遜仍居住在家鄉 倫敦。2013年,湯普遜亦曾在訪問中表示,「每次來 洛杉磯,大家都對我很好。住的飯店裡都放滿了鮮花和水果,我都轉不過身了,就像電影《 大夢想家》裡 P·L·崔佛斯第一次來好萊塢一樣。但她的房間裡都是米老鼠和絨毛玩具。」 影視作品[
編輯] 電影[
編輯] 年份 影片 角色 備註與獎項 中文譯名 原名 1989 戰神亨利五世 Henry V 凱薩琳王妃 1990 高個子 The Tall Guy Kate Lemmon 1991 再續前世情 Dead Again Grace/Margaret Strauss 春光奏鳴曲 Impromptu Claudette, Duchess d'Antan 提名— 獨立精神獎最佳女配角 1992 此情可問天 Howards End Margaret Schlegel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堪薩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東南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那一年我們有約 Peter's Friends Maggie Chester 1993 抱得有情郎 Much Ado About Nothing Beatrice 提名— 獨立精神獎最佳女主角 長日將盡 The Remains of The Day Miss Kenton 堪薩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提名—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以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蓋瑞絲·皮爾斯 堪薩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提名—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 1994 魔鬼二世 Junior Dr. Diana Reddin 提名—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 1995 玻璃情人 Carrington 朵拉·卡靈頓 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理性與感性 Sense and Sensibility 愛蓮娜·達斯伍 兼編劇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 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金球獎最佳劇本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劇本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劇本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劇本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劇本
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
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提名—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提名—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 1997 冬天的訪客 The Winter Guest Frances 威尼斯影展Pasinetti獎最佳女演員
提名—歐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1998 風起雲湧 Primary Colors Susan Stanton 猶大之吻 Judas Kiss Sadie Hawkins 2000 寶貝喜臨門 Maybe Baby Druscilla 2002 星銀島 Treasure Planet Captain Amelia 配音 2003 阿根廷幻影 Imagining Argentina Cecilia 愛是您·愛是我 Love Actually Karen 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 2004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西碧·崔老妮 2005 魔法保姆麥克菲 Nanny McPhee 麥克菲保姆 兼編劇 2006 口白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Karen Eiffel 提名—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衛星獎最佳女配角 2007 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西碧·崔老妮 我是傳奇 I Am Legend Dr. Alice Krippin 客串 2008 慾望莊園 Brideshead Revisited Lady Marchmain 愛·從心開始 Last Chance Harvey Kate Walker 提名— 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 2009 名媛教育 An Education 校長 搖滾電台 The Boat That Rocked 夏綠蒂 2010 魔法保姆麥克菲2 Nanny McPhee and the Big Bang 麥克菲保姆 兼編劇 2011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2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西碧·崔老妮 2012 MIB星際戰警3 Men in Black 3 探員O 勇敢傳說 Brave Queen Elinor 配音 2013 美麗魔物 Beautiful Creatures Mrs. Lincoln/Sarafine 提名—倫敦影評人協會獎最佳英國女演員 大夢想家 Saving Mr. Banks P·L·崔佛斯 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Empire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提名—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全美女性電影記者聯盟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丹佛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休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IGN年度最佳電影女演員
