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別林 Charles Chaplin
-
英國喜劇演員
維基百科: 爵士,KBE(英語: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 英國 喜劇演員、 導演 [1] 。查理·卓别林于好萊塢 電影早期與中期尤為成功活躍。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基礎,與 哈羅德·勞埃德、 巴斯特·基頓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查理·卓別林戴着 博勒帽與禮服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藝人都模仿過其表演方式。 查理·卓別林内心則一副紳士氣度、穿着一件窄小禮服、特大褲子與鞋、戴着一頂博勒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形象。于
無聲電影時期卓别林為最有才能與影響最大人物之一。他自己編寫、導演、表演、發行自己電影。從于英國大劇院作為孩童演員登台演出,到他88歲過世為止,其職業生涯超過70年(77年)。從 查爾斯·狄更斯式 倫敦童年一直達到了電影工業世界頂端,查理·卓別林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偶像。 早年生活[
編輯] 1910年代的卓别林 查爾斯·斯賓賽·卓别林于1889年4月16日出生,為
漢娜·卓别林和 老查理·卓别林之子。他的祖母是一名 吉蔔賽人. [2] [3] [4] [5] 。卓别林本人并無出生證明,但自認生于南倫敦 沃爾沃思東街 [6] [7] [a] 。他的父母在他出生四年前結婚,當時老查理·卓别林成為漢娜的第一個兒子 悉尼·約翰·希爾的法定監護人 [11] [b] 。卓别林出生時,他的父母都是音樂廳的藝人。漢娜是鞋匠的女兒[12] ,藝名莉莉·哈雷(Lily Harley)[13] ,演藝生涯短暫而不成功。而老查理·卓别林是屠夫的兒子[14] ,是一位受歡迎的歌手[15] 。盡管卓别林的父母始終沒有離婚,但是他們大概在1891年在卓别林2歲時就已分居[16] ,查理與他的同母異父的哥哥悉尼·約翰·卓别林随他們的母親生活。第二年,漢娜生下了第三個兒子喬治·惠勒·德萊登,他的父親是音樂廳藝人利奧·德萊頓。孩子在六個月大時被德萊登帶走,三十年中沒有進入卓别林的生活 [17] 。卓别林的童年充滿了貧窮和艱辛,根據他的授權傳記作家大衛·羅賓遜的說法,卓别林最終的人生軌迹是“所有白手起家的故事中最戲劇化的”。
[18] 卓别林的童年,是在倫敦肯甯頓區,與母親和同母異父的哥哥 悉尼·約翰·卓别林一起度過。1894年漢娜因嗓子突然失聲而失業,家境每況愈下,除了偶爾的護理和裁縫,漢娜沒有其他收入來源,老卓别林也沒有提供任何經濟支持。 [19] 随着情況惡化,兄弟兩人被送入蘭貝斯救濟院(Lambeth Workhouse),當時查理·卓别林隻有7歲。 [c] 這座救濟院現在已辟為電影博物館。院方将他安置在倫敦中區貧民學校,卓别林記得這是“一種孤獨的生活”。 [21] 18個月后,他與母親短暫團聚,1898年7月,漢娜被迫再次将兒子送到濟貧院。兩個男孩很快被送往另一所收容貧困兒童的機構諾伍德學校。[22] 1898年9月,漢娜被送進坎恩山精神病院;她患上了精神病,似乎是由梅毒感染和營養不良引起
[23] 。在她住院的兩個月裏,卓别林和哥哥悉尼被送去和父親住在一起,孩子們幾乎不認識他們的父親[24] 。當時老查理已經是一名嚴重的酗酒者,在那裏的生活非常糟糕,以至于引起國家防止虐待兒童協會的關注 [25] 。兩年后,卓别林的父親死于肝硬化,年僅38歲[26] 。當時悉尼和查理不知道他們還有一個被父親撫養大的同母異父的兄弟,后來這個兄弟(查理•卓别林)在好萊塢的制片廠中工作。7年後,他離開了孤兒學校,成了一名流浪兒。他當過報童、雜貨店小夥計、玩具小販、醫生的小傭人、吹玻璃的小工人,還在遊藝場掃過地。 漢娜進入了病情緩解期,但在1903年5月再次發病
[25] 。當時14歲的卓别林負責把母親送到診所,又從那裏她被送回坎恩山精神病院[27] 。他獨自生活了幾天,尋找食物,偶爾露宿,直到兩年前 – 加入海軍的悉尼 – 回來[28] 。八個月后,漢娜從精神病院出來[29] ,但在1905年3月,她的病又複發了,這次是永久性的。卓别林后來寫道:“除了接受可憐母親的命運,我們無能為力”,她一直受到照料,直到1928年去世。[30] 1920年查理·卓别林将他的母親接到美國,1928年漢娜·卓别林在好萊塢去世。舞台生涯[
編輯] 1894年1月,四歲的卓别林(還未過生日)在倫敦的大劇院代替他的母親首次登台表演。他小時候曾生過一次大病,數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親便會在窗前給他表演外面發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為他在
倫敦競技場上演的 默劇《 灰姑娘》中扮演一隻戲劇性的貓的角色。1903年他獲得了一個新角色,后來不久他獲得了他的第一個正式角色,扮演《 夏洛克·福爾摩斯》中的一個報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這個角色。此后他在一個雜技團裏工作,次年在 弗萊德·卡爾諾 的喜劇團裏扮演小醜。美國[
編輯] 《 謀生之路》(1914),卓别林首次出演電影 根據美國移民紀錄,查理·卓别林于1912年10月2日随同
卡爾諾默劇劇團進入 美國。當時卡爾諾默劇劇團的成員還包括 斯坦·勞雷爾,卓别林和勞雷爾在旅店同房。后來勞雷爾回到英國,而卓别林則留在美國。當時電影導演 麥克·塞納特看到卓别林的表演后雇用卓别林。卓别林在那裏與喜劇演員 瑪布爾·諾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間,卓别林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默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事實上他可以說是第一位世界明星。卓别林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這樣他便可以控制自己的電影。卓别林於1914年首次出演電影《 謀生之路》 [31] 。初探電影導演[
編輯] 1918年查理·卓别林創建了他自己的好萊塢公司,在藝術與經濟方面對自己的電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控制。在此后的35年中,他憑借着自己的獨立優勢創造了許多不朽的傑作,這些作品至今不失其娛樂價值和影響力。其中包括短喜劇《狗的生活》(1918年)和《發财日記》(1922年)。長的作品有《
夏爾洛從軍記》(1918年)和《朝聖》(1923年)。此外還有他的無聲電影經典,其中包括《 尋子遇仙記》(1921年)、《巴黎一婦人》(1923年)、《 淘金記》(1925年)和《 馬戲團》(1928年)。 有聲電影被發明后他還拍了兩部他最著名的無聲電影《 城市之光》(1931年)和《 摩登時代》(1936年),此后他開始轉向有聲電影。在查理·卓别林的無聲電影中他自己制作配音和音效。《城市之光》中查理·卓别林喜劇因素與情感交配的完美表現,使該片後來成為了美國國會圖書館指定永久典藏的電影作品。 詹姆斯·艾吉於1949年寫道,這部片子的結束部分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段表演。 查理·卓别林的有聲電影包括《
大獨裁者》(1940年)、《 凡爾杜先生》(1947年)、《 舞台生涯》(1952年)、《紐約王》(1957年)和《香港女伯爵》(1967年)。 《摩登時代》雖然是一部無聲電影,但是實際上它包含聲音,如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查理·卓别林藉此幫助1930年代已經習慣看有聲電影的觀衆,來熟悉沒有對白的無聲電影。在該片的一個情節中,查理·卓别林的上司觀察他在廁所裏偷偷地抽煙。這個情節比
喬治·奧威爾於1948年所撰寫的《 一九八四》中的一個類似的情節早了十多年,而同樣諷刺的是,《摩登時代》也是第一部可以聽得到查理·卓别林本人的聲音的電影。電影結束時他哼的那首歌是他自己親自哼的。雖然如此,這部電影一般依然被看作為一部無聲電影。 聯美公司[
編輯] 1919年查理·卓别林與
瑪麗·畢克馥、 範朋克和 D·W·格裏菲斯等人一起組織成立了一個電影發行公司 聯美。他們的意圖在于逃避好萊塢正在形成的制片公司系統中發行公司和資助人不斷增強的權力。聯美公司的成立和他自己的制片公司保障了查理·卓别林對自己的作品的完全控制,保障了他的獨立地位。直到1950年代初他任聯美公司的理事。 雖然從1927年開始有聲電影出現后就很快占據了電影主流,但是在整個1930年代内查理·卓别林始終拒絕拍有聲電影。查理·卓别林本人多才多藝,他為他1952年的《舞台生涯》編排舞蹈,為1928年的《馬戲團》寫了主題歌。他的著名的歌包括《微笑》,后來