提名—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北卡羅萊納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衛星獎最佳電影女主角
提名—聖路易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華盛頓特區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愛情重擊 The Love Punch Kate 2014 艾菲·格蕾 Effie Gray Lady Eastlake 兼導演和編劇 雲端男女 Men, Women & Children 配音 2015 別跟山過不去 A Walk in the Woods The Long Midnight of Barney Thomson Cemolina 天菜大廚 Burnt 蘿西爾醫師 2016 BJ有喜 Bridget Jones's Baby Dr Rawlings 2017 美女與野獸 Beauty and the beast 茶壺太太 邁耶維茨家的故事 (全新增訂版) The Meyerowitz Stories 判決 The Children Act 2018 凸搥特派員:三度出擊 Johnny English Strikes Again 2019 深夜秀 Late Night Katherine Newbury 大冒險家 Missing Link Yeti Elder 配音 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 Men in Black: International 探員O 去年聖誕節 Last Christmas Adelia 2020 杜立德 Dolittle Polynesia 配音 2021 時尚惡女:庫伊拉 Cruella The Baroness 2022 祝你好運,裏奧·格蘭德 Good Luck to You, Leo Grande Nancy Stokes 與愛何關 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Cath 瑪蒂達:音樂劇 Matilda the Musical 特朗奇布爾小姐 電視[
編輯] 年份 劇集 角色 備註 中文譯名 原名 1982 Cambridge Footlights Revue various characters 1集 There'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Mrs. Wally 3集 1983至84 Alfresco various characters 13集 1984 The Young Ones Miss Money-Sterling 1集-《Bambi》 1987 Tutti Frutti Suzi Kettles Fortunes of War Harriet Pringle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電視類最佳女主角獎(British Academy Television Award for Best Actress) 1988 Thompson Various Roles 1989 Look Back in Anger Alison Porter 電視電影 1990 The Winslow Boy Catherine Winslow 電視電影 1992 飲勝 Cheers Nanette Guzman 1集 1994 憂鬱男孩 The Blue Boy Marie Bonnar 電視電影 1997 艾倫 Ellen 本人 1集 艾美獎喜劇類劇集最佳女客串演員(Emmy Award for Outstanding Guest Actress – Comedy Series) Hospital! Elephant Woman 1集 2001 心靈病房 Wit Vivian Bearing 自編自演(電視電影)
提名 —廣播影評人協會電視電影類最佳女主角獎(Broadcast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for Best Actress — TV-Film)
提名 — 艾美獎最佳女主角獎-迷你影集或電影類(Emmy Award for Outstanding Lead Actress – Miniseries or a Movie)
提名 — 艾美獎最佳劇本獎-迷你影集、電影或戲劇類(Emmy Award for Outstanding Writing for a Miniseries, Movie or a Dramatic Special)
提名 — 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迷你影集或電視電影類(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Actress – Miniseries or Television Film)
提名 —衛星獎最佳女主角獎-迷你影集或電視電影類(Satellite Award for Best Actress – Miniseries or Television Film)
提名 — 美國演員工會最佳女演員獎-迷你影集或電視電影類(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 fo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by a Female Actor in a Miniseries or TV Movie)2003 天使在美國 Angels in America Nurse Emily/the Homeless Woman/the Angel America 提名 — 艾美獎最佳女主角獎-迷你影集或電影類(Emmy Award for Outstanding Lead Actress – Miniseries or a Movie)
提名 — 衛星獎最佳女配角獎-迷你影集或電視電影類(Satellite Award for Best Actress – Miniseries or Television Film)
提名 — 美國演員工會最佳女演員獎-迷你影集或電視電影類(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 fo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by a Female Actor in a Miniseries or TV Movie)2019 未來歲月 Years and Years Vivienne Rook 主要劇場演出[
編輯] - 1982年:《Not the Nine O'Clock News》 - 英國巡演
- 1982年:自編自演《Beyond the Footlights》 - 英國
倫敦漢默史密斯劇院(Lyric Shaftesbury) - 1984年:自編自演《Short Vehicle》 -
愛丁堡藝術節(Edinburgh Festival) - 1984─1985年:在
音樂劇《Me and My Girl》中飾演Sally - 英國 倫敦亞德菲劇院(Adelphi Theatre) - 1989年:在約翰·奧斯本(John Osborne)的劇碼《Look Back in Anger》 中飾演Alison - 英國
倫敦漢默史密斯劇院(Lyric Shaftesbury) - 1990年:在
莎士比亞的劇碼《 李爾王》中飾演弄人 - 1990年:在《
仲夏夜之夢》中飾演Helena - 國際巡演 - 2014年:在
音樂劇《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中飾演Mrs. Lovett - 美國 紐約 林肯表演藝術中心
書籍著作[
編輯] - 2012年:《The Further Tale of Peter Rabbit》 -
彼得兔出版110週年企劃 - 2013年:《The Christmas Tale of Peter Rabbit》
延伸閱讀[
編輯] Hewison, Robert. Footlights! A Hundred Years of Cambridge Comedy. Methuen, London. 1984. ISBN 0-413-56050-3. Branagh, Kenneth. Beginning.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89. ISBN 0-312-05822-5. Shuttleworth, Ian. Ken and Em. Headline Book Publishing, London. 1994. ISBN 0-7472-1225-2. Nickson, Chris. Emma: The Many Facets of Emma Thompson. Taylor Publishing. 1997. ISBN 0878339655.
參考資料[
編輯] ^ Beauty Is Much Less Than Skin Deep. [2014-04-1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05-21). ^ IT'S NANNY McME. [2014-04-2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9-12-13). ^ YouTube上的Emma Thompson: On Acting ^ Emma Thompson: the A-lister who sets her own rules. [2014-04-2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0-07-31). ^ Shakespeare Re-dressed: Cross-gender Casting in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 The Cambridge Footlights: First steps in comedy. [2014-04-2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8-12-02). ^ An Impressive `King Lear` Outshines A Flawed, Hilarious `dream`. [2014-04-2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10-17). ^ Interview With Lindsay Doran: Producer Nanny McPhee Returns. [2014-04-2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10-26). ^ Emma Thompson: Write for the Part. [2014-04-2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3-09-25). ^ Movie & TV News - WENN. IMDb.com. 2006-01-17 [2009-01-18].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6-03-23). ^ When a movie hurts too much. [2014-04-2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9-12-01). ^ 奧斯卡公布入圍 明星為遺珠叫屈. [2014-04-20].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0-09-21). ^ Emma Thompson: 'Family is about connection'. [2014-04-2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03-24). ^ The young refugee who was adopted by a famous actress. [2010-04-24].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05-21). ^ Acting on outspoken beliefs. [2010-04-24].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2-05-26). ^ Protesters buy up Heathrow land. [2014-04-2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02-11). ^ 好萊塢星光大道─Emma Thompson. [2014-04-19].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1-05-21).
外部連結[
編輯] 艾瑪·湯普遜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Interview, 1/27/06, Today Entertainment Interview on her views on parenting, 10/01/05, Raisingkids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Interview with Netribution (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 互聯網檔案館)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28–1940 珍妮·蓋諾(1928) 瑪麗·畢克馥(1929) 瑙瑪·希拉(1930) 瑪麗·杜絲勒(1931) 海倫·海絲(1932) 凱瑟琳·赫本(1933) 克勞黛·考爾白(1934) 貝蒂·戴維斯(1935) 露薏絲·蕾娜(1936) 露薏絲·蕾娜(1937) 貝蒂·戴維斯(1938) 費雯·麗(1939) 琴吉·羅傑斯(1940)