納·京·高爾演唱這首歌非常出名,此外《舞台生涯》的主題歌也是他自己寫的。 大獨裁者[
編輯] 《大獨裁者》(1940)中玩弄 地球儀的場景。 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
大獨裁者》,是專門針對德國國家領導人 阿道夫·希特勒和 納粹主義所製作,也許與二人生日僅相差四天有關。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這部影片的訴求相當大膽,甚至惹起美國總統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以及德國元首 阿道夫·希特勒的關注。它生動地寫明了極權主義統治與納粹思想的醜惡,並塑造了一個生動的猶太角色,描寫他遭受到的迫害。查理·卓别林在這部電影中同時扮演了一位類似(包括外貌形狀上的類似)阿道夫·希特勒的國家獨裁者領袖和一位受納粹極權主義殘忍迫害的 猶太人理發師。 政治争議和離美[
編輯] 外部圖片鍊接 周恩來與卓别林的合影 查理·卓别林的政治觀點始終
左傾。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他的政治見解相當溫和。在 大蕭條前查理·卓别林的無聲電影政治性不強,他的流浪漢角色隻不過是貧困,有時會犯一下法。然而從1930年代起,查理·卓别林的電影就非常政治化了。《 摩登時代》描述了工人和窮人在工業社會中的不幸狀态。1940年的《大獨裁者》最后的一段演講批評了 民族主義受到了強烈的反對。查理·卓别林于1942年公開要求幫助 蘇聯在歐洲開辟一個 西方戰線也是一個非常受争議的事件。原本懷疑他是共産黨的 聯邦調查局局長 約翰·埃德加·胡佛也曾指示給他建立秘密檔案,在40年代后半期更是險些将他叫到國會聽證,1947年的《凡爾杜先生》使用黑色幽默手法批判了 資本主義,在許多美國城市裏爆發了抗議這部影片的事件。1949年, 中國共産黨在北京宣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查理·卓别林對此表示非常歡迎,并予以支持,這讓支持 中華民國政府的美國政府非常不滿。此后查理·卓别林還曾多次發表支持共産黨的言論,還會見過中國國務院總理 周恩來。盡管查理·卓别林非常成功,而且從1914年至1952年始終住在美國,但他是一直保持着他的英國國籍身份而從未入籍美國。在 麥卡錫主義時期,他被指責從事“ 衆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并被懷疑傾向 共産主義。約翰·埃德加·胡佛下令聯邦調查局秘密收集查理·卓别林的情報并建立了一個秘密檔案,約翰·埃德加·胡佛還試圖将查理·卓别林驅逐出境。據2012年公開的檔案,聯邦調查局曾向 軍情五處要求提供能用于将他驅逐出美國的資料。 [32] 1952年查理·卓别林離開美國,他本來打算短暫訪問英國,但約翰·埃德加·胡佛聽到這個消息后與美國移民及歸化局商議取消查理·卓别林的再入境許可。查理·卓别林得知后,發表聲明稱: “自從上次大戰以來,我就成了強勢反動團體制造的謊言和宣傳的目标,他們有影響力,有美國黃色媒體的幫助,創造了一種氛圍,纔讓有自由意識的人都被凸顯,並受到迫害。因此我已無法進行電影工作,我将放棄在美國的居留權。” [33] 離開美國他決定留在歐洲,舉家定居 瑞士 沃韋。期間他遊曆各國,受到了藝術家 巴勃羅·畢卡索、英國女王 伊麗莎白二世、法國總統 夏爾·戴高樂、蘇共中央總書記 尼基塔·赫魯曉夫、中共領導人 周恩來(在 日內瓦會議期間) [34] 等人的接見。1957年,查理·卓别林在歐洲拍攝了《紐約王》,使用幽默的手段來諷刺五年前導緻他被迫離開美國的政治事件和對他傾向共産主義人心惶惶的多疑。拍了這部影片后查理·卓别林失去了拍公開的政治性電影的興趣,他說喜劇演員和小醜應該不需要政治性,應該“站在政治之上”。1972年,83歲高齡的他與他的夫人短暫回訪美國來領取 奧斯卡榮譽獎。盡管他是受 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邀請回到美國的,美國當局隻給他發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一次性入境簽證。不過此時美國公衆反對查理·卓别林的政治情緒已經消失了,他的回訪非常成功。 奧斯卡金像獎[
編輯] 查理·卓别林先後兩次奪得
奧斯卡榮譽獎。在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首次被頒發時還沒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項獎勵之間的區别也非常模糊。查理·卓别林本來因他的電影《馬戲團》被提名為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喜劇導演,但后來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決定因他在“《馬戲團》片中在表演、協作、導演和制片各方面表現出來多樣性和天才”而授予他特殊獎。另一部獲得特殊獎的影片是《 爵士樂歌星》(1927)。 44年后,查理·卓别林于1972年末為他對“本世紀的電影藝術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貢獻”獲得了第二次榮譽獎。查理·卓别林闊別美國二十載後重返荷裏活,除了獲獎外他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曆史上最長的
起立緻敬。在明星群聚的會場内觀衆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鐘。 查理·卓别林還因為《大獨裁者》被提名為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因為《凡杜爾先生》被提名為最佳原創劇本。在查理·卓别林本人拍電影的時期裏他對奧斯卡金像獎表示小看。他的兒子小查理·卓別林寫道查理·卓别林開玩笑将他1929年獲得的金像獎當作制門器使用,因此在1930年代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人對他非常不滿。
查理·卓别林生平最后的兩部電影是《紐約王》(1957年),以及由
索非娅·羅蘭、 馬龍·白蘭度主演的《 香港女伯爵》(1967年)。 人們往往忽視查理·卓别林還獲得過一次奧斯卡金像獎,1973年他為他1952年與
克萊爾·布魯姆一起拍的《舞台生涯》獲得了 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片中 巴斯特·基頓也登場,這是這兩位大喜劇家唯一一次同時露面。由于查理·卓别林當時面臨的政治困難,這部電影始終未在洛杉矶上演,而這是被提名的條件之一。這個條件直到1972年才達到。 戀愛及婚姻[
編輯] 埃德娜·珀維安斯[
編輯] 埃德娜·珀維安斯是查理·卓别林電影中的第一位主要女演員。兩人在1916年到1917年間有過一段浪漫關系,這段關系可能在1918年就中止了。1918年末查理·卓别林與 米爾德裏德·哈裏斯結婚后兩人關系恢複的可能性就消失了。到1923年為止,埃德娜·珀維安斯依然是查理·卓别林電影中的主要女演員。兩人說到對方時始終感情非常好。 米爾德裏德·哈裏斯[
編輯] 米爾德裏德·哈裏斯 1918年10月23日,29歲的查理·卓别林與16歲的《
綠野仙蹤》系列中的女角 米爾德裏德·哈裏斯(Mildred Harris)結婚。婚姻是在 米爾德裏德·哈裏斯謊報說她懷孕后達成的。兩人有一個孩子,但他在嬰兒時期就夭折了。1920年兩人離婚。離婚時查理·卓别林稱 米爾德裏德·哈裏斯與以勾引年輕女演員著稱的 阿拉·納齊莫娃有 女同性戀關系,而 米爾德裏德·哈裏斯娃則稱查理·卓别林嗜性成瘾。 波拉·内格裏[
編輯] 1922到23年間查理·卓别林與女演員
波拉·内格裏之間有過一段很公開的關系。波拉·内格裏當時剛剛從波蘭到達好萊塢。這段時好時壞的關系在九個月后結束了。它有點像現代好萊塢影星的關系的前例。與他的其它關系相比查理·卓别林與波拉·内格裏非常特殊,非常公開。 麗泰·格雷[
編輯] 在準備拍攝《淘金記》時35歲的查理·卓别林與16歲的
麗泰·格雷發生了關系。麗泰·格雷懷孕后導緻電影在拍攝六個月后必須更換女主角人選,并且兩人于1924年11月26日結婚。他們有兩個兒子: 小查理·卓别林(1925年-1968年)和 悉尼·厄爾·卓别林(1926年-2009年)。1928年兩人離婚非常痛苦。查理·卓别林必須向麗泰·格雷付當時破紀錄的82.5萬美元。這場公衆矚目的離婚,加上一場稅收上的糾紛使得查理·卓别林的頭發都變白了。後來公開的法庭記錄顯示,當中有許多隐密的細節,這導緻了一場反對查理·卓别林的運動。查理·卓别林的傳記作者在查理·卓别林的傳記中寫道說這場婚姻是《 羅莉塔》的靈感來源。 寶蓮·高黛[
編輯] 從1932年到1940年查理·卓别林與女演員