1941–1960 瓊·芳登(1941) 葛麗亞·嘉遜(1942) 珍妮佛·瓊絲(1943) 英格麗·褒曼(1944) 瓊·克勞馥(1945) 奧麗維亞·德哈維蘭(1946) 洛蕾塔·揚(1947) 珍·惠曼(1948) 奧麗維亞·德哈維蘭(1949) 朱迪·霍利德(1950) 費雯·麗(1951) 雪莉·布思(1952) 奧黛麗·赫本(1953) 葛麗絲·凱莉(1954) 安娜·馬尼亞尼(1955) 英格麗·褒曼(1956) 瓊安·伍華德(1957) 蘇珊·海華(1958) 西蒙·仙諾(1959) 伊麗莎白·泰勒(1960)
1961–1980 蘇菲亞·羅蘭(1961) 安妮·班克羅夫特(1962) 帕翠夏·尼爾(1963) 茱莉·安德魯絲(1964) 茱莉·姬絲蒂(1965) 伊麗莎白·泰勒(1966) 凱瑟琳·赫本(1967) 凱瑟琳·赫本 / 芭芭拉·斯特賴桑德(1968) 瑪姬·史密芙(1969) 格蘭達·傑克遜(1970) 珍·芳達(1971) 麗莎·明尼利(1972) 格蘭達·傑克遜(1973) 艾倫·鮑絲汀(1974) 露易絲·弗萊徹(1975) 費·唐娜薇(1976) 黛安·基頓(1977) 珍·芳達(1978) 莎莉·菲爾德(1979) 茜茜·斯派塞克(1980)
1981–2000 凱瑟琳·赫本(1981) 梅麗·史翠普(1982) 莎莉·麥克琳(1983) 莎莉·菲爾德(1984) 傑拉丁·佩之(1985) 瑪麗·麥特琳(1986) 雪兒(1987) 茱蒂·福斯特(1988) 潔西卡·坦迪(1989) 凱西·貝茲(1990) 茱蒂·福斯特(1991) 艾瑪·湯普遜(1992) 荷莉·亨特(1993) 潔西卡·蘭芝(1994) 蘇珊·莎蘭登(1995) 法蘭絲·麥杜雯(1996) 海倫·亨特(1997) 葛妮絲·派特洛(1998) 希拉蕊·史旺(1999) 茱莉亞·羅勃茲(2000)
2001–2020 荷莉·貝瑞(2001) 妮可·基嫚(2002) 莎莉·賽隆(2003) 希拉蕊·史旺(2004) 瑞絲·薇斯朋(2005) 海倫·米蘭(2006) 瑪莉詠·柯蒂亞(2007) 凱特·溫斯蕾(2008) 珊卓·布拉克(2009) 娜塔莉·波特曼(2010) 梅麗·史翠普(2011) 珍妮佛·勞倫斯(2012) 凱特·布蘭琪(2013) 茱莉安·摩爾(2014) 布麗·拉爾森(2015) 艾瑪·史東(2016) 法蘭絲·麥杜雯(2017) 奧莉薇雅·柯爾曼(2018) 蕾妮·齊薇格(2019) 法蘭絲·麥杜雯(2020)
2021至今 傑西卡·查斯坦(2021) 楊紫瓊(2022)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動畫長片 最佳動畫短片 最佳紀錄長片 最佳紀錄短片 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原創歌曲 最佳實景短片 最佳音響 最佳音效剪輯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攝影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視覺效果
奧斯卡 最佳改編劇本獎 1928-1940 Benjamin Glazer(1928) Hanns Kräly(1929) Joseph Farnham、 Martin Flavin、 弗朗西絲·馬裏恩和 Lennox Robinson(1930) Howard Estabrook(1931) - Edwin J. Burke(1932)
Victor Heerman和 Sarah Y. Mason(1933) Robert Riskin(1934) Dudley Nichols(1935) - Pierre Collings和Sheridan Gibney(1936)
- Heinz Herald、Geza Herczeg和
Norman Reilly Raine(1937) Ian Dalrymple、 Cecil Arthur Lewis、 W.P. Lipscomb和 蕭伯納(1938) Sidney Howard(1939) Donald Ogden Stewart(1940)
1941-1960 Sidney Buchman和 Seton I. Miller(1941) George Froeschel、 詹姆斯·希爾頓、Claudine West和 Arthur Wimperis(1942) Philip G. Epstein、 Julius J. Epstein和 Howard Koch(1943) Frank Butler和Frank Cavett(1944) Charles Brackett和 比利·懷德(1945) Robert Sherwood(1946) 佐治·薛頓(1947) 約翰·休斯頓(1948) 約瑟夫·曼凱維奇(1949) 約瑟夫·曼凱維奇(1950) Harry Brown和 Michael Wilson(1951) Charles Schnee(1952) Daniel Taradash(1953) 佐治·薛頓(1954) 帕迪·查耶夫斯基(1955) John Farrow、 S. J. Perelman和 James Poe(1956) Carl Foreman和 Michael Wilson(1957) Alan Jay Lerner(1958) Neil Paterson(1959) Richard Brooks(1960)
1961-1980 Abby Mann(1961) Horton Foote(1962) John Osborne(1963) Edward Anhalt(1964) Robert Bolt(1965) Robert Bolt(1966) Stirling Silliphant(1967) James Goldman(1968) Waldo Salt(1969) Ring Lardner、Jr.(1970) Ernest Tidyman(1971) 弗朗西斯·科波拉和 馬裏奧·普佐(1972) 威廉·彼得·布拉蒂(1973) 弗朗西斯·科波拉和 馬裏奧·普佐(1974) Bo Goldman和Laurence Hauben(1975) 威廉·戈德曼(1976) Alvin Sargent(1977) 奧利華·史東(1978) 羅伯特·本頓(1979) Alvin Sargent(1980)
1981-2000 Ernest Thompson(1981) 科斯塔·加夫拉斯和 Donald E. Stewart(1982) 詹姆斯·L·布魯克斯(1983) 彼得·謝弗(1984) Kurt Luedtke(1985) 露絲·鮑爾·賈華拉(1986) 貝納多·貝托魯奇和 Mark Peploe(1987) 基斯杜化·鹹頓(1988) Alfred Uhry(1989) 麥可·布萊克(1990) Ted Tally(1991) 露絲·鮑爾·賈華拉(1992) 斯蒂文·澤裏安(1993) 艾瑞克·羅斯(1994) 艾瑪·湯普遜(1995) 比利·鮑伯·松頓(1996) 柯蒂斯·漢森和 布萊恩·海格蘭(1997) 比爾·坎登(1998) 約翰·艾文(1999) 史蒂芬·加漢(2000)
2001-2020 阿奇瓦·高斯曼(2001) 羅納德·哈伍德(2002) 菲利帕·鮑恩斯、 彼得·傑克遜和 法蘭·華許(2003) 亞曆山大·佩恩和 Jim Taylor(2004) Larry McMurtry和 Diana Ossana(2005) William Monahan(2006) 喬爾·科恩和伊桑·科恩(2007) Simon Beaufoy(2008) 傑弗裏·弗萊徹(2009) 艾倫·索金(2010) 亞曆山大·佩恩、 Jim Rash和 Nat Faxon(2011) 克裏斯·泰瑞歐(2012) 約翰·裏德利(2013) 格拉漢姆·摩爾(2014) 亞當·麥凱、 查爾斯·蘭道夫(2015) 巴裏·傑金斯、 塔賴爾·阿爾文·麥卡尼(2016) 詹姆士·艾佛利 (2017) - Charlie Wachtel, David Rabinowitz,
Kevin Willmott和 史派克·李 (2018) 塔伊加·維迪提 (2019) 基斯杜化·鹹頓、 弗洛裏安·澤勒 (2020)
2021至今 夏安·海德 (2021) 莎拉·波莉 (2022)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動畫長片 最佳動畫短片 最佳紀錄長片 最佳紀錄短片 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原創歌曲 最佳實景短片 最佳音響 最佳音效剪輯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攝影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視覺效果
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女主角 1952年–1967年 英國 1952:費雯·麗 · 1953: 奧黛麗·赫本 · 1954: 伊馮娜·米切爾 · 1955: 凱蒂·約翰遜 · 1956: 弗吉尼娅·麥克納 · 1957: 希瑟·西爾斯 · 1958: 伊雷妮·沃思 · 1959: 奧黛麗·赫本 · 1960: 蕾切爾·羅伯茨 · 1961: 多拉·布賴恩 · 1962: 萊斯莉·卡倫 · 1963: 蕾切爾·羅伯茨 · 1964: 奧黛麗·赫本 · 1965: 茱莉·姬絲蒂 · 1966: 伊麗莎白·泰勒 · 1967: 伊蒂絲·埃文斯 外國 1952:茜蒙·仙諾 · 1953: 萊斯莉·卡倫 · 1954: 科内爾·博爾歇斯 · 1955: 貝齊·布萊爾 · 1956: 安娜·馬尼亞尼 · 1957: 茜蒙·仙諾 · 1958: 茜蒙·仙諾 · 1959: 莎莉·麥克琳 · 1960: 莎莉·麥克琳 · 1961: 索非娅·羅蘭 · 1962: 安妮·班克羅夫特 · 1963: 帕翠夏·尼爾 · 1964: 安妮·班克羅夫特 · 1965: 帕翠夏·尼爾 · 1966: 珍妮·摩露 · 1967: 阿努克·艾梅 1968年–1980年 1968:凱瑟琳·赫本 · 1969: 瑪姬·史密斯 · 1970: 凱瑟琳·羅斯 · 1971: 格蘭達·傑克遜 · 1972: 麗莎·明尼利 · 1973: 斯特凡娜·奧德朗 · 1974: 瓊安·伍華德 · 1975: 艾倫·鮑絲汀 · 1976: 露易絲·弗萊徹 · 1977: 黛安·基頓 · 1978: 珍·芳達 · 1979: 珍·芳達 · 1980: 茱蒂·戴維斯 1981年–2000年 1981:梅麗·史翠普 · 1982: 凱瑟琳·赫本 · 1983: 茱莉·華特絲 · 1984: 瑪姬·史密斯 · 1985: 佩吉·阿什克羅福特 · 1986: 瑪姬·史密斯 · 1987: 安妮·班克羅夫特 · 1988: 瑪姬·史密斯 · 1989: 保利娜·科林斯 · 1990: 潔西卡·坦迪 · 1991: 茱蒂·佛斯特 · 1992: 艾瑪·湯普遜 · 1993: 荷莉·杭特 · 1994: 蘇珊·莎蘭登 · 1995: 艾瑪·湯普遜 · 1996: 布蘭達·布蕾辛 · 1997: 茱蒂·丹契 · 1998: 凱特·布蘭琪 · 1999: 安妮特·班寧 · 2000: 茱莉亞·羅勃茲 2001年–2020年 2001:茱蒂·丹契 · 2002: 妮可·基嫚 · 2003: 史卡莉·喬韓森 · 2004: 伊美黛·史道頓 · 2005: 瑞斯·薇絲朋 · 2006: 海倫·米蘭 · 2007: 瑪莉安·歌迪雅 · 2008: 凱特·溫斯蕾 · 2009: 嘉莉·慕萊根 · 2010: 娜塔莉·波曼 · 2011: 梅麗·史翠普 · 2012: 艾曼紐·麗娃: · 2013: 凱特·布蘭琪 · 2014: 茱莉安·摩爾 · 2015: 布麗·拉爾森 · 2016: 艾瑪·史東 · 2017: 法蘭絲·麥杜雯 · 2018: 奧莉薇雅·柯爾曼 · 2019: 蕾妮·齊薇格 · 2020: 法蘭絲·麥杜雯 2021年–2040年 2021:喬安娜·斯坎倫 · 2022: 凱特·布蘭琪 註:1952年-1967年分為「最佳英國女演員」與「最佳外國女演員」,1968年-1984年合併為「最佳女演員」,1985年改稱為「最佳女主角」。金球獎 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1943–1960 1943:珍妮佛·瓊絲 · 1944: 英格麗·褒曼 · 1945: 英格麗·褒曼 · 1946: 羅莎琳德·拉塞爾 · 1947: 羅莎琳德·拉塞爾 · 1948: 珍·惠曼 · 1949: 奧麗維亞·德哈維蘭 · 1950: 格洛麗亞·斯旺森 · 1951: 珍·惠曼 · 1952: 雪莉·布思 · 1953: 奧黛麗·赫本 · 1954: 葛麗絲·凱莉 · 1955: 安娜·馬尼亞尼 · 1956: 英格麗·褒曼 · 1957: 瓊安·伍華德 · 1958: 蘇珊·海華 · 1959: 伊麗莎白·泰勒 · 1960: 葛麗·嘉遜 1961–1980 1961:傑拉丁·佩之 · 1962: 傑拉丁·佩之 · 1963: 萊斯莉·卡倫 · 1964: 安妮·班克勞馥 · 1965: 薩曼莎·艾加 · 1966: 阿努克·艾梅 · 1967: 伊蒂絲·埃文斯 · 1968: 瓊安·伍華德 · 1969: 詹妮薇芙·布卓 · 1970: 艾莉·麥克勞 · 1971: 珍·芳達 · 1972: 麗芙·烏曼 · 1973: 瑪莎·曼森 · 1974: 吉娜·羅蘭茲 · 1975: 露易絲·弗萊徹 · 1976: 費·唐娜薇 · 1977: 珍·芳達 · 1978: 珍·芳達 · 1979: 莎莉·菲爾德 · 1980: 瑪麗·泰勒·摩爾 1981–2000 1981:梅麗·史翠普 · 1982: 梅麗·史翠普 · 1983: 莎莉·麥克琳 · 1984: 莎莉·菲爾德 · 1985: 琥碧·戈柏 · 1986: 瑪麗·麥特琳 · 1987: 莎莉·柯蘭 · 1988: 莎莉·麥克琳/ 茱蒂·佛斯特/ 雪歌妮·薇佛 · 1989: 蜜雪兒·菲佛 · 1990: 凱西·貝茲 · 1991: 茱蒂·佛斯特 · 1992: 艾瑪·湯普遜 · 1993: 荷莉·亨特 · 1994: 潔西卡·蘭芝 · 1995: 莎朗·史東 · 1996: 布蘭達·布蕾辛 · 1997: 茱蒂·丹契 · 1998: 凱特·布蘭琪 · 1999: 希拉蕊·史旺 · 2000: 茱莉亞·羅勃茲 2001–2020 2001:西西·史派克 · 2002: 妮可·基嫚 · 2003: 莎莉·賽隆 · 2004: 希拉蕊·史旺 · 2005: 費麗西蒂·荷夫曼 · 2006: 海倫·米蘭 · 2007: 茱莉·克莉絲蒂 · 2008: 凱特·溫斯蕾 · 2009: 珊卓·布拉克 · 2010: 娜塔莉·波曼 · 2011: 梅麗·史翠普 · 2012: 潔西卡·崔絲坦 · 2013: 凱特·布蘭琪 · 2014: 茱莉安·摩爾 · 2015: 布麗·拉爾森 · 2016: 伊莎貝·雨蓓 · 2017: 法蘭西絲·麥朵曼 · 2018: 格倫·克洛斯 · 2019: 蕾妮·齊薇格 · 2020: 安德拉·戴 2021–2040 2021:妮可·基嫚 · 2022: 凱特·布蘭切特 註:1943年-1950年不區分「戲劇類」與「音樂及喜劇類」。