寶蓮·高黛之間有一段浪漫的和職業的關系。寶蓮·高黛在這段時期的大多數時間裏住在寶蓮·高黛在 比佛利山的家裡。查理·卓别林“發現了”寶蓮·高黛并讓她在《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中演女主角。據說由于寶蓮·高黛拒絕闡明她與查理·卓别林之間的關系是她沒有獲得扮演《 亂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角色的主要原因。兩人關系于1940年結束后兩人公開說他們于1936年秘密結婚。后來查理·卓别林在私下裏說他們從未正式結婚。不論怎麼說兩人之間的 婚姻關系友善地于1942年正式結束。寶蓮·高黛與查理·卓别林正式離婚,寶蓮·高黛還獲得了一筆離婚費。 瓊·巴裏[
編輯] 查理·卓别林與瓊·巴裏有過一段短暫的關系。本來查理·卓别林想讓瓊·巴裏飾演主角,但是過了不久瓊·巴裏就開始對查理·卓别林糾纏不休并有瘋狂的表現。兩人的關系因此終止。1943年5月瓊·巴裏稱因查理·卓别林懷孕。血液測試表明查理·卓别林并非孩子的父親,但是法庭拒絕允許血液測試作為證據,因此查理·卓别林被判直到孩子21歲為止每月要給孩子付75美元。
烏娜·奧尼爾[
編輯] 此后不久查理·卓别林遇到了劇作家
尤金·奧尼爾的女兒 烏娜·奧尼爾。兩人于1943年6月16日結婚,當時查理·卓别林54歲,而烏娜·奧尼爾隻有18歲,此后烏娜·奧尼爾的父親沒有再與他女兒說過話。不過,兩人的婚姻生活非常長 (長達三十四年直至查理·卓別林逝世) ,也令人欣慰的非常幸福,兩人在對方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烏娜·奧尼爾找到了一個愛自己的父親角色,而查理·卓别林則找到了一個忠實于自己,并在他在公衆中的信譽不斷降落的時候安慰自己的人。兩人共育有八個孩子,三個兒子和五個女兒。查理·卓别林逝世后烏娜·奧尼爾還活了十四年,但是她對查理·卓别林之逝世非常悲痛以至開始酗酒。其女兒維多利亞·卓別林現為著名馬戲藝人,創立「隱形馬戲」,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 封爵[
編輯] 1975年3月9日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别林 KBE勳銜,由此将他提升為 爵士。1931年和1956年就已經有人提名将卓别林封為爵士了,但當時的保守派政府反對此舉。 逝世[
編輯] 卓别林(右)與其夫人 烏娜·奧尼爾的墓。 1977年
聖誕節,卓别林在 瑞士 沃韋家中 中風(酒后服用鎮靜劑)逝世,享壽88歲。他被葬在 沃州 沃韋上科爾西耶的墓地中。1978年3月1日,有人盜走了卓别林的遺體并以此試圖向他的遺屬勒索錢财。但是最后盜墓者被捕,十一周后他的遺體在 日內瓦湖附近被尋回。如今他被葬在六英尺的水泥下面,以防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其它争論[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國媒體批評卓别林沒有參軍。卓别林稱他報名了,但是在進行體格檢查時落選。卓别林在戰争期間内募捐了許多錢,并于1918年拍了一部喜劇性的宣傳片。據說關于他參軍的争論導緻他沒有在1930年代初被封爵。 卓别林一生中始終有關于他是否有猶太血統的争論和斷言。1930年代納粹宣傳中稱卓别林為
猶太人,20世紀40年代的聯邦調查局的研究也集中在這一點上(原因不明)。這個争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有關于猶太人在電影工業占支配地位的狂想。卓别林的同母異父兄弟悉尼是半猶太人 [35] ,但不信猶太教。卓别林本人有猶太血統的說法毫無根據,卓别林本人生前從未讨論過這個問題,也拒絕否定說他是猶太人,他說這樣做隻是為“反猶分子提供了證據”。然而他常說假如他有猶太先裔的話,他将感到驕傲,因為“所有天才均有猶太血統”。在《大獨裁者》中他大膽地描寫對猶太人的迫害就體現出了他的這個觀點。 1924年,制片人
托馬斯·因斯死于報業大王 威廉·藍道夫·赫斯特的遊艇上,卓别林也被牽連在此事之中,這個事件是好萊塢的一個未解之謎之一,也許永遠也無法解開了。2001年這個事件被拍成電影《 貓眼》。 卓别林畢生與年輕婦女糾纏不休的吸引力,是他受批評的原因之一,他的傳記作家将這個習慣歸于他青年時代在
倫敦大劇院遇到的初戀海蒂·凱利。卓别林喜歡發現和引導年輕的女影星,以至於常擦槍走火染上緋聞。除了米爾德裏德·哈裏斯之外,他所有的婚姻和重要關系都是這樣開始的。 后事[
編輯] - 在
沃韋的 卓别林紀念館前有一座卓别林像。 倫敦的 萊斯特廣場上的卓别林像是這座像的複制品。 - 卓别林除其它衆多榮譽外還在
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有一顆星(由于1950和60年代對卓别林的政治傾向的批評直到1970年代他才獲得這顆星)。1985年英國發行了一張紀念他的郵票。1994年美國也發行了一張郵票紀念他,這張郵票上卓别林的肖像是漫畫家 阿爾·赫施費爾德畫的。 - 1992年
李察·艾登堡祿導演了按照卓别林的傳記改編的電影《 卓別林傳》,電影中 羅伯特·唐尼飾卓别林,卓别林的女兒傑拉爾丁飾她自己的祖母(即卓别林的母親)。 - 2001年英國喜劇演員
艾迪·伊扎德在《 貓眼》中飾卓别林。 - 從1960年代開始就一直有人将卓别林的電影與
巴斯特·基頓的電影作比較。兩人的電影在風格上相差很大。卓别林的電影非常強調情感,而基頓的電影則非常诙諧。卓别林在制片上非常傳統,強調表演,而基頓則不斷創新,非常大膽。從曆史角度上來看卓别林是所有其他人(包括基頓)的先驅。除健康的同行之間的競争外兩人對對方均非常尊重。基頓将卓别林稱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喜劇演員和喜劇導演。卓别林對基頓也非常贊賞,1928年他反對基頓參加 米高梅公司,后來證明此舉非常糟糕。在《舞台生涯》中卓别林專門為基頓寫了一段情節,基頓是1915年以來卓别林的首位屏幕喜劇夥伴。 - 1999年,他被
美國電影學會選為 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10名 [36] 。
寶可夢系列知名小精靈 吸盤小醜(魔牆人偶)的最終進化型踏冰人偶是緻敬卓别林的早期作品《溜冰場》。
軼事[
編輯] - 卓別林在美國成名後在美國出現了許多「最像卓別林的人」的比賽。
鮑勃·霍普曾在一次這樣的比賽中獲第一。 - 1930年代初卓別林與
路易斯·布努埃爾是朋友。 - 在2005年的「喜劇家的喜劇家」的大選中卓別林被同行選為最偉大的20名喜劇家之一。
- 卓別林終身是
無神論者。 宗教在他眼裡隻有被開玩笑的份。他有一次取笑說:「我願意扮演 耶穌,我最適合這個角色了因為我是一名喜劇演員。」 [來源請求] - 卓別林晚年非常喜歡
班尼·希爾的作品,希爾本人是卓別林作品的熱衷者。1991年希爾受卓別林家人之邀訪問卓別林的故居時發現卓別林收藏了許多他的影象記錄而大受感動。
主要作品[
編輯] 冠軍(The Champion,1915) 年份 片名 備註 譯名 原名 1915年 《 計程車上的私奔 》A Jitney Elopement 1915年 《 流浪漢 》The Tramp 1915年 《 拐騙 》Shanghaied 1916年 《 冒牌的伯爵 》The Count 1916年 《 銀幕背后 》Behind the Screen 1917年 《 安樂街 》Easy Street 1918年 《 狗的生涯 》A Dog's Life 又譯:《狗的生活》 1918年 《 夏爾洛從軍記》 Shoulder Arms 1921年 《 尋子遇仙記》 The Kid 1921年 《 有閑階級 》The Idle Class 1922年 《 發薪日 》Pay Day 1923年 《 巴黎一婦人 》A Woman of Paris: A Drama of Fate 電影旬報藝術性最出色電影 1925年 《 淘金記》 The Gold Rush 電影旬報最佳外語片 1928年 《 馬戲團》 The Circus 奧斯卡榮譽獎 1931年 《 城市之光》 City Lights 1936年 《 摩登時代》 Modern Times 1940年 《 大獨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獎 電影旬報最佳外語片
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1947年 《 凡爾杜先生》 Monsieur Verdoux 又譯:《殺人狂時代》、《殺人的喜劇》 藍絲帶獎最佳外語片 波迪獎最佳美國電影 電影旬報最佳外語片
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1952年 《 舞台生涯》 Limelight 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銀絲帶獎最佳外語片 1957年 《 紐約王 》A King in New York 又譯:《一個國王在紐約》
提名銀絲帶獎最佳外語片 1967年 《 香港女伯爵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註釋[
編輯] ^ AnMI5 investigation in 1952 was unable to find any record of Chaplin's birth. [8] Chaplin biographer David Robinson notes that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his parents failed to register the birth: "It was easy enough, particularly for music hall artists, constantly moving (if they were lucky) from one town to another, to put off and eventually forget this kind of formality; at that time the penalties were not strict or efficiently enforced."[7] In 2011 a letter sent to Chaplin in the 1970s came to light which claimed that he had been born in a Gypsy caravan atBlack Patch Park in Smethwick, Staffordshire (part of Birmingham at the time). Chaplin's son Michael has suggested that the information must have been significant to his father for him to retain the letter. [9] Regarding the date of his birth, Chaplin believed it to be 16 April, but an announcement in the edition of 11 May 1889 of The Magnet stated it as the 15th.[10] ^ Sydney was born when Hannah Chaplin was 19. The identity of his biological father is not known for sure, but Hannah claimed it was a Mr. Hawkes.[12] ^ Hannah became ill in May 1896, and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Southwark Council rule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send the children to a workhouse "owing to the absence of their father and the destitution and illness of their mother".[20]
參考資料[
編輯] ^ ObituaryVariety Obituaries ,1977年12月28日^ Charles Chaplin, Jr., with N. and M. Rau, My Father, Charlie Chaplin,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60), pages 7-8. Quoted inThe Religious Affiliation of Charlie Chaplin. Adherents.com. 2005 [10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 存檔于6 August 2011). ^ Charlie Chaplin, My Autobiography, page 19. Quoted inThe Religious Affiliation of Charlie Chaplin. Adherents.com. 2005 [10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 存檔于6 August 2011). ^ Hopewell, John.Carmen Chaplin to Direct 'Charlie Chaplin, a Man of the World' (Exclusive). Variety. 23 September 2019 [10 October 202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2-09-28). ^ Hancock, Ian F.We are the Romani People. Univ of Hertfordshire Press. 2002: 129. ISBN 978-1-902806-19-8. ^ MI5 files: Was Chaplin really a Frenchman and called Thornstein?. The Telegraph. 2012-02-17 [2012-04-11].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2-04-24). - ^
7.0 7.1 Robinson,第10頁. ^ Whitehead, Tom.MI5 Files: Was Chaplin Really a Frenchman and Called Thornstein?. The Daily Telegraph. 17 February 2012 [11 April 201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4 April 2012). ^ Charlie Chaplin Was 'Born into a Midland Gipsy Family'. Express & Star. 18 February 2011 [17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 存檔于22 February 2012). ^ Robinson,第xxiv頁. ^ Robinson,第3–4, 19頁. - ^
12.0 12.1 Robinson,第3頁. ^ Robinson,第5–7頁. ^ Weissman 2009,第10頁. ^ Robinson,第9–10, 12頁. ^ Robinson,第13頁. ^ Robinson,第15頁. ^ Robinson,第xv頁. ^ Robinson,第16頁. ^ Robinson,第19頁. ^ Chaplin,第29頁. ^ Robinson,第24–26頁. ^ Weissman 2009,第49–50頁. ^ Chaplin,第15, 33頁. - ^
25.0 25.1 Robinson,第27頁. ^ Robinson,第36頁. ^ Robinson,第40頁. ^ Weissman 2009,第6頁; Chaplin,第71–74頁; Robinson,第35頁. ^ Robinson,第41頁. ^ Chaplin,第88頁; Robinson,第55–56頁. ^ Blanke, David.The 1910s.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through history illustrated.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2: 226 [2010-06-21]. ISBN 978-0-313-31251-9. ^ Norton-Taylor, Richard."MI5 spied on Charlie Chaplin after FBI asked for help to banish him from US". London: The Guardian. 2012-02-17 [2012-05-16].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10-11-18). ^ People, Apr. 27, 1953. TIME. 1953-08-27 [2010-11-18].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11-09-22). ^ 周恩來和世界影壇巨星卓别林一段難忘的情誼. [2019-10-23].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20-10-01). ^ Chaplin - an essay by Aaron Hale. (原始内容 存檔于2006-05-16). ^ AFI's 100 YEARS...100 STARS.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1999-06-16 [2010-06-04]. ( 原始内容存檔于2008-08-22).