1951年起,獨立出此兩種獎項,分開頒獎。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女主角 希爾薇 (1966)碧比·安德松 (1967) 麗芙·烏曼 (1968) 凡妮莎·蕾格烈芙 (1969) 格蘭達·傑克遜 (1970) 珍·芳達 (1971) 西西莉·泰森 (1972) 麗芙·烏曼 (1973) 麗芙·烏曼 (1974) 伊莎貝·艾珍妮 (1975) 西西·史派克 (1976) 黛安·基頓 (1977) 英格麗·褒曼 (1978) 莎莉·菲爾德 (1979) 西西·史派克 (1980) 馬裏莉亞·佩拉 (1981)梅莉·史翠普 (1982) 黛博拉·溫姬 (1983) 凡妮莎·蕾格烈芙 (1984) 凡妮莎·蕾格烈芙 (1985) 柯洛·韋柏 (1986)艾蜜莉·洛伊德 (1987)茱蒂·戴維斯 (1988) 蜜雪兒·菲佛 (1989) 安傑麗卡·休斯頓 (1990) 艾莉森·斯戴曼 (1991)艾瑪·湯普遜 (1992) 荷莉·杭特 (1993) 珍妮佛·傑森·李 (1994) 伊麗莎白·蘇 (1995) 艾蜜莉·華森 (1996) 茱莉·克莉絲蒂 (1997) 艾莉·西蒂 (1998)瑞絲·薇斯朋 (1999) 蘿拉·琳妮 (2000) 娜歐蜜·華茲 (2001) 黛安·蓮恩 (2002) 莎莉·賽隆 (2003) 伊美黛·史道頓 / 希拉蕊·史旺 (2004) 瑞絲·薇斯朋 (2005) 海倫·米蘭 (2006) 茱莉·克莉絲蒂 (2007) 莎莉·霍金斯 (2008) 友蘭達·夢露 (2009) 焦萬娜·梅佐焦爾諾 (2010) 克絲汀·鄧斯特 (2011) 艾曼紐·麗娃 (2012) 凱特·布蘭琪 (2013) 瑪莉詠·柯蒂亞 (2014) 夏綠蒂·蘭普琳 (2015) 伊莎貝·雨蓓 (2016) 莎莉·霍金斯 (2017) 奧莉薇雅·柯爾曼 (2018) 瑪麗·凱·普萊斯 (2019) 法蘭西絲·麥朵曼 (2020) 潘妮洛普·克魯茲 (2021) 凱特·布蘭琪 (2022)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1935年-1940年 葛麗泰·嘉寶 (1935) 露薏絲·蕾娜 (1936) 葛麗泰·嘉寶 (1937) 瑪格麗特·薩拉文 (1938) 費雯·麗 (1939) 凱瑟琳·赫本 (1940)
1941年-1960年 瓊·芳登 (1941) 阿格尼絲·穆爾黑德 (1942) 艾達·盧皮諾 (1943) 塔盧拉·班克黑德 (1944) 英格麗·褒曼 (1945) 西莉亞·約翰遜 (1946) 黛博拉·寇兒 (1947) 奧莉薇亞·德哈維蘭 (1948) 奧莉薇亞·德哈維蘭 (1949) 貝蒂·戴維斯 (1950) 費雯·麗 (1951) 雪莉·布思 (1952) 奧黛麗·赫本 (1953) 葛麗絲·凱莉 (1954) 安娜·馬尼亞尼 (1955) 英格麗·褒曼 (1956) 黛博拉·寇兒 (1957) 蘇珊·海華 (1958) 奧黛麗·赫本 (1959) 黛博拉·寇兒 (1960)
1961年-1980年 蘇菲亞·羅蘭 (1961) 帕翠夏·尼爾 (1963) 金·斯坦利 (1964) 茱莉·克莉絲蒂 (1965) 伊莉莎白·泰勒 / 琳恩·雷德格雷夫 (1966) 伊蒂絲·埃文斯 (1967) 瓊安·伍華德 (1968) 珍·芳達 (1969) 格蘭達·傑克遜 (1970) 珍·芳達 (1971) 麗芙·烏曼 (1972) 瓊安·伍華德 (1973) 麗芙·烏曼 (1974) 伊莎貝·艾珍妮 (1975) 麗芙·烏曼 (1976) 黛安·基頓 (1977) 英格麗·褒曼 (1978) 莎莉·菲爾德 (1979) 西西·史派克 (1980)
1981年-2000年 格蘭達·傑克遜 (1981) 梅莉·史翠普 (1982) 莎莉·麥克琳 (1983) 佩吉·阿什克羅福特 (1984) 諾爾瑪·阿萊安德羅 (1985) 西西·史派克 (1986) 荷莉·杭特 (1987) 梅莉·史翠普 (1988) 蜜雪兒·菲佛 (1989) 瓊安·伍華德 (1990) 茱蒂·佛斯特 (1991) 艾瑪·湯普遜 (1992) 荷莉·杭特 (1993) 琳達·菲奧倫蒂諾 (1994) 珍妮佛·傑森·李 (1995) 艾蜜莉·華森 (1996) 茱莉·克莉絲蒂 (1997) 卡麥蓉·狄亞茲 (1998) 希拉蕊·史旺 (1999) 蘿拉·琳妮 (2000)
2001年-2020年 西西·史派克 (2001) 黛安·蓮恩 (2002) 霍普·戴維斯 (2003) 伊美黛·史道頓 (2004) 瑞絲·薇斯朋 (2005) 海倫·米蘭 (2006) 茱莉·克莉絲蒂 (2007) 莎莉·霍金斯 (2008) 梅莉·史翠普 (2009) 安妮特·班寧 (2010) 梅莉·史翠普 (2011) 瑞秋·懷茲 (2012) 凱特·布蘭琪 (2013) 瑪莉詠·柯蒂亞 (2014) 瑟夏·羅南 (2015) 伊莎貝·雨蓓 (2016) 瑟夏·羅南 (2017) 雷吉娜·霍爾 (2018) 露琵塔·尼詠歐 (2019) 西德尼·弗拉尼根 (2020)
2021年-2040年 女神卡卡 (2021)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1980-1999 吉娜·羅蘭茲 (1980) 馬裏莉亞·佩拉 (1981)梅莉·史翠普 (1982) 羅珊娜·艾奎特 (1983) 茱蒂·戴維斯 (1984) 傑拉丁·佩之 (1985) 柯洛·韋柏 (1986)荷莉·杭特 (1987) 梅拉尼·格裏菲思 (1988) 潔西卡·坦迪 (1989) 安傑麗卡·休斯頓 (1990) 吉娜·戴維斯 (1991) 艾瑪·湯普遜 (1992) 荷莉·杭特 (1993) 茱莉安·摩爾 (1994) 妮可·基嫚 (1995) 布蘭達·布蕾辛 (1996) 海倫娜·寶漢·卡特 (1997) 莎曼沙·摩頓 (1998)希拉蕊·史旺 (1999)
2000-2019 艾倫·鮑絲汀 (2000) 蒂妲·絲雲頓 (2001) 瑪姬·葛倫霍 (2002) 史嘉蕾·喬韓森 (2003) 希拉蕊·史旺 (2004) 瑞絲·薇斯朋 (2005) 海倫·米蘭 (2006) 瑪莉詠·柯蒂亞 (2007) 莎莉·霍金斯 (2008) 梅莉·史翠普 (2009) 娜塔莉·波曼 (2010) 蜜雪兒·威廉絲 (2011) 艾曼紐·麗娃 (2012) 凱特·布蘭琪 (2013) 瑪莉詠·柯蒂亞 (2014) 夏綠蒂·蘭普琳 (2015) 伊莎貝·雨蓓 (2016) 莎莉·霍金斯 (2017) 瑪莉莎·麥卡錫 (2018) 瑟夏·羅南 (2019)
2020-至今 西德尼·弗拉尼根 (2020) 艾拉娜·海姆 (2021) 楊紫瓊 (2022)
意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外國女演員 英格麗·褒曼 (1957) 狄波拉·嘉 (1959) 奧黛麗·赫本 (1960) 碧姬·芭杜 (1961) 奧黛麗·赫本 (1962) 傑拉丁·佩之 (1963) 莎莉·麥克琳 (1964) 奧黛麗·赫本 (1965) 茱莉·安德絲 (1966) 茱莉·姬絲蒂 / 伊麗莎白·泰勒 (1967) 費·唐娜薇 / 凱瑟琳·赫本 (1968) 米娅·法羅 / 芭芭拉·斯特賴桑德 (1969) 麗莎·明內利 (1970) 艾莉·麥克勞 (1971) 伊麗莎白·泰勒 (1972) 麗莎·明內利 (1973) 芭芭拉·斯特賴桑德 / 塔特姆·奧尼爾 (1974) 麗芙·烏曼 (1975) 伊莎貝爾·阿佳妮 / 格蘭達·傑克遜 (1976) 費·唐娜薇 / 安妮·姬拉鐸 (1977) 珍·芳達 / 茜蒙·仙諾 (1978) 英格麗·褒曼 / 麗芙·烏曼 (1979) 伊莎貝·雨蓓 (1980) 凱撒琳·丹尼芙 (1981) 黛安·基頓 (1982) 茱莉·安德絲 (1983) 莎莉·麥克琳 (1984) 梅麗·史翠普 (1985) 梅麗·史翠普 (1986) 諾爾瑪·阿萊安德羅 (1987) 雪兒 (1988) 茱迪·科士打 (1989) 潔西卡·坦迪 (1990) 安娜·芭麗瑤 (1991) 吉娜·戴維斯 / 蘇珊·莎蘭登 (1992) 艾曼紐·琵雅 / 蒂達·史雲頓 / 艾瑪·湯普遜 (1993) 艾瑪·湯普遜 (1994) 茱迪·科士打 (1995) 蘇珊·莎蘭登 (1996)
黃金時段艾美獎喜劇類影集最佳客串女演員 克蘿麗絲·利奇曼 (1975) 比娅·理查茲 (1988) 科琳·杜赫斯特 (1989) 斯伍茜·庫爾茨 (1990) 科琳·杜赫斯特 (1991) - 無 (1992)
特蕾西·厄爾曼 (1993) 艾蓮·赫格 (1994) 辛蒂·羅波 (1995) 貝蒂·懷特 (1996) 卡蘿爾·伯内特 (1997) 艾瑪·湯普遜 (1998) 特蕾西·厄爾曼 (1999) 珍·斯馬特 (2000) 珍·斯馬特 (2001) 克蘿麗絲·利奇曼 (2002) 克裏斯蒂娜·艾伯蓋特 (2003) 羅娜·蓮妮 (2004) 凱瑟琳·茱斯頓 (2005) 克蘿麗絲·利奇曼 (2006) 伊萊恩·斯特裏奇 (2007) 凱瑟琳·茱斯頓 (2008) 蒂娜·菲 (2009) 貝蒂·懷特 (2010) 格溫妮絲·帕特羅 (2011) 凱西·貝茲 (2012) 梅莉莎·李歐 (2013) 烏佐·阿杜巴 (2014) 瓊安·庫薩克 (2015) 蒂娜·菲、 艾米·波勒 (2016) 梅麗莎·麥卡西 (2017) 蒂芬妮·哈戴許 (2018) 珍·林奇 (2019) 瑪雅·魯道夫 (2020) 瑪雅·魯道夫 (2021) 蘿莉·麥凱佛 (2022)
金球獎最佳劇本 羅伯特·鮑特 (1965)羅伯特·鮑特 (1966)史泰靈·薛立芬 (1967)史泰靈·薛立芬 (1968)布裏奇特·博蘭德 、約翰·黑爾和理查德·索科洛夫 (1969)艾瑞克·席格爾 (1970) 帕迪·查耶夫斯基 (1971) 弗朗西斯·科波拉和 馬裏奧·普佐 (1972) 威廉·彼得·布拉蒂 (1973) 羅伯特·湯恩 (1974)波·戈爾德曼 和勞倫斯·豪班 (1975)帕迪·查耶夫斯基 (1976) 尼爾·賽門 (1977) 奧利華·史東 (1978) 羅伯特·本頓 (1979) 威廉·彼得·布拉蒂 (1980) 埃内斯特·湯普森 (1981)約翰·布裏利 (1982)詹姆斯·L·布魯克斯 (1983) 彼得·謝弗 (1984) 伍迪·艾倫 (1985) 羅伯特·鮑特 (1986)貝納多·貝托魯奇、 馬克·沛柏洛 和恩佐·溫加裏 (1987)娜歐蜜·芳納·吉倫荷 (1988) 奧利華·史東和 羅尼·科維克 (1989)麥可·布萊克 (1990) 卡莉·克裏 (1991)波·戈爾德曼 (1992)斯蒂文·澤裏安 (1993)昆汀·塔倫蒂諾 (1994) 艾瑪·湯普遜 (1995) 史考特·亞歷山大與賴瑞·卡拉辛斯基 (1996) 本·阿弗萊克和 馬特·戴蒙 (1997) 馬克·諾曼 和湯姆·斯托帕德 (1998) 艾倫·鮑爾 (1999) 史蒂芬·加漢 (2000) 阿奇瓦·高斯曼 (2001) 亞曆山大·佩恩和 吉姆·泰勒 (2002)蘇菲亞·柯波拉 (2003) 亞曆山大·佩恩和 吉姆·泰勒 (2004)拉裏·麥克默特裏 和黛安娜·歐莎娜 (2005)彼得·摩根 (2006) 科恩兄弟 (2007) 賽門·鮑佛伊 (2008) 賈森·雷特曼和 謝爾頓·特納 (2009)艾倫·索金 (2010) 伍迪·艾倫 (2011) 昆汀·塔倫蒂諾 (2012) 斯派克·瓊斯 (2013)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尼古拉斯·迦科波恩 、亞曆山大·迪内拉裏斯 和阿曼多·波 (2014)艾倫·索金 (2015) 達米恩·查澤雷 (2016) 馬丁·麥多納 (2017) 布萊恩·海耶斯·庫瑞、 彼得·法拉利和 尼克·瓦侖加 (2018)昆汀·塔倫蒂諾 (2019) 艾倫·索金 (2020) 簡尼夫·班納 (2021) 馬丁·麥多納 (2022)
帝國獎最佳女主角 妮可·基嫚(1996) 法蘭絲·麥杜雯(1997) 瓊·愛倫(1998) 凱特·布蘭切特(1999) 格溫妮絲·帕特羅(2000) 康妮·尼爾森(2001) 妮可·基嫚(2002) 克斯汀·鄧斯特(2003) 烏瑪·瑟曼(2004) 茱莉·蝶兒(2005) 譚蒂·紐頓(2006) 佩内洛普·克魯茲(2007) 姬拉·麗莉(2008) 海倫娜·博納姆·卡特(2009) 佐伊·索爾達娜(2010) 勞米·拉佩斯(2011) 奧莉薇雅·柯爾曼(2012) 珍妮佛·勞倫斯(2013) 艾瑪·湯普遜(2014) 裴淳華(2015) 艾莉西亞·薇坎德(2016) 菲麗希缇·瓊斯(2017) 黛西·蕾德莉(2018)