外部鍊接[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查理·卓别林 維基語錄上的 查理·卓别林語錄 Association Chaplin Charles Chaplin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查理·卓别林( 德國國家圖書館目錄相關文獻)
查理·卓别林 電影作品 流浪漢(夏爾洛) 卓别林家族
書籍 我的自傳 卓别林:他的生活與藝術 查理·卓别林:親密特寫 卓别林:一生 陽光之畔
歌曲 微笑 (1936年作曲,1954年填詞)永恒(Terry's Theme) (1952年作曲,1953年填詞)這是我的歌 (1967)
電影 卓别林式,我的生活與艱苦歲月 卓别林秘史 卓別靈傳 卓别林的藝界人生
音樂劇 小流浪漢 卓别林 (1993)卓别林 (2006)
其它 聯美 3623 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工作室 巴恩庄園 蒙特西托酒店 卓别林動畫 查理·卓别林漫畫 查理·卓别林的幽默鬧劇 倫敦雕像
查理·卓别林獎項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1930年代 路易·西爾弗斯 (1934)馬克斯·史坦納 (1935) 裏奧·F·福布施泰因 (1936)查爾斯·普雷文 (1937)埃裏希·科恩戈爾德 / 阿爾弗雷德·紐曼 (1938) 赫伯特·斯托特 /理查德·哈格曼 、W·弗蘭克·哈林 、約翰·萊波德 和萊奧·舒肯 (1939)
1940年代 雷·哈林 、保羅·J·史密斯 和内德·華盛頓 /阿爾弗雷德·紐曼 (1940) 伯納德·赫爾曼 / 弗蘭克·丘吉爾 和奧利弗·華萊士 (1941)馬克斯·史坦納 / 雷·海因多夫 和亨氏·羅姆海德 (1942)阿爾弗雷德·紐曼 / 雷·海因多夫 (1943)馬克斯·史坦納 / 莫裏斯·斯托洛夫 和卡門·卓根 (1944)羅饒·米克羅斯 / 喬治·斯托爾 (1945)雨果·弗裏德霍夫 /莫裏斯·斯托洛夫 (1946)羅饒·米克羅斯 / 阿爾弗雷德·紐曼 (1947) 布萊恩·伊斯代爾 /約翰尼·格林 和羅傑·埃登斯 (1948)阿隆·科普蘭 / 羅傑·埃登斯 和蘭尼·海頓 (1949)
1950年代 弗朗茨·沃克斯曼 / 阿道夫·多奇 和羅傑·埃登斯 (1950)弗朗茨·沃克斯曼 / 約翰尼·格林 和索爾·卓别林 (1951)迪米特裏·迪奧姆金 / 阿爾弗雷德·紐曼 (1952) 布羅尼斯瓦夫·卡珀 /阿爾弗雷德·紐曼 (1953) 迪米特裏·迪奧姆金 / 阿道夫·多奇 和索爾·卓别林 (1954)艾佛瑞·紐曼 / 羅伯特·羅素·本内特 、傑伊·布萊克頓和阿道夫·多奇 (1955)維克多·揚 /阿爾弗雷德·紐曼和 肯·達比 (1956)馬爾康·亞諾 (1957) 迪米特裏·迪奧姆金 / 安德烈·普列文 (1958) 羅饒·米克羅斯 / 安德烈·普列文和 肯·達比 (1959)
1960年代 恩内斯特·戈 /莫裏斯·斯托洛夫 和哈裏·蘇克曼 (1960)亨利·曼西尼 / 索爾·卓别林 、約翰尼·格林 、席德·拉敏 和歐文·科斯塔爾 (1961)莫裏斯·賈爾 / 雷·海因多夫 (1962)約翰·愛迪生 /安德烈·普列文 (1963) 理查德·M·謝爾曼 和羅伯特·B·謝爾曼 /安德烈·普列文 (1964) 莫裏斯·賈爾 / 歐文·科斯塔爾 (1965)約翰·巴裏 / 根·索恩 (1966)埃爾默·伯恩斯坦 / 阿爾弗雷德·紐曼和 肯·達比 (1967)約翰·巴裏 / 約翰尼·格林 (1968)伯特·巴卡拉克 / 蘭尼·海頓 和萊昂内爾·紐曼 (1969)
1970年代 法蘭西斯·雷 /披頭四樂隊( 約翰·列侬、 保羅·麥卡特尼、 喬治·哈裏森和 林格·斯塔) (1970) 米歇爾·勒格朗 / 約翰·威廉斯 (1971) 查理·卓别林、 雷蒙德·拉施 和拉裏·羅素 /拉爾夫·伯恩斯 (1972)馬文·哈姆利奇 (1973) 尼諾·羅塔和 卡邁恩·科波拉 /納爾遜·裏德爾 (1974)約翰·威廉斯 / 倫納德·羅森曼 (1975)傑裏·戈德史密斯 / 倫納德·羅森曼 (1976)約翰·威廉斯 / 喬納森·圖尼克 (1977)喬吉奧·莫羅德爾 / 喬·倫澤蒂 (1978)喬治·德雷魯 /拉爾夫·伯恩斯 (1979)
1980年代 邁克爾·戈爾 (1980)範吉利斯 (1981) 約翰·威廉斯 / 亨利·曼西尼和 萊斯利·布裏庫斯 (1982)比爾·孔蒂 /米歇爾·勒格朗、 艾倫和瑪麗蓮·伯格曼 (1983)莫裏斯·賈爾 / 王子 (1984) 約翰·巴裏 (1985) 賀比·漢考克 (1986) 坂本龍一、 大衛·伯恩和 蘇聰 (1987) 戴夫·格魯辛 (1988) 亞倫·孟肯 (1989)
1990年代 約翰·巴裏 (1990) 亞倫·孟肯 (1991) 亞倫·孟肯 (1992) 約翰·威廉斯 (1993) 漢斯·季默 (1994) 路易斯·巴卡洛夫 /亞倫·孟肯和 斯蒂芬·施瓦茨 (1995) 蓋布瑞·雅德 / 蕾切爾·波特曼 (1996)詹姆斯·霍納 / 安妮·杜德利 (1997) 尼古拉·皮奧瓦尼 / 斯蒂芬·沃貝克 (1998)約翰·科裏利亞諾 (1999)
2000年代 譚盾 (2000) 霍華德·肖 (2001) 艾略特·高登索 (2002) 霍華德·肖 (2003) 簡·卡茲瑪拉克 (2004)古斯塔沃·桑塔歐拉拉 (2005) 古斯塔沃·桑塔歐拉拉 (2006) 達利歐·馬裏安利 (2007) A·R·拉赫曼 (2008) 邁克·吉亞奇諾 (2009)
2010年代 特倫特·雷澤諾和 阿提克斯·羅斯 (2010) 盧多維克·伯斯 (2011)麥可·唐納 (2012) 史蒂文·普賴斯 (2013) 亞曆山大·德斯普拉 (2014) 恩尼奧·莫裏科内 (2015) 賈斯汀·赫維茲 (2016) 亞曆山大·德斯普拉 (2017) 魯德溫·葛瑞森 (2018) 希爾迪·居茲納多蒂爾 (2019)
2020年代 特倫特·雷澤諾、 阿提克斯·羅斯、 喬恩·巴蒂斯特 (2020)漢斯·季默 (2021) 沃克·柏托曼 (2022)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動畫長片 最佳動畫短片 最佳紀錄長片 最佳紀錄短片 最佳國際影片 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原創歌曲 最佳實景短片 最佳音響 最佳音效剪輯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攝影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視覺效果
奧斯卡金像獎 榮譽獎 1928年-1950年 華納兄弟 / 查理·卓别林 (1928) 華特·迪士尼 (1932) 秀蘭·鄧波兒 (1934) 大衛·格裏菲斯 (1935) - 《
時代進行曲 》 /W·霍華·固林 與哈羅德·羅森(1936) - 伊格·柏根 /
W·霍華·固林 /現代藝術博物館電影圖書館 / 麥可·森內特 (1937) J·亞瑟·鮑爾 /華特·迪士尼 / 狄安娜·窦萍與 米基·魯尼 / 高登·詹寧斯 、楊·多梅拉 、德瑞侯·詹寧斯、伊耳明·羅伯斯、阿特·史密斯、法西歐·埃篤阿特 、羅以歐·格裏格斯 、羅倫·L·萊德 、哈利·D·米爾斯、路易斯·梅森卡普 、華特·阿伯斯特 /奧利佛·T·馬許 與艾倫·大維 /哈利·沃能 (1938)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 / 茱蒂·嘉蘭 / 威廉·卡麥容·曼濟斯 /電影暨電視基金會 讓·赫肖爾特、 瑞夫·摩根 、瑞夫·布拉克 、寇瑞·內哲爾 )/特藝公司 (1939)鮑伯·霍伯 / 納坦·列文森 (1940)華特·迪士尼、 威廉·蓋瑞第 、約翰·N·A·霍金斯與美國無線電公司 / 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與他的同事 / 雷·史考特 / 英國新聞部 (1941)查理斯·波以爾 /諾爾·寇威爾 / 米高梅公司 (1942) 喬治·珀 (1943)鮑伯·霍伯 / 瑪格麗特·奧布賴恩 (1944) - 共和工作室、
丹尼爾·J·布魯柏格 與共和工作室聲音部門 /華爾特·旺格 / 《我住之房 》 /佩姬·安·加納 (1945) 哈羅德·拉塞爾 / 勞倫斯·奧立佛 / 恩斯特·劉別謙 / 小克勞德·賈曼 (1946)詹姆斯·巴斯奇 /湯瑪士·阿爾瑪特 、威廉·尼可拉斯·色利格 、艾柏·E·史密斯 與喬治·克爾克·斯布爾 / 《比爾與咕咕鳥 》 / 《擦鞋童》 (1947) 華爾特·旺格 / 《文森先生 》 /西德·果洛曼 /阿道夫·祖克 (1948)讓·赫肖爾特 / 佛雷·亞斯坦 / 塞西爾·德米爾 / 《 單車失竊記》 (1949) 路易·B·梅耶 / 喬治·墨菲 / 《瑪拉帕加之牆 》 (1950)
1951年-1975年 金·凱利 / 《 羅生門》 (1951) 馬力安·C·庫柏 /鮑伯·霍伯 / 哈羅德·勞埃德 / 喬治·米歇爾 / 喬瑟夫·M·鉉克 / 《禁忌的遊戲》 (1952) 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 / 貝爾與霍威爾公司 /喬瑟夫·布林 /彼特·史密斯 (1953)博士倫公司 / 丹尼·凱 / 坎普·尼勒 /葛麗泰·嘉寶 / 約翰·懷特利 /文森·溫特 / 《地獄門》 (1954) - 《
宮本武藏》 (1955) 埃迪·坎托 (1956) 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 / 布朗喬·比利·安德森 /查理斯·布萊奇 /B·B·卡漢 (1957)莫裏斯·舍瓦利耶 (1958) 巴斯特·基頓 / 李·德富雷斯特 (1959) 賈利·古柏 / 史丹·勞萊 / 海莉·米爾斯 (1960) 威廉·L·漢瑞克斯 / 弗雷德·L·梅茲勒 /傑羅姆·羅賓斯 (1961) 威廉·J·塔投 (1964)鮑伯·霍伯 (1965) 亞基馬·坎納特 /Y·法蘭克·費裏曼 (1966)亞瑟·弗裏德(1967) 約翰·川波斯 /翁娜·懷特 (1968)卡萊·葛倫 (1969) 莉蓮·吉許 / 奧森·威爾斯 (1970) 查理·卓别林 (1971) - 查理斯·S·鮑倫 /
愛德華·羅賓遜 (1972) 翁黑·隆格瓦 /格魯喬·馬克思 (1973) 霍華·霍克斯 / 尚·雷諾瓦 (1974) 瑪麗·畢克馥 (1975)
1976年-2000年 瑪格麗特·布斯 (1977)華特·藍斯 /勞倫斯·奧立佛 / 金·維多 /現代藝術博物館電影部門 (1978) - 哈爾·埃利亞斯 /
亞歷·堅尼斯 (1979) 亨利·方達 (1980) 芭芭拉·史坦威 (1981) 米基·魯尼 (1982) 哈爾·洛區 (1983)詹姆斯·史都華 /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 (1984)保羅·紐曼 / 亞曆克士·諾斯 (1985) 雷夫·貝拉米 (1986)伊士曼·柯達公司 / 加拿大國家電影局 (1988) 黑澤明 (1989) 蘇菲亞·羅蘭 / 瑪娜·洛伊 (1990) 薩雅吉·雷 (1991) 費德裏柯·費裏尼 (1992) 黛博拉·寇兒 (1993)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1994) 寇克·道格拉斯 / 查克·瓊斯 (1995) 麥可·基德 (1996)史丹利·杜寧 (1997) 伊力·卡山 (1998) 安德烈·華依達 (1999) 傑克·卡地夫 /厄斯特·勒曼 (2000)
2001年-現今 薛尼·波達 / 羅拔·烈福 (2001) 彼得·奧圖 (2002) 布萊克·愛德華 (2003) 薛尼·盧梅 (2004) 勞勃·阿特曼 (2005) 顏尼歐·莫利克奈 (2006) 羅伯·F·波以爾 (2007)洛琳·白考兒 / 羅傑·科曼 / 高登·威利斯 (2009)凱文·布朗婁 /尚盧·高達 / 伊萊·沃勒克 (2010) 詹姆斯·厄爾·瓊斯 / 迪克·史密斯 (2011)D·A·潘貝克 /哈爾·尼達姆 / 小喬治·史帝芬斯 (2012)安吉拉·蘭斯伯裏 / 史提夫·馬丁 / 皮耶羅·托西 (2013)讓-克洛德·卡裏埃 / 宮崎駿 / 瑪琳·奧哈拉 (2014) 史派克·李 / 吉娜·羅蘭茲 (2015) 成龍 / 林·斯塔馬斯特 /安娜·寇茨 /弗雷德裏克·懷斯曼 (2016) 查爾斯·伯内特 /歐文·羅茲曼 /唐納德·薩瑟蘭 / 阿涅斯·瓦爾達 (2017) 馬文·利維 /拉羅·西夫林 / 西西莉·泰森 (2018) 大衛·林奇 / 韋斯·斯塔蒂 / 裏娜·韋特繆勒 (2019) 山繆·傑克森 / 伊萊恩·梅 / 麗芙·烏曼 (2021) 尤桑·巴爾琪 /黛安·沃倫 /彼得·威爾 (2022)
英國電影學院獎 終身成就獎 1971–2000 亞弗列·希治閣 (1971) 法瑞迪·楊 (1972)格雷絲·溫德姆·戈爾迪 (1973)大衛·利恩 (1974) 雅克-伊夫·庫斯托 (1975) 查理·卓别林 (1976) 勞倫斯·奧利維爾 (1976) 丹尼斯·福曼 (1977)弗雷德·金尼曼 (1978) 盧·格瑞德 (1979)休·威爾頓 (1979)戴維·阿滕伯勒 (1980) 約翰·休斯頓 (1980) 阿貝爾·岡斯 (1981) 麥可·鮑爾和 艾默利·普萊斯柏格 (1981) 安德烈·華依達 (1982) 李察·艾登堡祿 (1983) 修·格林 (1984)山姆·史匹格 (1984) 傑裏米·艾薩克斯 (1985)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86) 費德裏柯·費裏尼 (1987) 英格瑪·伯格曼 (1988) 亞曆克·吉尼斯 (1989) 保羅·福克斯 (1990)路易·馬盧 (1991) 約翰·吉爾古德 (1992) 戴維·普洛賴特 (1992)西德尼·薩缪爾森 (1993)科林·揚 (1993)邁克爾·格雷德 (1994)比利·懷德 (1995) 珍妮·摩露 (1996) 羅納德·内梅 (1996)約翰·施萊辛格 (1996) 瑪姬·史密芙 (1996) 伍迪·艾倫 (1997) 史蒂文·布奇科 (1997)茱莉·姬絲蒂 (1997) 奧斯瓦爾德·莫裏斯 (1997) 哈羅德·品特 (1997) 戴維·羅斯 (1997)肖恩·康納利 (1998) 比爾·科頓 (1998)埃裏克·莫雷坎貝 和厄爾尼·懷斯 (1999)伊麗莎白·泰勒 (1999) 米高·肯恩 (2000) 斯坦利·庫布裏克 (2000) 彼得·巴澤爾傑特 (2000)
2001年至今 亞伯特·芬尼 (2001) 約翰·肖 (2001)茱蒂·丹契 (2001) 沃倫·比蒂 (2002) 墨臣艾禾裏製片 (2002) 安德魯·戴維斯 (2002) 約翰·米爾斯 (2002) 索爾·扎恩茲 (2003) 戴維·傑森 (2003)約翰·鮑曼 (2004) 羅傑·格雷夫 (2004)約翰·巴瑞 (2005) 大衛·弗羅斯特 (2005) 大衛·普特南 (2006)肯·洛區 (2006) 安妮·沃斯·科茨 (2007)李察·寇蒂斯 (2007) 威爾·萊特 (2007) 安東尼·霍普金斯 (2008) 布魯斯·佛西斯 (2008)唐·弗蘭奇和 珍妮弗·桑德斯 (2009) 特裏·吉列姆 (2009) 諾蘭·布什内爾 (2009) 凡妮莎·蕾格烈芙 (2010) 宮本茂 (2010) 梅爾文·布萊格 (2010)克裏斯多福·李 (2011) 彼得·莫利紐茲 (2011) 特雷弗·麥克唐納 (2011) 馬丁·斯科塞斯 (2012) (2012)羅爾夫·哈裏斯 亞倫·帕克 (2013) 加布·紐維爾 (2013) 邁克爾·帕林 (2013) 海倫·美蘭 (2014) Rockstar Games (2014) 茱莉·華特絲 (2014) 麥克·李 (2015) 戴維·布拉本 (2015) 榮·斯諾 (2015) 西德尼·波蒂埃 (2016) 約翰·卡馬克 (2016) 雷·高爾頓 和阿蘭·辛普森 (2016)梅爾·布魯克斯 (2017) 喬安娜·拉姆利 (2017) 雷利·史考特 (2018) 提姆·謝弗 (2018) 凱特·阿迪 (2018)塞爾瑪·斯昆梅克 (2019)貝克維爾 (2019)凱斯琳·甘迺迪 (2020) 小島秀夫 (2020) 李安 (2021) 西奧班·雷迪 (2021)比利·康諾利(2022)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 1935–1950 查爾斯·勞頓 (1935) 華特·休士頓 (1936)保羅·穆尼 (1937) 詹姆斯·卡格尼 (1938) 詹姆斯·史都華 (1939) 查理·卓别林 (1940) 賈利·古柏 (1941) 詹姆斯·卡格尼 (1942) 保羅·盧卡斯 (1943) 巴瑞·費茲傑羅 (1944)雷·米倫 (1945) 勞倫斯·奧立佛 (1946) 威廉·鮑威爾 (1947) 勞倫斯·奧立佛 (1948) 布羅德裏克·克勞福德 (1949) 葛雷哥萊·畢克 (1950)