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瓊·克勞馥 (1945) 安娜·馬尼亞尼 (1946) 西莉亞·約翰遜 (1947) 奧麗維亞·德哈維蘭 (1948) 格洛麗亞·斯旺森 (1950) 簡·斯特林 (1951) 雪莉·布思 (1952) 珍·西蒙絲 (1953) 格蕾絲·凱利 (1954) 安娜·馬尼亞尼 (1955) 多蘿西·麥圭爾 (1956) 瓊安·伍華德 (1957) 英格麗·褒曼 (1958) 茜蒙·仙諾 (1959) 葛麗·嘉遜 (1960) 傑拉丁·佩之 (1961) 安妮·班克羅夫特 (1962) 帕翠夏·尼爾 (1963) 金·斯坦利 (1964) 茱莉·姬絲蒂 (1965) 伊麗莎白·泰勒 (1966) 伊蒂絲·埃文斯 (1967) 麗芙·烏曼 (1968) 傑拉丁·佩之 (1969) 格蘭達·傑克遜 (1970) 艾琳·帕帕斯 (1971) 西西莉·泰森 (1972) 麗芙·烏曼 (1973) 吉娜·羅蘭茲 (1974) 伊莎貝爾·阿佳妮 (1975) 麗芙·烏曼 (1976) 安妮·班克羅夫特 (1977) 英格麗·褒曼 (1978) 莎莉·菲爾德 (1979) 西席·斯貝西克 (1980) 格蘭達·傑克遜 (1981) 梅麗·史翠普 (1982) 莎莉·麥克琳 (1983) 佩吉·阿什克羅福特 (1984) 琥碧·戈柏 (1985) 凱瑟琳·特納 (1986) 莉蓮·吉許 / 荷莉·亨特 (1987) 茱迪·科士打 (1988) 蜜雪兒·菲佛 (1989) 米娅·法羅 (1990) 吉娜·戴維斯 / 蘇珊·莎蘭登 (1991) 艾瑪·湯普遜 (1992) 荷莉·亨特 (1993) 米蘭達·理查森 (1994) 艾瑪·湯普遜 (1995) 法蘭絲·麥杜雯 (1996) 海倫娜·博納姆·卡特 (1997) 費爾蘭德·蒙特納哥 (1998) 珍妮特·麥克蒂爾 (1999) 茱莉娅·羅伯茨 (2000) 荷莉·貝瑞 (2001) 茱莉安·摩爾 (2002) 黛安·基頓 (2003) 安妮特·班寧 (2004) 費利西蒂·赫夫曼 (2005) 海倫·美蘭 (2006) 茱莉·姬絲蒂 (2007) 安妮·海瑟薇 (2008) 嘉莉·慕萊根 (2009) 萊斯莉·曼維爾 (2010) 蒂達·史雲頓 (2011) 傑西卡·查斯坦 (2012) 艾瑪·湯普遜 (2013) 茱莉安·摩爾 (2014) 布麗·拉爾森 (2015) 艾美·亞當斯 (2016) 梅麗·史翠普 (2017) Lady Gaga (2018) 蕾妮·齊薇格 (2019) 嘉莉·慕萊根 (2020) 瑞秋·曾格勒 (2021) 楊紫瓊 (2022)
規範控制 -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7029507 BNC: 000535105 BNE: XX1086761 BNF: cb13999086q (data) CiNii: DA10247418 CONOR: 20036195 FAST: 235340 GND: 119317060 ISNI: 0000 0001 2141 9298 J9U: 987007278868405171 LCCN: n88655644 LNB: 000268390 MusicBrainz: 2693d6a0-b225-42ea-a7b7-d4e8b5ab136a NDL: 001121595 NKC: pna2005280869 NLK: KAC2020K8292 NLP: a0000002956679 NSK: 000546344 NTA: 095395156 SELIBR: 275991 SNAC: w6ds3dsw SUDOC: 051837749 VIAF: 85084553
圖騰 12: 黃人 Yellow Human
紅蛇 波符 13 天的第 8 天
內在女神力: KIN.246 水晶的白世界橋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 KIN.193 光譜的紅天行者
這天的星系印記是 KIN.112, 名號是 【銀河星系的黃人】 、 【紅蛇波符 之 銀河黃人】 也可以是 【銀河黃人.紅蛇波符】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稱號呢?
紅蛇作為20個波符中的第九個,讓我們能透過更宏觀的視角去體會,何為存在?沒有雙腳的蛇是如何在這個現實世界中生存的,我們可以試想,這個肉身的覺知是否有著更高智慧的連結,蛇之所以能行走站立,並非依靠軟骨等其他相關科學論述,而是在於其強大的生命力與土地連結的特殊性,我們不需去恐懼擔憂是否能夠在社會上立足,因為每一個人的存在就是一種祝福,外觀的美醜從來不是宇宙觀照的面向,我們每一個人都受到全然的祝福,能夠感受到全然的愛,生生不息不是表面上字義的理解,而是一種持續運行的常態,對應著天體映照世間。
KIN.112 位於 紅蛇波符 13 天中的第 8 天,銀河音階為調性 8
調性 8 的名稱是銀河星系,重點在於協調自身與眾人能量,擴大服務的形式與範圍,讓美好世界如繁星般耀眼並備受期待。
在紅蛇波符 13 天中,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的靜心中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是紅蛇波符的第 8 天,我的問題是:我是否忠於我的信念生活?。黃人,能使我忠於我的信念生活。
今天的星際原型圖騰為黃人,我們稱之為主印記, 黃人象徵智慧,善於思考,在自由與責任間尋求平衡,成熟的黃人能夠在選擇後勇於承擔,活出真正的自由。
每個主印記都蘊藏著五大神諭,除了中央的主印記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圖騰,分別為右邊的【支持】圖騰、上方的【引導】圖騰、左邊的【挑戰擴展】圖騰及下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黃人與藍手相互為對方的支持圖騰, 藍手讓黃人的思想得以展現,在藍手的巧思下,黃人心中的理想智慧得以具象化,透過實物的展現,讓一切不會僅僅停留在思維與意識中。
黃人的引導依據KIN的調性不同會有五種可能性,KIN.112的引導圖騰是黃戰士 , 黃戰士引導著我們勇敢無懼地去實現夢想,所有的夢想都需要時間去成就,在一步步的突破中我們需要無比的勇氣,黃戰士的無畏提供我們滋糧,讓我們堅實挺立不畏風霜,終將取得豐碩的成果。
黃人與白風相互為對方的挑戰擴展圖騰, 白風為黃人的挑戰擴展,黃人重思考,責任的議題在生活中如影隨形,相較於白風貌似不受控的無拘無束,黃人也許會不解而搖頭嘆息,然而當黃人能認識體會到白風的自在其實有其適切及必要性時,對於原本封閉拘謹的思考面向也許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黃人與紅月相互為對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黃人有可能在自我的意識或認知上感到懷疑阻礙,紅月的意識流動性,可以適時對這樣的情況給予衝擊與鼓勵,讓閉塞的思慮應運而開。
當我們能將五大神諭力量啟動合一時,將可發揮出 KIN.246 水晶的白世界橋 的內在能量。
每年 4 月 15 日的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皆為 KIN.193 光譜的紅天行者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是我們圖騰調性中,另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也是另一個我們值得學習及體會的課題。
銀河星系黃人的 KIN260 肯定句是:【我能夠持續擴展學習能量,探索更深層的無邊智慧】
另外就彩虹數字來說 1959 年 4 月 15 日 有著 陽性密碼 34/7(2級)、陰性密碼 35/8(7級)的數字能量。
每一個圖騰印記都有著值得探討的深意,每一個數字更有著特殊的能量與意義,更多資訊我們將持續更新,歡迎多多分享本站內容,也邀請您來本站 粉絲專頁 按個讚,感謝您。
祝福你,祝福我.你是我,我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