1951–1975 亞瑟·甘迺迪 (1951)羅夫·理查森 (1952)畢·蘭卡斯特 (1953) 馬龍·白蘭度 (1954) 歐尼斯·鮑寧 (1955) 寇克·道格拉斯 (1956) 亞歷·堅尼斯 (1957) 大衛·尼文 (1958) 詹姆斯·史都華 (1959) 畢·蘭卡斯特 (1960) 麥斯米倫·雪爾 (1961) 亞伯特·芬尼 (1963) 雷克斯·哈裏遜 (1964) 奧斯卡·韋納 (1965)保羅·史考菲 (1966) 洛·史泰格 (1967) 亞倫·阿金 (1968) 強·沃特 (1969) 喬治·坎貝爾·史考特 (1970) 金·哈克曼 (1971) 勞倫斯·奧立佛 (1972) 馬龍·白蘭度 (1973) 傑克·尼克遜 (1974) 傑克·尼克遜 (1975)
1976–2000 勞勃·狄尼洛 (1976) 約翰·吉爾古德 (1977) 強·沃特 (1978) 達斯汀·霍夫曼 (1979) 勞勃·狄尼洛 (1980) 畢·蘭卡斯特 (1981) 班·金斯利 (1982) 勞勃·杜瓦 (1983) 史提夫·馬丁 (1984) 傑克·尼克遜 (1985) 鮑勃·霍斯金斯 (1986) 傑克·尼克遜 (1987) 傑瑞米·艾恩斯 (1988) 丹尼爾·戴-路易斯 (1989) 勞勃·狄尼洛 (1990) 安東尼·霍普金斯 (1991) 丹佐·華盛頓 (1992) 大衛·修裏斯 (1993) 保羅·紐曼 (1994) 尼可拉斯·凱吉 (1995) 傑佛瑞·羅許 (1996) 彼得·方達 (1997) 尼克·諾特 (1998) 理查·法恩斯沃斯 (1999)湯姆·漢克斯 (2000)
2001–2020 湯姆·威爾金森 (2001)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02) 比爾·莫瑞 (2003) 保羅·吉馬蒂 (2004) 希斯·萊傑 (2005) 佛瑞斯·惠特克 (2006)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07) 西恩·潘 (2008) 喬治·克隆尼 (2009) 柯林·佛斯 (2010) 布萊德·彼特 (2011) 丹尼爾·戴-路易斯 (2012) 勞勃·瑞福 (2013) 蒂莫西·斯波 (2014) 麥可·基頓 (2015) 凱西·艾佛列克 (2016) 提摩西·夏勒梅 (2017) 伊森·霍克 (2018)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2019) 戴洛·林多 (2020)
2021–現今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2021) 科林·法雷爾 (2022)
伊拉斯谟獎獲得者 1950年代 - 1958年:
奧地利人 - 1959年:
羅貝爾·舒曼 卡爾·雅斯貝爾斯
1960年代 - 1960年:
馬克·夏卡爾 - 1960年:
奧斯卡·柯克西卡 - 1962年:
Romano Guardini - 1963年:
馬丁·布伯 - 1964年:
Union Académique Internationale - 1965年:
查理·卓别林 英格瑪·伯格曼 - 1966年:
Herbert Read René Huyghe - 1967年:
揚·廷貝亨 - 1968年:
亨利·摩爾 - 1969年:
加布裏埃爾·馬塞爾 卡爾·馮·魏茨澤克
1970年代 - 1970年:
漢斯·夏隆 - 1971年:
奧利維埃·梅西安 - 1972年:
讓·皮亞傑 - 1973年:
克勞德·李維-史陀 - 1974年:
妮内特·德瓦盧瓦 莫裏斯·貝嘉 - 1975年:
恩斯特·貢布裏希 Willem Sandberg - 1976年:
國際特赦組織 René David - 1977年:
Werner Kaegi 讓·莫内 - 1978年:木偶劇場/主題
木偶戲 : La Marionettistica of the Napoli brothersŢăndărică ofMargareta Niculescu Théatre du Papier ofYves Joly Bread and Puppet ofPeter Schumann - 1979年:《
時代周報》、《 新蘇黎世報》
1980年代 - 1980年:
尼古勞斯·哈農庫特 Gustav Leonhardt - 1981年:
Jean Prouvé - 1982年:
Edward Schillebeeckx - 1983年:
雷蒙·阿隆 以賽亞·伯林 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 1984年:
Massimo Pallottino - 1985年:
Paul Delouvrier - 1986年:
瓦茨拉夫·哈維爾 - 1987年:
Alexander King - 1988年:
Jacques Ledoux - 1989年:
國際法律家委員會
1990年代 - 1990年:
Sir Grahame Clark - 1991年:
伯納德·海廷克 - 1992年:
西印度群島綜合檔案館 - 1992年:
西蒙·維森塔爾 - 1993年:
Peter Stein - 1994年:
Sigmar Polke - 1995年:
倫佐·皮亞諾 - 1996年:
William Hardy McNeill - 1997年:
雅克·德洛爾 - 1998年:
毛裏西奧·卡赫爾 Peter Sellars - 1999年:
瑪麗·羅賓遜
2000年代 - 2000年:
Hans van Manen - 2001年:
克勞迪奧·馬格裏斯 亞當·米奇尼克 - 2002年:
Bernd and Hilla Becher - 2003年:
Alan Davidson - 2004年:
Abdolkarim Soroush Sadik Al-Azm Fatema Mernissi - 2005年:
賽門·夏佛 史蒂文·謝平 - 2006年:
Pierre Bernard - 2007年:
Péter Forgács - 2008年:
伊恩·布魯瑪 - 2009年:
Antonio Cassese Benjamin B. Ferencz
2010年代 - 2010年:
何塞·安東尼奧·艾伯魯 - 2011年:
Joan Busquets - 2012年:
丹尼爾·丹尼特 - 2013年:
尤爾根·哈貝馬斯 - 2014年:
Frie Leysen - 2015年:
維基人 - 2016年:
A·S·拜厄特 - 2017年:
米謝勒·拉蒙 - 2018年:
芭芭拉·埃倫賴希 - 2019年:
約翰·庫利奇·亞當斯 - 2020年:
Grayson Perry
Category:伊拉斯谟獎得主 查理·卓别林的 電影作品 基石電影 - 《
謀生之路》(1914) - 《
二十分鐘的愛情》(1914) - 《
遇雨 》(1914) - 《
忙碌的一天 》(1914) - 《
她的強盜朋友 》(1914) - 《
馬貝爾的婚後生活 》(1914) - 《
奇怪的氣體 》(1914) - 《
受辱記 》(1914) - 《
休養 》(1914) - 《
冒充者 》(1914) - 《
一無是處 》(1914) - 《
酒鬼 》(1914) - 《
劇院的夏爾洛 》(1914) - 《
新看門人 》(1914) - 《
競爭對手 》(1914) - 《
麵糰與炸藥 》(1914) - 《
勇敢的紳士 》(1914) - 《
音樂流浪漢 》(1914) - 《
查理的約會 》(1914) - 《
公平交易 》(1914) - 《
查理的過去 》(1914)
埃塞尼電影 - 《
他的新工作 》(1915) - 《
漫漫長夜 》(1915) - 《
冠軍 》(1915) - 《
在公園 》(1915) - 《
計程車上的私奔 》(1915) - 《
流浪漢 》(1915) - 《
在海邊 》(1915) - 《
工作 》(1915) - 《
一位女士 》(1915) - 《
銀行 》(1915) - 《
拐騙 》(1915) - 《
演出之夜 》(1915) - 《
卡門的鬧劇 》(1915) - 《
警察 》(1916) - 《
三個人的麻煩 》(1918)
互助電影 - 《
百貨店巡視員 》(1916) - 《
救火員 》(1916) - 《
流浪樂手 》(1916) - 《
淩晨一點 》(1916) - 《
冒牌的伯爵 》(1916) - 《
當鋪 》(1916) - 《
銀幕背後 》(1916) - 《
溜冰場 》(1916) - 《
安樂街 》(1917) - 《
療養 》(1917) - 《
移民 》(1917) - 《
冒險者 》(1917)
第一國際電影 - 《
狗的生活 》(1918) - 《
債券 》(1918) - 《
夏爾洛從軍記》(1918) - 《
田園牧歌 》(1919) - 《
快樂的一天 》(1919) - 《
教授 》(1919) - 《
孤兒流浪記》(1921) - 《
有閒階級 》(1921) - 《
發薪日 》(1922) - 《
朝聖者 》(1923)
聯美 - 《
巴黎一婦人 》(1923) - 《
淘金記》(1925) - 《
馬戲團》(1928) - 《
城市之光》(1931) - 《
摩登時代》(1936) - 《
大獨裁者》(1940) - 《
凡爾杜先生》(1947) - 《
舞台春秋》(1952)
后期制作 - 《
紐約之王 》(1957) - 《
香港女伯爵 》(1967)
其他 - 《
卓別林短片精選 》(1959) - 《
怪人 》(未完成電影)
卓別林家族查理·卓別林的父母 老查理·卓别林 漢娜·卓别林
漢娜·卓别林的孩子 悉尼·約翰·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 喬治·維勒·德萊頓
查理·卓別林的妻子 米爾德裏德·哈裏斯 麗泰·格雷 寶蓮·高黛 烏娜·奧尼爾
查理·卓別林的孩子 小查理·卓别林 悉尼·厄爾·卓别林 傑拉爾丁·卓别林 邁克爾·卓别林 約瑟芬·卓别林 維多利亞·卓别林 歐仁·卓别林 克裏斯托弗·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的孫輩 烏娜·卓别林 卡門·卓别林 詹姆斯·蒂耶裏 基拉·卓别林
其他后代 斯賓塞·德萊頓
規範控制 -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0079276 BNC: 000040080 BNE: XX875586 BNF: cb11896068m (data) CiNii: DA01801832 CONOR: 50680931 FAST: 45131 GND: 118520113 HDS: 047137 ISNI: 0000 0001 2121 3863 J9U: 987007259773605171 LAC: 0053E2881 LCCN: n79126907 LNB: 000047791 MusicBrainz: 043eefc9-9d94-4d06-b6f3-93252fa52154 NARA: 10581187 NDL: 00435709 NKC: jn19990003802 NLA: 35833702 NLK: KAC199604831 NLP: a0000001178461 NNL: 000030742 NSK: 000066021 NTA: 070393915 ICCU: CUBV039362 SELIBR: 45524 SNAC: w6p84dr4 SUDOC: 026778432 ULAN: 500330917 VIAF: 14767533
- 在
圖騰 3: 藍夜 Blue Night
黃太陽 波符 13 天的第 4 天
內在女神力: KIN.169 宇宙的紅月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 KIN.194 水晶的白巫師
這天的星系印記是 KIN.43, 名號是 【自我存在的藍夜】 、 【黃太陽波符 之 自我存在藍夜】 也可以是 【自我存在藍夜.黃太陽波符】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稱號呢?
黃太陽是20個波符中的第4個;在這一片浩瀚的宇宙中,太陽做為無盡黑暗中的一點發光體,其光輝能夠照耀一切,包括在底層的所有存在以及不常被關注的個體,然而太陽是一個無限能量的聚合體,就單人的力量來說無法成事,因此這個波符的核心的重點在於萬眾一心,一個人沒有辦法變成太陽,但一群人的心念,可以成就如太陽般耀眼的能量,讓我們從自身做起,當我們每個人都發光成為小太陽後,聚合眾人的力量,讓人間天堂的感受如實存在愛滿人間。
KIN.43 位於 黃太陽波符 13 天中的第 4 天,銀河音階為調性 4
調性 4 的名稱是自我存在,其充滿了穩定的能量,步驟及方法會是這個調性的主要議題。
在黃太陽波符 13 天中,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的靜心中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是黃太陽波符的第 4 天,我的問題是:我該以什麼樣的形式來服務他人?。藍夜,是我服務的形式。
今天的星際原型圖騰為藍夜,我們稱之為主印記, 藍夜是夢想家的原型,有將夢想成真的天賦,直覺力強,在實踐夢想的過程中樂於分享將能更享豐盛。
每個主印記都蘊藏著五大神諭,除了中央的主印記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圖騰,分別為右邊的【支持】圖騰、上方的【引導】圖騰、左邊的【挑戰擴展】圖騰及下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藍夜與黃戰士相互為對方的支持圖騰, 黃戰士是藍夜的夢想執行者,透過黃戰士的亦步亦趨,藍夜的夢想得以實現。
藍夜的引導依據KIN的調性不同會有五種可能性,KIN.43的引導圖騰是藍風暴 , 藍風暴引領著我們誠心地祈求,祈求一切歸於虛無,因為所有的一切始於空,也將終於空,我們帶不走任何一絲一毫的能量,我們能做的就僅僅是意識到,我們終將回歸,如此而已。
藍夜與紅天行者相互為對方的挑戰擴展圖騰, 紅天行者是藍夜的挑戰擴展,藍夜有著幻想與做夢的本質,相較於紅天行者的熱愛移動奔馳,藍夜樂於一動不如一靜的悠然感受,當藍夜能夠將紅天行者的熱情及生命力實踐到日常生活中,將有助於藍夜的夢想更加具象寫實。
藍夜與白鏡相互為對方的隱藏推動圖騰, 藍夜的躊躇不前有機會透過白鏡的映照看到真相,進而持續獲得作夢的勇氣。
當我們能將五大神諭力量啟動合一時,將可發揮出 KIN.169 宇宙的紅月 的內在能量。
每年 4 月 16 日的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皆為 KIN.194 水晶的白巫師 ,PSI(行星記憶資料庫)是我們圖騰調性中,另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也是另一個我們值得學習及體會的課題。
自我存在藍夜的 KIN260 肯定句是:【我能夠持續清理內在的不安與外在的紛擾讓夢想逐步實現】
另外就彩虹數字來說 1889 年 4 月 16 日 有著 陽性密碼 37/10/1(5級)、陰性密碼 37/10/1(7級)的數字能量。
每一個圖騰印記都有著值得探討的深意,每一個數字更有著特殊的能量與意義,更多資訊我們將持續更新,歡迎多多分享本站內容,也邀請您來本站 粉絲專頁 按個讚,感謝您。
祝福你,祝福我.你是我,我亦是你